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_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19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学情分析: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首先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导入新课,再通过读文,译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2—3分钟)1、同学们,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其实由陶渊明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和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兴仁第十中学:秦书媛一、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2. 领会文章的内涵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3.出示学习目标(二)新课学习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2注意难读字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6.学生翻译全文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8.分析文章的结构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拓展练习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3、你如何看待我们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4、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①诚信。
早在西汉时期,儒家就把讲求诚信作为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出来作为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可见诚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②关怀弱势人群。
文中提到的“鳏、寡、孤、独、废疾者“正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古代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就已经把对社会中弱者的关怀提到先进社会基本特征的高度,社会中上层人群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并不是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只有最底层的人有所养有所归才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尺,所以历来中华民族提倡关怀弱势群体,提倡善举、弘扬怜贫惜弱美德。
大道之行也教案一等奖公开课22 《礼记》二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新课导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老师范读,用“∕”画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做简要解释。
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
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3)一词多义。
为亲子4.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交流点拨】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