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63.01 KB
- 文档页数:35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能够区分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3. 掌握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旋(低气压)与反气旋(高气压)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2. 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3. 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
2. 动态模型展示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
3. 实例图片或视频展示气旋与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授气旋与反气旋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和特征。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和天气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加深对气旋与反气旋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旋与反气旋在实际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台风”、“飓风”等天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从而引出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
2. 讲授新课:首先讲授气旋(低气压)的形成原理、气压和气流状况以及天气影响;其次讲授反气旋(高气压)的形成原理、气压和气流状况以及天气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确二者的异同点。
3. 巩固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某些天气现象属于哪种天气系统(气旋或反气旋),例如:龙卷风、副热带高压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旋与反气旋在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实例,并撰写一篇关于天气系统的短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气象学与天气学》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为: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反气旋、锋面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气象图分析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提高他们关心天气、保护环境的思想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的基本概念,学会分析气象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气象图、黑板、粉笔。
2. 学具:气象图分析工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导入新课。
细节:播放台风、沙尘暴、寒潮等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背后的天气系统。
2. 知识讲解:(1)气旋:讲解气旋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反气旋:讲解反气旋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锋面:讲解锋面的定义、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气象图,讲解如何判断气旋、反气旋、锋面,并预测天气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分析气象图,判断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气旋、反气旋、锋面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板书右侧:气象图分析方法和天气预测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给定的气象图,判断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2. 答案:详细解答步骤和天气变化预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象预报,了解更多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气象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气旋、反气旋、锋面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气象图分析方法和天气预测步骤。
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一、气旋、反气旋、锋面的形成原因及特点1. 气旋的形成原因:气旋是由于地球自转、地表非均匀加热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旋转性低气压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课程目标:运用示意图,分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判断影响某地天气的天气系统,分析天气变化特点。
2.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掌握天气系统对不同地区天气产生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了解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如刮风、下雨、降温等等,并且在前一节内容中学习了锋面与天气的关系。
但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等压线的判断不够准确,不能从等压线中正确识别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线及低压槽线,也不能正确判断等压线图中的天气状况。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请观看台风“圆规”视频。
作为南部沿海城市——深圳,每年都会有台风过境,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台风形成的过程及带来的天气影响。
【讲授过程】学生回顾风向的原理,完成知识填空及南北半球的低压中心风力绘制。
一、知识回顾:风向:_______指向______;地转偏向力:北半球________,南半球________。
【画一画】【对比分析】对比低气压中心,画出高气压中心的空气运动(水平和垂直);【设计思路】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探索。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风向的判读,因此在闭合的等压线中绘制风向并不困难。
二、知识小结:学生通过绘制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空气运动方向,分析两者差异,判断天气状况。
10301020 10101010 1020 1030101010201030 低压高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高压中心低压中心【设计思路】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放在一张图中,有利于学生直观对比;同时,引导学生降水形成的原理,比较高低压中心的天气差异。
三、实践分析:学生观看台风“圆规”移动视频及路径,思考如下问题:1、台风属于气旋和反气旋中的哪一种?2、根据台风移动路径,寻找台风的发源地。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详细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天气现象;如何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分析及预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了解其天气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天气预报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段有关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及其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观察并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针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分别给出一个例题,详细讲解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个关于天气系统识别和天气预测的题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题过程,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天气特征。
3. 天气预报图的识别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
(2)观察当地天气预报图,识别并描述最近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2. 答案:(1)气旋: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地转偏向力,使空气旋转上升,形成低压区,即为气旋。
反气旋则相反,为高压区。
(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倾斜的锋面,锋面上的天气现象丰富多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基本概念;b. 掌握气旋和反气旋形成的原理和特征;c. 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在天气系统中的作用;d. 能够分析和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b.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c. 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于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兴趣;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2. 教学难点:气旋和反气旋的相互作用及与天气系统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播放有关气旋和反气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对气旋和反气旋有什么了解?对于气旋和反气旋你们都见过吗?步骤二:概念讲解(20分钟)1. 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气旋和反气旋的基本概念。
a. 气旋:大气的旋转运动。
b. 反气旋:与气旋运动相对的,大气的反向旋转运动。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等形式讲解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a. 气旋形成: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运动的结果。
b. 气旋特征:风向逆时针转,气压中心低,最低气压在旋转中心。
3. 教师讲解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a. 反气旋形成:冷空气上升、热空气下沉,形成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运动的结果。
b. 反气旋特征:风向顺时针转,气压中心高,最高气压在旋转中心。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气象现象的原因和特征:a. 龙卷风的形成原理和特征;b. 台风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2.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将分析结果呈现给全班。
步骤四:探究活动(6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天气状况,并记录下来。
常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内坑中学曾清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旋与反气旋。
2、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特点和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 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懂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解释自然天气现象, 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 天气状况。
三、教学方法图示法、对比法(课内探究式整合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课题]观看天气预报, 从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其中所说的天气现象, 联系所学的知识。
过渡:(天气预报中提到的降温、下雪、阴雨、雾主要是由冷锋造成的)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冷锋和暖锋, 除了这两种天气系统还有哪些天气系统会造成天气变化的呢?气旋与反气旋,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讲述新课](阅读并思考)什么是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系统?低压或气旋, 高压或反气旋, 都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A低压、高压指气压分布状况低压气压值由中心向四周增加高压气压值由中心向四周减少B.气旋、反气旋指气流状况气旋总是伴随低压出现, 形成低压(气旋)系统反气旋总是伴随高压出现, 形成高压(反气旋)系统因为他们指的是同一个天气系统, 所以气旋就是指低压系统, 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过渡:由于气旋与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的不相同, 其天气状况也不相同,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气旋。
一、气旋(低气压)与天气【学生活动】: 用图示回答以下问题:近地面气旋的气压是如何分布的?水平方向的气流如何运动?垂直方向上呢?【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画图的技巧A: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再画出风向(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方向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方向辐合B: 接着再画出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情况。
常见天气系统之一-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绘制简易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学习者特征: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及策略: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媒体:版图教学实施:情景创设:投影图片小组观察交流: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和区域②台风四周的气流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台风眼处的天气特征如何?为什么?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台风会带来什么影响?④阅读课本,把上图中的台风卫星图绘制成简易的示意图。
(让2位学生上台绘制)教师精讲:评析学生绘制在黑板上的示意图(展示分析思路和角度,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讲清楚:①等压线的的闭合与中心气压是低压特征,故命名低压②回顾旧知识,标注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四周的气流向中心旋转,中心的气流向上旋转,故命名气旋。
③气旋与天气关系④此天气系统与我国的天气关系。
典型例子,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和梅雨伏旱天气,特别要讲清副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联系,这是疑难点。
突破难点步骤:1. 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文字2. 指导学生看地理地图册p5中国地形图,了解有关地理名词位置,如北回归线,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华北与东北等。
3. 指导学生看课本p41页,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规律。
4. 指导学生看课本p42七月海平面气压图,找出夏威夷高压位置,让学生用笔描绘出它的闭合的等压线,教师提示学生它的西端延伸到了我国东部。
教师在图中左侧沿者凸起的点绘出一条虚线及分析特点后,命名为高压脊,指出高压脊也在南北移动,并绘出高压脊附近的风向。
然后把此图叠放在中国地图上,指图讲解冷暖气团形成的锋面雨带在高压脊以北的特点。
5. 回归课本p46,讲解梅雨和伏旱的形成原因。
教师投影另外3种图: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南半球反气旋小组活动:每小组成员先自己绘制再交流学习小结:对本天气系统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影响天气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当堂检测:一.下面是xx年元月20日8时北半球(大致位于40°n-60°n,90°e-0°w)海洋与陆地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1)a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b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
(2)此时c地吹________风,d地吹________风。
(3)a地中心气流作________运动,常出现________天气。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绘制简易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学习者特征: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及策略: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媒体:版图教学实施:情景创设:投影图片小组观察交流: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和区域②台风四周的气流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台风眼处的天气特征如何?为什么?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台风会带来什么影响?④阅读课本,把上图中的台风卫星图绘制成简易的示意图。
(让2位学生上台绘制)教师精讲:评析学生绘制在黑板上的示意图(展示分析思路和角度,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讲清楚:①等压线的的闭合与中心气压是低压特征,故命名低压②回顾旧知识,标注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四周的气流向中心旋转,中心的气流向上旋转,故命名气旋。
③气旋与天气关系④此天气系统与我国的天气关系。
典型例子,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和梅雨伏旱天气,特别要讲清副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联系,这是疑难点。
突破难点步骤:1. 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文字2. 指导学生看地理地图册p5中国地形图,了解有关地理名词位置,如北回归线,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华北与东北等。
3. 指导学生看课本p41页,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规律。
4. 指导学生看课本p42七月海平面气压图,找出夏威夷高压位置,让学生用笔描绘出它的闭合的等压线,教师提示学生它的西端延伸到了我国东部。
教师在图中左侧沿者凸起的点绘出一条虚线及分析特点后,命名为高压脊,指出高压脊也在南北移动,并绘出高压脊附近的风向。
然后把此图叠放在中国地图上,指图讲解冷暖气团形成的锋面雨带在高压脊以北的特点。
5. 回归课本p46,讲解梅雨和伏旱的形成原因。
教师投影另外3种图: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南半球反气旋小组活动:每小组成员先自己绘制再交流学习小结:对本天气系统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影响天气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当堂检测:一.下面是xx年元月20日8时北半球(大致位于40°n-60°n,90°e-0°w)海洋与陆地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1)a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b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
(2)此时c地吹________风,d地吹________风。
(3)a地中心气流作________运动,常出现________天气。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绘制简易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学习者特征: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及策略: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媒体:版图教学实施:情景创设:投影图片小组观察交流: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和区域②台风四周的气流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台风眼处的天气特征如何?为什么?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台风会带来什么影响?④阅读课本,把上图中的台风卫星图绘制成简易的示意图。
(让2位学生上台绘制)教师精讲:评析学生绘制在黑板上的示意图(展示分析思路和角度,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讲清楚:①等压线的的闭合与中心气压是低压特征,故命名低压②回顾旧知识,标注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四周的气流向中心旋转,中心的气流向上旋转,故命名气旋。
③气旋与天气关系④此天气系统与我国的天气关系。
典型例子,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和梅雨伏旱天气,特别要讲清副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联系,这是疑难点。
突破难点步骤:1. 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文字2. 指导学生看地理地图册p5中国地形图,了解有关地理名词位置,如北回归线,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华北与东北等。
3. 指导学生看课本p41页,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规律。
4. 指导学生看课本p42七月海平面气压图,找出夏威夷高压位置,让学生用笔描绘出它的闭合的等压线,教师提示学生它的西端延伸到了我国东部。
教师在图中左侧沿者凸起的点绘出一条虚线及分析特点后,命名为高压脊,指出高压脊也在南北移动,并绘出高压脊附近的风向。
然后把此图叠放在中国地图上,指图讲解冷暖气团形成的锋面雨带在高压脊以北的特点。
5. 回归课本p46,讲解梅雨和伏旱的形成原因。
教师投影另外3种图: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南半球反气旋小组活动:每小组成员先自己绘制再交流学习小结:对本天气系统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影响天气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当堂检测:一.下面是xx年元月20日8时北半球(大致位于40°n-60°n,90°e-0°w)海洋与陆地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1)a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b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
(2)此时c地吹________风,d地吹________风。
(3)a地中心气流作________运动,常出现________天气。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绘制简易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学习者特征: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及策略: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媒体:版图教学实施:情景创设:投影图片小组观察交流: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和区域②台风四周的气流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台风眼处的天气特征如何?为什么?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台风会带来什么影响?④阅读课本,把上图中的台风卫星图绘制成简易的示意图。
(让2位学生上台绘制)教师精讲:评析学生绘制在黑板上的示意图(展示分析思路和角度,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讲清楚:①等压线的的闭合与中心气压是低压特征,故命名低压②回顾旧知识,标注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四周的气流向中心旋转,中心的气流向上旋转,故命名气旋。
③气旋与天气关系④此天气系统与我国的天气关系。
典型例子,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和梅雨伏旱天气,特别要讲清副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联系,这是疑难点。
突破难点步骤:1. 学生阅读课本p46的文字2. 指导学生看地理地图册p5中国地形图,了解有关地理名词位置,如北回归线,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华北与东北等。
3. 指导学生看课本p41页,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规律。
4. 指导学生看课本p42七月海平面气压图,找出夏威夷高压位置,让学生用笔描绘出它的闭合的等压线,教师提示学生它的西端延伸到了我国东部。
教师在图中左侧沿者凸起的点绘出一条虚线及分析特点后,命名为高压脊,指出高压脊也在南北移动,并绘出高压脊附近的风向。
然后把此图叠放在中国地图上,指图讲解冷暖气团形成的锋面雨带在高压脊以北的特点。
5. 回归课本p46,讲解梅雨和伏旱的形成原因。
教师投影另外3种图: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南半球反气旋小组活动:每小组成员先自己绘制再交流学习小结:对本天气系统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影响天气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当堂检测:一.下面是xx年元月20日8时北半球(大致位于40°n-60°n,90°e-0°w)海洋与陆地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1)a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b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