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5.07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7.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8.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总论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
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一、单选题1、正品大黄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A.生物碱B.游离型蒽醌C.结合型蒽醌D.黄酮类正确答案:C2、属于正品大黄的是()。
A.藏边大黄、天山大黄B.掌叶大黄、华北大黄C.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D.华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正确答案:C3、下列属于道地药材的是()。
A.山西的木香B.四川的苍术C.内蒙的甘草D.福建的苍术正确答案:C4、川芎挥发油含量最高的产地是()。
A.江西B.福建C.上海D.四川正确答案:D5、黄芪质量最后的产地是()。
A.陕西B.山西C.江苏D.新疆正确答案:B6、参在8月份采收的人参皂苷含量比1月份采收的要高3倍以上,这说明了()。
A.气温的重要性B.采收时间的重要性C.产地的重要性D.环境的重要性正确答案:B7、一般而言,根茎类药材采收的季节是()。
A.隆冬季节B.开花季节采收C.晚秋地上部分枯萎的时候D.开花前采收正确答案:C8、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的是()。
A.炮制B.肠道菌群C.气候D.地域环境正确答案:A9、下列不属于中药炮制目的是()。
A.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B.防止药材霉变C.增强疗效D.改变药性,使之适合病情正确答案:B10、乌头经炮制后可以产生的变化是()。
A.便于贮藏B.有效成分溶出增多C.改变药性D.毒性降低正确答案:D11、延胡索经过炮制后可以产生的变化是()。
A.有效成分溶出增多B.便于贮藏C.改变毒性D.改变药性正确答案:A12、苦杏仁经过沸水略煮后产生的变化是()。
A.有效成分溶出增多B.便于贮藏C.作用降低D.改变毒性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在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属于药物因素的有()。
A.生产工艺B.采收季节C.品种D.时辰节律正确答案:A、B、C2、中药炮制目的包括()。
A.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B.保持药效稳定C.消除或降低药物毒副作用D.改变药性正确答案:A、B、C、D三、判断题1、品种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不大。
一: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药物因素:药材的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制剂的影响,炮制,剂型与制剂工艺;剂量;给药途径;配伍与禁忌。
2.机体因素:生理状况,如体质,年龄性别等;病理状况。
3.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寒暖等三:举例说明炮制可以带来哪些改变?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附子经炮制后,乌头碱水解成乌头原碱,毒性降低,而具有强心作用的去甲乌药碱耐热未被破坏,故附子炮制后减毒而保留强心作用。
2.增强疗效。
延胡索醋制后有效成分生物碱溶出量增多。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含结合型蒽醌,泻下作用强,炮制成熟大黄后,结合型蒽醌减少,游离型蒽醌增多,抗菌作用增强,泻下作用减弱。
4.保持药效稳定。
芥子苷能被芥子酶水解,故须炮制杀酶保苷以避免疗效降低。
四:解表药和清热药有哪些相同的药理作用?1.解热2.抗炎3.抗病原微生物4.调节免疫五:泻下药的分类,有效成分,作用机制?1.刺激性泻药。
如大黄,有效成分为结合型蒽苷,作用机制为结合型蒽苷类成分,口服抵达大肠后在细菌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苷元,刺激大肠粘膜下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2.容积性泻药。
如芒硝,有效成分为硫酸钠,作用机制为口服后硫酸根离子在肠腔内不被吸收,使局部肠腔形成高渗状态,导致大量水分保留,肠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3.润滑性泻药。
如火麻仁,有效成分为脂肪油,作用机制为大量脂肪油使肠道润滑,粪便软化,同时,脂肪油在碱性肠液中可被分解成脂肪酸,对肠壁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六:温里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强心,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作用;对心率的作用,附子,肉桂等能加快心率,但吴茱萸提取物能减慢心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休克。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我国现代医疗科学研究中药药理提供科学高效的价值意义,旨在为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药理;作用;影响因素分析中药的药理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身体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性别、剂量和用法等因素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较大的相关性,而年龄、原患疾病、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间等因素与反应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在反应的类型方面,过敏反应、休克、头晕、喉头水肿等比较常见。
中药的药理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人士的重视,分析了影响中草药药理作用的各种因素,目的是提高中药的药理作用,有效保证中药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讨论能够影响中药药理学作用的因素。
1药物因素对于重要药理作用的影响1.1中药的品种对于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大多数中草药是我国制造的,少量药物是被移植的或者进口的。
中药的种类非常复杂,为了确定中药的用药品种以及用药范围,我国古代有很多本草著作记载了中草药的使用方式,但是这些著作难免存在着一些错误,需要相关医生加以辨别和研究,因此,中草药品种考证及鉴定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对症下药,将每种中草药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1.2中药的产地差异也会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
中草药的产地来源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治疗效果,大多数传统中草药是植物药。
对于同类中草药,由于生产区域存在差异,它们的生长,开花和成熟的时间有所不同。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地道药材”这一说法,原因是植物药的生长状况出现了区域性,受到区域环境影响,如土壤,光照,温度和降雨等,导致了同类中药有效药用成分含量可能不同,例如不同地区的人参有效提取物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地区的人参在生长周期和采摘季节,采摘部分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由中草药的生长环境所影响的。
1.3药材的炮制手段对于中药药理作用有影响。
许多草药在炮制之后才能发挥药理作用,药物的药理成分的有效性将在炮制过程的前后发生变化,中草药的不同炮制手段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炮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半夏有刺激胃黏膜的作用,而炮制熟的半夏有催吐作用。
中药药理学_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附子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
参考答案:正确2.以下哪一项不能体现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参考答案:麻黄碱成分的化学结构确定3.中药药理作用具有双向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参考答案:机体的机能状态4.肠道菌群在口服中药后的多成分代谢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其中是研究较多的一种水解酶。
参考答案:β-糖苷酶5.中药体内过程包括。
参考答案:吸收_分布_代谢_排泄6.许多苷类成分大多原形吸收少,在肠菌作用下水解成苷元被吸收,这些苷常被称为“天然前药”。
参考答案:正确7.“整体观”是中药产生药效的一大特点。
参考答案:正确8.许多临床有效的中药,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原形吸收比较困难,生物利用度较低,如黄连中的有效成分小檗碱的绝对生物利用度<1%。
参考答案:正确9.地域、气候、饮食与起居和时辰可归类于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中的因素。
参考答案:环境10.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包括。
参考答案:中药的采收季节_中药的基源与产地_中药的加工与炮制_中药的药用部位11.中药低温、避光、干燥贮藏可减少药效下降。
参考答案:正确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柴胡具有抗病毒作用13.苦参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和氧化苦参碱。
参考答案:苦参碱14.以下药物中,抗内毒素作用比较突出的是。
参考答案:金银花_板兰根15.关于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机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大黄可以改善胰腺微循环16.以下有关大黄的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大黄能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也能促进胆囊排出胆汁17.祛风湿药大多味属。
参考答案:辛_苦18.丹参中含有的水溶性成分包括,它们具有明显抗氧化作用。
参考答案:丹酚酸B_丹参素19.黄芩改善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不包括。
参考答案: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20.茯苓和猪苓在能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属于中药在方面的祛邪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药理学效应。
中药药理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中药本身的性质、用药剂量、病人的个体差异、疾病的特点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中药本身的性质1. 药材的属性:中药药效的大小和特点与所用药材的种类有关。
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毒性等属性直接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
有些药味苦寒,入心、肝经,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有些味辛辣,入肺、胃经,具有散寒、温胃的作用;有些性热,入肝、肺经,具有活血、消痰的作用。
2. 药物的制剂形式:不同的药物制剂形式对药物的溶解速度、吸收速度、分布、排出速度等均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口服制剂、注射制剂、外用制剂对药效的发挥方式不同,对治疗疾病的速度和效果都有不同的影响。
3. 药物的品质:中药药效的大小和特点与药材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等因素也有关。
而且,混杂与否、品种是否正宗、质量是否上乘、药物是否被替代等均对中药的药理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4. 药物的活性成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对药物的药理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这些有效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碱类、酚类、生物碱酸类、萜类、甾体类等。
这些活性成分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药理作用。
二、用药剂量1. 用药剂量的大小:用药剂量的大小对中药的药理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剂量大小适宜能够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发挥其最佳的药理作用。
而过大的剂量会导致毒副作用的增加,过小的剂量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 用药剂量的频次:频次的调节对于中药的药理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频次适宜能够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药效。
而频次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
三、个体差异1. 年龄、性别、体质: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在用药后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对于不同的病人,在用药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2. 疾病状态:不同的疾病状态也会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涉及到药物本身的属性、患者个体差异、药物配伍、药物用量和给药途径、以及饮食等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理效果和疗效。
药物本身的属性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特点,这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吸收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
患者个体差异也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患者在生理状况、病理状态、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相同药物在不同人群中产生不同的药理效果。
药物配伍、药物用量和给药途径以及饮食等生活习惯也会对中药的药理作用产生影响。
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不当可能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毒副作用,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实现个体化治疗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个体化治疗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从而实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 正文2.1 药物本身的属性药物本身的属性对中药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特点是决定药理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药物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对药理效果会产生明显影响。
药物的性质如温热寒凉等属性也会决定其在机体内的作用方式及效果。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参数也会影响药理作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也是药理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导致药效的增强或削弱,甚至出现毒副作用。
在中药治疗中,合理选择药物组合并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药物的质量和纯度也直接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合理的采集、加工和贮藏可以确保药物的活性成分不受损失,进而保证药物的药理效果。
1.中药五味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关系:辛味药:多含有芳香性挥发油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有鞣质甘味药: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有机物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苦味药:苦寒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咸味药:以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2.中药药理作用和中药功效的关系:中药药理是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分析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探明该中药发挥临床作用的机理。
而中药的药性是药材的性质,包括辛凉温寒热等特性,明确药性才能正确应用药物。
中药药理作用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品种与产地、采收与储藏、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和禁忌4.中药的产地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列出五味地道药材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差异,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土壤对植物药内在的成分的影响更大(四川贝母、附子、黄连;内蒙甘草;云南三七、茯苓、木香;山西黄氏、党参;西藏红花、吉林人参)5.阐明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的药理作用发汗: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平喘: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利尿: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6.麻黄平喘的主要物质和机理麻黄平喘的主要物质有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平喘: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7.是否可把清热解毒药和抗生素等同不可以,因为目前还没有在试验研究中得到证实有哪一个清热解毒药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强度与抗生素相似。
就合成药⽽⾔,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活环境等,对药物的作⽤,都会产⽣显著影响。
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多数是中国⾃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的。
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
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
故现在对其进⾏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作,是⼗分重要的。
例如,⽬前全国⽤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中药⼤青叶,各地⽤的药材⼜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青等,药⽤部分也有⽤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
⽽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
中药之中⼤部分为植物药,⾃然⽣长环境具有⼀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壤、⽔质、⽓候、⾬量等⾃然条件都能影响药⽤植物⽣长、开花、结果等⼀系列⽣态过程,特别是⼟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则质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实⾮”。
都很强调产地。
产地不同,同⼀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使药理作⽤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
如长⽩⼭的野⼭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本的园参,不但含⼈参总皂甙的量不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样。
⼜如⼈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
不同产地及不同加⼯⽅法,以⼈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或全草都有⼀定的⽣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药部位⽽有不同。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几项因素中药是指中国传统医药,自古以来在中国就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它是根据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构成的药物,搭配各种有效成分混合组合而成,并经过精心加工和制作后所得的药物,其成效长期以来就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
中药具有治病、保健、补虚劳等功效,它的药理作用是由其各种成分和形态的互动所决定的,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几项因素有:一是药物成分。
中药由多种成分制成,如有机酸、无机盐、氨基酸、萜烯类、有机酸类等,它们不仅各有独特作用,而且影响着中药的药理作用。
例如,有机酸可以促进肠道吸收作用,而萜烯类和有机酸类则有刺激的作用。
二是制备工艺。
中药的制备工艺是影响药物成分的重要前因,也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因素。
比如,发酵制备技术可以改变药物在消化道中的释放和吸收,从而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
三是药物说明书。
药物说明书是记载中药药理特性的一种文献,它对于了解中药药理作用有重要意义。
药物说明书除了描述药物的药理学、药剂学、毒理学特性外,还记录了药物的用药方法、服用量、治疗方案等,这些信息也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因素。
四是药物搭配。
中药搭配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性互补、药物相容、药性平衡等原则,将多种药物组合起来用于出现病症时的处方,也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中药添加剂。
中药中添加剂可以改变药物的结构、性质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中药的药理作用。
例如,酸性添加剂可以改变中药的结构,增强其药理活性,而碱性添加剂则可以缓解药物的毒性,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药物成分、制备工艺、药物说明书、药物搭配和添加剂等。
针对不同病症,临床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些因素,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1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影响因素。
特点:1)中药的作用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
2)中药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生物效应相对缓和的特点。
3)中药的量效关系。
4)中药的时效关系。
5)中药的时辰效应关系。
影响:1)药物因素:品种与质量,生产工艺与剂型。
2)机体因素:生理情况,病理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环境因素4十八反十九畏的现代认识:十八反十九畏不是绝对配伍禁忌,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配伍,不能以个别的反、畏配伍研究结果,对反、畏概念做出判定。
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宜使用,以确保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安全。
5五味:辛(挥发油、苷类、生物碱)、甘味(蛋白质与糖类、氨基酸)、酸味(有机酸与鞣质)、苦味(生物碱、苷类)、咸味(无机盐)。
6补虚药改善记忆:增加中枢内神经递质,促进脑内足量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脑的血氧和能量供应,维持中枢神经系统适度的兴奋性。
8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机制。
药理:1)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2)改善血液流变学。
3)抗血栓形成4)改善微循环5)其他作用。
机制:1)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2)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3)增加纤溶酶活性4)抗凝,改善血瘀症高凝状态5)升高血管壁内PGI2.作用: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浓、黏、凝、聚”状态.10祛风湿药代表,药理作用。
散寒药:雷公藤/抗菌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抗心律失常。
清热药:秦艽/镇静降压抗心律失常扩血管抗心肌缺血。
强筋骨药:五加皮/镇静抗应激抗疲劳降血糖抗溃疡11黄连对心血管作用:黄连所含有的小檗碱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并阻断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降低血压,尤其是舒张压。
12淫羊藿对性功能:1)其具有雌、雄激素样作用。
2)可促前列腺、精囊发育,增加睾丸重量,升高睾酮含量。
3)促进子宫发育。
13延胡索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安定、降低体温、镇吐作用。
14茯苓多糖对机体免疫:1)增重免疫器官重量。
就合成药而言,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生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对药物的作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
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
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史上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
故现在对其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
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
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
都很强调产地。
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
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
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
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最高时采收。
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最高,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在开花前采收,薄荷在部分植株开始有花蕾时,挥发油含量大。
古人采药全凭经验,《本草经集注》序录说:“凡采药时月……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液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本草蒙筌》说:“实已熟,味纯;叶采新,力倍。
”以臭梧桐的降血压作用为例,在五月开花前采摘的叶,对动物的降压作用强,开花后所采集的叶,降压作用减弱。
再以人参为例,季节变化对园参根中皂甙和糖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故采收应在6~9月,而不应在冬季。
C. 药用部位的影响不同的药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质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药理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比较研究了各地所产白参、红参的不同部位的人参皂甙含量,发现有较大差异。
又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以麻黄茎的髓部含量最高,麻黄节中含量较少,而根中则不含生物碱。
D.贮藏条件的影响《本草蒙筌》说:“凡药贮藏,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
”贮藏不当,要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会直接影响药理作用和医疗质量。
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堆放场所,加强仓库管理工作,注意特殊药材的保管(如贵重药材、芳香性及胶类药材等),还要定期检查,防治虫害。
贮藏不当,也可使含挥发油的药材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如樟脑、冰片、麝香)而使药效降低。
有的成分会因存放时间长,而被酶所分解等。
E.炮制的影响:炮制前后,药材的成分质和量会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可因之不同。
《本草蒙筌》曾从临床经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
”中药炮制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药理作用:①减毒,去毒。
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生半夏对胃粘膜有强大的刺激作用,故致呕吐;姜半夏却显示镇吐作用。
据研究从生半夏的95%乙醇浸膏中分离出含有2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
醛而成的甙,其甙元有强烈刺激性;制半夏镇吐成分据称为葡糖醛酸的衍生物及一种水溶性甙,没有刺激性。
乌头中含乌头碱,为对心脏的有毒成分,可致心肌纤维性颤动,经过浸漂、煎煮而使乌头碱分解破坏,故毒性降低,但乌头中的强心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耐热,故仍可保留其强心成分。
②增效,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胶,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则胶质破坏,故炒杜仲煎剂降低血压较生者为强。
又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煎剂中溶出的总生物碱含量增加,故镇痛作用加强。
③改变药材成分的组成,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炮制后的制大黄却出现较强抗菌作用。
因生大黄的致泻成分以结合状态的蒽醌衍生物为主(如番泻甙A、B、C、D),而游离状态的仅占一小部分,游离蒽醌(如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等)不具致泻作用,是抗菌成分。
何首乌中也会结合性蒽醌衍生物,炮粉后可促使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
再以人参为例,一般生晒参不具有的成分,经制成红参后,其单体有所变化,且产生白参所没有的人参炔三醇等五种特殊成分,而人参皂甙Rh2,据称对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④改进切制工艺,增加药效。
药材炮制加工过程,可影响其内在成分,直接关系到其药理反应的性质和强度。
如远志传统加工方法要“去心”,但带心的全远志,毒性及溶血作用较去心远志为小,而镇静作用略强,故远志可以不去心。
又钩藤原来只用其钩,耗时费力,现在证明其带钩的茎也有作用。
F.剂型和制剂的影响同一种中药制成不同剂型,由于制造工艺和给药途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液浓度,直接关系到药理作用的强弱。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剂型对药效的影响:如枳实或者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出现强大的升压作用。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