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街薅秧歌 都江堰柳街薅秧歌院一家一家唱起来
- 格式:pdf
- 大小:499.60 KB
- 文档页数:1
在开江这个“川东小平原”,“唱薅秧歌”是农耕时代的一大风景。
2006年,它以其极为优美的曲调和极富特色的内涵,和开江另一民间表演艺术“坳老爷”被首批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夏,正是稻秧发蔸,长势旺盛的的时节。
农耕时代,为不使稗草抢肥,须先后三次下田薅秧。
所谓“薅”,是用一只脚在秧蔸四周溜动刨泥,将杂草踩入泥中。
为保持身躯平衡,一手持竹竿作重心支撑。
薅秧多采用“换工”形式,亲戚、朋友和邻里互相帮助,老少男女齐出动,以集中人力和时间。
在一个坝子里或山湾里、山坪上,薅秧队伍往往会同时出现多个,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上百人,形成“大田秧排队排”的热闹场面。
一时间,人气旺盛,场面火热,生命的血性激情便借“薅秧歌”的形式挥洒而出——薅了上丘薅下丘,捡个蚌壳往上丢。
蚌壳晒得大喳口,小哥晒得汗长流.........其内容或为提示薅秧的技术知识和质量要求,如——薅秧莫薅磨盘秧,免得二天吃米糠;薅秧要薅吊喉草,一下夜雨又活了;郎在田中薅秧苗,不识稗子要姐教。
稗子有毛秧无毛,二回薅秧要记到。
或为抒发悲情与社会不公,如——这山望到那山低,望到那山薅田地。
不栽秧的吃白米,不种田的穿好衣,长工汉子受人欺。
或为讽喻时事,如——东家老板多大方,嘎儿就像纸一张。
+碰到坎上歌郎手,一口咬过明月江。
或为情歌,如——大田薅秧手牵手,妹儿不得嫌哥丑。
薅秧不薅秧蔸心,心好妹儿跟哥走。
或为幽默搞笑,如——清早起来雾沉沉,看到树桩像个人。
一把抱到亲几口,你说笑人部笑人。
大田薅秧窝对窝,男的莫得女的多,男的薅了一支角,女的还在脱裹脚。
或多方展示民间社会的生活事件,如——大田栽秧排队排,莫把身儿挨拢来。
好像是个小身子,莫的说出有的来。
大田栽秧先栽角,脱了花鞋脱裹脚。
过路情哥你莫笑,丈夫小了靠不着。
薅秧歌大致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类。
高腔腔幅宽大,高亢辽远,节奏自由,多用假嗓和颤音歌唱;平腔腔幅紧凑,节奏规整,婉转悠扬,抒情味浓。
歌唱形式活泼多样,以领唱和合唱为主,也可独唱、齐唱、对唱,不拘一格。
第 1 页共19 页一个蛤蟆一张嘴,拿着我的刀,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十歌扛着我的案板卖切糕。
扑通一声跳下水。
一,一洞天,小板凳两个蛤蟆两张嘴,二,二郎庙,四只眼睛八条腿,三,三宫殿,小板凳,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白塔寺,你莫歪,五,龙灯舞,让我爷爷坐下来。
没有腿六,六角井,我帮爷爷捶捶背,七,七星山,爷爷说我好乖乖。
小黑鸡,两条腿,八,八角洞,大黄牛,四条腿,九,韭菜园,刨个坑儿种西瓜蜻蜓六条腿,十,石龙巷,螃蟹八条腿,十一十二真武山,小小孩,上南洼,蚯蚓、鳝鱼没有腿。
十三十四峨嵋山,刨个坑儿种西瓜。
十五十六缙云山,先长叶,后开花,火萤虫十七十八望娘滩,结个西瓜给爹妈。
十九二十剑门关。
爹吃了好,大麦秸,妈吃了好,小麦秸,杨柳乐得小孩噔噔跳。
火萤虫,落下来,杨柳青,摇摇摇不打你,放风筝,不骂你,杨柳黄,摇摇摇,摇到外婆桥,玩玩就放你。
踢毽忙。
外婆买条鱼烧烧,头不熟,尾巴焦,小红鲤五指歌盛到碗里劈啪跳。
白米饭,鱼汤烧,小红鲤,红红鳃,一二三四五,吃了宝宝又来摇。
上江游到下江来。
上山打老虎,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上江吃的灵芝草,老虎打不到,外婆叫我好宝宝,下江吃的绿青苔。
打到小松鼠。
糖一包,果一包,灵芝草,绿青苔,松鼠有几个? 还有团子还有糕。
芙蓉开过牡丹开。
让我数一数,小猫上炕捏饽饽一二三四五。
奶奶夸我孝顺小儿羊,羊, 小孩小孩你别哭小板凳,三条腿儿,跳花墙,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花墙破,小孩小孩你别哭,奶奶嫌我嗑得脏,驴推磨;过了腊八就杀猪,我给奶奶煮面汤。
猪挑柴,小孩小孩你别馋,奶奶嫌我煮得硬,狗弄火,过了腊八就是年。
我给奶奶剥花生。
小猫上炕捏饽饽。
奶奶嫌我剥得慢,一盆玫瑰两朵花我给奶奶蒸米饭。
同来看大米饭,蒸得好,第 2 页共19 页一盆玫瑰两朵花,奶奶夸我孝顺小儿。
同来看,三个姑娘都要掐,同来看,四喜胡同五个小孩,丫头丫黑鸡下了个白鸡蛋。
拿了六块七棱砖,同来瞧,打了八仙庙里——丫头丫,同来瞧,九棵树上的打蚂蚱,耗子长了一身毛。
创新发展天府文化打响田园诗歌品牌作者: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来源:《先锋》2018年第06期都江堰市依托天府源文化和乡村旅游文化的深厚根脉,以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优美的田园风光为生态本底,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打造“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品牌,奠定了都江堰柳街镇中国诗歌小镇、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成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等关键性文化地标地位,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天府文化创新发展做出了实践探索。
涵泳天府文化,挖掘乡村文化根脉柳街镇是都江堰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核心区,也是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岷江水润,茂林修作,美田弥望,优美的田园环境和优渥的生活条件,使柳街群众形成了爱诗、敬诗、写诗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2014年,展现川西农耕文明的柳街薅秧歌被列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都江堰市坚持文旅融合、互动发展,以“推动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成功策划举办了首届“柳街田园诗歌节”,以诗歌吟诵的方式,赋予了天府文化新的时代风尚。
“柳街田园诗歌节”依托中国诗歌学会和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的影响力和学术优势,由国家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四川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成都市文广新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执行,落地都江堰市柳街镇,成为一个在全国文化旅游领域影响深远的高品质节会和名家荟萃的文化盛会。
当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集奖和鲁迅文学奖得主傅天琳,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林雪等著名诗人和作家纷纷赞誉都江堰和柳街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培育特色节会,塑造乡村文化品牌都江堰市从2013年开始持续发力,通过举办四届“柳街田园诗歌节”,形成了节会化、规格化、规范化的活动流程,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薅秧歌》一、教材分析:《薅秧歌》是一首结合本地地方特色江油云集薅秧歌改编而来的乐曲,歌曲2/4拍,五声调式,由三个乐段组成,节奏简单,旋律简洁,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锄草的画面,易于演唱和表演,第二乐段以说唱节奏为主。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能够从音乐材料中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并对作品的理解有了基本的自我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歌唱、视频、设问、舞蹈等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更能让这个学段的学生所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欢快、有力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
2.过程与方法:以体验为主,通过聆听、小乐器伴奏、舞蹈编创、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音乐感受,提炼出云集薅秧歌的特点,了解云集薅秧歌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学唱歌曲第一段,鼓励学生编创简单的律动来表现薅秧这个劳动场面;学生用说唱的方式体验歌曲的第二段五、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运用方言唱好歌曲2.编创律动表现劳作场面六、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响板、锄头(道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易老师的音乐课堂,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平时在家里或者学校都参加过哪些劳动呢?(抽学生回答)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劳动工具,你们看这是什么?生:是锄头师:不错,今天我要带着大伙儿去参加一项集体劳动,请大家仔细聆听(播放伴奏,老师全曲范唱)(二)完整聆听全曲:师:听了老师的范唱,请问大家今天咱们劳动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薅秧,ppt出示薅秧的图片)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来自四川江油市的云集薅秧歌。
(三)学唱歌曲A和B两个乐段1.学唱A段师:首先,请大家看到屏幕上的歌谱,(ppt出示A段歌谱)聆听音乐,感受它的情绪是怎样的?(第一次播放音频A,听完后抽学生回答)师:我请同学们结合歌谱聆听一遍音乐,看看这段音乐的旋律主要采用哪些音?(第二次播放音频A,听完后让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这些音)师:同学们,通过旋律中的这几个主音,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采用民族五声调式创作的作品。
四川方言童谣B巴巴掌,油煎饼,你卖烟脂我卖粉,卖到成都折了本,买个骨头大家啃,啃又啃不动,丢到河里嘣嘣嘣.巴巴掌,有芡粉,我卖胭脂你卖粉,卖到泸州折了本,捡到一个大铜元,买了一个大月饼,吃一半留一半,放到姐姐枕头边,猫儿含到灶门前,狗儿含到茅房边,鸦雀含到树尖尖。
巴三巴四看我娘,娘又远,路又长,我走哥哥门前过,哥哥喊我进切坐,堂屋中间有根藤,开起花来十二层,哥哥喊我摘来戴,嫂嫂骂我踩死藤,泡碗茶,冷冰冰,煮碗面,几根根,哥哥喊我多吃点,嫂嫂在灶门前鼓眼睛,哥哥送我十八里,嫂嫂送我出朝门,哥哥问我好久回,石头开花我再回。
巴地草,红根根,我是家婆的亲外孙。
我从家婆门前过,家婆喊我进去坐。
家婆喊我坐椅子,家公喊我坐板凳,舅舅喊我坐门槛,舅母喊我坐街沿。
家婆死,烧金纸,家公死,烧银纸,舅舅死,烧钱纸,舅母死,坟头上屙堆尖尖屎。
白鹤扯长,扯到张家堰塘。
不杀猪,不杀羊,杀个耗儿来过端阳。
包包散,包包散,明天吃个大鹅蛋。
C虫虫儿虫虫儿飞哟,飞到家婆门口来,家婆门口有棵菜,吃得家婆喊乖乖。
虫虫飞,飞到果果园,捡到一个饽饽蛋(就是鸡蛋的意思),不拿给嘎嘎(外婆的意思)看。
虫虫飞,飞到大山里,捡个卜卜蛋,回来咽冷饭,冷饭多做一锅,冷饭少,做一口。
刺梅花,顺墙爬,搭起梯子看婆家,公公年十九,婆婆年十八,大姑才学走,女婿还在爬,但愿女婿早长大,结了莲蓬谢了花。
踩到我的脚(juo),杂个说?擦膏药(yuo), 啥子膏?牙膏. 啥子牙?豆芽. 啥子豆?豌豆. 啥子豌?台湾. 啥子台?抬你妈妈进棺材。
踩着我的脚,咋个说?妈妈说:要上药。
啥子药?膏药。
啥子膏?牙膏。
啥子牙?豆芽。
啥子豆?豌豆。
啥子弯?台湾。
啥子台?台你妈妈滚下捱。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坐轿轿,走近城门挨一刀。
城门城门鸡蛋糕,蒿子萝卜蜜蜜甜,骑骑马,坐轿轿,坐到城门去挨一刀。
城门城门鸡蛋糕,三泡牛屎高,骑马马,三把刀,走起路来砍一刀。
从前有个地主渥屎不开屁股。
YANG:沙四川都江堰市柳街镇,这片位于川西的肥沃原野,每年六月,到处是绿油油的秧苗。
这里流传着一种老百姓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田间说唱形式,也就是"柳街薅秧歌”。
薅秧的农民在水田中劳动,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演唱素材,男婚女嫁,家长里短皆可入歌演唱,一口起唱,百口应和,“柳街薅秧歌”反映的正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柳南薅狭歌嗒起来在每年端午节过后,川西坝子上,东方刚 刚发白,微风起处,秧苗绿波涟涟。
一个壮实的 农民汉子头戴草帽,身着白色汗褡子,肩扛薅 秧杆,雄赳赳地走在田坎上,唱道:“黄鳝出 洞尾巴摆,你唱秧歌我来解,天上唱完唱地下,一家一家唱起来——唱起来!”接着,一声“薅 秧子嚷!”惊飞了秧田中成群的阳雀子,咕咕咕 咕地叫着飞进了林中,接着成群结队的薅秧农民 便从四周的院落中走出来,挥动秧耙开始薅秧。
薄秧歌儿唱起来——(众)唱起来 唱段刘备卖草鞋——(众)卖草鞋 张飞卖肉又卖酒——(众)又卖酒关羽推锅豆腐来——(众)豆腐来领唱者声音洪亮、悠扬,富有韵味。
他唱一 句,薅秧的众人便合着他的声调唱最后三个字,适声夭夭,韵味悠悠。
这边唱罢,另外一边的歌声也开始登场了:秧耙杆杆丈二长——(众)丈二长嘴唱歌来手薅秧——(众)手薅秧秧歌不唱重皮子——(众)重皮子有板有眼有名堂——(众)有名堂这边的领唱声音高亢、中气足,洪亮有张力,唱起来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所以众人的唱和也 特别有劲有力。
初夏的川西坝子,薅秧歌声一波接着一波,—浪接着一浪,沸腾了这片绿色的田野……刚才先后领唱的歌者名叫康洪、杨久长,均是30民俗集锦I 神州民俗柳街薅秧歌演唱的传承人,他们是柳街镇的农民, 说一□地道的河西话,演唱的薅秧歌是原汁原味。
康洪的声音能在空旷的田野上展现出劳动歌谣的 韵味,杨久长的嗓音激越粗犷而富有感染力。
初夏的薅秧季节,两人常常在秧田中一边 薅秧一边领唱或对唱:唱得高来对得高, 光数筛筛没数眼, 唱歌要唱童子声, 这坝那坝人听见,光数城墙没数包。
歌词城外小月亮浅影阿
江南的晚妆在槐树下显得多端庄
石阶太冗长薄雾萦绕温柔的小巷
收音机里唱的是那个吴侬软语古曲儿唱腔皎洁的白月光池塘里微微荡漾
摇着蒲扇闲逛的老街坊
竹椅上躺的爷爷唠家常
听不懂知了叫的什么方言
十点半还在吵
嘿拉伊欧熙攘的弄堂
麻将砌好的城墙
月牙儿弯弯哗哗声响
清一色就要登场你看
嘿拉伊欧色子扔中央
麻将排列成一行
乘凉的晚上
眼红的人儿
扯嗓子不散场
江南的晚妆在槐树下显得多端庄
石阶太冗长薄雾萦绕温柔的小巷
收音机里唱的是那个吴侬软语古曲唱腔皎洁的白月光池塘里微微荡漾
摇着蒲扇闲逛的老街坊
竹椅上躺的爷爷唠家常
听不懂知了叫的什么方言
十点半还在吵
嘿拉伊欧熙攘的弄堂
麻将砌好的城墙
月牙儿弯弯哗哗声响
清一色就要登场你看
嘿拉伊欧色子扔中央
麻将排列成一行
乘凉的晚上
眼红的人儿
扯嗓子不散场
嘿拉伊欧南北白中发
十三幺胡的潇洒诶呀
人字拖摇晃着手不撒
对家上听二五八
嘿拉伊欧轮到我坐庄
杠上开花又胡啦啦啦
消遣的街坊叽叽喳渣
借路灯的光
偷扯着嘴角笑呀笑呀哈哈来哟。
阿宝《看秧歌》歌词
家住在太谷住沙儿河
北旺村搭起了台台台台唱秧歌
咱姐妹走一回
又害怕老天爷爷不顶对
耳听得南山上响了
一声哗啦啦啦啦雷
又观见这南山洼起了
朵朵云儿儿堆
大姐姐在这里把话儿提
叫一声二小妹妹你莫要迟疑
看红火走一遭
刮风下雨能咋的
今天的个秧歌剧
演的就是鸳鸯配
咱姐妹就打扮齐备
早些些些动身去
大姐姐的话儿说得有理
不由的我二小妹妹心里好欢喜
姐妹二人忙打扮
青丝丝头发梳得齐
脸上搽的桃桃儿粉
画的就是一道道的眉
再穿一双新布鞋
换上一身花花花花衣
风吹那云散出太阳
咱姐妹就二人相跟着出了村庄过了一条河上了一座山
山水相连好风光
耳听得山那边
咚咚咚咚锣鼓敲的响
直招得咱姐妹二人
心慌脚乱赶路路忙。
《认识柳街薅秧歌》——大班社会活动活动名称:《柳街薅秧歌的由来》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什么是柳街薅秧以及柳街薅秧歌的由来。
2、通过欣赏了解柳街薅秧歌的两种表现形式。
3、萌发对柳街薅秧歌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什么是柳街薅秧以及柳街薅秧歌的由来。
活动难点:了解柳街薅秧歌的两种表现形式。
活动准备:PPT、薅秧歌视频活动过程:一、播放薅秧视频,导入问题师:“刚刚那些农民伯伯在干什么?”什么是薅秧?(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二、出示图片,初步了解柳街薅秧歌的由来。
教师结合图片,以故事形式帮助幼儿初步了解薅秧歌由来。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四川人口锐减,有了湖广填四川的大型移民活动,一位姓邬和一位姓张的老头从湖广来到四川,发现一个坝子......完整欣赏薅秧歌历史视频,巩固对薅秧歌历史的了解。
三、完整欣赏农耕诗歌薅秧歌,初步理解柳街薅秧歌的两种表现形式。
教师完整诵读薅秧歌,提问幼儿:薅秧歌里讲的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学的诗歌有什么不一样。
初步理解词汇:秧耙竿竿、重皮子、有名堂师幼朗诵薅秧歌。
四、欣赏薅秧歌艺术的表现形式。
(怎样欣赏?要把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过程描述出来)1、播放薅秧歌演唱视频,初步欣赏薅秧歌艺术表现形式。
师:听了薅秧歌,你认为它和农耕诗歌有什么不一样?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2、出示图片,初步了解薅秧歌曲唱腔特点。
师:看一看,这是薅秧歌曲歌词,它和农耕诗歌区别于在农耕诗歌基础上加语气词,如(噻、哦、嚯嘿)3、幼儿完整倾听歌曲,以跟唱后三句形式体验薅秧歌曲唱腔特点五、结束部分:师:关于薅秧歌,小朋友们还可以回家向爷爷奶奶们了解了解……。
附:柳街薅秧歌秧耙竿竿丈二长嘴唱歌来手薅秧秧歌不唱重皮子有板有眼有名堂。
《柳荫记》《英台神歌》粱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曲艺、音乐、歌谣、小说、故事、影视作品,种类繁多,影响广泛,可谓家喻户晓。
2006年,梁祝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笔者在威远县城滨河公园旧书摊闲坐,摊主老温送我一本残破的古刻线装小书,书名《英台》。
《英台》是民间刻印的一本梁祝歌谣唱词,以神歌的形式写成。
唱词分为五部分:同窗神歌(此四字为笔者添补)、有情神歌、分别神歌、叙情神歌、祭坟神歌,约有歌词308或312行。
除首尾文字少量残损外,唱词内容基本完整。
从“我们房中有便桶,站起窝尿又何妨;为何悄悄走出去,ku起窝尿像婆娘(立字去掉头上一点,为生造字,威远土语读ku)”、“山伯哥哥无音信,未必害了软脚瘟”、“我是来把贤弟拜,然何zuan出女裙钗(门字内含身字,为古体字,念zuan)”等内容看,唱词带有较明显的威远(川南)方言土语特点。
唱词结尾后,刻书人还在小书末页随意发挥,草刻“完求了”三个字,十分诙谐有趣。
英台神歌唱词古刻本在威远旧书摊上出现,虽然我们不知道神歌的音乐曲调是什么,也不知道何时何人吟唱过,但可以肯定英台神歌曾经在威远境内传唱过。
从古刻《英台》小书的古旧残破和唱词中没有“化蝶”的内容看,《英台》神歌应为梁祝歌谣古刻本中较为早期的作品,可能是清初,随客家人迁徙而带来威远,或在威远翻刻成书的。
从保护梁祝传说古文献角度,笔者将《英台》神歌唱词附录于后,供方言学家、民歌音乐家、梁祝学者和梁祝传说爱好者研究参考。
《柳荫记》这本歌书有来头,英台山伯说根由。
金钱荷叶随你唱,唱成山歌更风流。
说起当初祝英台,天姿国色好人材。
她与苏州梁山伯,二人前世修积来。
只为姻缘难成就,情深义厚不同偕。
尼山不通兰桥路,引出多少奇闻来。
一白沙岗上一家人,二老夫妇一钗裙。
英台坐在绣房里,低头不语闷沉沉。
爹娘年老无儿子,万贯家财给何人。
女儿纵有凌云志,怎奈是个女裙钗。
薅秧歌二十多年前,在川东北,六七月份是难得的农闲时节,管护好秧苗是这时的首要任务,半点也马虎不得。
薅秧能清除稻田杂草,促进秧苗分蘖,增强秧苗长势。
薅秧,那是所有农活中最悠闲、最浪漫、最快乐的劳动。
站在高处,放眼田野,秧苗正在返青,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生长着一年的希望,承载着人类生存的需求。
秧苗和着水汽、青草、绿树清新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每一天的阳光都让满世界在疯长。
阳雀子在森林里拖长声音哈哈笑,秧鸡子藏在秧田的深处呼朋引伴,雏燕在秧田的上空飞掠,蜻蜓漫不经心地抖动翅膀、歇在苗尖上晃悠晃悠的,各种花色的蝴蝶吮吸着秧苗上的露水。
割麦插禾栽红苕,一年中抢种时节已过去,正是农事最闲时,农民们要做的就是搞好田间管理、施肥除草,期待着风调雨顺,期待着秧苗儿分蘖拔节,期待着金黄的秋天。
秧苗而返青了,薅秧的时间到了,人们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队里二百多号人,四个作业组,分布在四片区域里。
下到田里,排成一排,一人占三、四列秧苗,一排人均匀的向前推进,杵着薅秧棒(用金竹做的棍子),左脚在左边的秧苗周围薅一圈,用脚趾松松泥巴,夹掉油丹草、苲藻、芽玉草,拔起稗子、灯芯草,把浮萍踩进泥里。
接着出右脚在右边完成同样的动作。
一排人动作整齐划一,没有演练,在劳动中自然天成,新手进去用不了半天便能跟上节奏。
下雨天,别有一番情调,人们披着蓑戴着笠,在雨中薅秧,比起烈日下的劳作,也是一种轻松的享受了。
薅秧就这么简单,一袋烟的功夫,一个大田就薅完了。
这是所有农活中最轻松的活儿,也是最愉快的活儿。
之所以愉快,是因为这时在田野里到处都能听到薅秧号子,又叫薅秧歌。
几十人吼起薅秧号子,声震山谷原野,回荡在天地间,提振着所有人的精气神,这是人们最盼望、最喜欢、最愉悦的时刻。
登和大伯是队里的山歌王,一天唱上几十首,十天唱上几百首,薅秧时,他就成了薅秧歌的领唱。
登和大伯开了口:哟---喂---,大田(嘛)薅秧排队排,快把歌儿(啦)唱起来。
众人接上:我和幺妹儿(呐)挨到来,帮着幺妹(哟)薅一排。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出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运用典故、互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幺姑十八春民歌《幺姑十八春》演唱:董艳陕南渔鼓 2017-07-19幺姑十八春来自陕南渔鼓00:3504:22《幺姑十八春》幺姑十八春,爹娘不放心,高打院墙紧关门。
院墙八丈高,门儿有九道销,若是神仙也难逃。
院墙九仗九,门儿九道拐,你是神仙也难来。
小郎生一计,连忙上街去,买根兰竹做楼梯。
楼梯丈儿长,搭上姐屋梁,鹞子翻身上姐房。
揭开三匹瓦,看见奴冤家,手拿针线在绣花。
揭开一房角,看见冤家床,红布铺盖盖中央。
揭开三匹瓦,看见冤家脚,红绸鞋儿白裹脚。
怀抱猫儿梁,脚蹬粉壁墙,一步跳到姐楼上。
郎在楼上跳,姐在楼下笑,不怕死的你来了。
来也来的高,接也接不到,手拿板凳搭天桥。
左脚蹬上蹬,问姐稳不稳,千年古迹万年稳。
右脚踩上桥,问姐牢不牢,千年古迹万年牢。
把郎接下地,二人笑嘻嘻,这个姻缘天赐的。
二人对面坐,姐儿笑呵呵,问姐想我不想我。
骂你脸皮厚,怎么不想你,口里不说在心里。
左手抓把刀,右手抓把米,我换鸡儿来吃米。
鸡儿你莫宰,鸡儿你莫杀,妈妈问你你咋答。
鸡儿我要宰,鸡儿我要杀,我说天上黄鹰杀。
鸡儿吃了米,一刀杀了你,脱了毛衣穿皮衣。
鸡儿剥了皮,喂在郎嘴里,还是没有骨头的。
二人谈交情,丫鬟喊开门,短命丫鬟催鬼魂。
小郎你莫慌,快些把房上,一切祸儿奴来当。
门儿开个敞,冲进爹和娘,又打又骂没商量。
要打尽管打,要骂尽管骂,除了小郎我不嫁。
打也打不了,骂也骂不下,快请媒人定婆家。
礼钱送来了,花轿抬来了,只等新娘上花轿。
丫鬟开门叫,推门吓一跳,哭叫幺姑上吊了。
丫鬟长流泪,爹娘哭的悲,街坊四邻也落泪。
幺姑生性烈,情心坚似铁,一座新坟说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