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吧!干旱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
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台风台风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此外,“泰利”、“卡努”、“布拉万”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也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泰利”使福建省福州、南平、三明、漳州、龙岩等6市13个县(区、市)3.9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布拉万”对东北地区影响最重。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
一、干旱。
干旱主要发生在我国XX和XX地区以及XX地区。
XX地区年降水量很小,一年四季均有干旱发生,属于干旱气候:XX地区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在春、夏季很容易发生干旱,特别是XXX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更高,XXX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可达三年两遇。
从XX世纪XX年代末至今,XX地区频繁发生干旱。
二、雨涝。
雨涝发生的频率比干旱发生的频率稍低,一般约为5年一遇,主要发生在XXX、XX地区和XXX地区。
夏季在XXX、XX地区雨涝发生的频率可达三年一遇,且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XX世纪,XX流域发生了三次特大洪涝,第一、二次和第三次特大洪涝分别发生在XXXX年、XXXX年、XXXX年的夏季。
三、沙尘暴。
沙尘暴和扬沙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大部分发生在我国XX、XX 和XX地区。
四、暴雨。
XX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XX盆地和XXXXX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XXXX、XXXX、XXXX、XXXX和XXXX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五、风雹。
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
XX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
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XXXX多万亩(XXXX年),轻灾年也有XXXX多万亩(XXXX年)。
环境资源学院气象学文献综述论文题目: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干旱的分析与研究学生姓名:陈璐璐学号:201018010206系(部、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02指导教师:张方方2011年9月24日气象学文献综述中文摘要: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海陆兼备,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气候极不稳定,决定了我国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其中干旱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灾害之一。
就今年来说,江苏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就出现了罕见旱情,对当地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气象灾害干旱江苏长江中下游英文摘要: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at affect the most widespread disasters. Both land and sea in China, most of the region controlled by the monsoon, the climate is very unstable, the decision of China's inter-annual seasonal rainfall and the uneve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Lead to many kind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But one of drought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most extensive damage, one of hardest-hit disaster.This year, the Jiangsu Yangtze River in some areas and there have been rare drought, causing a very serious local impact.关键词:Chin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rought Jiangsu Province Yangtze River前言水是一切农业生物必须的生活因子,水分状况异常会形成各种灾害。
其中干旱是我国和世界农业生产上最严重最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农作物和牲畜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现象。
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
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
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
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而干旱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对我国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由此可见,研究我国的干旱情况以及防御措施的采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正文干旱1.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成因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明显,逐年之间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我国大范围干旱的频频发生,使干旱成为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过较大的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大旱。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抗旱工作,修建了大量的蓄水、灌溉工程,使旱灾的发生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但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等原因,致使干旱仍不时发生,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据1950~1999年的统计,平均每年受旱面积约2102.3万公顷,约占各种气象灾害面积的60%,每年因旱灾损失粮100亿公斤。
其中,1959~1961年三年连旱,受旱面积达10980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公斤。
【1】3.我国干旱区黄淮海流域干旱区:这是我国发生干旱面积最大、频次最高的地区。
在3~10月的农作物生长期内均有可能发生,其中春旱发生频次最高,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如1951~1980年的30年内就有26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春旱。
大多数春旱年之前的冬季少雨(雪),甚至自秋季就少雨,如1999年。
有的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出现春夏连旱,对农业产生影响更为严重,如1962年、1972年、1997年等。
个别年份如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的频次低于春旱,但多与春旱或秋旱相连,如1957年、1974年等,对农业生产影响也比较大。
长江中下游干旱区:这是我国东部干旱频次相对较低的一个地区,干旱次数不仅低于北部的黄淮海流域,甚至也低于其南部的华南、西南地区。
这里春旱频次不高,夏旱则比较经常出现。
1951~1980年30年中有25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夏旱。
夏旱一般都是梅雨结束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连晴高温天气的结果。
所以通常又称“伏旱”。
单纯的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严重,如1959年干旱从7月持续到9月。
本区单纯出现的秋旱范围较小,影响也比较轻。
华南和西南干旱区:这两个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生长,干旱频次也比较高。
但与前三个区不同的是以冬、春两季干旱为主,特别是冬春连旱影响比较大。
其中,华南地区夏秋多台风降水,因此,干旱多出现在秋末、冬季到初春期间,如1954年9月至1955年4月,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持续秋冬春三季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
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共持续了7个月。
【2】我国的大范围干旱有50年和100年左右的周期,16世纪、17世纪、20世纪的20年代、70年代干旱都比较严重。
北纬35到40纬度带干旱发生较多,往北往南都显著减少。
据统计,黄淮海地区的受灾面积约占全国受灾面积的1/2,是干旱最频繁和最严重的的地区;其次是长江流域和西南。
西北地区降雨稀少,但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受当年降雨多少影响不大,干旱次数和面积反而较小。
【3】4.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在中国众多的干旱区中,对于今年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旱情,在上述的干旱区中是最严重的。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一遇大旱,湖北湖南江西大片土地龟裂、禾苗枯萎、水库“无水”,近500万人、350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长江中下游旱情的发展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其中以江苏省的干旱情况相对来说最为严重。
在此,我就简要的拿江苏省为例。
江苏旱情今年以来,江苏全省降雨较少。
目前,全省部分地区旱情已达60年来最严重程度,一些湖泊干涸,淮河下游断流,太湖和洪泽湖的水位处于历史最低水位。
目前除局部地区外,全省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还未受到严重影响。
水利专家认为,如果旱情持续,即将到来的夏种将面临用水难题,对航运也将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的旱情可归结为“两少一大”:一是全省降雨量较少。
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去年10月份以来,全省降雨持续偏少。
今年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
1-5月,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江淮和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均为60年来最低值。
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二是各流域上游来水异常偏少。
水文数据表明,目前,长江干流流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沿江高潮位比常年同期偏低1.0-2.2米,5月19日南京高潮位仅4.47米,为1950年以来同期第二低值。
淮河今年以来基本一直断流,沂沭泗河长期断流。
目前,洪泽湖水位仅12.15米,接近死水位,部分小湖泊和小河流已经干涸见底。
太湖水位跌至历史最低。
三是用水量增大。
今年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加之降雨减少,上游来水减少,太湖地区河网水位普遍较常年同期低0.3-1.0米;太湖、洪泽湖、高邮湖和石梁河水库蓄水总量比常年同期少12亿立方米,中小水库蓄水比常年同期少一半,面积较大的石臼湖已经干涸。
【4】5.危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因为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要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一半以上。
据统计分析,我国受旱面积50年代为1.7亿多亩,90年代年均3.64亿亩,因旱损失粮食50年代年均43.5亿公斤,90年代为195.7亿公斤。
干旱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
【5】干旱使土壤水分含量降低,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作物产量明显降低。
作物一方面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另一方面又由叶面把大量水分蒸腾出去,保持其正常的生理过程。
一般蒸发量与吸水量之比略小于1,随着干旱的发生就会接近1 ,当大于1的时候就发生枯萎现象。
干旱还会使地表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降低,水面缩小甚至干涸,使仅有的淡水资源水质恶化,由于地表水源不足,地下水超采日趋严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部分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会出现航运中断,水力发电减少,工业和城市用水短缺。
严重的干旱,会使大范围地表植物枯萎,致使土壤表面裸露,白天晴热高温,夜间又迅速降温,使得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密度发生变化,有利于腐殖质分解,导致维持土壤团粒结构的微生物活动急剧减少,土壤结构被破坏。
另外,裸露的地面,一遇大雨地表土极易冲蚀,造成水土流失,一遇风,还会造成风蚀。
久而久之,土地明显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展。
【6】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
干旱的间接危害是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
6.防御措施针对干旱成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御干旱或者减轻旱灾的损失: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进生产技术,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