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8
简述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药理作用具有多样性:中药通过多种成分和途径协同作用,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产生影响。
2.药理作用的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即中药的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不够规律,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摸索和调整。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同一中药可以同时具有抑制亢进和兴奋低下的功能,例如某些中药可以同时调节血压和血糖等生理指标。
4.药理作用相对缓慢、温和:与西药相比,中药的药理作用相对缓慢、温和,需要连续多次给药后才见效应。
5.与传统功效的一致性: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功效往往具有一致性,这为中药的疗效提供了现代科学的依据。
6.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成分、剂型、给药方式、剂量、疗程、患者个体差异等多个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也称为中成药,是指以中国历史悠久、使用方便、功效确切的药材为主要原料,经过系统配伍,加工制作而成的滋补健脑、缓解疾病、调节内分泌用药,其药理作用绝大部分是温和,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而不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有一些特点:
(一)平稳性强
中药的药理作用温和,适合持续用药,药剂量慢慢累积起效,一般不会出现激烈反应,尤其是治疗慢性疾病,可以持续得到良好疗效,不易出现不良反应。
(二)综合性强
中药多以药草组方,注重综合疗效,既保有温和的药理作用,又有疗病的作用,药物的综合性和复方药的加效作用发挥出来,使药效更加显著。
(三)内外调和
中药精髓内调周身各脏腑,外治则着力于温中补气、抗病复制,起到身心的调和作用,可以起到滋补脾胃、微息疏泄、清热解毒等作用,使人达到身心安闲。
通过以上三点特点可以看出,中药药理作用温和,可以调节机体协调机能,增进疾病康复,是一种良好的慢性疾病治疗药物。
除了滋补健
身,也可以预防疾病,减轻症状,对抗病毒感染。
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通过改善机体的功能和状态,抵抗疾病的侵蚀,增强人体抵抗力,调节身体的生理、物理活动,有益于增强免疫力、抗病性。
在中药治疗的临床过程中,必须注意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使得药物都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以便治病健身。
所以,中药药理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健康治疗方法。
只有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和有效的构思,才能使中药药理作用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保障患者的健康。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讲课教课设计授课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章节讲课讲多教2多媒体学时授方法媒体学条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2.理解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一致性及差别性;3.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2.难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3.中药作用的差别性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1.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2.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要与证的研究联合3.中药分类对照研究4.增强与中药功能有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5.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体制研究6.中药毒性研究思虑题 / 作业:1.双向调理性。
2.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关系。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教课小结: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也是表现中药药理学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内容。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有助于继承古人的知识,揭露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也有助于从头认识中药的功能。
既有与西药同样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己的一些作用特色。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与功能的关系中药的功能是我国劳感人民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中不停总结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识。
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察看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和作用体制,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对中药作用性质的再认识。
它主假如从实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体制。
所以中药的功能与中药药理作用所表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但因为二者所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的不一样,语言的表述也不一样,所以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定是既有有关性,又有不完整一致之处。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理作用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进行详细探讨:1.多成分药理作用:中药往往是由多种药材组成,每种药材都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因此中药对疾病的治疗往往具有多成分参与的药理作用。
不同的成分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相互协同或相互抵消,形成综合的治疗效果。
2.综合调节作用:中药对机体的疾病往往不是单一作用,而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脏腑功能等综合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药的药理作用通常是多靶位、多通道、多层次的,具有广谱性的效应。
3.个体差异:相较于西药,中药更注重个体差异的处理。
中药治疗往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因此同样的中药对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差异的治疗效果。
4.温和安全: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相对温和,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中药常常被用作长期维持治疗的手段。
此外,中药的毒性较低,比较安全。
5.基于整体观念:中药的药理作用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体质来进行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与患者的体质、脉象、舌象等有关,因此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个性化和动态的。
6.治标与治本并重:中药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治标与治本的统一,既能对症缓解病症,又能调整机体功能,从而达到根本治愈的目的。
中药的治疗作用常常是从整体上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防止疾病的复发。
7.对抗多重靶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涉及到多种途径和多个靶点,能够综合调控机体的病理过程。
中药的药理特点是综合性的,可以通过靶点多样性与药理多效性发挥作用。
总之,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成分、综合调节、个体差异、温和安全、整体观念、治标与治本并重以及对抗多重靶点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药在疾病治疗中能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中药的药理作用也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明确其具体机制,以更好地推动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中药药理考点整理中药药理学中药的基本作用一、整合调节作用1.调节机体反应水平2.调节机体反应能力二、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1.直接抑杀病原微生物2.调节机体反应状态三、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1.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 增强机体对不利环境的应激能力3. 增强损伤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一、中药作用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1.中药多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发挥协同作用2.中药多成分作用于不同环节发挥协同作用3.伴行成分可提高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吸收率4.提取物中的几种成分作用相互拮抗,使药效降低、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5.增敏作用,降低或逆转病原体的耐药性二、中药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生物效应相对缓和的特点三、中药的量效关系1.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2.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3.整方服用剂量随主症变化而变化四、中药的时效关系中药时效关系难以用时效曲线来表达五、中药的时辰关系机体生理功能随昼夜交替、四时变更而呈现周期性、节律性变化,因此中医对药物的服用时间有了明确的要求,如“晨服参芪”、“夕用六味”等。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答:1.从饮片配伍过渡到组分配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复方丹参方的研究实现了从饮片配伍过渡到组分配伍,明确了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阐明了组分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
①遴选合适的中药小复方;②选择合适的药理学研究指标;③明确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④组分配伍比的优化;⑤组分中药的机制阐明2.从药对出发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以四逆散的研究为例。
①选择合适的方剂;②建立接近临床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CCl4肝损伤模型、迟发型变态反应致小鼠肝损伤模型)3.从系列化合物出发探讨方剂的整合调节作用以桂枝汤的苯丙烯类化合物研究为例。
①选取桂枝汤解热活性部位A中主要活性成分苯丙烯类化合物作为工具“系列物”;②选择PGE2的释放作为苯丙烯类化合物解热的终末效应;③选择以白细胞介素-脑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体外反应体系,考察苯丙烯系列化合物对PGE2系列代谢酶的影响。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特点。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多味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
其药理作用往往受到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往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例如,有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2. 多途径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来发挥,例如,中药可以通过直接刺激机体细胞、影响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来发挥治疗作用。
3. 个体化作用特点: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都不同,对中药的药效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中药的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4. 滞后性作用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发挥作用,有些药物的作用可能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显现出来。
5. 安全性特点:中药的药理作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
使用时需要谨慎,需要注意剂量、方法和用药时间等方面。
中药药理的作用特点是多方面的,需要考虑个体差异、气候环境、用药时间等因素,以及个体化治疗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中药使用科普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使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中药使用的科普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特点、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特点中药是指从天然草本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药物。
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以下特点:1. 多成分:中药通常由多个天然物质组成,每个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这些成分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2. 综合调理:中药强调整体调理,不仅仅是治疗症状,更关注调节机体整体的平衡,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3. 个体化治疗:中药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模式,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因等因素,开方调配适合个体的药物。
二、中药的使用方法1. 饮片煎服:这是最常见的中药使用方法。
将中药饮片放入煎药器中,加水煎煮,去渣后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治疗。
2. 中药浴洗:中药浴洗是将中药煮成汤液后,用来泡浸、洗涤患者的身体,起到调理气血、祛湿除痒的作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病、风湿病等外源性疾病的治疗。
3. 中药外敷:将中药煎汤或者研成粉末后,直接涂抹在患处。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病、外伤等疾病的治疗。
4. 药丸、胶囊剂:将中药研成细粉后,按照一定比例和制剂方法制作成药丸或者胶囊剂,便于患者口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服用的疾病治疗。
三、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1. 寻找正规渠道:在选择中药时,应尽量选择正规的药店或者医疗机构购买。
避免购买劣质中药或者含有有害物质的中药。
2. 遵医嘱使用:使用中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进行使用。
不要自行增减用量或者随意调整使用方法。
3. 注意过敏反应:某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4. 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有一定的禁忌,一些中药之间相互搭配可能产生反应。
所以在用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禁忌症。
5.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或者其他药物可能会有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者减弱,因此在使用中药时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情况。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中药通过使机体原有功能的增强或减弱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
中药既有与西药相同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身的一些作用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
在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传统中医药学特别强调既要治病求本,又要标本同治,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应用中更能显示其标本兼顾的优势。
如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既能通过解热、镇痛等作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产生对症治疗,又能通过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产生对因治疗。
中药之有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而中药传统口服给药方法显示中药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药单体制剂和静脉注射剂的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常见有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肾毒性等。
某些中药的毒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如朱砂长期应用引起慢性汞中毒,雷公藤长期应用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等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中药药理学是实验药理学,通过研究中药对动物(正常动物和病理模型动物)的作用来揭示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大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动物实验发现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律失常也有效;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
然而,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用,但家兔和大鼠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作用。
由此提示,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当然是否有方法学的问题影响了中药作用在动物身上的表达也要考虑。
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至于阳盛阴虚或阳虚阴盛之体的实质尚待研究。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3.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学(二)-(1)一、A型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关于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说明哪一项是错误的A.作用单一B.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C.量效关系的复杂性D.作用相对缓慢、温和E.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答案:A[解答]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两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双向性。
2. 细辛毒性成分主要是A.去甲乌药碱B.甲基丁香酚C.细辛醚D.黄樟醚E.小檗碱答案:D[解答] 细辛的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主要毒性成分是黄樟醚,将其掺入饲料,会引起大鼠肝癌。
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多数应具有下列何种药理作用A.抗病原体B.降血压C.降血脂E.镇痛答案:A4. 研究认为多数寒凉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A.兴奋中枢神经B.增加能量代谢C.具有抗感染作用D.兴奋内分泌系统E.兴奋心血管系统答案:C[解答]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的药性多属于寒凉,是中医广泛用于治疗热证的药物,其中许多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疗效。
5. 咸味药主要分布于下述哪类药物中A.解表药B.清热药C.理气药D.补肾药E.消食药答案:D[解答] 咸味药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物中,且多为矿物类药和动物类药。
6. 制剂工艺不同可产生的影响是A.加强或突出某一药理作用B.降低药物毒性C.改变药物生物利用度D.避免配伍不良反应答案:C[解答] 药物由于剂型和制剂因素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释放性,可影响体内药物的吸收时间和吸收率,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7. 有升高血压作用的药物A.桂枝B.柴胡C.葛根D.麻黄E.细辛答案:D[解答] 麻黄能直接或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其升压作用特点为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8. 柴胡皂苷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A.免疫抑制作用B.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C.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D.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E.中枢抑制作用答案:C[解答] 柴胡的抗炎作用机制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关;抑制炎症介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