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9
高一的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下面是对高一物理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归纳。
一、运动学知识点1. 位移、速度、加速度: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加速度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2.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当速度变化率不变时,加速度为零;当速度变化率增大时,加速度为正;当速度变化率减小时,加速度为负。
3. 相关运动:相关运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存在一定关系的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4.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学知识点1. 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接触后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没有接触而产生的力,如万有引力、电力等。
2. 弹簧力:当物体受到弹簧伸长或缩短时,弹簧会产生一个与位移成正比的力,即弹簧力。
3. 摩擦力:物体之间的接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有两种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斜面运动:当物体沿着斜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重力和斜面支持力的影响,求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需要分解力的合力和合力的分量。
三、能量知识点1. 功与能量:功是力对物体位移的作用,能量是系统做功的能力。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转化和转移,但总能量不变。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即Ek = 1/2mv²。
3.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4. 能量转化和转移: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电学知识点1. 电流和电阻:电流是电荷通过导线单位时间内的流动,电阻是导体抵抗电流流动的程度。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a 宏观: ○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 b 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 ,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初中物理能量知识点归纳一、能量的定义与分类1.能量的定义:能量是使物体产生变化或者运动的物理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事能力。
二、机械能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或者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2.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公式为E_k=1/2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3.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三、热能1.热能的定义:热能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2.热能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热辐射。
3.热能的转化:热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光能1.光能的定义:光能是由光波传播而形成的能量。
2.光能的转化:光能可以被吸收后转化为电能(光伏效应)、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3.光能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
五、电能1.电能的定义:电能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
2.电能的计算:电能的计算公式为E=QV,其中Q为电荷量,V为电压。
3.电能的转化: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六、化学能1.化学能的定义:化学能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具有的能量。
2.化学能的转化: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电能等。
3.化学能的应用:化学反应可以用于能量的存储和释放,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七、核能2.核能的转化:核能可以通过核裂变或者核聚变反应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电能等。
3.核能的应用:核能可以用于发电、航天、医疗等领域。
综上所述,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做事能力,可以分为机械能、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不同形式。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了解能量的知识,合理利用和管理能源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知识:分子热运动篇1、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分子非常小,不借助仪器,肉眼是看不见的,如果把分子看成一个个的小圆球(物理模型法),那么一般一个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10m,因此一个物体是由数量巨大的分子组成的。
(3)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间接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注意:不同的物质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扩散,必须是两种物质相互进入彼此。
扩散现象是不同物质的分子运动造成的,要注意和微小颗粒状物体运动的区别。
3、分子热运动(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的分子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2)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因素: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扩散的就越快。
4、分子间的作用力(1)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之所以不会分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从而使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由于分子间也存在斥力作用,因此固体与液体很难被压缩。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
它们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只是斥力变化的比引力要快。
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作用力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间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内能篇1、内能(1)宏观物体的能表现为机械能,是物体外在的能量;微观物体的能表现为内能,是物体内在的能量。
(2)分子动能: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都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3)分子势能: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又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4)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高一物理《运动和动能定理》知识点总结
一、动能的表达式
1.表达式:E k =12
m v 2. 2.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国际单位为焦耳,符号为J.
3.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 =12m v 22-12
m v 12.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W 即为合力做的功,它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
3.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况,也适用于变力做功的情况;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三.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1)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或者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W 与ΔE k 的关系:合外力做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①合外力对物体做正功,即W >0,ΔE k >0,表明物体的动能增大;
②合外力对物体做负功,即W <0,ΔE k <0,表明物体的动能减小;
如果合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动能发生变化,速度一定发生变化;而速度变化动能不一定变化,比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不做功.
③如果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则动能不变.
(3)物体动能的改变可由合外力做功来度量.。
高考物理运动与能量知识点在高考物理中,运动与能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运动的描述1、质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我们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比如说,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地球就可以看成质点;但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
2、参考系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边的树木在向后运动,是以汽车为参考系;而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树木是静止的。
3、位移和路程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它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比如,一个人绕操场跑一圈,他的位移是零,但路程是操场的周长。
4、速度和速率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速率是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5、加速度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它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也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v = v₀+ at位移公式:x = v₀t + ½at²速度位移公式:v² v₀²= 2ax其中,v₀是初速度,v 是末速度,a 是加速度,t 是时间,x 是位移。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₀+ v)/ 2(2)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 aT²3、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v = gt位移公式:h = ½gt²三、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物体的运动与动力学知识点总结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下面是对物体的运动和动力学常见知识点进行总结:一、运动的描述和表示1. 位移和位置:位移是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位移量,可以用矢量表示。
位置是物体所在的相对于参考点或参考系的位置。
2. 速度和速率:速度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是矢量量。
速率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标量量。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是矢量量。
二、牛顿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 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反向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都会同时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运动的规律和图像表示1. 直线运动:a.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
b. 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的加速度相等,速度按照等差数列增加。
2. 曲线运动:a. 向心加速度: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由于方向改变而产生的加速度。
b. 环形运动:物体在环形轨道上运动,向心加速度由轨道的半径和速度决定。
四、力的性质和描述1. 力的性质: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2.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 m/s²。
3. 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变形时,恢复原状的力。
弹力大小与变形量成正比。
五、能量和功1. 功:力对物体作用所做的功,大小等于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大小等于物体质量和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动能定理:物体的净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1.1 力(Force):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2 质量(Mass):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1.3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4 运动(Motion):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5 速度(Velocity):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6 加速度(Acceleration):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力的作用2.1 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2 摩擦力(Friction):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2.3 弹力(Elastic Force):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2.4 流体阻力(Fluid Resistance):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合力(Resultant Force):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3.2 分力(Component Force):合力的分解,按照一定规则分解为若干个力。
4. 牛顿运动定律4.1 牛顿第一定律(Inertia Law):物体若未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Action-Reaction Law):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与能量5.1 动量(Momentum):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量。
5.2 动能(Kinetic Energy):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5.3 势能(Potential Energy):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5.4 机械能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6. 圆周运动6.1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
第⼆章运动与能量(知识点即时练)第⼆章运动与能量⼀、重点、难点: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然界⼀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法及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4. 会⽤公式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
5.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6. 知道不同能量间可以相互转换⼆、知识点分析(⼀)认识运动1.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先要选⼀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做参照物。
③同⼀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
运动和静⽌的相对性:判断⼀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1)⼀切物质都是由分⼦组成的,分⼦由原⼦组成的。
(2)原⼦由原⼦核和核外电⼦组成。
(3)原⼦核由质⼦和中⼦构成。
(⼆)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1. 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国际单位:⽶/秒常⽤单位:千⽶/时换算:1⽶/秒=3.6千⽶/时3. 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速度计算:①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与t成正⽐,s与t的⽐值是不变的,即v是不变的。
4. 变速运动及其平均速度:(1)变速运动: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①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①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4.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的原则:①假定性: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② 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③ 不唯一性: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④排己性:一般不取自身为参照物⑤ 方便性: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选择地面为参照物5.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总结:同一个物体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
(2)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练习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②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③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运动的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I.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快慢)II.裁判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百米运动员快慢)III.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2.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征:①运动路径是直线;② 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①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③ 计算公式: 变形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h 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秒中运动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
Ⅱ 变速运动:A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 、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v 2、v 则 v 2>v>v 1E 、常识:人步行速度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注意: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5.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 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6、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7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二、练习题选择题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t S t s v = v t s = v s t=A、轻舟 B 、山 C 、河中的水 D 、轻舟上的人2、已知,炮弹飞行的速度为900m/s,发射宇宙飞船的最小速度为s,列车运动的速度为180km/h,则()A、炮弹飞行的速度最大B、宇宙飞船的速度最大C、列车运动的速度最大D、无法确定3、小华同学从家中到学校通常步行10min,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最接近于()A、5000mB、500mC、50mD、5m4、某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前进了500m,已知前4s的路程为40m,那么在第8s时的速度是()A、5m/sB、10m/sC、sD、s5.甲乙两人分别坐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甲看到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到楼房在上升,甲在下降,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 B.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下降的快。
C.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降得慢。
D.以上三种分析都不对。
6.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B.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象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核运动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D.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7、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从P点出发向Q运动,它们运动的 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B.经过6s,乙车离P点10mC.甲车比乙车早3s通过Q点D.经过3s,甲、乙两车相距6m8、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为10米/秒,乙的速度为2米/秒。
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9、某物体用V1的速度运行了t秒钟,接下来又用V2的速度运动了t秒钟。
那么该物体在这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A .B .21212v v v v +C .21212v v v v +D .2121v v v v + 10、某小车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 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 2。
那么该小 车在整过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 .v v 122+B .21212v v v v +C .21212v v v v +D .2121v v v v + 11、如图所示,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通过一座长1600m 的大桥,则( )A.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C. 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0sB. 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minD. 该汽车通过大桥的时间为72s12.右图是表示丁、乙、丙三个物体运动情况的图象,其中速度最快的是( )A .丁 B.乙 C.丙 D.不能确定。
13.利用焚烧垃圾来发电,此过程中的能量如何转化( )A .化学能→内能→电能B .太阳能→内能→电能C .核能→内能→电能D .电能→太阳能→内能14、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嫦娥一号”从地球奔向月球,以地面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静止的B .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C .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D .小船顺流而下,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15.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分子热运动引起的是( )A .春天,柳絮飞物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黄沙扑面D .冬天,雪花飘飘16、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a 、b 、c 三辆汽车,a 车上的人看到b 车匀速向南,c 车上的人看到a 车匀速向北,b 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辆车中相对于 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A. 只有a 车B. 只有bC. 只有cD. a 车和c 车17. 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5m ,则物体(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 每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sD. 每秒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s18、.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经过一座桥,汽车是运动的而桥是决对不动的;B.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体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C.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运动,太阳在宇宙中是绝对不动的;D.一座房屋造好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上不会移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是绝 对不动的。
19.、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是4:3,速度之比为3:2,则两行驶时间之比为:( )A 、9:8B 、8:9C 、2:1D 、1:220..《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 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 )A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B .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C .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D .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填空题1、小琳利用图5的方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图中线圈的圈数是__________,线圈的长度是 _______,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___。
图52、如图所示用一把刻度尺和两块三角板测一枚硬币直径的示意图,由图示可得硬币的直径是 cm 。
3、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 的;选择其所在电梯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 的。
如图1所示的是一辆桑塔纳小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以知 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 km/h ,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 的路程需要 h 。
4、如图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
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记时开始时,即t =0 时,甲的速度是 m/s 。
(2)从记时开始,经过 s ,乙的速度是15m/s 。
(3)在前3s 内, 物体运动的路程较长。
5、、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 乙120km/h 60 80 20 100 40 甲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__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卡车是_____ 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6、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山洞,耗时40秒,已知这列火车长100米,则山洞的长为米。
7、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100m,接着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15s钟,则汽车在全程中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 m/s.8、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____cm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 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9、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若所用时间之比为2:5,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