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_e682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36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在高考古诗鉴赏题型中,常见的有填空题、选择题、解
答题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1. 填空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句子结构和语义。
- 根据上下文和句意,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注意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选择与整体意思相符的答案。
2. 选择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诗歌的整体内容。
- 注意诗歌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和意象,判断选项与句子的搭配是否合理。
-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形式,有助于正确选择答案。
3. 解答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 注意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手法运用。
- 围绕题目要求,用清晰的语言、合适的论述结构进行分析和回答。
- 结合具体的诗句和例证,提供支持观点的论据和解释。
在准备古诗鉴赏题时,建议多阅读、多分析和多练习。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平时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题型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此外,注意积累诗歌的常见修辞手法和典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
古诗词鉴赏试题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分析介绍古诗词鉴赏试题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分析介绍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附录: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高考古诗词鉴赏各题型满分答题公式角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范式考题直击答案解析度1.本诗在表达①先答出具体本诗(或第 X 句或第 X 移家别湖上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感情时主要运运用的某修辞联)运用了的修辞手亭戎昱法,用“系”“相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法,(该修辞的作用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欲别”等一系列拟人(表现)手②再答该修辞术语)地写出了(诗条藤蔓系离情。
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法?试结合全的作用术语 +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黄莺久住浑相识,欲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修诗作简要赏句内容,的情感。
别频啼四五声。
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辞析。
③最后点出运【公式】表现手法赏析问:诗人采用什么样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2.诗的第 X 句用该修辞所表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手 /X 联运用了什达的诗人的情用术语+诗句内容+表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么表现(修辞)感。
达情感深情?试结合诗句具法手法?有何作体分析。
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这首诗的细①先找准描写(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秋思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节描写很成的特色(细节描地运用了描写,写出它既照应了“意万重”,描功,试结合诗写、白描、正面了(诗句解说),烘张籍又紧承“复恐”,写活句作简要简要与侧面描写;景托了诗人的感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写析。
物描写的特色(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作家书意万重。
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 ,写手2.这首诗在景还须考虑动静、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复空匆匆说不尽,行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物描写上有何虚实、上下、远写使景物(答作用,人临发又开封。
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法特色和作用?近、高低等顺如动静结合,虚实相3.这首诗在描序);生),同时渲染了的写方面有何特②后相关诗句气氛,表达出诗人的问:“行人临发又微妙的心理。
能让读者开封”这是一个成功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情。
色?简要解说;感情。
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③再作用分析【公式】同上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设问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范式考题直击答案解析修辞手法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描写手法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抒情方式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一览表题目诗歌典型答案示范答题公式种类例题竹石①诗歌描述了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如何的意象?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感情1 分咬定青山不答:诗歌描述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析诗放松,立根原霜雨雪的劫难,仍旧坚强地生计着的模式:诗歌描述了的歌意在破岩中。
千意象 ( 步骤一 ) 。
诗人经过描述百折不意象。
诗人经过意象型磨万击还坚②诗中某一意挠,坚毅不屈的竹的意象( 步骤二 ) ,象,表达了自己(景劲,任尔东西象有什么特表达了自己洁身自爱,不媚显贵,不的感情或品行。
物形南寒风。
点?象征了什逢迎时俗确实刚毅品行。
(步骤三 )象)么品行。
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绝句迟①这首诗创造A答:此诗描述了一派漂亮的早春光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日江山丽,春了一种如何的象 ( 步骤一 ) 。
春季阳光普照,四野青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感情风花草香。
泥境界?②这首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融飞燕子,沙诗描述了一幅泥融土湿,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模式:诗歌描绘了意暖睡鸳鸯。
如何的画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象;②创造的气氛,2 分表达了诗人怎这是一幅明亮绚烂的春光图( 步骤构成一幅的画B次石湖书样的思想感二 )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走流浪生活安面;③表达了诗人析意扇韵情?③从定后欢乐安逸的心境 ( 步骤三 ) 。
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境型“情”和启迪和思虑。
桥西一曲水“景”的角度B答:描述了一幅江南水乡幽静安静通村,岸阁浮对某首诗或词的画面(步骤①)。
写了小桥、流水、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萍绿有。
家住作一赏析(诗描乡村、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②睁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石湖人不到,绘了如何的景院等光景(步骤②)。
( 从视觉与嗅觉言再现画面;点明光景所创造的藕花多处别物?表达了诗等角度 ) 衬着出安逸雅寂的石湖景色气氛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开门。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二种答题模式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十二种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六大题型及满分模板诗歌鉴赏常考六大题型1. 分析形象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2021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词鉴赏的答题格式?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判。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判确实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不管是鉴赏依旧评判,实质上差不多上考查考生关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何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形象:身份+性格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如何样的艺术形象?〔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女孩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女孩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说明诗句)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劳,聚拢成一落千丈、雄壮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连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巨、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悠闲啼。
从诗中领会到诗人如何样的思想感情?〔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颂扬,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的几种答题格式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的几种答题格式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形象:身份+性格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古典诗文2012-06-11 04105d56b7b40102dxu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
以最新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炼字型1.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2.提问变体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②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5.答题示例[示例一] (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示例二] (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 (2007年全国卷II)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的思想感情)5.术语链接①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②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6.答题示例[示例一](2005年全国卷I)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示例二](2005年辽宁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步骤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步骤②)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步骤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示例三] (2007年陕西卷)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步骤①)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②)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
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③)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④)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示例一] (2007年福建卷)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示例二]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
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步骤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
(步骤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示例三] (20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步骤①)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②)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