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初中历史九上《通向整体世界的“新航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材以人类历史发展为背景,讲述了欧洲探寻新航路的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探寻新航路的动机、过程以及所引起的殖民扩张和全球化进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对于探寻新航路这一事件,学生可能对其背后的动机、过程以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探寻新航路的背景、过程以及主要航海家;掌握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探寻新航路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寻新航路的过程及主要航海家;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难点:探寻新航路的动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已知的航线,进而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去探寻一条新的航线,你会选择怎样的路线?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探寻新航路的背景,然后呈现主要航海家的生平事迹,如哥伦布、麦哲伦等。
概述:学校七中学科:历史主备人:郭修福审核人:审批人:内容:第16课通向整体世界的新航路课型:新授课(探究活动课)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哥伦布等人的名字和新航路的路线;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伟大斗争,新航路开辟的成功,促进了各国的交流,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
教学重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航海家及其航海路线成功开辟的原因及其影响反思与评价1 内容提要时间关键项、方法、策略反思与评价2【导入】【新课】一、预习自学,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15分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检测(课前15分钟)→产生困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课中前25分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讨论解疑(课中前10分钟)→展示点评、拓展提升(课中后10分钟)。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使每人都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提升(课中第11~第15分钟+课堂最后10分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课中第25~30分钟)→自我完善、训练提升(课堂最后10 分钟)。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设计思路:1.课程选择“课题导学-自主探究-成果展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既利用了课前学习任务单(前置性研究作业)让学生了解基本学习内容,把重点及难点知识做成微视频辅助学习自学,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又重视了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和巩固性练习内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2.通过随机抽取式的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与点评,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有效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和意识,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内在学习潜力。
5.15 探寻新航路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世界地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这幅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逐渐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提示:这幅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地圆说在欧洲的流行,伴随着这一学说的流行,欧洲出现了许多勇于冒险的航海家去证明地圆说,去发现未知的大陆,去寻找梦寐以求的财富。
思考:这样做的航海家都有哪些?他们都成功了吗?通过本课,你将走进“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二、探究新知(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1.材料展示: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
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
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 459座岛……爪哇大岛甚富,出产黑胡椒、肉豆蔻、高良姜、生姜、丁香及其他类香料……黄金之多,无人能信。
小爪哇岛出产世界最多之樟脑,质极细,其量值等黄金……其地饶有金银、一切香料,如沉香、苏木、乌木等物,多如牛毛。
——《马可·波罗行纪》材料四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苛以重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教师提问:阅读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提示: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②欧洲人对财富的渴望,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物质动力;③《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东方的富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④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教案换手段。
商人和手工工场主需要更多货币扩大经营,开拓新的市场,而黄金是最贵重的交换手段,因此,许多欧洲人都渴望黄金。
而当时恰好有一本书告诉他们可以去哪里找更多的黄金,它就是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我们一起看看马可·波罗是怎么说的:材料二: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冯承均[译]【设问】哪里有大量的黄金呢?没错。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可·波罗向欧洲人描述了东方国家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无限黄金、还有当时在欧洲极受欢迎的香料。
除了这些,《马可·波罗行纪》中还描述了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巨大的商业城市,华丽的宫殿建筑。
这些吸引人的描绘更激起欧洲人到东方寻找黄金、获取香料等商品的热情,使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社会的热潮。
以上就是欧洲人为什么有一个“东方梦”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人的梦想很美好,不过,现实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则材料:材料三: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教师:可惜,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首先,由于有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这些中间商赚差价,欧洲人购买东方商品要付很高的价格;其次,令欧洲人更头疼的是,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土耳其人向商人征收高额的关税,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了。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即使遇到困难、更大的困难,欧洲人还是没有气馁。
既然传统陆路无法行通,欧洲人决定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总结欧洲人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另外,展示迪亚士的话,补充探寻新航路的宗教原因。
第16课通向整体世界的“新航路”【活动目标】1、学习设计和绘制示意图以及收集、筛选资料的方法,提高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
2、领略航海的艰辛与挑战自我、挑战大自然的胆识和意志。
3、理解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是与殖民暴力、掠夺相伴的过程。
【活动形式】绘制新航路航线示意图。
【导入新课】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个半球不同文明的汇合,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让我们沿着“航海轨迹”来共同感受15、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探究“地理大发现”究竟发现了什么?【活动资源】1、教材上的插图和资料。
2、学生用的地图册。
3、课外和图书馆的有关图文资料。
4、相关的地理书籍。
5、彩色笔、画纸、尺等制作示意图的工具材料。
【活动准备】1、组织学生查阅新航路开辟前各地区绘制的“世界地图”,进一步了解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态。
2、收集、整理参考材料,绘制示意图,要求能绘出三条航线: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线。
3、为示意图配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可围绕以下主题,也可以自定:A、“航海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B、“航海日志”(某一条航路开辟的过程)C、“航海交往”D、“航海点评”4、上述活动可分组分工进行。
【课堂展览】1、在黑板和墙壁上悬挂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地图。
2、推选解说员进行解说3、由师生共同对绘制的示意图进行鉴赏并投票评比,以鼓励为主。
【活动说明】1、绘制示意图前,可请地理、美术老师作一定的绘制指导。
2、示意图的尺寸一般以A4纸大小为宜。
3、通过对比世界地图,提高对“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走向整体”的感性认识4、示意图配文字说明,可以锻炼筛选、提炼资料的能力,锻炼文字表达的能力。
教学反思;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原因】----必要性材料一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海岸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记》:“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材料三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
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新航空开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条件】----可能性观察图片,结合课文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有哪些?二、哥伦布“发现”美洲1. 向南航行绕过非洲到达东方观察地图,结合课文回答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路危机)。
生:阅读材料,了解原因。
①经济根源: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掀起前往东方实现黄金梦的“寻金热”;③商路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之间商路受阻。
原来的商路被打断,欧洲人迫切需要打通到中国、印度的新的商路。
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理学的发展,罗盘导航技术,造船技术进步等。
生:观察地图,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迪亚士和达·伽马的航行路线,明确其航行方向,自西向东。
(1)最早率船队达到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家是谁?(2)第一次实现了西方人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梦想的航海家是谁?2.向西航行(1)观察课本72页图片《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简述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
第15课探寻新航路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⑴唯物史观通过教材及史料分析,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内在动力和主客观条件,理解经济基础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
⑵时空观念从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掌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的时间、人物、国别、线路等历史要素。
⑶史料实证结合图文材料,从目的、理论支撑、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洋航行这两大历史事件,从而理解郑和下西洋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而哥伦布却可以发现的历史真相。
⑷历史解释创设情境材料,提炼有效信息,从多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所具备的条件。
⑸家国情怀通过对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学习,认识到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大无畏的精神,使人类社会由分散孤立走向了联系和整体。
但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的对外侵略扩张,又破坏了人类共同的家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教学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海洋时代》片段)。
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呢?生:航海家驾驶船只在海上航行。
师:那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去大海深处航行吗?视频里的海洋时代指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就和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开辟新航路》。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师:在学习开辟新航路之前,老师先要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旧航路。
旧航路就是以前从陆地经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来东方进行贸易的路线。
那老师想问大家,既然已经有了陆路航线了,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让过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提前预习课文了,曾经有位航海家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
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老师 PPT 上的材料和课本,小组讨论分析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教学过程近,获得自由。
我在飞翔,像那鸟儿,展翅翱翔;我在飞翔,穿过云朵,向你靠近,获得自由。
是否听到,我的心声,夜色茫茫,远隔万里……只为伴你,甘苦自知,是否听到,我的心声……我在远航,穿越海洋,重回故乡,我在远航,乘风破浪,向你靠近!这首歌曲,透出一股苍茫,给人以力量,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茫茫大海上那些乘风破浪的船只,承载着一群孤注一掷的探险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探寻新航路》一课的学习,去感受大航海时代的波澜壮阔。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未知欲。
二、新课学习(一)新航路开辟的热潮1、启发引导:教师出示材料,提出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为什么欧洲会出现探寻新航路的热潮?2、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字并结合教师所示五则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提示:从经济、社会、现实、思想因素、动机等五个方面思考(目标1)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材料二:北京: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最伟大的都城”……这里的奇珍异宝、日用百货,都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
皇宫的壮丽美观,简直是“举世无匹”……锡兰岛“所产之红宝石,他处无有……岛中国王有一红宝石,为世界红宝石中之最大而最美者……——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三:材料四: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オ能去创造幸福。
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材料五:“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过程——哥伦布“黄金是白人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史料解析及史料实证历史学科素养3、总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探寻新航路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探寻新航路设计说明本课为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第一个子目主要介绍了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第二、三个子目介绍了探寻新航路的过程和影响,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
本课上承前面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下启下一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探寻新航路的原因,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2.通过识读教材中的《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掌握主要航海家的航线,落实时空观念这一历史核心素养。
3.感受和学习欧洲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列表归纳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文艺复兴被称作“人被发现”的时代。
随着封建神学逐渐被打破,思想的解放推动资产阶级崇尚的自由和冒险精神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渴望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于是出现了探寻新航路的热潮,“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来临。
二、预习检查1.欧洲人探寻的是通往哪里的新航路?2.欧洲人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3.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4.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各是什么?5.四位航海家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6.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学习任务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第1—3自然段的内容,归纳欧洲人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根源: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描绘,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学目标1.了解探寻新航路的原因;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2.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及条件”“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等,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发现信息,领会“论从史出”。
3.搜集哥伦布的视频,感受探寻新航路的艰辛,从而总结出哥伦布等航海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4.通过对比哥伦布远航和郑和下西洋,感悟学习历史所应具有的家国情怀;增强对郑和下西洋既没有夺取政权建立殖民地,也没有肆意掠夺,增进中外友谊这一壮举的历史认同感。
5.通过视频和文字资料,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欧洲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重点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著名的航海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那么,人类是如何进入一个整体的世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
讲授新课: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是什么?生: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的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描绘了古老神秘、富庶昌明的东方国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价格更加昂贵。
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中国的哪一项技术的传播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生:“罗盘”或者指南针。
3.新航路开辟的先驱是哪两个国家?为什么是这两个国家?生:葡萄牙和西班牙。
九上历史《探寻新航路》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发和发展使得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包括精神领域的文艺复兴,地理上的探寻新航路和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的外在表现,而新航路的开辟又是早期殖民掠夺的开端,三者相辅相成,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近代史的三条基本线索,推动整个世界向近代化迈进。
二、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此前世界各地区相对平行、各自独立发展,有些地区几乎与世隔绝;1500年之后的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这中间的关键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这一节课属于世界历史课的奠基之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节课可以是很多历史事件的背景。
(二)目标分析1.通过让学生讲述地图的变迁、哥伦布等人的主要航海活动,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展示能力,能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运用问题探究法,设置开放性的讨论题“新航路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航路?”,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原因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实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4.能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浸润历史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由已经学过的历史故事《马可波罗游记》导入,激活已学知识,通过挖掘14世纪和16世纪两张矛盾的图片,制造冲突点,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从而导入到新课中。
(二)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师:为何要探寻新航路?教师出示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当事人哥伦布说的话。
思考欧洲人当时是什么心态?联系前几节课的内容,想想欧洲人为什么对黄金如此狂热?生: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师:商品经济发展为什么就需要探寻新航路?生:因为需要市场和资金。
师:自14世纪开始,西欧经济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掀起了寻金热。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通向整体世界的“新航路”
活动目标
1、学习设计和绘制示意图以及收集、筛选资料的方法,提高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
2、领略航海的艰辛与挑战自我、挑战大自然的胆识和意志。
3、理解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是与殖民暴力、掠夺相伴的过程。
活动形式
绘制新航路航线示意图。
导入新课
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个半球不同文明的汇合,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让我们沿着“航海轨迹”来共同感受15、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探究“地理大发现”究竟发现了什么?
活动资源
1、教材上的插图和资料。
2、学生用的地图册。
3、课外和图书馆的有关图文资料。
4、相关的地理书籍。
5、彩色笔、画纸、尺等制作示意图的工具材料。
活动准备
1、组织学生查阅新航路开辟前各地区绘制的“世界地图”,进一步了解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区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态。
2、收集、整理参考材料,绘制示意图,要求能绘出三条航线: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航线。
3、为示意图配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可围绕以下主题,也可以自定:
A、“航海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的)
B、“航海日志”(某一条航路开辟的过程)
C、“航海交往”
D、“航海点评”
4、上述活动可分组分工进行。
课堂展览
1、在黑板和墙壁上悬挂示意图和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地图。
2、推选解说员进行解说
3、由师生共同对绘制的示意图进行鉴赏并投票评比,以鼓励为主。
活动说明
1、绘制示意图前,可请地理、美术老师作一定的绘制指导。
2、示意图的尺寸一般以A4纸大小为宜。
3、通过对比世界地图,提高对“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走向整体”的感性认识
4、示意图配文字说明,可以锻炼筛选、提炼资料的能力,锻炼文字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