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观察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90.00 KB
- 文档页数:34
低血容量休克护理目标及措施低血容量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病情,是由于体内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护理目标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迅速纠正低血容量休克,恢复正常血液循环,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最终达到患者的康复。
一、护理目标:1. 纠正低血容量:通过输液、输血等手段,迅速补充患者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达到正常范围。
2. 维持组织器官灌注:通过调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保持机体的稳定,确保重要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液灌注。
3. 防止休克进一步恶化:通过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容量休克的并发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4. 提供心理支持: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常常伴有心理压力和恐惧,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情绪支持,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护理措施:1. 早期识别和干预: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如提高患者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体温稳定等。
2. 补液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液体类型和输液速度进行补液治疗。
常用的液体有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进行调整。
3. 控制出血源:对于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及时寻找和控制出血源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外伤性休克,应迅速止血、包扎伤口;对于消化道出血,应通过内镜或手术控制出血源。
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中,常常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提高血压、调节血管阻力。
护士应熟悉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5. 维持重要器官功能:低血容量休克时,重要器官如心脏、肾脏、脑等易受损,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护器官功能。
6. 心理支持:低血容量休克是一种危急病情,患者常常伴有恐惧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情绪支持,解答疑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低血容量休克护理措施一、简介低血容量休克是指由于体液丢失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器官耗氧能力减低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护理措施是救治低血容量休克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低血容量休克的护理措施。
二、休克护理措施2.1 初步评估和监测在治疗低血容量休克之前,进行初步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必要的护理措施包括:•打开气道并确保呼吸道通畅。
•快速评估循环状况和意识状态,以规划治疗方案。
•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以及血气分析数据。
•定期记录尿量和体重的变化,以评估液体平衡状态。
•监测中心静脉压力和动脉压力,以判断血容量状态。
2.2 液体复苏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重点是增加循环血容量。
通常采用液体复苏来迅速补充体液。
常见的液体包括等渗盐水、乳酸林格液和慢性疾病患者适用的人血浆等。
护理措施包括:•快速静脉通道建立:尽快建立快速静脉通道,以便输液。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液体种类和用量。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液体输注速度。
•监测液体输入输出情况,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2.3 补充血红蛋白和凝血因子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往往合并有贫血和凝血异常。
因此,及时补充血红蛋白和凝血因子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措施包括:•根据化验结果和患者病情,及时补充红细胞浓缩液和凝血因子。
•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浓度和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4 维持组织灌注和氧合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往往存在组织灌注不足和氧合不良情况。
因此,维持组织灌注和氧合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措施包括:•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氧合状态。
•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避免低体温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监测血气分析参数,指导氧气输送。
•监测血乳酸水平,作为组织灌注不足的指标。
2.5 检测和处理低血容量休克的原因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不仅需要针对症状进行处理,还需要找出导致休克的原因,并加以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寻找潜在的病因。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和尿液分析等。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应急方案一护理应急方案1判断患者反响(意识冷淡或阻碍、皮肤湿冷、口干、面无人色、脉搏细速、心率加速,血压降落,少尿或无尿),同时通知医生。
2采纳休克卧位,平卧,将头和脚各抬高30 °。
并使头倾向一侧,注意保暖。
3备好急救药物及急救设施,配合医生进行急救。
4保持气道畅达,依据病情赐予面罩吸氧或成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保持动脉血氧分压在 85-100 毫米汞柱。
必需时用负压吸引器清楚呼吸道的分泌物。
5快速开放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输注均衡盐溶液,同时抽血做血型判定和交错配血,查生化、血惯例用,必需时深静脉置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快速输液。
6快速增补血容量:开始可用血浆容量扩充剂如代血浆、血浆及右旋糖酐等,待交错配血后立刻快速加压输血。
遵医嘱应用升压药:多巴胺、间羟胺等。
7赐予心电监护,做心电图,察看心率及心律的动向变化。
8察看患者神志,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脉压、呼吸、体温、尿量及末梢循环的变化。
9监测血惯例、生化及血气剖析,依据电解质及血气剖析结果采用补液的种类、量等。
10在进行抗休克的同时踊跃进行病因治疗。
11做好基础护理,正确记录进出量,做好有关护理记录。
12病情稳固后,将送至有关科室进行治疗并做好交接。
二出血性休克1创伤失血性休克①清创缝合扯破的组织,,依据扯破的状况采纳大动脉出血的暂时止血法和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控制出血的根源,赶快止血。
② 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立刻用小夹板和石膏做暂时固定。
③ 检查有无血胸、气胸等,必需时做胸腔闭式引流和胸带加压包扎。
④ 检查出血的隐蔽根源,如血胸、腹内骨折。
当思疑是内出血惹起时,应在抗休克同时进行手术止血。
2非创伤性出血最常有于上消化道出血①立刻通知严禁饮食。
② 娴熟掌握三腔二囊管的操作和插管前后的护理。
③ 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凝血酶、巴曲酶、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用冰水或冰生理盐水 200ml 加去肾上腺素 16ml 分次口服)。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护理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因各种原因引起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体液丢失或体液积聚在第三间隙,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大血管破裂或脏器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和各种损伤或大手术引起血液、体液丢失的创伤性休克。
一、失血性休克(一)病因失血性休克多见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腹部损伤引起的实质性脏器(如肝、脾)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
大量血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可发生休克。
(二)处理原则本病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和止血两个方面。
1.补充血容量根据血压和脉率变化估计失血量。
失血性休克时,快速建立补液通路非常重要,特别是建立中心静脉输液通路,必要时可建立几条通路同时补液,甚至进行加压输液。
首先经静脉快速输注平衡盐溶液和人工胶体液(如第三代的羟乙基淀粉),其中,快速输入人工胶体液更容易恢复血管内容量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能维持胶体渗透压,持续时间也较长。
输入液体的量应根据病因、尿量和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临床上常以血压结合中心静脉压测定指导补液。
2.止血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对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出血。
可先采用非手术止血方法,如使用止血带、三腔二囊管压迫、纤维内镜止血等。
对于实质性脏器破裂或大血管破裂等导致的大出血,应在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实施紧急手术止血。
(三)护理措施补液是纠正失血性休克的重要保证。
应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合理安排补液的种类、量及速度,改善组织灌注。
其他护理措施参见本章第一节。
二、创伤性休克(一)病因和病理生理本病多由严重外伤引起,如大面积撕脱伤、严重烧伤、全身多发性骨折、挤压伤或大手术等。
创伤性休克病人不仅存在大量血液或血浆的丢失,同时创伤处又有炎性肿胀和体液渗出,受损组织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还可导致微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使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
低血容量性休克
定义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由于循环血量减少导致的血压下降和组织灌注不足所致。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体液丢失或血液大量丢失而引起的。
症状
低血容量性休克可以导致以下症状:
•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
•头晕或昏厥
•呼吸急促
•脱水
•出汗
如果不及时得到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可以致命。
原因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可能是:
•失血
•严重的脱水
•严重烧伤
•其他严重的外伤
•感染
•过度利尿剂使用
•腹泻或呕吐引起的严重液体丢失
治疗
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治疗包括:
补液
补充失去的体液,可以用口服液体或静脉注射液体。
输血
如果大量失血,需要输血来补充血液。
使用升压药
升压药可以提高血压和心输出量,以增加组织灌注和恢复血管张力。
处理原发病
如果原因是感染、腹泻或呕吐等,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预防
以下预防措施有助于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
•坚持适量饮水
•避免过度利尿剂使用
•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及时治疗感染、腹泻或呕吐等疾病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可能致命的疾病。
要避免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注意预防措施,如适量饮水、避免过度利尿剂使用和过度剧烈运动,及时治疗原发病等。
如果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临床护理【关键词】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护理低血容量性休克多见于肝、脾破裂,股骨骨盆骨折,开放性颅脑损伤,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
主要病因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全身细胞急性缺血缺氧。
病情急、重,发展迅速。
护理工作在休克病人抢救中起重要作用。
1临床资料我们疗区自2000年~2009年共收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124例。
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者28例,肝破裂24例,脾破裂26例,肾破裂11例,肠破裂5例。
经抢救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6人死亡,其他患者均治愈出院。
将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2观察与护理2.1患者入院后立即安排在抢救室,取仰卧水平位,下肢抬高20~30°,头部保持水平位不应放低避免过多搬动病人。
2.2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鼻、口咽部的分泌物。
舌根后坠病人取侧卧,呕血病人取侧卧,呕血病人头偏向一侧,听氧,鼻导管吸氧病人氧流量为2~8L/分。
2.3测量血压,脉搏。
选用针口径较大的针头双管输液。
如浅静脉萎缩穿刺困难应进行静脉切开。
先快速输入平衡液1000~2000毫升。
待交叉配血结果出来后再输入相应血型的血。
大量急性失血可先输入“0”型血。
大量快速输入库存血应注意补充钙剂,碳酸氢钠及新鲜血浆以避免合并症。
力争1~4小时使血压接近正常。
老年人及心、肺肾脑功能不佳者,应严密监护。
2.4应用止血药,准确执行各种药品的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可行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并向胃管内灌注冷盐水500毫升加入去甲肾上腺素8毫克。
2.5当快速补充液体后血压不能迅速回升时使用血管活性药。
根据血压情况调节血管活性药的滴数血压不宜升的过高,维持收缩压在12.0~13.3kpa,并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一旦休克好转血管收缩剂或扩张剂都应减慢给药并逐渐撤去。
2.6每10~15分钟记录血压、脉搏、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