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1894的日本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甲午战争时期命丧中国的⽇本间谍2019-09-05中⽇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军派出为数不少的间谍潜⼊中国,四⾯出击。
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忍者般潜伏已久的⽇本间谍,在⼤清国的内部发动了致命的打击,其影响甚⾄超出军事层⾯。
不过,⽇本间谍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不少⼈难逃中国⼈民张开的恢恢天⽹,命丧中国,⾛上了不归路。
伪装成“商⼈”与“和尚”的⽇谍被押赴刑场甲午战争的决定性战场是在海上进⾏的。
战前,清政府已建⽴北洋、南洋、福建、⼴东4⽀舰队。
这4⽀舰队中,⽇本⼈最看重的是北洋舰队。
为⼀举消灭中国北洋舰队,⽇本间谍倾巢⽽出,侵华谍报活动的焦点集中在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和上海等地,天津和烟台因为是北洋海军的活动基地,因⽽成为⽇谍活动的重点地区。
⽽上海是甲午战争中⽇本的谍报指挥基地,⽇本对华间谍活动的⽬的是调查清政府在上述地区之兵要地志与备战情报,为⽇军⼊侵朝鲜和登陆辽东的图谋做准备。
1894年夏,⽇本⼤本营总参谋长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召见炮兵⼤尉根津⼀,对中国开战问题征询意见,然后命令根津⼀秘密潜⼊上海,进⾏临战的谍报活动部署。
根津⼀是当时⽇本侵华谍报活动的重要头⽬之⼀,与另⼀重要头⽬荒尾精齐名。
1894年7⽉底,根津⼀来到上海后,秘密找到早已潜伏在此的8名⽇本间谍,并给他们下达了秘密潜⼊战地、直接搜集战地情报的命令。
这8个⼈中,有来⾃汉⼝乐善堂的藤岛武彦、⽥锅安之助,也有来⾃上海⽇清贸易研究所的毕业⽣楠内友次郎、福原林平、藤崎秀、猪⽥正吉、⼤熊鹏、向野坚⼀。
得到上级指令后,这⼏个野⼼勃勃的⽇谍⽴即分头⾏动。
然⽽由于清政府已加强了对⽇本间谍的侦缉和抓捕措施,对于他们中的⼤多数⼈来说,此⾏算是踏上了⼀条不归之路。
最先落⽹的间谍是楠内友次郎、福原林平。
1894年8⽉初,两⼈奉根津⼀的命令前往奉天和辽阳⼀带进⾏侦察。
为了掩护⾝份,他俩化装成湖北商⼈的样⼦,准备搭乘⼀艘法国轮船去营⼝。
由于受到战争影响,这艘法轮推迟了开航⽇期,于是,两⼈就在法租界⾥的⼀家旅馆内住了下来,等待轮船起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导语: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简介: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生活常识分享。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00字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00字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
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
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
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
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
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
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
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
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
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
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
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历史的惨痛教训让我深知:国家一定要强大,要先进,国民一定要团结,不然落后就要挨打,不团结就会遭人欺负。
我们不应延续仇恨,但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吸取教训人人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贡献。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00字看完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感慨颇多,心情久难平复。
今早醒来,那些海战的镜头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萦绕在我心头。
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
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
(1894--1989)世界电器之王松下幸之助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企业从一个3人的小作坊起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拼搏,发展成为拥有职工2.5万人的跨国集团。
在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倒闭,而他却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从他的一生可以看到日本现代工业发展的轨迹。
1894年,松下幸之助出生在和歌山县海草郡和佐村.排行老八,是最小、的一个。
幸之助4岁时,家境开始没落,后来,大哥,二哥和大姐先后因病早去.幸之助只读到小学4年级,就被迫缀学,到大阪一家做火盆买卖的店里当学徒.1910年,17岁的幸之助进了大阪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当一名安装室内电线的练习工,后被提升为检查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成为战场,物资奇缺,日本的产品就成了抢手货,不管什么.都能卖得出去.这就大大地刺激了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工商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
幸之助萌生了独自办企业的念头。
于是,幸之助毅然辞职.可是,自己的全部积蓄,加上刚领到的退职金,也才只有100日元。
他的两位老同事森田延次郎和林伊三郎是他的支持者.加上他的妻子和内弟井植岁男,一共只有5个人,就这样办起了工厂,生产幸之助设想中的改良电灯灯头。
当他们历尽干辛万苦,生产出一部分样品来之后.却又推销不出去.他们拿着样品,走遍了大阪的大街小巷.几乎问遍每一家销售电灯的商店,一天最多也才能卖出10只灯头;10天下来,总共只卖了100来只,收入不过才10块日元。
这就是他们奋斗了4个月的结果.出师不利,两位伙伴都自谋生路去了,幸之助夫妇和内弟3个人仍苦苦地支撑着。
那段时间真是非常艰难。
从1917年4月13日起到1918年8月止,幸之助共十几次将他夫人的衣服、首饰等物送进当铺抵押借钱.然而,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曾经是合作者之一的森田延次郎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有一家北川电器器具制造厂对他的产品感兴趣,看过样品之后,要订购1000只电扇底座,并且不需要任何金属配件。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先分析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反观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它和浓厚的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构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下面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为维持反动统治,要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为给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日本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奉命向清廷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清朝听信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到朝鲜牙山,并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的有关规定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并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将清军撤回中国。
这样清政府落入日本预谋的圈套。
清军出动之前,日本内阁已于6月2日通过决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
日本政府派出数倍于清军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控制汉城等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进行军事部署。
1894年8月1日,日本向清政府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清政府战败后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当然也在条约的范围之内。
而日本竟不等条约签字,就占有了这些岛屿。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宣布废除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中日条约。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发表宣言,坚持日本无条件投降,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琉球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其中自然也应包括钓鱼岛。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了祖国;但钓鱼岛等岛屿却被美军占作靶场。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日本和美国单方面签订了很多协定以及和约,使钓鱼岛迟迟没有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近十年来,我国与日本就钓鱼岛主权问题也产生了许多碰撞,最近一次,我国渔船与日军军舰相撞,船长被非法扣留,这使得中日关于钓鱼岛事件矛盾升级。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为什么会摩擦不断呢?两强并起。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
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
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我眼中的甲午中日战争高一(5)班吴冠涛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
这场战争以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结。
而今,我们重谈甲午风云,就是要从这部屈辱的战争史中,拾捡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
常言道,落后就要挨打。
可见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正是当时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
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的准备,在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方针,贻误了战机。
而更令人发指的是,慈禧太后竟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却不知日本对这场大战已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敌强我弱,造成了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教训无疑是沉重的。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而巨额的赔款,在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更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列强争先恐后地在华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纵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带给了我以下启示: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陆海兼顾,增强海洋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捍卫和平,增强责任意识纵观当年的甲午风云,才发现如今已过去了123个春秋。
我想,“屈辱”二字最能概括我眼中的甲午中日战争。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黄色的土地。
曾经的屈辱没有使我们放弃理智,忘记和平。
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任何企图使中国重回国权丧失,饱受欺侮的手段,都必将破灭!。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颖041301018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时,中国是日本学习的对象,但当时中国人自诩为天朝上国,对日本是瞧不起的。
最早有唐朝,日本就向唐朝派遣唐使,日本向唐朝学习律令制、汉字等文化,学习到的这些知识促进了日本的急速发展。
明末的中国虽已衰败,在1592年至1599年还能派出10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联合朝鲜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
这一胜利遏制了日本的侵华野心,赢得中国东邻半岛近300年的稳定。
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使其国家实力极速强大,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它急需寻求国外市场,邻近的中国成了它觊觎的对象,于是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国民更多的是不理解。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作为学生的日本,要对自己的老师大动刀戈,对于战争的结果,日本人也没抱有期望会胜过中国。
然而令世人震惊的是1894年的中日战争,竟然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持续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两国签订《马关条约》,这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改变了中日两方发展轨迹,甚至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
日本打败中国后,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谦卑膨胀成傲慢自大。
清末时日本对华称“清国”,甲午战后东洋三岛上却以“猪尾巴”作为称呼中国人的绰号。
华侨男子或中国留学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后面用手扯辫子,口中还喊:“清国奴”。
在甲午战前,在日华人相当地受欢迎,在横滨卖衣服的来自中国的人,可比在横滨卖药的来自富山的日本人更受优待。
”然而战中,“各地上演的甲午战争剧目里,扮演中国士兵的日本舞台剧演员一登场,就有观众向其扔花生壳和桔子皮,有的演员忍无可忍,甚至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大喊,“我们也是满怀爱国心的日本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男人都剪去辫子,日本人不再称“清国”,不呼正式国号而只用“支那”一词。
我说1894的日本纺工111 201100608001 廖子玲公元1894年,在黄海海域上,清军与日军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之间的大规模海战——甲午战争。
这一战役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
那么,日本作为一个小岛国,又是如何在与清政府的较量中取得胜利的呢?一系列的史实资料将为我们解开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侵华策略。
19世纪后期,日本在明治天皇统治下跟随世界比较发达的封建主义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但是由于日本岛国环境资源短缺,若要使本国得到发展,势必要从其他国家夺取发展空间,所以日本在发展初期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其实对于日本这个过小志大、强悍不弱于人的大和民族来说,它的侵略扩张野心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以及一批专注于阐释日本侵略政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鼓吹下,代代相传,经千年而不绝,所以日本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也是必然的。
在日本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全面宣示日本侵略中国、亚洲进而全世界的战略计划,即“大陆政策”。
明治天皇在1868年即位时发表御笔信宣称“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在“大陆政策”中,日本确定了侵略计划的五个步骤:第一期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
同时,由于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让崇尚武力的日本感到震撼和刺激,也为他们决心“以军备实力谋取霸权”走向国际社会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于是在“大陆政策”出台后不久,日本就开始以军事侵略为手段,逐步朝鲜、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进行殖民扩张。
1872年10月单方面将中国的“属邦”琉球列为日本藩属,改称琉球藩,1879年正式吞并了琉球,并改称冲绳岛;1875年9月,日军入侵朝鲜江华岛,并在1876年2月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1874年决定了入侵台湾的方针,如此种种,都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1894年中国向日本宣战的直接原因编者按:1894年,清政府和日本开始加派驻朝兵力,朝鲜战争正式开始。
被迫清政府向日本宣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正儿八经说民国——征战朝鲜》。
原标题:正儿八经说民国——征战朝鲜1894年,清政府跟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算是达到了顶峰,经东学党这么一闹,更是不可收拾。
双方开始加派驻朝兵力,战火一触即燃。
在此期间,日本决定玩一把大的。
他们悄无声息的搞了一次大偷袭,从此朝鲜战争正式开始。
1894年7月下旬,李鸿章加派兵力到朝鲜备战。
7月22日,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奉命带着广乙号和威远号,运兵到朝鲜牙山增援。
去的时候一路上也没发生什么,但是回来的时候,开始出大事情了。
7月24日,就在我们回去的路上,方伯谦突然有种莫名的危机感,但是据情报反馈过来的消息,并没有敌情。
但是直觉这个东西,有时是很不讲道理的,就是能够莫名其妙的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但是战争之中能够有这种直觉的人,少之又少。
通常有这种能力的人,都会被称之为“名将”。
而方伯谦就是这么一个有这种直觉的人。
并且他还利用自己的这种直觉给甲午海战挽回了不少损失,但是结果竟然是,他被清政府给斩首示众了。
只能是说,这个名将生错了地方。
不过这都是后话,咱们随后再说。
就在方伯谦感觉不对劲的当天,他令威远号赶紧先回国,而自己率济远号、广乙号随后出发。
就在他们刚刚驶出汉江口面的时候,突然间出现了三艘日本军舰。
此时的中日双方关系虽然紧张,但是没正式开战,两国军舰在公海相遇,按照国际惯例要互相鸣炮或鸣笛表示“互敬”。
但是方伯谦发现这帮日本人,不但没有互敬的意思,而且是直扑中国舰队而来。
于是方伯谦马上下令大家进入紧急备战状态。
果不其然,日本在距离我军近万尺码的时候,突然开火,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炮,此次战役也被称为“丰岛海战”。
此次的日本人对这次的偷袭可谓是处心积虑,他们早就探明了中国的航海路线。
而且__做的是相当的到位。
这不仅让人想起,日本在47年之后,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1894甲午大海战》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
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接下来店铺为大家整理了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欢迎阅读!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篇一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 IN 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
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现在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
我们可以伤痛,但那不是重点。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
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
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不过日本的军舰。
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
看到这里,我非常生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
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一定要打掉倭寇。
”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起,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1894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篇二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
我说1894的日本
纺工111 201100608001 廖子玲
公元1894年,在黄海海域上,清军与日军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之间的大规模海战——甲午战争。
这一战役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
那么,日本作为一个小岛国,又是如何在与清政府的较量中取得胜利的呢?一系列的史实资料将为我们解开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侵华策略。
19世纪后期,日本在明治天皇统治下跟随世界比较发达的封建主义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但是由于日本岛国环境资源短缺,若要使本国得到发展,势必要从其他国家夺取发展空间,所以日本在发展初期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其实对于日本这个过小志大、强悍不弱于人的大和民族来说,它的侵略扩张野心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以及一批专注于阐释日本侵略政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鼓吹下,代代相传,经千年而不绝,所以日本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也是必然的。
在日本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全面宣示日本侵略中国、亚洲进而全世界的战略计划,即“大陆政策”。
明治天皇在1868年即位时发表御笔信宣称“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在“大陆政策”中,日本确定了侵略计划的五个步骤:第一期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
同时,由于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不仅让崇尚武力的日本感到震撼和刺激,也为他们决心“以军备实力谋取霸权”走向国际社会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于是在“大陆政策”出台后不久,日本就开始以军事侵略为手段,逐步朝鲜、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进行殖民扩张。
1872年10月单方面将中国的“属邦”琉球列为日本藩属,改称琉球藩,1879年正式吞并了琉球,并改称冲绳岛;1875年9月,日军入侵朝鲜江华岛,并在1876年2月迫使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1874年决定了入侵台湾的方针,如此种种,都为甲午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1894年3月,朝鲜南部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统治者请求清政府出兵助剿起义军。
日本政府为了制造侵略借口,就向当时的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表示:“如果清朝出兵干息朝鲜内乱,日本一定不会干涉。
”随后又在清政府出兵后以“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为名,命第五师团大举进入朝鲜并在6月10日占领了汉城。
此后,非但不同意清政府提出的同时撤兵的要求,反而继续增派兵力,一月之内派到朝鲜的军队达万余人。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天皇出席御前会议,由大本营、内阁和元老商议制定侵华战略方针:以主力在渤海湾登陆,于直隶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
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击沉清军的高升号,俘获操江号。
28日夜,日本陆军在朝鲜牙山东北的成欢一代袭击清军营地,清军大败。
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1894年9月16日,日军将领山县有朋率领陆军第一军占领平壤;17日,伊东佑亨率领日本联合舰队在东大沟口外的黄海海面向清北洋舰队发动进攻,击沉了北洋舰队的超勇、致远、经远号,取得了黄海的制海权;10月25日,山县
有朋率第一军从平壤北进渡江进攻辽东,大山岩率第二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26日,日军占领安东、九连城,30日攻下凤凰城,11月6日攻陷金州,7日进攻大连,22日攻下旅顺,并在旅顺大肆屠杀居民2万余人!
1895年的2月,日本的侵华行动又取得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2月2日,日军攻占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的炮台,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完全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下;4日,日军鱼雷舰偷袭,北洋舰队的来远等四舰被击沉;7日,日军大举进攻;9日,清海军靖远号被击沉,清将领刘步蟾自杀殉国;10日,日军炮击刘公岛,清将领丁汝昌服毒自杀;12日,清守将牛炳昶率军投降;17日,日军舰队徐徐驶入威海港,清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10艘军舰换升日本国旗,全部编入日本舰队,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宣告全军覆没。
1895年3月,在日军攻下辽东半岛之后,日军同意让清北洋大臣李鸿章前往日本山口县的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驻地的春帆楼谈判。
在3月21日的首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停战条件: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一线所有城池和堡垒,驻扎在上述地区的清军要将一切军需用品交与日军;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由日本军官管理;停战期间日军一切驻扎费用开支由清政府负担等等。
李鸿章没有答应这些条件。
在随后的三次谈判中,中日双方依然无法达成共识。
之后,由于李鸿章遭遇日本极端侵华分子的刺杀,国际舆论哗然,纷纷谴责日本,日本迫于压力宣布无条件休战。
4月17日,在最后一次谈判中,日本代表与李鸿章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后来由于德、法、俄的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给清政府。
由上述资料我们得知,甲午战争并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时的日本大体上确立了以军事工艺和轻工业为主题的经济基础,并完成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计划;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潮迭起,局势不稳。
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和满足地主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并在安身不能立命的岛国地理环境,博采众收但不甘为人后的多元文化,图强不肯付出的扩张心态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而当日本加紧步伐准备侵华战争时,清朝统治者却忙于内部的权力之争,疏于防范。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积极备战,制定详细周密的战略政策,而清政府却一昧的避让退缩,消极应战。
尽管当时双方实力相当,却由于各自统治者的策略截然相反,日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为其在日后走上称霸世界的行动增添了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