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35
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几种气象灾害(一)干旱干旱是我国最普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例如,在1928年至1929年的陕西旱灾期间,全国940万人口中有25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解放后,干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在不断发生。
1951年至1988年,平均每年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为3亿亩(1亩=666.7平方米)。
近30年来,因干旱损失粮食1532.1亿公斤,占我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虽然干旱在中国分布最广,但各地干旱程度不同。
1951-1990年,我国有4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阴山与秦岭之间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西部;南岭以南的广东和福建南部、云南和四川南部;其次是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湘南。
干旱灾害在中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但其严重程度随节奏而变化。
从1951年到1990年,干旱面积最大的时期是1958-1962年、1971-1981年和1986-1988年,而轻微干旱的时期是1950-1957年和1980-1986年。
干旱的总趋势是上升。
(二)雨涝内涝是指长期降雨造成的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地而造成的灾害。
它是我国东部和南部严重的气象灾害。
雨涝的发生受地理位置、地形、降水、植被、土壤等条件的制约。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雨涝时空分布明显。
据研究,我国主要内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并将该地区划分为南岭、大别-秦岭、阴山四个频发区。
中国西部雨水很少,只有四川是雨涝频发的地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有:(1)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内涝次数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内涝主要发生在4~11月,5~9月内涝次数最多;(2)湘赣地区雨涝主要集中在5-7月;(3)淮河流域雨涝主要集中在6-7月;亚雨区和涝区:(1)长江中下游地区,5-7月雨涝最多;(2)南岭、武夷山地区5~7月雨涝最多。
(3)海河及黄河下游,6-8月雨涝最多;(4)四川盆地7-9月雨涝最多。
西北地区、内蒙古和青藏高原是中国内涝最少的地区,其次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气候和气象灾害是中国国土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庞大的面积和多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多样化的气候类型,从寒冷的高山地区到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然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容易受到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如洪水、旱灾、台风和暴雨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气候特点以及所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
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地跨东经73°33'到135°05',北纬18°03'到53°33'之间,境内形成了多种气候带。
根据不同的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中国可分为寒冷的北方地区、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
北方地区主要受到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而湿润。
南方地区则主要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相对温暖而湿润,夏季炎热而潮湿。
中国的气象灾害1. 洪水:中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在夏季和秋季,大量降雨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并可能引发洪水。
洪水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 旱灾:尽管中国整体上降雨充沛,但某些地区却经常面临干旱的威胁。
干旱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和饮水困难等问题。
3. 台风:台风是中国南部和东部海岸的常见气象灾害。
这些热带风暴经常带来狂风、暴雨和海啸,给当地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4. 暴雨:中国的气候多变,某些地区时常受到暴雨袭击。
暴雨造成的降水量巨大,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应对气候与气象灾害的措施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减轻气候和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针对不同灾害的主要应对措施:1. 洪水管理:为了减轻洪水带来的危害,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防洪措施,包括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加强河道清淤和完善洪水警报体系等。
2. 干旱应对:为了应对干旱,中国积极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2)雨涝:内涝、渍水;(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积雪;(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15)雷电:雷击伤亡;(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4)海水;(5)赤潮;(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陷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918种;(2)森林虫害:5020种;(3)森林鼠害:160余种。
我国地域广大,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
影响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冷害、冻害、寒害、暴雪、沙尘暴、大雾、冰雹、雷暴、龙卷、大风、热浪、干热风、连阴雨等。
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左右。
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沙漠化、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统计。
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群发性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严重等。
暴雨洪涝1。
概述洪涝通常是它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众多,季风气候十分显著。
由于降水在季节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半年,降水年际变化又十分明显,因而洪涝灾害甚为频繁,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面积为942。
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
例如,1954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年,这一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1600万公顷;其中长江流域就有317万公顷;耕地被淹,3.3万人死亡。
根据洪涝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不同,可分为洪灾、涝灾。
湿害。
其中:洪灾是指因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依照江河洪水成因的不同,又有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又以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涝灾是指因长时间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湿害是指因长期阴雨(降水强度不一定很大),地下水位升高及洪、涝灾过后排水不良或早春积雪(或表面湿冻土)迅速融化,在土壤尚未化通时水分下渗受阻等,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引起的灾害。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面积的国家,中国的气候特征多种多样。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季风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可分为北亚气候区、温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和热带气候区。
在北亚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西伯利亚的寒流带来的冷空气使得这个地区的冬季异常寒冷,甚至会有严重的冰冻灾害。
而夏季,受到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的影响,这个地区主要受到干旱的困扰。
温带气候区包括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个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寒冷而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宜人。
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旱涝灾害相对较为严重。
夏季高温加上降雨不足,会导致旱灾的发生;而秋季的台风频繁,加上持续降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亚热带气候区则包括了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个地区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多云。
在夏季,季风的影响下,湿润的空气从南海吹至陆地,导致长时间的降雨。
这种气候特征使得亚热带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引发的强降雨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热带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和海南岛。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全年温差不大。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热带地区常常受到强降雨的影响,所以洪涝灾害是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
除了上述气候特征外,中国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气象灾害。
其中,旱灾是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和黄河流域。
降雨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贫困的加剧。
洪涝灾害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水可能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外,中国还有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
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和云南省,经常发生地震。
中国还面临着台风和沙尘暴等其他气象灾害。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此外,不断推进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也是减少气象灾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象科学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减少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