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分点训练题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24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古典诗词鉴赏分类指导及训练(一)炼字型【分类解读】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题的思路为:(1)释义析理: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2)还原画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还原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要注意实词中动词、形容词的新奇用法,也要体会虚词中数词、连词、副词的特别意味。
(4)明确重心:一定要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全篇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题模式】炼字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这个字的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景色),烘托了什么意境,表达了情感。
1、(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参考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二)炼句型【试题解析】“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
【解析】【分析】(1)C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
故选C。
(2)本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
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
“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
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
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
分点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面烘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型高考题型09-25 0538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型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重赠乐天①元稹休遣玲珑②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舟中读元九书③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
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
③元九,即元稹。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2分)【解析】答: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两人聚少离多,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
(2分)(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
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
而白诗(3分)【解析】白诗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
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诗人了悲愤难抑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
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高考古典诗词形象鉴赏练习题教学博苑2010-11-24 15455d56b7b40100mk49高考古典诗词形象鉴赏练习题一、鉴赏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1、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⑵ 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怎样的思想?5.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1.①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教学博苑2011-04-21 14415d56b7b401017ejz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一、分析意境型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
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2、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怎样的理想?答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宋方维深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答二、分析技巧型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精炼古典诗文08-03 0705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型精炼1、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专题四古典诗歌鉴赏古典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一)1.(2019海淀期末)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问题。
(12分)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元好问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
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
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②,因见古人心。
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③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④。
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
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注] ①神光牛背:面对他人侮辱不与之计较。
②春风马耳:比喻对外界议论漠然无所动心。
③二毛:头发白黑相间。
④山阴:语出《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1)词中描写的龙门景色美不胜收,请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龙门美景的特点。
(2分)答: (2)“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是词人形象的生动写照,词中多有这样的传神之笔,请结合相关词句对词人形象加以分析。
(6分)答:(3)如果将“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一诗句作为赠言与朋友共勉,请你说说其中的寓意。
(4分)答:答案(1)壮观清静(清幽、幽静、静谧、清雅) 山青水绿(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写出整体特点或局部特点均可)(2)(示例)“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两句中,“荡”字为传神之笔,写出了水急声喧的非凡景色。
“静云林”也写出了秋日风和、云止林静的特有画面。
词人写景,用笔甚简,以短短二句,包容龙门山水之胜,一动一静,有声有色,相映成趣,其间融进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
(3)(示例)这两句的本意是说身处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根本不用弹琴作乐,因为山水流动的声音本身就是一首乐曲。
其寓意是词人勉励朋友,让他不要受外界所扰,不要计较世俗议论的得失,让朋友和自己一样,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2.(2018海淀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12分)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①为客动经春②,燕子衔泥两度新③。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题集附答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考中,常常出现古诗词鉴赏题,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理解。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古诗词鉴赏,本文特准备了一套题集,并附有详细的答案解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每道题目,思考并作答。
答案解析部分会提供相应诗句的注解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之美。
题目一:《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目要求:1.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简要解释每句诗的意境和寓意。
答案解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唐代诗人。
2.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山河壮丽的美景。
而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寓意了人们对于追求更高远目标的向往和努力。
诗人通过叙述自然景色,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题目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目要求:1.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简要解释每句诗的意境和寓意。
答案解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之一。
2.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展现了诗人思乡之情。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投射在床前,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题目三:《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题目要求:1.请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简要解释每句诗的意境和寓意。
答案解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唐代诗人之一。
2.这首诗通过描绘原野上的草木生长情景,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第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大自然生命循环的规律,草木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
第二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生命的意志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四古典诗文06-04 0521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四8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分)【答案】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3分;答对手法给1分,内容分析1分,情感1分)注意学生如答出对比和虚实结合,并分析合理,同样给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内容1分,情感1分)塞外杂咏①林则徐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2分)(2)简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
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②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
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B.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
C.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D.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15.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①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②生活中的风雨带给人的悲凄寒凉;③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深深的忧虑;④政治上的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错,白诗字面上是“读君诗”,主题却是“忆斯人”,又由斯人遭际飘零,转见自己沦落的感慨。
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
基调凄苦。
诗人以“灯”字为彩线穿起一串明珠,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
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白诗尾句“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写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既有对自然界风雨带给人的悲苦寒凉,也有人生风雨中对挚友前途的忧虑,更有政治风雨带给人的悲痛愤懑,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①(元)张可久②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
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③真真:唐代美女。
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
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
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
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
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
“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
“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
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诗词中,属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是: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下列诗词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A.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4. 下列诗词中,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的是: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5. 下列诗句中,描写人物情感的是:A.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草色遥看近却无,野花留宝盖初敷。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 下列诗词中,描写战争场面的有: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 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8. 下列诗词中,描写边塞将士的英勇事迹的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9. 下列诗句中,描写自然景象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林逋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
②底处:何处。
③枰:棋盘。
④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试题。
叹疆场隋代民歌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
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金]刘汲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
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
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试分别概括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的隋诗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思归薛道衡(隋)蜀道后期张说(唐)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人日:正月初七。
(1)试对薛诗前两句中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2)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做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苏轼【问题】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经典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康祭酒赴轮台曹唐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①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②,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注]①海眼旗:“海眼”是一种双圆状的防守型军阵,而不同的军阵则是受不同的军旗指挥,所以指挥“海眼阵”的军旗被称为“海眼旗”。
②山似米:唐代常常以“米”喻雪或霜,故此处“山似米”指远山如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灞桥点明送别的地点,“千里”写出轮台的遥远,流露出对友人路途安全的忧虑。
B.颔联写轮台环境之恶劣:风吹霜冻的海眼旗的声音,是听觉描写;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
C.颈联将视角转向远方,远处的沙漠中燃起簇簇狼烟,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为描写战争提供了背景。
D.“鼓如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战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渲染出轮台的危险环境。
2.这首诗尾联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三、四句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2.①本诗尾联直抒胸臆,清楚地领会了将军的意思,不消除边关的战乱不会返回家乡。
②王昌龄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战斗中,大漠风沙磨穿了身上金属盔甲,但是不打败外族侵略是不回家乡的。
③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豪壮的英雄本色,体现出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说法错误。
“风射”的意思是“风劲吹”,“犀文甲”是指犀牛皮制的铠甲。
“风射犀文甲缝开”是指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
寒风凛冽,穿透盔甲,直刺肌肤,甚至让人感觉寒风渗进了骨里,这是触觉描写,不是视觉描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分点训练题古典诗文2014-05-05 12345d56b7b40102ejjs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分点训练题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龚自珍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梧叶儿嘲谎人无名氏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
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
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无名氏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注】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梁)刘孝先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纪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
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
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案(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诗歌的语言1. (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著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3.(2011·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4.(2011·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