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7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全球5%~15%的人群存在胆道系统结石,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因为胆道系统结石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等胆道系统感染。
我国胆道系统结石患者约占同期总住院人数的11.5%。
目前,国内尚未制定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为规范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本指南,旨在为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本指南中所涉及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绝大部分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1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
2级,单个随机对照试验。
3级,单个队列实验或病例对照试验。
4级,多个非试验性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
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B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C级,低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或该治疗的副反应大于其疗效。
D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
E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
本指南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
1急性胆囊炎1.1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与预后在所有腹痛患者中,急性胆囊炎患者占3%~10%。
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中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5%~10%为无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蛔虫、妊娠、肥胖、艾滋病等。
短期服用纤维素类、噻嗪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长期应用奥曲肽、激素替代治疗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等,其发生率为7%~26%,总病死率为0~10%。
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胆囊炎,通常起病严重,预后比结石性胆囊炎差,总病死率为15%。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附表)为规范和提高我国急性胆道系统感染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依据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修订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于2021 年6 月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
本指南阐述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及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并明确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希望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应综合外科干预、抗菌药物治疗和全身管理,在专科医师主导下,采取合理诊疗措施,准确把握手术方式和时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获益。
节选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表1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表2 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分级建议建议1:当血肌酐> 176.8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1.5 及血小板计数< 100 × 109/L时,需结合患者病史,排除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后,方能正确分级。
当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和凝血障碍时,建议行多学科协作,谨慎治疗。
建议2:评估胆囊炎严重程度的同时亦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合并症,可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的患者体质分级标准联合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共同评估(表3)。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1. 基本治疗急性胆囊炎一旦诊断明确,在评估是否需手术切除或紧急引流的同时,应禁食,并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和镇痛药物,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低质量证据,强烈推荐)。
2. 手术风险的判断和相应治疗方法的选择(1) 轻度急性胆囊炎:若符合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 CI)≤ 5 和(或)ASA分级≤ Ⅱ级,则其手术风险可判定为低风险,可尽早行胆囊切除术;而对于CCI≥ 6 和(或)ASA分级≥ Ⅲ级的高风险患者,可先行保守治疗,全身情况改善后再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外科学常见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胆道疾病是指发生在胆道系统中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胆管和胆囊的病变。
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者甚至威胁到生命。
在外科学领域,对于胆道疾病的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常见的胆道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策略的讨论,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胆囊结石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使得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是右上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准确诊断胆囊结石,我们通常采用以下策略:1. 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询问病史和检查体征,包括腹部触诊、肝脏功能检查等,了解病情和判断是否存在结石相关的胆汁淤积现象。
2.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可直观地观察到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帮助评估结石对胆道的影响和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针对胆囊结石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具体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结石情况来决定。
1.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结石、轻度症状以及禁忌症患者,我们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如改善饮食习惯、服用药物等。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溶解胆囊结石的药物,如乌地那非酸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明显、伴有并发症或禁忌症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更为常用的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优点包括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
对于合并胆管结石的患者,则需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管探查及结石清除术(LCBDE)。
二、胆管结石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另一种常见疾病,通常由胆囊结石移行至胆管引起。
胆管结石的主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黄疸和发热等。
为了准确诊断胆管结石,我们通常采取以下策略:1. 影像学检查:类似于胆囊结石的诊断策略,我们可以通过超声检查、CT以及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观察胆管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2023年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疗指南
背景介绍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主要是胆道结石、胆道肿瘤等。
该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健康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1. 发热,持续高热,体温常达到39℃以上。
2. 上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胆囊区或肝区,疼痛范围较广,可辐射至背部或肩部等部位。
3.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4. 黄疸,多为轻度黄疸,伴有胆囊积液或胆囊壁增厚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
2. 肝功能异常。
3. 腹部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内结石。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镇痛、止呕、补液等治疗及休息、卧床。
药物治疗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早期口服抗生素,严重者可应用静脉注射抗生素。
药物以广谱抗生素为主,治疗期7-14天。
手术治疗
1. 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治疗。
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3. 手术面积广泛、病情复杂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胆管探查引流术与胆囊切除术的联合治疗。
注意事项
1. 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量、油腻、刺激性食物。
2. 合理地进行一定量的身体锻炼,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与预防。
3. 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与随访,避免疾病的复发。
以上是本次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供医生、患者参考。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师。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全球5%-15%的人群存在胆道系统结石,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因为胆道系统结石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等胆道系统感染。
我国胆道系统结石患者约占同期总住院人数的11.5%[1-2]。
目前,国内尚未制订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为规范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提供合理与规范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本指南中所涉及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绝大部分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1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
2级,单个随机对照试验。
3级,单个队列试验或病例对照试验。
4级,多个非试验性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
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B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C级,低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或该治疗的副作用大于其疗效。
D级,中等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
E级,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反对。
本指南中所有药物剂量均针对肝肾功能正常患者。
1 急性胆囊炎1.1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与预后在所有腹痛患者中,急性胆囊炎患者占3%-10%[3]。
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中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5%-10%为非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蛔虫、妊娠、肥胖、艾滋病等。
短期服用纤维素类、噻嗪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长期应用奥曲肽、激素替代治疗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主要有: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胆囊周围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26%,总病死率为0-10%[4]。
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往往提示预后不佳。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胆囊炎,通常起病严重,预后比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差,总病死率为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