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01 KB
- 文档页数:11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意义。
2.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难点】.分析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过程;2.评价秦始皇。
【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的秦始皇为什么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又有哪些泽被后世的业绩而被尊称为“千古一帝”?一、并吞六国(板书)(提出问题):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因素有哪些?为吞并六国秦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活动).统一中国的原因(1)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有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
(4)嬴政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①让郑国修郑国渠;②重用李斯等客卿。
(5)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①重用并虚怀待尉缭;②重视韩非;③勇于认错,信任王翦。
2.统一中国过程:(前230—前221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资料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深化对秦始皇及其统一事业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策略。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1)对秦始皇历史功过的客观评价。
(2)理解秦始皇统一措施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巩固统一的重要史实,为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
2、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秦始皇的功过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书文献、图片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提高其历史分析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地图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六国的?他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①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②经济方面:各国的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上的分裂,实现统一的市场和货币流通。
③思想文化方面:法家思想为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④秦国自身优势: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2)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①展示战国时期的形势图,讲解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顺序和重要战役。
选修4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北京市大成学校陈素芳一、课标要求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2.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 掌握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了解秦始皇的勤政及暴行和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 理解时势造英雄,认识到顺应历史的潮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反之, 为历史所抛弃。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难点: 对秦始皇的评价四、教学方法讲授与材料研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导入: 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一)并吞六国:1.秦统一的原因:出示“战国七雄形势图"由于周王室的衰微, 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500多年的争霸战争。
成语故事“朝秦暮楚”说明老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长期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民众渴求结束征战, 生活稳定安宁。
出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图, 说明战国时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后期,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各部族, 正逐渐融合于华夏族。
为什么偏偏是秦国完成了统一, 而不是其他诸侯国呢?秦国商鞅变法后由弱变强, 富国强兵, 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通过阅读教材几段材料分析嬴政的个人才干.2.秦统一的作用。
过渡:秦完成统一后面对着疆域广阔的大帝国, 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则成为关键问题。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1.政治制度的创新:(1)皇帝制度:皇帝名号专用, 物品专属说明什么问题?皇帝之位如何沿袭?由秦到清, 皇帝制度和意识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结合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 让学生回答三公九卿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官僚互相监督、各司其职的机制, 比较严密。
(3)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分析材料, 找出关键句。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学案【学习目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巩固政权地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地历史功过.【学习过程】一、并吞六国1.条件(1)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②政治基础:③民族基础:(2)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地条件(根本原因)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地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10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1)先灭弱韩:前230年“先取韩以恐他国”(2)离间灭赵:前228年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3)水灌灭魏:前225年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4)王翦灭楚:前223年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地辣(5)北灭燕国:前222年荆轲刺秦,无功不返(6)完胜灭齐:前221年孤掌难鸣,一败涂地3.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地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地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地要求.(2)为社会经济地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地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地共同愿望.▲简要介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1)皇帝制度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地基本特征.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帝至上:权力高度集中地标志.“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家天下”地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地另一体现.(2)三公九卿制问题: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地建议.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郡县制.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地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呢?郡县制与分封制地不同: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是世袭地.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直接任.可以起到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地局面.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秦代开创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统一国家地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作用.(P18))三、秦始皇地暴政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破坏了文化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地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地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地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地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地经书和诸子百家地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地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地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地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地书籍.秦始皇同意了李斯地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地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地集中体现.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地口,反而激起更大地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地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地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地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2.急建长城:伟大建筑,暴政见证(五年,40多万民工)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140多万人/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在秦始皇死在出巡地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地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地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地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修长城,修弛道,常年地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地人达三百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苛捐杂税,加上严酷地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地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法律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地野蛮地肉刑制度,常将犯人地脚砍断,造成大量地残废人.4.刑法严酷:5.赋税沉重:前221年统一,前209年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秦亡(14年)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地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地坚韧与执著.但在他地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地一面.他从事地征战和兴建地工程多数具有深远地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地负担和苦难.他相信人终有一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地地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呢?四、评价秦始皇评价古代政治家地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填空参考答案: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秦完成封建国家地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地必然趋势;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地民族共同体.郡县制征服百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知识梳理】1.秦国在孝公时任用变法,、奠定了兼并六国地坚实基础.2.秦地统一大业最终由完成,13岁即王位,由掌理政务.3.从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地大一统帝国.4.嬴政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名号,“”成为皇帝地专称,成为皇帝地专用品.5.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秦始皇采纳了地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6.秦始皇地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地基本政治制度,对于,起了极其重大地作用.7.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诏进行全国性地土地登记,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与此同时,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家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地发展.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废除,颁行统一地.秦始皇还废除了六国地旧制,统一. 9.公秦始皇在政治,经济领域地制度创新,为大一统地帝国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同时,他、、,进一步巩固了和发展了统一地多民族国家.10.秦始皇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地坚忍和执著,但他地性格和举止中也有、、地一面.11.公元前207年,在下,秦朝瓦解,二世而亡.【典题解悟】一、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地主要史实: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地条件:客观条件:①从经济方面看,生产力地提高,社会经济地发展,各民族、各地区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地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长期地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地民族共同体.④广大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主观条件:①秦国商殃变法比较彻底,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②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③秦王嬴政地雄才大略.(个人条件:坚忍刚毅地性格和敏锐迅捷地决断力、雄才大略.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2.统一中国地过程:(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方式:兼并战争(3)过程:灭韩、赵、魏、楚、燕、齐.3.分析统一地历史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地分裂局面,建立起强大地多民族统一地国家,有利于生产地恢复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地安定,有利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地进步意义.二、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地主要措施: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统一法律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地水陆交通网.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桂林等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地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地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地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以上措施地实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地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地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地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地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三、评价秦始皇地历史功过1.他是杰出地政治家(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地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地安定和社会生产地发展,符合广大人民地愿望.(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地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3)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灵渠,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地中央集权地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地新纪元.2.他又是统治残暴地封建皇帝.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制定了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广建宫殿陵墓,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当堂检测】1.秦统一最重要地意义是()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地局面,符合广大人民地愿望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2.秦统一是在()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359年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356年3.秦统一后地货币是()A.圆形方孔钱B.蚁鼻钱C.铲形钱D.刀形钱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A.韩非地建议B.蒙恬地建议C.李斯地建议 D.商鞅地建议5.下列关于秦统一地表述不确切地是()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地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地要求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之首,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地分裂局面6.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作为通行全国地标准文字是()A.楷书 B.大篆 C.小篆 D.隶书7.“焚书坑儒”反映地实质问题是()A.秦始皇个性暴虐基层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古风》)此诗中秦始皇地形象如何?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地业绩?9.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地诗句,说说诗人们是怎样评价这件事地?你认为谁地观点比较正确?①“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长城》)②“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唐·汪遵《长城》)③“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④“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清·赵翼)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帝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回答:①上述所说地是何时何事?②只有哪些书不烧?③秦始皇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1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地奠基人?12.怎样评价秦始皇.参考答案【知识梳理】1.商鞅发展生产奖励军功2.秦王嬴政相邦吕不韦3.公元前230 韩赵魏楚燕齐4.皇帝朕玉玺5.李斯郡县制6.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7.使黔首实田8.使用六国旧币秦半两钱度量衡9.大力开拓疆域建设交通网道统一文字10.刚愎偏执暴虐11.各路义军地猛烈攻击【当堂检测】1—7 CCACACD8.雄才大略、声威赫赫.颂扬秦始皇地统一业绩.9.①胡曾地诗指出秦始皇滥用民力,役使百姓修筑长城,使天下苍生苦不堪言,终至祸起萧墙,天下反秦,秦朝迅速灭亡.实际上是指出修长城是秦朝灭亡地主要原因.②汪遵地诗高度评价秦始皇修筑长城地历史功绩.③杨鸾地诗肯定长城地修建巩固了边防.④赵翼地诗指出虽然长城地修筑给当时留下了巨大地灾难,却为后世留下无穷好处.赵翼地诗评价比较全面.10.①指秦朝时地“焚书”之事.②只有医药、占卜和种树地书不烧.③钳制了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地损失,在政治生活中也造成了恶劣地影响.11.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络;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打通西南夷;④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地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地奠基人12.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地局面,符合广大人民地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地中央集权地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地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地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地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地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AVktR43bpw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ORjBnOwcEd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obligee.2MiJTy0dTT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gIiSpiue7A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uEh0U1Yfmh。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一、课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
2、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二、学习重点: 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巩固统治的措施、如何评价秦始皇。
三、 知识梳理 (一)并吞六国1、历史条件:①历史潮流:统一成为 、广大人民 ②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2、统一的过程:从公元前(二)“百代犹得秦政法”1、 政治创新 ①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 ②三公九卿制 三公:③郡县制政治创新的历史作用: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2、 经济创新①登记土地、按亩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鼓励耕织、奖励垦荒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经济创新的历史作用? (三)缔造统一大帝国1、开拓疆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 东到 );南征岭南(设 三郡,开凿 沟通了 );打通西南夷,开凿 ,并设置 ,促进了 。
至此, 。
2、建设交通网络,修筑 ,统一 。
有利于 ,也促进了。
3、 统一文字:用小篆代替各国文字,通行全国,有利于 对 。
总结: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有什么意义?(四)秦始皇的勤政与暴行1、 勤政的表现: 2、 暴行: 3、如何评价? 功在统一:①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帝国,初步奠定了中国现有的疆域基础。
②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秦始皇为巩固王朝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对于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罪乃专制:①严酷刑法、杀人如麻,人民痛苦不堪,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②荒淫无耻、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人民负担沉重,纷纷起来反抗。
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灭亡的原因:秦始皇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秦二世倒行逆施,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是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是直接原因。
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掌握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准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水平和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以歌曲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教材。
分组合作学习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列出其功与过,展示材料,分析重要活动的原因及影响。
根据史实准确评价秦始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度析人物活动,学习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如何客观全面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讨论法、习题演练法五、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辩论法、比较分析法、练习巩固法六、教具使用:幻灯片、相关图片、多媒体辅助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法:播放影视作品《秦始皇》歌曲,了解学生对秦始皇及秦朝的理解。
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何去评价秦始皇?(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解读方法,合作学习,展示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并展示材料,了解名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提问学生评价是否准确。
2.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边自学边合作交流信息,总结归纳秦始皇的主要活动。
(把学生分为“功”“过”两个组,各四个小组,合作学习)3.检查学生合作学习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组员补充。
(可辩论、质疑)活动二:演示过程,分析原因及影响。
1.投影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1)分析战略方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2)经过: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谐音记忆)(多媒体展示秦统一六国过程)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嬴政相继兼并六国,建立起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达南海,北到长城一带的大一统帝国。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并吞六国1.背景2.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百代犹得秦政法”1.皇帝制度(1)目的:显示功过三皇,德超五帝。
(2)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
2.政治体制(1)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机构。
(3)作用①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3.经济措施(1)内容①“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②鼓励耕织,奖励移民垦荒。
③颁行统一的新货币——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2)作用①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缔造统一大帝国1.开拓疆域(1)功绩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②南征岭南,开凿灵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③打通西南夷,开凿“五尺道”。
(2)意义①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初步奠定。
2.建设交通网络(1)措施:修筑驰道、直道,统一车辆形制。
(2)意义: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也促进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统一文字(1)措施:用小篆代替各国文字,通行全国,后来又出现隶书。
(2)意义: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凝聚与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
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1.勤政(1)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2)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和执着。
2.暴行征调太急,赋敛过重,刑罚严酷;文化专制,焚书坑儒;耗费巨资寻药求仙。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条件1.在新课程标准下,探究课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
秦始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理解秦始皇实施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及其影响。
3.分析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4.提高历史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战国七雄等。
2.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兼并六国、统一度量衡、书同文等。
3.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措施:三公九卿、郡县制、修建万里长城等。
4.秦始皇的影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制度的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
2.讨论法:学生讨论秦始皇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人物。
3.案例分析法:分析秦始皇实施的具体政策,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思考和影响。
4.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秦始皇相关的历史课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大纲》等。
2.参考书:《史记》、《资治通鉴》等。
3.多媒体资料:秦始皇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图片等。
4.实验设备:地图、沙盘等,用于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平时表现。
2.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分析等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秦始皇相关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4.课题报告:学生进行秦始皇相关课题的研究和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进度,确保全面覆盖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等内容。
2.教学时间: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时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通过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在评价人物时引导学生注意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其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收集有关秦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研究资料,并能透过秦始皇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作为古代中国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又有其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秦始皇崇信严刑酷法,以为这样能够使子孙万世相传,但在广大民众的反抗怒涛中,这也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授课时间:1课时导入新课: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
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有哪些可以泽被后世的业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呢?教学主体:一、并吞六国1.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
(1)从客观方面看:①社会基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幼儿园人文历史教案:千古一帝秦始皇一、引言1. 观点引入: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帝王,其中秦始皇是其中之一,他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2. 研究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幼儿园历史教学,让幼儿了解秦始皇这位古代帝王的生平和贡献,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二、秦始皇的生平1. 出生背景:秦始皇原名赵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是秦国的皇子。
2. 统一我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成为我国第一个皇帝,开辟了我国封建帝制的先河。
3. 统一文字: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让我国人民能够使用同一的文字和计量单位,促进了统一国家的进程。
三、秦始皇的功绩1. 建国事业: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设立郡县,确立了封建行政制度。
2. 兴修工程:秦始皇大力开展兴修工程,修筑了万里长城,修建了许多宫殿和陵墓。
3. 改革制度:秦始皇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确立了均田制,推行了卫田制度,保障了农民的权益。
四、秦始皇的反面形象1. 残暴行为: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许多残暴的手段,对待异己和反抗者残忍无情。
2. 压迫百姓:在修建万里长城和兴修工程过程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3. 实行暴政:在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过程中,取消了许多地方的文字和文化,破坏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
五、秦始皇的影响1. 开拓建设: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先河,推动了国家建设和发展。
2. 文化影响: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影响了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后代的文化建设和世界交流奠定了基础。
3. 历史反思:秦始皇的暴政和残暴行为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引导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发展。
六、教学方法1. 图片故事: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向幼儿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和贡献,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模拟体验:让幼儿在教室中模拟修建长城和宫殿的过程,体验秦始皇的兴修工程带来的辉煌成就。
3. 游戏互动:设计寓教于乐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秦始皇的历史知识,增强记忆和理解。
初中历史秦始皇教案及反思课题:秦始皇及其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理解秦始皇如何统一中国,实现“统一战国,一统天下”的目标3. 探讨秦始皇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局限性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统一战国2. 秦始皇推行的政治措施3. 秦始皇对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秦始皇对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及其统一中国的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讲授(15分钟)1. 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2. 秦始皇实施的改革措施3. 秦始皇对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三、讨论(15分钟)学生就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文化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秦始皇的功与过。
四、归纳总结(10分钟)对秦始皇的统一战国和对文化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反思范本: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秦始皇及其影响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思维懒散,只偏向一面之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此外,学生对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和文化影响的理解比较片面,缺乏全面性和深度。
因此,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介绍秦始皇的改革政策和文化政策,让学生对其统治时期的具体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在指导学生思考和加强对内容的理解方面有一定的不足。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能够做得更好,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秦始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修建长城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秦始皇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秦始皇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猜测秦始皇是谁。
二、学习秦始皇的生平(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及其统一六国的过程。
2. 分析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秦始皇的建设事业(20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的各项建设事业:修建长城、修筑都城、修建兵马俑等。
2. 分析这些建设事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
1. 总结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分析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五、课堂讨论(15分钟)
1.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
2. 思考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否是正面还是负面。
六、课堂作业(5分钟)
请学生回家整理笔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的作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秦始皇为主题,通过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
更好地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幼儿园人文历史教案: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目标:1. 认识秦始皇及其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幼儿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幼儿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3. 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1. 图书:《千古一帝秦始皇》等。
2. 视频资源:有关秦始皇与秦朝的相关视频。
3. 教学工具:翻翻乐历史卡片、秦朝壁画等。
教学流程:1. 导入教师唤起幼儿对历史人物的兴趣,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历史人物。
借助游戏“我只说线索”,老师逐渐引出秦始皇。
2. 观看视频和绘本老师播放与秦始皇相关的视频片段,重点介绍秦始皇的生平、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历史事件。
然后,老师介绍绘本故事,带领幼儿读出故事中的关键词汇,理解其中的意思,感受秦始皇的霸气。
3. 看图猜谜教师出示秦朝壁画和翻翻乐历史卡片,让幼儿观察并猜测,这些图画和卡片是关于哪个时期的、有哪些历史事件。
4. 团队合作:修建秦始皇陵的人老师将幼儿分成小组,假设他们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工人,需要协同完成修建任务。
每个小组代表一个施工队,要展开合作对话,协商如何安排各自的工作,如何处理困难、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幼儿在言语上、思想上进行互动,分享知识、交流想法、展现创造力。
5. 教学反思及课堂总结老师让幼儿自由发表想法,说说哪个环节让自己最感触,哪个环节让自己获益最多。
教师对本节课的整体效果进行全面反思,对以后的课程也进行了合理分析。
教学拓展:考虑到幼儿可能无法理解秦始皇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可采用一些简单易懂的方式,如特制玩具,秦朝国宝手稿等进行拓展,深化幼儿对秦始皇和秦朝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反应教育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和生活实践检查幼儿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鼓励幼儿自由发表,让他们感性思维和智力思维发展同步进行。
3. 采用低门槛、低压力的方式激发幼儿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
4. 细致观察幼儿情绪和表现,合理评估本节课程效果,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正确指导。
初中历史教案秦始皇
科目:历史
年级:初中
主题:秦始皇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
2. 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的重要意义。
3.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
难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关于秦始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介绍。
2. 秦始皇为何被称为“始皇帝”?他的统一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四、活动(10分钟)
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
2. 通过游戏学习秦始皇的事迹和历史背景。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秦始皇的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统一的过程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意义。
2.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难点】.分析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过程;2.评价秦始皇。
【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的秦始皇为什么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又有哪些泽被后世的业绩而被尊称为“千古一帝”?一、并吞六国(板书)(提出问题):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因素有哪些?为吞并六国秦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活动).统一中国的原因(1)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商鞅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秦王嬴政有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
(4)嬴政锐意进取,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①让郑国修郑国渠;②重用李斯等客卿。
(5)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①重用并虚怀待尉缭;②重视韩非;③勇于认错,信任王翦。
2.统一中国过程:(前230—前221年)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提出问题):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在中央、地方和经济等方面实行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响?(一)政治制度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皇帝制度具体做法:(1)确定秦王专用名词:①皇帝;②朕;③玉玺;④诏;⑤谕等;(2)确定皇位世袭;(3)王权至高无上作用:增强了皇帝的权威性和独占性,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有利于巩固皇帝的统治2、建立中央集权制(1)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提出问题)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
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郡县制。
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呢?为什么?(学生活动)在郡、县、乡均有专职主管军政的职官,郡设郡尉,负责兵员征集、调遣和武器装备的制造、保管以及地方治安等;县设县尉,掌一县之军政;乡设游徼,管军政及治安。
作用:①奠定中国二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②对巩固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2)承认土地私有:措施:①下令“使黔首自实田”;②强调百姓要安于农工生产;③奖励移民垦荒。
作用: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制度方面.统一货币2.统一度量衡3.作用:新的货币和度量衡遍行全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三、缔造统一大帝国(提出问题)秦王嬴政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又在哪三方面采取措施?具体是怎样实行的?(学生活动)主要在拓疆、交通和文字方面.措施:(1)派蒙恬北击匈奴;(2)修筑万里长城;(3)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4)征西南夷,修“五尺道”;(5)修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辆形制;(6)统一文字。
2.作用:(1)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2)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3)有利经济和文化认同,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和民族凝聚力与巩固有深远影响。
四、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提出问题)自秦亡后直到今天,如何评价秦始皇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史论结合)(一)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2.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此后XX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巩固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建设交通网道,大力开拓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他高瞻远瞩、雄才伟略,对缔造和巩固大一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所以被誉为“千古一帝”。
(二)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2.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建议同学们可以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畅所欲言。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坏在了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公元前的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死亡之巡。
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
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
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
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在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板书设计】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一、并吞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2.统一中国过程二、“百代犹得秦政法”(一)政治制度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皇帝制度具体做法:作用:2.建立中央集权制(1)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2)承认土地私有(二)经济制度方面.统一货币2.统一度量衡3.作用三、缔造统一大帝国.措施:(1)派蒙恬北击匈奴(2)修筑万里长城(3)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4)征西南夷,修“五尺道”(5)修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辆形制(6)统一文字2.作用:四、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布置作业】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统一措施?提示:首先,“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秦始皇通过统一,间接地破除了长期分裂割据所形成的狭隘的诸侯国家观,改变了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初步树立起了新的大一统的国家观。
其次,他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包括建立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影响极大。
第三,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改善和发展交通事业等。
所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材料阅读与思考]结合贾谊的论述,说一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主要措施。
提示:灭六国;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地区;修筑长城;焚书坑儒;拆除各国的旧城郭;收缴天下的兵器,将之熔铸成十二个金人等。
【教学反思】纵观秦始皇一生,功过十分明显。
他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六国,征越族,击匈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