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 格式:ppt
- 大小:592.00 KB
- 文档页数:19
肝硬化的定义、病因及流行病学一、本文概述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组织的广泛纤维化和结节再生,导致肝脏功能严重受损。
本文将对肝硬化的定义、病因以及流行病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们将明确肝硬化的定义,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
接着,我们将分析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因素。
我们将通过流行病学数据,揭示肝硬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情况,以期为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高公众对肝硬化的认识,加强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肝硬化的定义肝硬化,亦被称为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肝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广泛破坏,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替代,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
这一过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病毒性肝炎、酗酒、血吸虫病、药物或化学毒物损伤等。
在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肝脏的正常细胞被瘢痕组织替代,导致肝脏结构改变和血液流动受阻。
肝硬化不仅影响肝脏的解毒和代谢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三、肝硬化的病因肝硬化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因素。
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这些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感染会导致肝脏持续受损,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非病毒性因素则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肝病以及血吸虫病等。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则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而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则是由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肝脏损伤。
遗传代谢性肝病则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肝脏代谢异常。
还有一些较少见的病因,如血吸虫病、肝豆状核变性、肝吸虫病等,也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疾病名:肝硬化英文名:hepatic sclerosis缩写:别名:cirrhosis;liver cirrhosis;肝硬变ICD号:K74.1分类:消化科概述:肝硬化(hepatic scler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临床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
流行病学:肝硬化分布全世界,不论国籍、不限种族,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肝硬化的发病率尚无准确统计资料。
我国亦无准确的发病率统计,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字,肝硬化人群平均发病率约为17.1/10万。
据55个国家向WHO提供的数字,每年全世界死于肝硬化的人数超出31万,近几年来已增加到50万。
在西欧和美国,因肝硬化致死者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意外事故,居死亡原因的第5位。
在美国中年人中则为位居第4位的死亡原因。
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发病率有较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占所有肝硬化的2/3以上。
嗜酒人数增加是这些国家近年来肝硬化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肝硬化发病率随酒精消耗量增加而增加,如法国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为300/10万人口,男性为女性的3倍。
酒精消耗量大于50g/d(女性,40g/d),则发病率上升至2500/10万人口。
英国伯明翰1960年发病率为5.6/10万人口;1974年则达到153/10万人口。
法国1945年按年龄标准在死亡率为10/10万(女性4/10万人口),1967年上升到40/10万人口(女性15/10万人口)。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曾统计25年来住院的肝硬化1839例,占同时期住院总人数的0.66%,占消化系病总数的2.8%,占住院肝病人数的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