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四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7.59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历史初中教材近代史第四章教学方案引言:近代史是初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近代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本文将就历史初中教材近代史第四章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章节。
一、章节概述近代史第四章主要讲述了世界近代史中的重要时期及其主要事件,如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这些事件对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事件的基本概念、时间和地点;b) 了解这些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能力目标:a) 分析不同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b) 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节:工业革命第二节:法国大革命第三节:美国独立战争2. 教学方法:a) 多媒体呈现: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片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b) 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的讨论中分享对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影响。
c)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剧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增强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工业革命a) 引导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起因。
b) 分析工业革命对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c) 引导学生讨论工业革命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d) 指导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2. 法国大革命a) 分析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b) 引导学生了解法国大革命中主要人物和事件。
c) 让学生思考法国大革命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和启示。
d) 组织小组活动,探讨法国大革命中的种种问题和决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北洋军阀的统治(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三、基本概念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四、基本线索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六、教学难点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七、教学热点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2、注重历史史实,史实引出史论。
3、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
十、教学资源1、教材2、多媒体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资料十一、教学时间3课时十二、教学流程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4、思考题十三、教学思考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十四、阅读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 认识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3. 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清革命思想。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晚清时期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政治制度。
3. 认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过程:民族危机、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等。
2. 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颁布《临时约法》等。
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瓦解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民国成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第三章: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认识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过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
2.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3. 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与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动机。
2. 洋务运动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四章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四章教案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关于综述部分,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简要概括,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书上具体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看。
这个时期与前八十年相比,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不同的是,这段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救国理念和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也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
在内外已经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下,我们的救亡图存有了新的理念选择和路径取向,并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谋求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这30 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跌宕起伏的30年,辉煌壮丽的30年!这30年同学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1、这30年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斗争的主力;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除农民外,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营垒,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这30年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由此证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正确的抉择。
学习这30年的历史,我们在宏观方面要了解两个大问题:1、这30年的巨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2、这30年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共产党成立以后,国际、国内时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过程,搞清楚这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政治基础、形成的标志;懂得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尤其应该懂得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认识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部分)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件。
3. 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事实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3. 分析学生对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联系的认识。
第二章: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3.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政治体制改革。
2. 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民主思想传播、社会矛盾加剧。
3. 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分析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民国初年社会特点的认识。
3. 分析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3. 认识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3. 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二节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复兴、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民族复兴的历程
2. 民主革命的历程
3.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复兴、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重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及历史意义。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历史图片及视频资料
3. 教学软件: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2. 教学策略: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民族复兴的意义,历史事件的启示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民族复兴的历程、民主革命的历程、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给出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对民族复兴的贡献或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特点。
3. 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关于综述部分,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简要概括,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书上具体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看。
这个时期与前八十年相比,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不同的是,这段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救国理念和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也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
在内外已经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下,我们的救亡图存有了新的理念选择和路径取向,并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谋求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这30 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跌宕起伏的30年,辉煌壮丽的30年! 这30年同学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1、这30年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斗争的主力;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除农民外,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营垒,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这30年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由此证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正确的抉择。
学习这30年的历史,我们在宏观方面要了解两个大问题:1、这30年的巨变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2、这30年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共产党成立以后,国际、国内时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过程,搞清楚这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政治基础、形成的标志;懂得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尤其应该懂得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认识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教学要点: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
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0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0——1924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4——1928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
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
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孙中山:“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
2.先进中国人的思考:中国的出路是什么?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涮干净不可。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1915 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新青年》和改革后的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
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新文化运动中个性人物:蔡元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1904年创立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6年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蔡元培,一位卓越的大学校长,正是他和他的大学开创了一个空前辉煌的时代。
一种平等自由的精神魅力使青年学生们深受感染。
以罗家伦、傅斯年为代表的一批学生纷纷出版刊物,以各种形式自表达自己的观点。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最为活跃的思想空间。
按照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的改革方针,蔡元培在极短的时间内,奇迹般的将这所半衙门机构变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最高学府。
这种现代大学的精神和风骨,是这个世纪的珍贵遗产,必将传之久远。
从最初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翰林学士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婚恋观念也对后世的“男女平等”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由“六礼”到中西合璧,再到婚姻自由、平等,其间充满着传奇,也正好印证了他本人一生的思想变革及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
狂儒、怪杰、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
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
总共长达14年在欧洲游学,后回国做官执教。
几乎全盘洋化的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直到终老,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反对西方的共和,却热衷中国的帝制。
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胡适,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首倡文学改良。
第一首白话诗《朋友》后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1902年初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任大学教授,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为鲁迅所作。
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反动本质。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正规的全部传统文化。
指出,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更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如下列名言所说:恩格斯:“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德国人的思想灵魂深处..德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海涅:“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毛泽东:“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1)在思想武器上,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3)在思想方法上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
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4)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新文化运动的后果: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例:梁启超《欧游心影录》)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毛泽东:“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