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卡文后渗出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90.50 KB
- 文档页数:10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一、非药物处理1.一般护理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
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局部封闭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
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
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
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
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
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
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
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
ICU输液渗漏的预防及应急处理
一、预防措施
1、特殊药物尽量要使用深静脉留置针。
包括缩血管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高浓度钾、钠、碳酸氢钠;
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脂肪乳、卡文等;异丙嗪、氯丙嗪;化疗药物等。
2、暂时无深静脉留置针的情况下,特殊药物不得使用注射泵,同时
注意稀释药物浓度,如多巴胺<40%,葡萄糖酸钙<5%,异丙嗪氯丙嗪加入大于250ml的溶液里。
3、特殊药物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入。
4、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一旦怀疑渗漏,立即终止该处输液,采取
有效措施(不管有无回血)。
二、应急处理
1、脂肪乳、卡文:
a:局部减压,用小针头刺破水肿处,充分挤压出药液,致无白色液体流出为止;
b:甲强龙40mg+50ml蒸馏水,保持持续湿敷状态,减少局部渗出。
2、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甘油果糖:
a:渗漏多时,肿胀面积大,先局部减压,挤出药液;
b:654-Ⅱ局部环行封闭(1支654-Ⅱ+NS10ml。
)并持续湿敷患处,
3.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高浓度钾、钠、碳酸
氢钠:
a:渗漏多时,先局部减压,挤出药液;
b:冰袋冷敷;
c:出现皮温升高,有红肿等炎性反应时用碘复消毒,干燥后喜辽妥软膏持续湿敷。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输液渗漏的应对措施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生输液外渗漏,不要做其他无谓的操作,请第一时间立即停止输液,并抬高患肢。
2、正确加压按压:针拔出后,要用消毒棉签/敷贴沿穿刺处静脉走向,加压按压针眼。
注意穿刺操作时,针头是先刺入皮肤再进入血管,有两个针眼分别在穿刺血管不同的两个点,需将两个针眼都压住。
3、根据渗漏药物的性质选择正确的处理措施:中成药制剂:可采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云南白药乙醇糊、红花醇、黄连、黄柏、3%硼酸等方法。
药物湿敷:硫酸镁湿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可用654-2溶液湿敷。
乙醇湿敷:也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将浸有酒精的无菌纱布直接敷在局部,有利于药物渗透到血管内,具有消毒、止痛等作用。
冷敷:如果是抗肿瘤药物(乐莎定、植物碱类除外)、红霉素等输液外渗时,可选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4℃左右)冷敷。
能有效促使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局部组织对输液药物的吸收,以减少局部组织受损;此外,冷敷还能减轻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热敷:如果是氯化钾、阿拉明、多巴胺等血管收缩剂渗漏时,可用湿热毛巾(一条毛巾浸入温开水中,拧干,温度保持在45℃为宜)热敷。
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血管扩张,从而促进外渗药物的快速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保护局部组织。
4、合理利用食材:可以选用黄瓜、马铃薯、萝卜等新鲜的食材,切成约2~5mm厚的薄片,将其敷在渗漏部位,用保鲜膜固定,待切片变色后再更换,直至局部肿胀消失。
马铃薯、黄瓜等新鲜食材含有异柠檬酸,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肿吸收,从而有效的消除水肿,修复局部组织,防止组织坏死,并且还具备保湿效果。
5、正确处理水泡:若输液外渗发生水泡时,要正确的处理,先局部消毒,再用5 ml 注射器在水泡最底处刺入,并缓慢的抽吸。
抽吸完成后,局部可用水胶体敷料或藻酸盐+水胶体固定,注意保持水泡局部的干燥清洁,千万不要擦落水泡表皮。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1. 药液渗出和外渗的概述说到药液渗出和外渗,很多人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鬼?”其实简单来说,药液渗出就是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不小心跑到血管外的情况。
外渗就更简单了,就是药物意外“走了岔路”,流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样一来,患者不仅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影响疗效,搞得医生和护士也要忙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遇到这些麻烦时,该怎么处理。
1.1 及时发现问题首先,发现问题是关键。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
如果病人感觉到注射部位不对劲,像是疼痛、肿胀,甚至是皮肤发红,那就得马上留意了。
这时,护士可不能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转,而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检查一下。
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不至于让情况恶化。
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越早发现,越能减少后续的麻烦。
1.2 处理步骤一旦确认了渗出或外渗的发生,接下来就得动手处理了。
这可不是随便抓抓就行的事,得有一套流程。
首先,应该停止药物的注射,千万别继续加剧“伤情”。
然后,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看看肿胀程度如何,疼痛感有没有加重。
这里有个小窍门,如果用手轻轻按压,看看有没有水肿,能帮你判断情况严重与否。
2. 具体处理措施2.1 评估情况这时候,评估情况可不能马虎。
根据渗出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得有所不同。
如果只是轻微的肿胀,通常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
这就像小时候摔了跤,冰敷一下,立马舒服多了。
不过,冷敷的时间也别太久,一般15到20分钟就差不多了,别让皮肤受冻了。
2.2 药物处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可能就得考虑使用药物来消炎了。
比如,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生素或者消炎药。
这里得注意,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那可是“自作自受”。
这时候,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毕竟他们是专业人士,能给出最靠谱的方案。
3. 预防措施3.1 技术要到位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那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技术要到位,注射时要仔细,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一、概述药物渗出是指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因输液管理不当,导致药物渗入周围组织而非正常血管通路。
药物渗出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炎症、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渗出时,立即停止输注,并通知护士长、值班医生。
2. 确定药物渗出原因,如药物种类、输注部位、患者状况等。
3. 根据药物渗出程度,采取相应处理措施:(1)轻度渗出:抬高患肢,制动,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进行局部湿热敷。
(2)中度渗出:在上述措施基础上,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如使用0.5%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等药物进行封闭。
(3)重度渗出: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进行外科清创、植皮等治疗。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疼痛、肿胀、皮肤颜色等,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6. 对涉及化疗药物渗出的患者,严格按照化疗药物渗出处理程序进行。
7. 对涉及高渗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阳离子药物等渗出的患者,根据药物性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8. 对涉及刺激性药物渗出的患者,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如使用0.5%的654-2、酚妥拉明等药物进行封闭。
9. 对局部皮肤出现水疱、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及时进行外科清创、植皮等治疗。
10. 对涉及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的患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相应处理。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药物渗出预防意识。
2. 规范输注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3.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药物渗出迹象。
4. 对高危患者(如肥胖、老年、血管硬化等)加强巡视,预防药物渗出。
5. 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渗出的认识。
四、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药物渗出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渗出的预防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各级医护人员应认真贯彻落实本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