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666.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气象灾害1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1)形成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暴雨;其他原因有凌汛(春季)、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2)发生地区: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
因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导致亚洲洪涝灾害严重。
(3)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
(4)防御措施:①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干旱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范围最大、影响最严重的一种,也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1)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偶发性或者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以及全球变暖等。
人为因素:①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短缺。
②森林植被遭破坏,蓄水功能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分减少。
③人类活动使大量水体污染,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
④用水浪费严重,在我国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导致水资源短缺。
(2)影响: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我国干旱发生地区:我国大多数地区,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地区。
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渗漏严重,也容易发生旱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河流排水不畅、地形低洼等。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以调节洪水;整治河道,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水资源分配不均等。
防治干旱的方法有: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高抗风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通常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南下有关。
应对寒潮的措施包括: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防寒保护,如覆盖保温材料;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居民取暖需求。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有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一、预案背景恶劣天气及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等因素引起的,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为确保在发生此类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情况:1. 持续性强降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 强风、雷暴、冰雹等极端气候事件;3. 地震、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4. 其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恶劣天气及地质灾害。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本预案的实施。
2. 设立以下工作组:(1)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和调度应急救援工作。
(2)监测预警组:负责收集、分析、报告恶劣天气及地质灾害信息。
(3)救援处置组:负责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和处置工作。
(4)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和医疗保障。
(5)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6)宣传报道组:负责宣传报道应急救援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四、应急响应程序1. 监测预警组收到恶劣天气及地质灾害信息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 对被困人员、伤员进行搜救、救治和转移。
5. 恢复基础设施,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6. 完成救援任务后,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五、应急保障措施1. 人力资源保障: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确保救援力量充足。
2. 物资保障:储备应急救援物资,确保救援物资供应。
3.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救援专项资金,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 技术保障:加强气象、地质、地震等监测预警技术,提高预报准确率。
六、后期处置1. 对受灾地区进行灾后重建,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恢复正常。
2. 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4. 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一)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1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原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人为活动(核爆炸,修建水库)(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3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烈度相同4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注: a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5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①位置:南起南美洲南段,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②国家: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文莱、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东帝汶、萨尔瓦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斐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尼、日本、中国、基里巴斯、马来西亚、墨西哥、纽西兰、尼加拉瓜、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秘鲁、菲律宾、俄罗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鲁、美国③特点: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量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①位置: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②国家: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塞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基本概述地质灾害一般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的损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震、火山等。
气象灾害一般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冰雹、霜冻、寒潮、干旱等灾害。
二、分类(一)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1.地震按其成因一般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其中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距离震源最近的一点叫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
地震强弱的量度叫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的破坏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制定的地震烈度为1度至12度。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有毒气体泄漏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火山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火山爆发时的火山灰在凝固之后形成火山泥,火山泥在冶金、化工、医疗、壁材领域应用广泛。
但火山的危害主要有:火山泥石流、熔岩流等。
3.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雨水浸泡、地震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最主要的危害会摧毁农田、房舍建筑物、伤害人畜、毁坏田地、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4.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往往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所以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有破坏房屋及其他设施,破坏农林耕地,有时也会淤塞河道。
(二)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台风是我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1.台风在时间上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在地域上主要影响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影响;2.暴雨洪涝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均有暴雨,南方和东部地区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3.干旱在我国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气象灾害预警由低到高的颜色是“气象灾害预警”这一术语,有个统一的标准:由低到高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和蓝色。
“气象灾害预警”的含义是,当自然灾害或事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时,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向社会公众发布,引导公众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气象灾害发生后,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应防灾减灾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提升中国气候预测和气候预警能力水平,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气象台台风和暴雨预警》地方标准(编号为SLD5-2009)。
这是我国首个地方标准。
一、台风指直接或间接受热带气旋影响而造成的灾害,包括风灾、暴雨、台风、强台风和龙卷风等。
以强热带气旋产生的风速、暴雨强度和持续时间为指标。
对热带气旋而言,其风力一般是由海面的气压、平均风速和平均降雨量决定的。
以台风强度为指标的热带气旋分类方法和时间有:热带气旋出现之前;热带气旋最强时;生成以后;对台湾群岛造成威胁的热带气旋在其最强时期形成;登陆后继续发展的热带气旋;经过华南前发展的热带气旋等等。
台风从形成到结束一般持续时间为2天至4天;登陆前后持续时间为3天至5天;登陆后继续发展的热带气旋为5天至7天;热带气旋影响结束时间不确定。
台风强度等级代表台风对我国大陆及南海地区风雨天气的严重性,也能反映我国沿海台风强度和分布情况之一——超强台风和特别强台风之间有明显区别:超强台风通常会出现局部暴雨、强风雨及特大暴雨(最大累积雨量一般超过300毫米)等破坏天气;而特别强风力有时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并伴有冰雹等灾害。
二、暴雨1.发布标准:气象部门根据暴雨实况发布天气预报。
2.预警级别:黄色、橙色、红色、蓝色四个级别的发布标准。
3.影响区域和时间:暴雨发生区域的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就要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