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05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3.90 KB
- 文档页数:22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价3、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二、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现状分析1、创新生产的定义和指标体系创新生产是一个多维度、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涵盖了从新思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进行,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商业化应用的整个过程。
在中国,创新生产被赋予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角色。
本文所指的创新生产,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即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衡量创新生产,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际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创新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创新产出指标则包括专利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效益;创新环境指标涵盖了教育水平、科技服务机构数量等,这些因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估中国各地区创新生产的水平、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空间计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这一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创新生产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总体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区域创新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创新生产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创新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均。
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创新活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其创新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为创新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创新生产的行业差异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是创新生产的主要领域。
我国地级市空间经济外部性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引言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投入共同推动了产业增长,这在经济理论中已经得到了共识,包括索罗模型在内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对这已经进行了相当完备的解释和说明。
然而,技术投入到底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增长?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其路径是怎么样的?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没有达成共识,争议主要体现在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这两个方面。
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到底是地方化经济还是城市化经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我国的产业集聚从理论到实践,目前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尽管集聚经济的作用被一再强调,但到底何种形式的集聚才是更有效率的?这一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归根到底在于技术外部性的路径问题。
在衡量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时,现有文献采用的是绝对测度指标(以规模衡量)或相对测度指标(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但并鲜有文献将这两类指标同时纳入。
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为例,同时将这两类指标纳入,考察不同产业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本文将利用1994~2012年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30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数据,对我国地级市层面的空间经济外部性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不同产业的空间外部性体现为城市化经济还是地方化经济,从而为地方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学理支撑和证据。
1 指标选取、模型与数据1.1 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指标选取对于城市化经济的指标选取,现有研究普遍采用赫希曼-赫芬达尔系数、基尼系数和其他产业就业规模这三类指标。
1.1.1 方化经济指标选取本文选取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来同时衡量地方化经济水平:用产业区位熵来作为相对指标,用地级市该产业的就业规模作为绝对指标。
其中,区位熵考察的是某一地区内某个产业的比重。
具体计算来看,用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占区域内总产业的比重,与全国范围内该产业占全国产业的比重进行对比,得到该产业占比的相对值:LQij=eiejEiE(1)其中,LQij表示地区j 产业i 区位熵,ei 表示地区j产业i 的就业人数,ej表示地区j 制造业总就业人数,Ei表示产业i 的全国就业人数,E 表示全国制造业总就业人数。
2012年第1期(总第79期)1月15日出版 我国工资决定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李红涛1,党国英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本文分别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1999—2008年的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
估计结果显示,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的解释变量在系数和有效检验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劳动生产率、利润率、国有经济垄断、工会力量和CPI 等变量对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较强,而受教育水平、失业率和GDP 增长率对平均工资变动没有影响。
另外,估计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工资决定机制并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工资决定;区域差异;面板数据模型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1⁃0073⁃07一、引 言工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工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成本,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另一方面,工资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决定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此外,在宏观经济中,工资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信号,对就业、价格和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不足。
而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过低是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经济危机以后,人们对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劳动者的工资问题也随之受到学术界、政府部门甚至普通民众的高度关注。
一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既有经济因素又有制度和社会因素。
前者如劳动生产率、物价和失业率等,后者如政府的宏观调控、垄断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
那么,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决定机制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在工资决定机制中的作用更显著?我们利用1999—2008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确定各种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基于空间面板
模型的实证分析
聂昌腾;张帆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2022()4
【摘要】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
主要来源。
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
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6页(P105-110)
【作者】聂昌腾;张帆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福建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性差异——基于动、静态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2.中国区域金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经济学FC模型的实证分析
3.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中国风险投资地域集聚现象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动态面板和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研究作者:李政佟鑫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01期[摘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家精神形成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进程的不同阶段,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是否会表现出门限特征是理论研究方面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作用发挥的各制度性变量纳入模型,并首次运用面板门限模型验证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
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之后,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影响因素;区域人均GDP发展水平的变化会使企业家人力资本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门限特性;在正反馈和自我强化机制以及示范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家的集聚效应也会使企业家人力资本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具有明显门限效应的非线性关系。
[关键词]企业家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动态面板模型;面板门限模型[中图分类号]17061.5;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1-0026-08一、引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制度与体制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我国拥有资本、资源、政策、基础设施等优势的地区并不一定是经济增长领先的地区,甚至可能是落后的地区;相反,缺乏上述优势的地区却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
另外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哪个地方对企业家有吸引力,哪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就快,哪个地方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就高;哪个地方的创业环境越好,哪个地方的企业办得越多,哪个地方的就业压力就越小,贫富差距也越小。
这说明,创业环境及其所引致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状况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更重要因素。
而这恰恰是国内许多学者所忽视的。
我国沿海一些地区过去也都是农业比重较大、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不仅没有自然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也没有形成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后之所以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区具有浓郁的创业氛围。
市场潜力与地区工资差异: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陈博【摘要】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使用我国17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地区工资与市场潜力之间的联系.检验结果证实地区工资与市场潜力是正相关的.地区工资对市场潜力的弹性系数在0.75 - 0.77之间.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自然地理条件对地区工资亦有影响.同时发现临近高市场潜力的地区,工资水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提高,但这种影响在地理范围上比较有限.【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8页(P126-133)【关键词】市场潜力;工资差异;劳动力流动;新经济地理【作者】陈博【作者单位】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一、引言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改革使我国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整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各地区间均衡的经济发展。
这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虽然关于我国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呼声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但Tsui(1991)使用较长时期的分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等历史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早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已存在比较严重的地区差距[1]。
为了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中央政府在20世纪50-70年代之间持续实施了转移财政支付、平衡收入差距的政策,但这并没有改变因我国地区间经济效率差距所带来的收入差距问题。
Kanbur等(2005)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地区差距高峰,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之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和90年代后期的对外开放的扩大期间[2]。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改革,在一段时期大幅度缩小了地区差距,但随后又再次上升。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的离散程度更加严重,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地区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The Effect of Regional Price Difference on Income Gap——Evidence from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作者: 谭本艳;向古月
作者机构: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价格理论与实践
页码: 145-148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区域价格水平差异;空间价格指数;地区收入差距
摘要:区域价格水平差异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度量我国31个省市空间价格指数和地区收入差距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价格水平差异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机理,并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价格水平差异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研究结论认为,我国31个省市的空间价格指数在0.86-1.25较为合理的范围之间,收入差距指数在0.73-1.83较大的区间范围内,不同的省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价格水平差异和收入差距。
我国区域价格水平差异每扩大1%,地区收入差距将扩大0.74%,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地区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要大于区域价格水平差异。
作者: 王晗[1];何枭吟[2]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出版物刊名: 企业经济
页码: 83-8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服务业开放;地区工资差距;系统GMM;中介效应
摘要:本文基于2007-2018年中国大陆部分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讨服务业开放对地区工资差距产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开放对地区工资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本提升、技术创新溢出、制度环境变革等机制提高地区工资水平,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其中人力资本提升效应较为明显,而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相对较弱。
此外服务业开放对东部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幅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的幅度最小。
因此,提出应稳妥推进地区服务业开放进程,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实现地区间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
Dynamic Externalities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作者: 覃一冬
作者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经纬
页码: 20-2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外部性;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竞争
摘要:笔者采用2003年~2011年中国28个地区21个二位数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三种动态外部性对地区产业增长的影响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产业专业化(MAR外部性)和地区企业竞争程度(Porter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产业多样化(Jacobs外部性)对产业增长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在分地区和分产业的回归分析中,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对产业增长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但企业竞争程度的影响效应基本不变。
空间视角下的我国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
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
王雅莉;刘书豪
【期刊名称】《城市》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基于空间视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收入差距诸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资源禀赋、地方因素以及城市引力对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正影响,而地理因素和对外贸易则对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负影响。
基于空间视角研究收入差距问题有助于依据空间因素制定调节收入差距的宏观政策,有利于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挖掘空间资源潜力解决贫困问题,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和形成区域一体化。
【总页数】5页(P48-52)
【作者】王雅莉;刘书豪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
【相关文献】
1.土地要素公平交换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基于2010至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 [J], 李停;吴杨
2.对外开放新形势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r——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视角 [J],
李玉辉
3.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疗费用宏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J], 赵丽琴;刘召贤
4.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诱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王土兰;彭定贇
5.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J], 邬关荣;陈岳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贸外资对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分析吴燕【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3(000)007【摘要】Using panel data of China's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ver the period of 1997-2008,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and analyzes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DI on regional wage inequality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egion wages in China have dynamic effect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DI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gional wages in China and in the east of China.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gional wages in the middle of China, but FDI has no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DI haven't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gional wages in the west of China. Long term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reduce wages in China and in the east of China, but in-crease wages in the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Long term FDI can increase all of regions' wages in China.% 本文使用1997-2008年我国(西藏除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外贸外资对我国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