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89.57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
)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一)故事的起因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
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学生自由发言)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教案名称:《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代寓言的叙事特点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思维导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视觉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的道理,激发学生对诚实与智慧的思考,培养诚信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古代寓言的叙事技巧和角色特性。
寓言的寓意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寓言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穿井得一人》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思维导图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吕氏春秋》的文学地位和《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角色特性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生活中的应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思维导图制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寓言的情节和寓意。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穿井得一人》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考考预习情况(一)记住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二)读准两个字音溉汲辨析形似字(同音字)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部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寓言四则》中的一则文言寓言。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元,但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情节来曲折地反映现实,本单元重要的能力训练点之一就是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本文写的是丁氏打井省下一个人力,却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到一个人的故事。
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充分利用复述、改写、仿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重点: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听说我们同学特别爱阅读,积累丰富。
上课之前,老师考考你们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以讹传讹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与这个成语有关,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穿井得一人》。
品古文韵味,悟千年智慧。
加入古文阅读实践,开启精彩文化之旅!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阅读鉴赏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
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任务一:正音朗读,整体感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o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翻译,梳理文章情节。
o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明白不可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o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o体会传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讲述一个因传言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o提问学生对传言的看法。
2.作者及作品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吕氏春秋》及其特点。
3.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o教师讲解“溉汲”“及”“国人道之”等重点字词。
4.疏通文意,梳理情节(15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o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宋君调查真相的过程。
5.探究道理(8 分钟)o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以辨真伪。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文章内容和道理。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熟读全文。
o整理文中的文言字词。
2.拓展作业o收集因传言而产生误会的事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字词:溉汲、及、国人道之等情节:丁家穿井——得一人——传之误道理: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古今异义词和虚词的掌握上。
今后应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多提供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引导学生探究道理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对道理的认同感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3.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传话游戏。
(出示PPT1)游戏题目:1.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老虎,老鼠说:“好可怕!那只猫真大!”2.水中映彩霞,水面游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问:大家玩过游戏后,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有没有学会什么道理?总结:我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好好的一句话,几个人一传,就完全走样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传话传走样了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出示PPT2)二、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
(出示PPT3)2.疏通文义。
这篇古文比较简单,我现在给5分钟时间,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疏通文义。
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
3.重点字词归纳。
(出示PPT4)三、深入探究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PPT5)2.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丁氏的话与后来的传闻有很大的出入,关键在于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ppt6)“得”字。
3.怎么个不同?(ppt7)丁氏:节约了一个劳动力。
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传闻:丁氏在井中挖出了个人。
讨论:传闻中丁氏在井中挖出的是活人还是死人?得出一致意见:是活人。
理由是挖井挖出个死人没什么稀奇,丁氏也不会到处宣扬炫耀。
挖出个活人才是个大新闻,才会一直传到宋君耳朵里,引起宋君的兴趣,才会有后面丁氏与宋君的那番对话。
看看,从原来的增加一个劳动力,传成了在井里挖出了一个活人。
差别有多大,可见传言是有多可怕!4. 现在国君很生气,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穿井得一人》的文言文内容。
o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o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归纳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o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o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播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误导,培养批判性思维。
o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盲目跟风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文本内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理解信息传播中的误解和误导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及图片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词汇。
•准备小组讨论话题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o教师讲述一个与信息传播相关的现代小故事,如“谣言止于智者”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信息传播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o提问:“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误解和误导?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o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穿井得一人》,通过这篇文言文,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信息传播中的误解和误导现象。
”2.作者及背景介绍:o简要介绍《吕氏春秋》及其作者吕不韦的背景,强调《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影响。
o引出《穿井得一人》在《吕氏春秋》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o教师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o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o学生分组诵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2.疏通字词:o教师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互动小游戏:教师事先在纸袋里准备好一个苹果模型,让某一排的第一位同学触摸,然后这一排同学以悄悄话接龙的形式依次说出第一个学生摸到的是什么。
最后一位同学大声告诉大家第一个同学摸到的是什么。
教师过渡语: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就有不同的版本,愿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对聆听美的聪耳,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听,还需要亲眼见到,甚至亲手触摸,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情的真相。
)解题,穿:挖掘、开凿。
教师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结合课下注释①,了解《吕氏春秋》及作者吕不韦。
二、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投影)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得通顺:强调字音“溉汲”(投影)划分节奏的基本方法:①主/谓:丁氏/对曰②谓/宾:得/一人之使③主/谓/宾: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古代两个单音节,现代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及/其家穿井⑤根据句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读准节奏(投影)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读出情感再读课文:个别读、齐读(说明:大声快速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形成文言文朗读的语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情感。
)三、翻译课文1.教师点拨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投影)六字诀窍:留、删、补、换、调、变,一个诀窍:结合注释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1分析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
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
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
(2)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板书设计1.课题:穿井得一人2.生字词:穿:动词,挖掘井:名词,水井得:动词,得到人:名词,指井中的人3.人物形象:(1)宋人:贪婪、愚蠢、目光短浅(2)家人:诚实、善良、目光长远4.寓意:不要轻信谣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珍惜眼前人,不要为了一点小利而损害大局。
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穿井得一人”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共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课堂节奏有待进一步把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宋人和家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谁能告诉我寓言故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生1:我喜欢它的简洁和深刻。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句子。
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准确翻译课文。
理解寓言的寓意,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得一人之使”与“得一人”的区别,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将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翻译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启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传闻,有些传闻经过多人传播后,可能会与事实相差甚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传闻有关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1)重点字词穿:挖掘、开凿。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汲,从井里打水。
及: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