项羽本纪练习(含答案) (1)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项羽本纪》练习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I )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I u ) (3)力能扛鼎(g mg )(5)田父绐曰“左” (d d )(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y i ) (9)乃自刎而死(w en ) (II ) 自矜功伐(j in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解释罢通“疲”,疲困 )匈匈通“汹汹” ,社会动荡不安的样子。
) 被通“披”,穿上 )4.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 (面通“偭” ,以背相向 )5.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 ,佩服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 学剑,又不成,项梁怒 之。
形容词意动,对……感到生气。
2.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名作动,被灭族。
3. 梁以此奇籍。
形容词意动,对 感到惊奇。
4. 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皆为意动,以……为苦(疲)。
5.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使动用法,使 受苦。
6. 慎勿与战,毋令得东 而已。
名作动,向东前进。
7. 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 之。
名作动,活埋。
8. 项王然其言。
乃赦外黄当坑者。
形容词意动。
以……为然(认为……正确) 9. 项王军壁 垓下,兵少食尽。
名作动,修筑营垒。
10. 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道路。
11. 项王泣 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动词作名词,眼泪。
12.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名词作动词,向左走。
13. 于是项王乃欲东 渡乌江。
名作状,向东 。
14.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名作动,向西进军。
15.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 也。
名作动,称王。
16.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 我,我何面目见之 名词使动,让 称王。
17. 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 项王。
名作动,归顺。
18.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名作动,向东出击。
皖豫名校2021--2022学年(下)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期末)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樊哙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D.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盾,古代作战时一种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进攻的防御性兵械。
①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联合)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官名),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忠厚老实的人)。
东阳少年杀其令(官名),相聚数千人,欲置长(长官,首领),无适用,乃请陈婴。
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跟从)者得二万人。
少年欲立陈婴便为王,异军苍头(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特起。
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今暴得大名,不祥。
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婴乃不敢为王。
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于是众从(听从)其言,以兵属(归属,隶属)项梁。
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
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②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首先发难),战不利,未闻所在。
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
”乃进兵击秦嘉。
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
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
景驹走死梁地。
项梁已并(兼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
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配合主力军作战的部队将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
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
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还报项梁。
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地名)计事。
此时,沛公亦起沛(地名)往焉。
③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通“返”,返回),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首先发难),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项羽本纪》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
愿大王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亡。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项羽本纪》检测练习题答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I u ) (3 )力能扛.鼎(g Oig ) (5)田父绐曰“左”(dci )(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y i ) (9)乃自刎而死(w 缶) (11)自矜功伐(j in )2)狱掾.( yu c i )4)时不利兮骓.不逝( zhu i ) (6)项王瞋目而叱之(ch en ) 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chu O ng )(10)舜目盖重瞳子(t mg ) 12)岂不谬.哉( mi u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解释、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学剑,又不成,项梁怒 之。
形容词意动,对……感到生气。
2.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名作动,被灭族。
3•梁以此奇 籍。
形容词意动,对 感到惊奇。
4•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皆为意动,以……为苦(疲)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使动用法,使 受苦。
6•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名作动,向东前进。
7. 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 之。
名作动,活埋。
8. 项王然其言。
乃赦外黄当坑者。
形容词意动。
以……为然(认为……正确)9.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名作动,修筑营垒。
10. 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道路。
11.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动词作名词,眼泪。
12.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名词作动词,向左走。
13. 于是项王乃欲东 渡乌江。
名作状,向东 。
14.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名作动,向西进军。
15.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名作动,称王。
16.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 我,我何面目见之? 名词使动,让 称王。
17. 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 项王。
名作动,归顺。
18.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名作动,向东出击。
《项羽本纪》检测练习题答案一、下列加点字注音。
(1)秦将王翦所戮.者( l ù)(3)力能扛鼎( gāng).(5)田父曰“左”( dài ).(7)君,将,刈.旗( yì)(9)乃自刎而死( wěn).(11)自矜功伐( j īn ).( 2)掾(yuàn).( 4)不利兮.不逝( zhuī)( 6)王瞋目而叱之( chēn).( 8)王身亦被十余.( chu āng)( 10)舜目盖重瞳.子( t óng)( 12)不哉( miù).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解1.壮丁苦旅,老弱漕。
(通“疲” ,疲困)2.天下匈匈数者,徒以吾两人耳(匈匈通“汹汹” ,社会不安的子。
)3.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
(被通“披”,穿上)4.童面之,指王翳曰:“此王也。
”(面通“偭”,以背相向)5.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佩服)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意和用法1.学,又不成,梁怒.之。
形容意,⋯⋯感到生气。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名作,被族。
3.梁以此奇籍。
形容意,⋯⋯感到惊奇。
.4.壮丁苦旅,老弱漕。
皆意,以⋯⋯苦(疲)。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使用法,使⋯⋯受苦。
.而已。
名作,向前。
6.慎勿与,毋令得.7.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城,欲坑之。
名作,活埋。
.8. 王然其言。
乃赦外黄当坑者。
形容意。
以⋯⋯然(⋯⋯正确).9.王壁垓下,兵少食尽。
名作,修筑。
.10.方离昧于阳,王至,畏楚,尽走阻..。
形容作名,的道路。
11.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
作名,眼泪。
.12.左,乃陷大中,以故追及之。
名作,向左走。
.13.于是王乃欲.渡江。
名作状,向。
14.且籍与江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名作,向西。
15.江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名作,称王。
16.江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之?名使,⋯⋯称王。
17.之睢阳,之皆争下.王。
《项羽本纪》检测练习题答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 lù)(2)狱掾.(yuàn)(3)力能扛.鼎(gāng)(4)时不利兮骓.不逝(zhuī)(5)田父绐.曰“左”(dài)(6)项王瞋.目而叱之(chēn)(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yì)(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chuāng)(9)乃自刎.而死(wěn)(10)舜目盖重瞳.子(tóng)(11)自矜.功伐(jīn)(12)岂不谬.哉(miù)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解释1.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罢通“疲”,疲困)2.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匈匈通“汹汹”,社会动荡不安的样子。
)3.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被通“披”,穿上)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面通“偭”,以背相向)5.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佩服)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形容词意动,对……感到生气。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名作动,被灭族。
3.梁以此奇.籍。
形容词意动,对……感到惊奇。
4.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皆为意动,以……为苦(疲)。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使动用法,使……受苦。
6.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名作动,向东前进。
7.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名作动,活埋。
8. 项王然.其言。
乃赦外黄当坑者。
形容词意动。
以……为然(认为……正确)9.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名作动,修筑营垒。
10.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道路。
1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动词作名词,眼泪。
12.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名词作动词,向左走。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名作状,向东。
1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一)文言文阅读(共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段一: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文段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9,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名闻诸侯:一般指分封制中的各方君主,这里指各路义军。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一般指黄河,这里指漳河。
C.破釜甑:一般指瓦锅,这里指头盔。
D.有美人名腐:一般指美女,这里指妃子。
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A.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B.求人可使报秦者C.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D.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11,写出两段文字所形成的三个成语。
12,文段一中“莫敢仰视”与文段二中“莫能仰视”两句,虽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试做分析。
9.C(釜甑,此处指瓦锅)10.B(例句与B项均为定语后置句)11.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四面楚歌12.文段一中“莫敢仰视”表明诸侯将士畏惧项王,凸显了项王的威武;文段二中“莫能仰视”表明左右侍从对项王的同情,不忍直视,凸显了项王的悲凉结局。
《项羽本纪》阅读练习题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所通之字并解释1.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2.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3.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3.梁以此奇.籍。
4.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6.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7.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9.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10.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1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2.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17.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1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9.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数(1)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3)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亡(1)是时桓楚亡在泽中(2)吞二周而亡诸侯(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5)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
3.制(1)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4)履至尊而制六合(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7)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4.举(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2)戍卒叫,函谷举(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7)举身赴清池。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9)举世皆浊我独清。
《项羽本纪》练习一、一词多义期:1、期山东为三处动词,约定2、度已失期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3、期年一周(年、月)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服,为期一年的丧服属:1、骑者属者百余人耳跟随2、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3、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4、若属皆且为所虏类5、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6、诸侯皆属焉从属,隶属,归属引:1、乃引“天亡我”借口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率领3、将军夜引弓拉开(弓)4、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5、相如引车避匿退回,调转矜:1、矜愍愚诚怜惜2、自矜功伐夸耀伐:1、自矜功伐功劳2、伐无道,诛暴秦讨伐害:⒈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⒉邪曲之害公损害⒊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祸害乃:⒈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就)⒉平明,汉军乃觉之(才)⒊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表示范围的限定,只、仅仅)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表转折,但、却竟然)以:⒈以故,事得已(因为)⒉以是知其能(凭借)⒊以示士卒必死(来)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逐之(率领)⒌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凭借)二、通假字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通“徭”,徭役2、问一田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3、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4、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出示,展示5. 羽岂其苗裔邪?“邪”通“耶”,语气词,吗6、乘埶起陇亩之中:“埶”通“势”,形势三、古今异义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古义:学习认字与写字今义:学习书本)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古义:指流寓在当地的客民今义:宾朋客人)(古义:指当地的土著丁壮今义:儿子兄弟)3、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义:身边的下属今义:方位名词)4、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古义:痛快的打一仗今义:快速战斗)5、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边今义:山东省)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一片地域)7、吾知公长者(古义:年高有德行的人今义:泛指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8、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古义:比喻微小的权势今义:指体量大小)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义:治理今义:管理)10、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古义:在此,这时候今义:承接连词(古义:意气激昂今义:大方,不吝啬)1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古:悬赏今义:购买)12、放逐义帝而自立(古义:自己立自己今义:靠自己一个人)13、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古义:才能和勇气今义:才能)四、词类活用1. 毋妄言,族矣(名作动,灭族)2. 梁以此奇籍(意动,以……为奇)3. 皆沉船,破釜甑(使动用法)4.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修筑营垒)5. 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6.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作状,在夜里)7.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在夜里)8. 直夜溃围南出(名作状,向南)⒐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作状,向东)⒑无不膝行而前(名作状,用膝盖)⒒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名作动,向西走)⒓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动,使……为王)⒔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为动,为……而死)⒕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名作状,像蜂一样)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项籍者,下相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省略句以(之)赐公汉王为(之)发哀吾闻之(于)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乘势起(于)陇亩之中3、定语后置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4、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5、宾语前置乃谓其骑曰:“何如?”籍何以生此6、状语后置与籍避仇于吴中六.阅读下面《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两段话,然后按要求答题: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
怀王曰:“如约。
”乃尊怀王为义帝。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诸将皆曰:“善。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
”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史记·项羽本纪》)1.对“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项王、范增疑心刘邦在关中做了王会扩张势力占有全国,可是已经和解,又讨厌背上一个违反约定的名声,怕诸侯背叛自己。
B.项王、范增疑心刘邦在关中做了王会扩张势力占有全国,可是已经和解,又讨厌刘邦违反约定的名声,怕诸侯背叛他。
C.项王、范增疑心刘邦已经在关中做了王,可是已经和解,又讨厌背上一个违反约定的名声,怕诸侯背叛自己。
D.项王、范增疑心刘邦已经统一了天下,可是已经和解,又讨厌背上一个违反约定的名声,怕诸侯背叛自己。
2.对括号中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A.项……国/使……帝/曰/古……里/必……游。
B.项……出/之国/使……帝/曰/古……里/必……游。
C.项……国/使……帝/曰/古……方/千……游。
D.项……之/国……帝/曰/古……里/必……游。
3.表明项羽残忍、自私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c)①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②烹说者③乃尊怀王为义帝④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⑤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4.与这段文字的内容没有出入的一项是 (c)A.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掠财宝妇女,又烹说者;紧接着又逐放和杀害了义帝,并瓜分了天下。
B.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掠财宝妇女,又烹说者;紧接着又逐放和杀害了义帝,并瓜分了天下;还违约封刘邦为汉王。
C.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掠财宝妇女,又烹说者;紧接着又挟私心立侯王,自立西楚霸王;逐放和杀害了义帝。
D.项羽进咸阳后,残忍地屠城、焚宫、掠财宝妇女,又烹说者;紧接着又逐放和杀害了义帝,并瓜分了天下;又挟私心立侯王,自立西楚霸王。
5.翻译下列句子:(1).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2).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3).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补充阅读秋风桐槐说项羽(梁衡)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
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
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
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
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
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xī)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
③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
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
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
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
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
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gāng)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
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
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
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④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
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从此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
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
如:破斧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锦衣夜行……。
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
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
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
⑤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
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则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
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
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
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
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
说罢拔剑自刎。
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
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
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碳,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
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
这也看出他纯朴天真的一面。
⑥项羽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
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歌词,感天动地、流传千古。
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
他身上的这些矛盾、冲突、故事,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
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
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
⑦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
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