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 第一课时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 格式:ppt
- 大小:6.35 MB
- 文档页数:24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资料,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及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最重要性。
2、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分析东南亚的“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
2、东南亚物产与气候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准备】
1、东南亚课件。
2、学生查阅东南亚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3分钟)
二、学导达标(25分钟)
学习任务一:十字路口的位置(15分钟)
结论: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
学习任务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10分钟)
三、归纳总结(3分)
四、智能测评(7分钟)
教师出示测评题,提出具体的方法、时间等要求,学生独立规范完成后,师生共同矫正、补偿。
《同步练习册》
五、网络构建(3分钟)
东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带作物生产基地【教学反思】。
第二节:东南亚(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位置、范围、主要国家,掌握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航线图,试分析总结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学会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归纳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通过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德育目标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1、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到近些年来人们出国旅游的热点路线之一“新马泰”旅游。
同学们知道“新马泰”是哪些国家吗?这些国家在亚洲的哪个区域?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去了解一下该地区。
[讲授新课]一、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图7.19“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和图7.20“东南亚的地形”。
1、找出东南亚大致的纬度范围?纬度位置:10°S~23.5°N,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2、指图让学生描述东南亚的海陆位置: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中国、印度,分别位于东南亚的什么方位?海陆位置:东南亚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置。
——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
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3、课件出示图7.21“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看图后请同学简单描述马六甲海峡的位置?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思考日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欧洲、非洲与东亚、东南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第一节东南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制定人:潍坊五中时伟娜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较多,要想用此设计教学,最好先让学生做好预习。
本课设计用一段新加坡的旅游宣传片为导入点,由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东南亚位置的重要。
联系实际巧妙把“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穿插其中,还复习了七上课本中世界的气候等旧知识。
教学中力争用多种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师生双边活动得以开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问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②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2.能力目标①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②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过多的岛屿名称和位置的识记;气候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准备:交互式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新加坡旅游宣传片。
老师:新加坡的面积只有我国台湾省面积的五十分之一,资源贫乏,却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取得了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六位的好成绩,被誉为亚洲的“优等生”。
我们今天要来了解的就是这个“优等生”所在的地区——东南亚。
活动一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解读目标后,学生根据教学设计自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时间:10分钟左右)活动二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统一答案,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其他小组解决,没有问题后组内两两检查。
(时间:5分钟)活动三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伴随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15分钟)问题1.东南亚的范围是什么?从纬度,海陆两方面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学生明确:1.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2.中南半岛在图上的位置是与中国的南部相连,而马来群岛则是横穿赤道。
它的北面是亚洲,东南面是大洋洲, 西面是印度洋,东面是太平洋。
因此它是联系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大部分纬度在北回归线和南纬10°之间,属于低纬度带。
2.1东南亚教案(精选4篇)2.1东南亚教案篇1§2.1东南亚(1)课型:新授课课时支配: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把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力量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力量和对比分析力量。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对我国邻国的状况有大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力量和对比分析力量。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同学回忆,并回答问题。
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观看亚洲政区图。
指导同学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其次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三、讲授新课:指导同学读图。
强调方法的把握远比学问的把握重要。
指导同学根据(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1.通过读图把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
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2.通过地形图分析:(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坎坷,山岭多、平原少。
东南亚(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能在地图上指出东南亚的位置,并且说出其范围。
2.能运用地图,说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并能解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能运用地图,说出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4.能够说出马六甲海峡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且在东南亚示意图上指出这些国家的位置,判断国家类型。
5.能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图,说出东南亚气候类型和分布范围,能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东南亚气候类型的特点。
6.能说出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播放广告片导入本堂课的内容。
2.用各种地图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范围和国家,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并且及时做学案来巩固和记忆知识。
3.让学生学会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分析气候的特点。
4.学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难点】读图分析,总结归纳地理规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谈话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师:我非常喜欢旅游,前几天有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旅游线路,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了解下,看看值不值得去。
(播放《泰国国家旅游广告》)这么好的地方在哪里呢?(泰国)泰国在亚洲的什么方位?(东南亚)观看广告片,初步了解东南亚旅游特色,欣赏美景。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一、东南亚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出示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让学生看图说出东南亚的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指导学生读图:一,纬度位置1.找出0°纬线2.找出最南的纬线(10°S)3.找出最北的纬线(20°N)得出纬度范围10°S—20°N,判断东南亚所处的温度带。
二,海陆位置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东南亚四周的海洋和陆地,说出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