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7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对于理解物理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 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分类主要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类。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与运动的基本定律,对于物体的运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干扰,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描述运动状态的量。
(1)位移与位移矢量: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差。
位移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的特点,用箭头表示。
(2)速度与速度矢量: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速度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3)加速度与加速度矢量: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矢量也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4.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1)力对物体的影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会改变其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2)质量与惯性: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质量越大,物体越不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
(3)惯性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形状。
5. 重力与运动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1)重力的性质: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心。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运动和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物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运动中,我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二、力的作用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是向下的。
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和力的现象。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6.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7.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2. 功的定义:力作用于物体,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所做的工。
3.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沿力方向位移的乘积。
4.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三、电学基础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物质。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定律。
3.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电源。
4.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5. 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
6. 电能与电功:电流通过电路做的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7. 电磁感应: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光学与波动1.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3.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4.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其成像规律。
5. 波的基本特性:波长、频率、波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运动和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应用:人向后用力划船,船却向前走,原因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5、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6、力的单位是N ,两个鸡蛋重为1N 。
初中生重约500 N。
7、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施力物体:地球。
求重力的公式是:G = mg ;8、g是固定比值,g= 9.8 N/㎏,意义是:地球上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 N 。
增大物体稳定性的方法:一是增大物体的支承面积;二是降低物体的重心位置。
9、摩擦有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10、静摩擦力的特点:两个物体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有关。
11、滑动摩擦力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无关。
12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 2 )使接触面变粗糙些;( 3 )将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加润滑油;(4)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1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4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所以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同时,物体的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只由:质量决定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一)复习要点1.机械行为、参照物、行为和静止的相对性2.速度的界说,公式v=s/t,速度的单元及换算1m/s=3.6km/h变速行为的平均速度,会测量行为物体的平均速度v=s/t。
3.惯性、惯性定律(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然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的时辰,总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叫做惯性定律。
4.二力的平衡(1)二力(或几个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几个力)浸染时,如不美观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两个力(或几个力)彼此平衡.(2)二力平衡的前提①前提:,巨细相等,标的目的相反,统一物体,统一向线。
②应用:物体受平衡力,必然处于平衡状况,按照一个已知力,求另一个力。
5、行为和力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物体速度巨细和行为标的目的的改变,都叫做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二)复习指导1.有关速度、旅程、时刻的计较2.惯性和惯性现象例1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时,总连结匀速直线行为状况或静止状况的性质,叫做惯性b.射出的枪弹分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枪弹受到惯性的浸染c.汽车封锁策念头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3.关于平衡力、彼此浸染力的问题例2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墨水瓶,受到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a)a.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b.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c.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d.桌子只受到的重力和地面临桌子的撑持力。
物理知识点详解力与运动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在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引起物体的运动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本文将详细解析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从牛顿三定律、重力、摩擦力以及弹力等方面进行讲解。
1. 牛顿的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惯性。
这一定律被称为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物体会一直保持静止,运动物体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的第二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给出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即 F = 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该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时,它会产生加速度,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地球表面,重力近似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g(g 约等于 9.8 m/s²)。
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垂直向下的力,所以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是它的唯一作用力。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面上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静摩擦力与物体受到的推力相等,使物体保持静止。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静摩擦力逐渐减小,直到达到动摩擦力的大小。
动摩擦力始终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
5. 弹力当一个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它会产生弹性变形,相应地产生弹力。
弹力是物体恢复原状的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的变形方向相反。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物体的变形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 k 有关。
弹力可以用来解释弹簧振动、橡胶带的回弹等现象。
综上所述,力与运动密不可分。
牛顿的三定律给出了力的基本规律,重力、摩擦力和弹力则是力的常见形式。
一、力和运动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变化、使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或方向。
4.重力: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5.力的合成:平行力合成、垂直力合成和斜向力合成。
二、机械能与机械运动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理想情况下,物体在机械能守恒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不变。
4.动力学定律:质量与加速度、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需满足力矩相等条件。
三、导热与热能1.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之间热能传递的方式。
2.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振动和电子运动来传递。
3.热传导的速度:与物质的导热率和物体的温差有关。
4.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被冷却后体积收缩。
5.物态变化与物质内能: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
四、光的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与物体表面相交,在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满足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4.光的颜色与频率: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不同的颜色。
5.光的透射:光从一种介质穿过另一种介质。
五、声与声音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的交替运动,从而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的,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物体时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物体吸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六、电与磁1.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
2.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力的作用与运动一、力的作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影响,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状。
以下是力的几种常见作用方式:1. 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使之朝特定方向移动。
2. 拉力:类似于推力,但是是以拉的方式作用于物体上。
3.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使物体向地面方向运动。
4. 弹力:弹簧或弹性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时所产生的力。
二、力的效果力的作用会对物体产生一些效果,主要包括:1. 运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和状态,使之产生加速度,从而产生运动。
2. 形变效果: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变化。
例如,拉伸或压缩某个物体。
3. 平衡效果:当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如果它们相互抵消,物体将保持静止或以匀速运动。
三、牛顿的三大定律牛顿的三大定律揭示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使其改变状态。
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即 F = ma。
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任何力的作用都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运动学基础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经历的运动可以用运动学来描述。
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
位移的大小和方向一起描述了物体偏离初始位置的程度。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除以时间。
力的作用与运动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了解力的不同作用方式、作用效果和运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现象。
以上是力的作用与运动的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1.1 力(Force):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2 质量(Mass):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1.3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4 运动(Motion):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5 速度(Velocity):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6 加速度(Acceleration):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力的作用2.1 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2 摩擦力(Friction):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2.3 弹力(Elastic Force):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2.4 流体阻力(Fluid Resistance):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合力(Resultant Force):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3.2 分力(Component Force):合力的分解,按照一定规则分解为若干个力。
4. 牛顿运动定律4.1 牛顿第一定律(Inertia Law):物体若未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Action-Reaction Law):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与能量5.1 动量(Momentum):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量。
5.2 动能(Kinetic Energy):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5.3 势能(Potential Energy):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5.4 机械能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6. 圆周运动6.1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
第八章力与运动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一、力与运动
1、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大小是指物体受到的外力有多大,具体可表示为牛(N)。
力的方向指物体受到的外力的方向,一般表示为向上、向下或沿其中一方向。
2、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指外力在物体上造成的影响,可分为推动和扭转两种。
推动是指外力使物体产生位移;而扭转是指外力使物体产生角动量。
3、力的种类
受力的物体可能是普通物体,也可能是介质,所以力分为普通力和介质力。
常见的普通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而介质力则可分为磁力、电力等。
4、运动的特点
运动是物体在其中一方向上持续改变位置的过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特点。
5、运动的定义与分类
运动的定义是指物体在其中一方向上持续改变位置的过程;而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二、动量守恒
1、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指物体在运动中所具有的运动能力,可以表示为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符号表示为p或mv。
2、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物体在作用施加外力前后,其动量的总和不变,可用简要方程式 p = mv 来表示。
3、动量的互换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改变动量,这种改变是其动量与其它物体的动量互换的结果。
物体间动量的互换可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来分类。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下面是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一种常用工具。
4.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性质。
二、力的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形状改变,如拉、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停止。
三、力的作用条件1.直接作用: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作用。
2.间接作用: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空间而产生的作用,如重力、弹力等。
四、力的平衡与合力1.力的平衡:物体上所有力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力的合力:物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即为力的合力。
五、摩擦力1.摩擦力的产生:物体表面间相互接触,并且有相对运动或者有趋向运动的趋势时,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公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有关,可以利用公式计算。
3.摩擦力的种类:主要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六、力和加速度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2.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其中F是力的大小,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受到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七、万有引力1.万有引力的概念: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八、简单机械1.杠杆: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可以用来转移力的大小和方向。
2.轮轴组:轮轴是由一个轮子和一个轴组成,可以用来转移力的方向。
3.滑轮:滑轮是由一个固定的轮子和一个承受力的绳组成,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
以上是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学性质有很大帮助,也为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首先要大家明白第一章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
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地面附近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心:(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初二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2.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使用力的合成法则来求合力。
4.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的效果1. 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速度、改变物体的方向。
2. 弹簧力: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弹簧力,弹簧力与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3.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5.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称为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三、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光滑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度相等。
3.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的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一定关系。
4. 光的色散: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会因折射角度不同而分离,形成彩虹。
5. 光的吸收和透射: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被吸收,而遇到透明物体时,会透射。
四、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发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3.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音调、音量和音色三个基本特性,音调与声波频率有关,音量与声波振幅有关,音色与声波波形有关。
4.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声音的强度与入射声音的强度和障碍物表面的性质有关。
九年级物理全册各章知识点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分类-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推力和拉力等。
1.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力,可以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可以使用力的正反向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1.3 动力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其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ma 表示。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二章:压力和浮力2.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压力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 压力的计算:压力 P = F/A,其中 F 为垂直于平面的力,A 为受力面积。
2.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规律: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浮出;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悬浮;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沉没。
第三章:机械能与能量转化3.1 功与能- 功的定义:当力作用的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为力的大小与位移的乘积。
- 功的计算:功W = F·s·cosθ,其中 F 为力的大小,s 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 为力与位移的夹角。
- 能的定义:物体由于位置、形态或其他因素具有的做功能力。
- 动能和势能:动能为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为物体所具有的位置相关的能量。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转化包括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动能转化为势能。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系统中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第四章:简单机械4.1 杠杆- 杠杆的定义和组成部分:杠杆是由支点、杠杆臂和力臂组成的刚性棍棒。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一、力和运动1. 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单位为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 运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F=ma,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该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力,都会产生与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6.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表面类型有关。
7. 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由于空气阻碍物体运动产生的力。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可以用公式K=1/2mv²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力,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4. 功:力在物体上做功的过程,可以通过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表示。
5. 功率:功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多少,可以用公式P=W/t表示,其中W为做的功,t为时间。
三、压力、浮力和密度1. 压力: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可以用公式P=F/A表示,其中F为压力作用的力,A为作用面积。
2. 浮力:物体部分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4.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可以用公式ρ=m/V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四、声音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也振动,进而传播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震动的空气分子形成机械波,从声源向四周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色和共鸣。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力1.力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施力物体。
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受力物体。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小铁钉)。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了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一只手去拍击另一只手,两只手都会疼痛;用手压弹簧时,有弹簧推手的感觉。
我们可以称之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直线性)、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性)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改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我们就说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也随之改变。
例如,以不同大小的力拉拉力器,方向、作用点相同,用的力越大,被拉的越长(控制变量法)。
所以要研究一个力的的作用效果,就必须明确这个力的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 1、用一根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是一种表示力的方法: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③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在同一个力的示意图中,力越大,线段一般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了。
所以,它对于分析一个力来说,既形象又直观。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
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的合成
1.合力、分力
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几个力叫F的分力,用来代替的F叫这几个分力的合力。
2.共点力
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4.二力合成:
(1)共线二力合成
A、方向相同的二力合成:F= F1 + F2 方向与二力的方向一致。
B、方向相反的二力合成:F=︱F1 - F2︱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
(2)不共线的二力合成
物理学家们经过大量准确的实验证明: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F2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过程:用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的橡皮筋做力的合成实验。
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橡皮筋的自然伸长时的“O”点要记下。
②用两把弹簧秤拉伸时要保证细绳与弹簧秤的拉勾要在一条线上。
(斜拉时发出的吱吱声表明有摩擦力)
③拉力大小不要超过弹簧秤量程,弹簧秤要与黑版面平行。
④记录时要记下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⑤画平行四边形时,不是真实存在力的线段用虚线表示。
实验顺序:
①用两把弹簧秤把橡皮筋从“O”点拉长到“O’”点,按紧弹簧秤;记录下,细线的方向和两个分力的大小。
②撤去其中一把弹簧秤,用一把弹簧秤把橡皮筋同样从“O”点拉长到“O,”,记下此时细线的方向和力的大小。
③用直尺画出一个共用标度。
④用力的图示法作出F1 ,F2 及F
⑤连接两个分力与合力的箭头顶点。
⑥总结得出结论:由分力为邻边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分力夹角上的对角线可以表示两分力的合力。
5.不共线二力合成的方法
A 作图法
B 几何知识法
C 多个分力求合力(两两合成)
6.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取值范围)
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
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改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