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2.14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确切、药效持久等诸多优势,因此,被廣泛的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并且效果尤为显著。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云认识、研究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中药功效与中药药理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但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例如枳实注射给药有升压作用;小檗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葛根有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扩血管作用,以上作用都是现代药理研究的显著成果,对于扩展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由于药物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以至于影响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地理因素、地质因素、气温因素、温度因素等等都属于环境因素的范围之内。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不断的轮回,药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药理的效应会产生周期性的改变,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产生周期性改变。
例如,在对雷公藤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过程中,在夜间20点到次日早上8点之间进行用药,试验动物的死亡率最低,而在中午12点进行药物实验,试验动物的死亡率最高;不同的时间段给予试验动物喂天麻素,试验动物体内生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凌晨2点期间给予试验动物喂药,生物利用率相当,低血药浓度低下,在早晨8点期间给予试验动物喂药,血药达到峰值最慢,药效相当差,在夜间20点期间给予试验动物喂药,作用最为明显、吸收快、见效快。
由此可见,时间因素对中药药理作用有着决定性影响。
因此,在对药物进行研究时,应提高对试验时间的选择,才能够将中药药理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1.1 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所生长出来的药物,在药理作用方面也不相同。
不同区域内的患者,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在服用相同药物以后的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居住环境下的温度、湿度、阳光等各项因素都不相同,会导致患者在服药以后的外部特征出现不同的征兆,同时,不同环境下的水质与空气质量等因素也不相同,会导致患者的体制或者其他因素受到影响。
-13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5 V ol.(7) No.1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分析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周二付(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2-0130-02【摘要】对中药药理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因素、机体因素以及药物因素。
本文详细的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我国现代医疗科学研究中药药理提供科学高效的价值意义,旨在为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药理作用;环境因素;机体因素;药物因素【Abstract】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organic factors, drug factors. It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ith the value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Chinese medicine fo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dustry.【keywords】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Organic factors; Drug factor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2.065研究机体和药物之间规律和相互产生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的学科就是药理学。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涉及到药物本身的属性、患者个体差异、药物配伍、药物用量和给药途径、以及饮食等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理效果和疗效。
药物本身的属性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特点,这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吸收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
患者个体差异也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患者在生理状况、病理状态、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相同药物在不同人群中产生不同的药理效果。
药物配伍、药物用量和给药途径以及饮食等生活习惯也会对中药的药理作用产生影响。
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不当可能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毒副作用,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
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实现个体化治疗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个体化治疗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从而实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 正文2.1 药物本身的属性药物本身的属性对中药药理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特点是决定药理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药物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对药理效果会产生明显影响。
药物的性质如温热寒凉等属性也会决定其在机体内的作用方式及效果。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参数也会影响药理作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也是药理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导致药效的增强或削弱,甚至出现毒副作用。
在中药治疗中,合理选择药物组合并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重要。
药物的质量和纯度也直接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合理的采集、加工和贮藏可以确保药物的活性成分不受损失,进而保证药物的药理效果。
探析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作者:古可珍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12期对于患者服用中药而言。
一定要重视中药的药理作用,每个患者与每个患者患病的情况不同,所以采用的药物也就不同,且中药自身的因素也决定着它在不同境况下的效果和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要深究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因素,把每一种中药的药性、特点及作用都要清楚的明白,这样才能把中药的药效发挥到极致。
当下已经有很多中医药专家人士非常重视中药药理的作用并展开详细研究。
本文就详细的叙述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四个方面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
1 中药药理作用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在当下研究中药药理学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有效性而言,我们主要探究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中药药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相互关系、中药药性与能量代谢的相互关系、中药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中药药性与抗菌、抗癌和改善微循环等相关作用。
对于安全性而言,我们主要探究中药的配伍以及用药的禁忌。
中药的配伍就是说各种中药搭配在一起是否会产生副作用,对人的身体是否产生害处,使中药的功效是受到抑制,例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副作用。
用药禁忌则是说由于患病者自身原因对药物过敏、或者女性怀孕期间等等影响,对于一些药物是不能够服用的,要禁止用药。
2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2.1 药物因素2.1.1 中药的种类中药自我国古代就开始用于治病救人,且我国中药学历史悠久,有很多古代医学专业人士著有许多中药典籍,典籍中也佐证了我国中药的种类十分繁多。
在这些医学典籍中一些药物的记载通过临床的试验证明是错误的,对于这些记载的中药药材必须经过专业的医学人士加以甄别。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典籍记载的中药种类也存在着混乱的情况,可能同一种中药,但由于地域的原因,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2.1.2 中药的产地我国中药种类十分繁杂且数量众多,我国的中药大多是植物药,植物就会受到地域方面的气候环境的影响,像当地的土壤、降水、日照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药材的功效与作用。
就合成药⽽⾔,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活环境等,对药物的作⽤,都会产⽣显著影响。
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多数是中国⾃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的。
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
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
故现在对其进⾏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作,是⼗分重要的。
例如,⽬前全国⽤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中药⼤青叶,各地⽤的药材⼜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青等,药⽤部分也有⽤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
⽽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
中药之中⼤部分为植物药,⾃然⽣长环境具有⼀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壤、⽔质、⽓候、⾬量等⾃然条件都能影响药⽤植物⽣长、开花、结果等⼀系列⽣态过程,特别是⼟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则质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实⾮”。
都很强调产地。
产地不同,同⼀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使药理作⽤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
如长⽩⼭的野⼭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本的园参,不但含⼈参总皂甙的量不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样。
⼜如⼈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
不同产地及不同加⼯⽅法,以⼈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或全草都有⼀定的⽣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药部位⽽有不同。
中药药理学――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就合成药而言,其剂量、剂型与制剂等药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条件等
生理因素,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理因素,以及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对药物的
作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中药亦如此。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
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
在品种上,历代本草
著作中屡有增加。
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
故现在对其进行认
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 20 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
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
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
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
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
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
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
而实非”。
都很强调产地。
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
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
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
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
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
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
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
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
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时采收。
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
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槐花在花
蕾时芦丁含量,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
在开花前采收,薄荷在部分植株开始有花蕾,油含量大。
古人采全凭
,《本草集注》序:“凡采月⋯⋯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春初
津液始萌,未冲枝叶,力淳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液流于下⋯⋯”《本
草蒙筌》:“ 已熟,味;叶采新,力倍。
”以臭梧桐的降血作用例,在
五月开花前采摘的叶,物的降作用,开花后所采集的叶,降作用减弱。
再以人参例,季化园参根中皂和糖分含量有著影响,故采收在
6~9 月,而不在冬季。
C.用部位的影响
不同的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理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比研究了各地所白参、参的不同部位的人参皂含量,有大
差异。
又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以麻黄茎的髓部含量,麻黄中含量少,而根
中不含生物碱。
D.藏条件的影响
《本草蒙筌》:“凡藏,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蛀
霉垢朽,不免殃。
” 藏不当,要霉、走油、虫蛀,会直接影响
理作用和医量。
所以要适宜的堆放所,加管理工作,注意特殊
材的保管(如重材、芳香性及胶材等),要定期,防治虫害。
藏不当,也可使含油的材氧化、分解或自然(如樟、冰片、麝香)
而使效降低。
有的成分会因存放,而被所分解等。
考大网站整理
E.炮制的影响:
炮制前后,材的成分和量会有所化,理作用和床效可因之不同。
《本草蒙筌》
曾从床指出:“酒制升提;姜制散;入走而;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枯生血;蜜制甘益元⋯⋯。
”
中炮制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理作用:
①减毒,去毒。
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生半夏胃粘膜有大的
刺激作用,故致呕吐;姜半夏却示吐作用。
据研究从生半夏的 95%乙醇浸膏中分离出含有 2 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而成的,其元有烈刺激性;制半夏吐成分据称葡糖酸的衍生物及一种水溶性,没有刺激性。
中含碱,心的有毒成分,可致心肌性,浸漂、煎煮而使碱
分解破坏,故毒性降低,但中的心成分消旋去甲碱耐,故仍可保留其心成分。
②增效,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胶,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胶破坏,故炒杜仲煎降低血生者。
又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生物碱,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煎中溶出的生物碱含量增加,故痛作用加。
③改变药材成分的组成,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如生大黄主要有泻下作用,炮
制后的制大黄却出现较强抗菌作用。
因生大黄的致泻成分以结合状态的蒽醌衍生物
为主(如番泻甙 A、B、C、D),而游离状态的仅占一小部分,游离蒽醌(如大黄
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等)不具致泻作用,是抗菌成分。
何首乌
中也会结合性蒽醌衍生物,炮粉后可促使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
再以人参为例,一般生晒参不具有的成分,经制成红参后,其单体有所变化,且产生白参所没有
的人参炔三醇等五种特殊成分,而人参皂甙Rh2,据称对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④改进切制工艺,增加药效。
药材炮制加工过程,可影响其内在成分,直接
关系到其药理反应的性质和强度。
如远志传统加工方法要“去心” ,但带心的全远志,毒性及溶血作用较去心远志为小,而镇静作用略强,故远志可以不去心。
又钩
藤原来只用其钩,耗时费力,现在证明其带钩的茎也有作用。
F.剂型和制剂的影响
同一种中药制成不同剂型,由于制造工艺和给药途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
吸收和血液浓度,直接关系到药理作用的强弱。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剂型对药效的影响:如枳实或者
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出现强大的升压
作用。
《本草经集注》记载的“合药分剂法则” ,对药衡、切制要求、剂型、制药方法,直至用蜡用蜜等,都有一定规定。
现代制药,要求更高,同一中药或复方,即
使剂量相等,剂型相同,但卧于各药厂生产制剂的工艺不同,疗效和毒性也往往
有所区别。
甚至同厂不同批号的产品,也不尽相同。
为了保证不伺批号不同药厂
的同名产品有相同的疗效,应当采取一定措施加强质量控制。
目前制剂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或各省市卫生局批准的药品标准执行。
对指导中成药制剂和统一产品的规格,起到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