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通史 (第六卷)
- 格式:docx
- 大小:13.32 KB
- 文档页数: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A.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1.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1、(研究音乐)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2、(研究雕塑、建筑)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3、(研究天文学)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4、(人与艺术)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2.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对立的斗争)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3.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 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4.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第六章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西方美学是指从古希腊到当今的西方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
思想的总和。
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当今,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涉
及到美学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思想等一
系列科学问题。
古希腊时期,西方美学的发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文豪们开始的,他
们主要思考的是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文豪们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等,都对西方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他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以后的西方美学发展。
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新的审美形式,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的普遍观念是,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手段,也是呈现上帝的真情。
因此,中世纪时期,西方美学发展出了“宗教美学”,以及“世俗美学”。
其中,宗教美学以崇拜上帝、表达信仰为主,而世俗美学则更多地运用具
体的表达形式和绘画技巧,来表达绘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看法。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会作为教会文化的代表,必然影响到西方美学
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以宗教和精神为中心的艺术理论。
2012一、“人本主义”的相关理论阐释“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与思潮,其根本特点是把人作为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它哲学问题。
①在19世纪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中,“人本主义”是神学下的理性主义,描述得抽象、晦涩且背离了事实。
而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是对“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动,它把人的本质等同于某种非理性的生理、心理功能(如直觉、情感等)。
②在“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的发展中,弗洛伊德、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等人提出的经典论述里始终贯穿着一种意向,即用人的非理性因素来解释艺术创造与鉴赏的本质。
这为创作以表现“人本主义”精神为出发点的电影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西方电影中的“人本主义”精神更多地表现为对自由、民主与理性精神的赞歌,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态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
对照西方,中国“当代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它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经历“文革”的浩劫后,中国社会进入恢复期,一度失去自我的艺术家们发出了人性回归的呼喊。
中国“当代人本主义”艺术思潮正是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借鉴西方“人本主义”理论,以弗洛伊德学说所强调的人的本能作用作为自身的话语资源契机,有了属于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反对英雄主义,倡导个性的凡夫俗子,反对阶级性,注重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回归人性本身。
这样的内容及特征可以在中国“第四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里面找到真实而深刻的记录。
二、谢飞与中国“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电影导演是对20世纪60年代前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其它艺术院校,抑或年龄大体在这一阶段的导演的总称,以张暖忻、吴贻弓、谢飞等人为代表。
他们关注小人物的平常事,注重人性多样化的侧面描写,意识到自身个性经验与独立思考在电影作品中的重要性;他们反思“文革”,在电影创作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技巧的尝试,深入揭示人物心灵最隐秘的世界,回到人生存的本质意义上,探讨人生活中的情感、心理状态。
大 众 文 艺大64摘要:本文运用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对英国插画家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的黑白插图进行解读,具体从平衡、分离、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其画作。
通过视知觉理论的分析,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为文学插图提供创作上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关键词:比亚兹莱;文学插图;视知觉力文学插图是插附在文学书籍中的图画,一般应用在书籍封面、内页之中,主要目的是对正文内容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
比亚兹莱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为著名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莎乐美》所做的插图在插图界甚至是艺术界都受到高度称赞与认可。
笔者通过运用视知觉理论深入剖析其插图作品的绘画语言,通过平面图形理论的支持,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探索插图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从而提升文学插图的价值,提高书籍插图的地位。
一、《莎乐美》插图的艺术风格简述作为“新艺术”时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奥勃雷•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画风受拉斐尔前派、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日本浮世绘等风格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所作插图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具有他惯常的风格:多融入装饰性图案、常以黑白衬底、细长直线构图,极尽对原作残酷、恐怖与性爱主题的表述,并特别突出原作病态的格调和装饰风格。
比亚兹莱的《莎乐美》插图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简洁、流畅。
对于线条的出色运用使他仅用若干利索的线条即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但是,比亚兹莱所展现的“简洁”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相反,他极力运用极具装饰效果的图案来丰富画面,利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重复与叠加表现出强烈的形式感与美感。
二、 《莎乐美》插图的视知觉分析比亚兹莱为《莎乐美》所作的插图全部为黑白线描,笔者选取其中三幅具有代表意义的插图,分别从其所表现出的平衡、分离、空间三方面具体解析《莎乐美》的绘画艺术。
1.《舞者的奖励》的知觉力平衡艺术在观赏这幅名为《舞者的奖励》的插图时,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整幅画中黑与白的面积比例大约为1:2,并且,黑色以大色块出现,尤其是人物的服装,黑袍中仅穿插白色细线条以勾勒形体。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Littyfox200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符·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符·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戴茂堂等著:《西方美学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美学: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美=审美?美=艺术?审美=艺术?学科?第二美学史美学家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历史?审美意识的历史?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第三西方美学史如何学习?1 问题意识2 哲学思辨和感性体验3 历史意识:情境与脉络第四西方美学史简纲古希腊罗马(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中世纪美学(5—14世纪)文艺复兴美学(14—16世纪)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18世纪的美学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美学(近代美学)叔本华、尼采心理学美学丹纳的美学 20世纪的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文《济北诗话》诗学思想浅析○王 佳摘 要:《济北诗话》是日本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诗话著作,也是日本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作品。
作者虎关师炼,在日本五山时期便以诗文著称,被称为“五山文学之祖”。
《济北诗话》中记述了虎关师炼对中国诗人、诗作以及诗论等方面的评述,当中鲜明地表现了其“诗言志”“适理”“雅正”等诗学观念。
其诗学思想深受中国诗学思想的影响,但却也富含着其个人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诗话 诗言志 适理 雅正 尽善尽美 《济北诗话》《济北诗话》是日本五山诗僧虎关师炼(1278-1346)所著,是其二十卷文集《济北集》中第十一卷。
这是日本首部以“诗话”命名的著作,在日本诗话史上的意义与中国的《六一诗话》较为相似。
虎关师炼曾以诗文著称,对汉文、汉学涉猎颇深,其在日本五山文学中,特别是在五山时期的汉文学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虎关师炼对中国的文学典籍有着较为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对于中国的诗文他不仅有深刻清晰的认识,同时还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见解。
这在《济北诗话》中就有较为鲜明的体现。
《济北诗话》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十一则。
其完全继承了中国诗话的体制特色:即以一条一条长短不一的、互不相关的、随笔式的条目连缀而成。
其记述内容上也较为驳杂。
《济北诗话》中记述的内容涉及了中国的诗人、诗歌、诗论等诸多方面。
当中评述论及的便有周公、孔子、陶渊明、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韩愈、韦应物、贾至、王安石、梅尧臣、杨万里、刘克庄、朱淑真等数十位中国诗人,并涉及到了《诗人玉屑》《古今诗话》《城斋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等数部中国诗话著作,另外,当中还涉及了《梵网经》《广灯》《起世经》等佛门经典。
短短三十一则,寥寥数语,却语涉颇广。
极为鲜明地反映出虎关师炼对中国诗文以及诗论思想涉猎之广、之深。
虎关师炼曾在当时的日本文坛中以诗文创作著称,其一些诗作几乎可与中国诗作相比肩。
同样,虎关师炼在诗文理论方面的心得体会也应被人重视。
《济北诗话》中记述了虎关师炼对于中国诗人、诗歌以及诗文创作上的种种体会和认的复仇行为则是瞬间的选择,她在听到汤姆辩解之前甚至对狗镇的居民并无杀意,汤姆的话刺激了她潜意识中所隐藏的仇恨,致使她做出反应。
西方美学通史简介西方美学是研究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了作为一种主观体验的美感,以及艺术和审美对象的本质。
西方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那时起,它与哲学紧密相连,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早期的希腊美学被称为形式美学,它着重于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和比例。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理念,只有通过沟通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
他将艺术家视为“创造者”,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现这种超然的理念美。
亚里士多德则更关注艺术作品的模仿本身。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模仿现实世界来创造出美丽和有意义的作品。
他还提出了“激发情感并引起共鸣”的概念,即艺术作品需要触发观众的情感,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美学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开始将人类放在艺术作品的中心。
他们追求现实主义和个体表达,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独特性。
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技术和表现形式。
启蒙时期的美学强调理性和普世价值观。
美国哲学家康德主张“审美判断”的普遍性,认为美是主观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普遍适用的审美规则来判断一件事物是否美。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美学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的艺术家追求自由、独立和个人表达。
艺术成为表达内心感受的媒介。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美学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
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挑战传统的审美标准,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
他们强调自我表达、自由创作和艺术的观念。
当代美学当代美学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它不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观念,而是关注跨学科的交流和各种不同的审美经验。
当代美学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性别、种族等议题。
社会政治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影响了艺术家对美学的思考和创作。
西方美学通史展示了人类对美和艺术的持续追求和思考。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美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对艺术定义可能性的一点思考|可能性的定义》摘要:在艺术的发展史上,无论对艺术的定义多么复杂而有争议,艺术总是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着,然而,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艺术潮流突破了传统艺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派别,例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达达派、波普艺术,以及非绘画性抽象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定义艺术离不开对艺术本质的探索,综观历史地发展着的艺术,不难发现,艺术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劳动,并与时代紧密相关,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离不开形象、线条、色彩、声音等载体,艺术所表达的意义在于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层面【摘要】艺术是什么,是艺术哲学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潮流的涌现对传统的艺术及艺术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于是,对艺术的定义问题,成为20世纪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围绕着这一问题形成的各种关于艺术定义的理论,便成为20世纪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艺术;艺术定义;可能性在艺术的发展史上,无论对艺术的定义多么复杂而有争议,艺术总是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着。
但到了20世纪,随着先锋派艺术、波普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潮流的涌现,以及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兴起,传统的艺术及其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艺术的定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对传统艺术理论、现代艺术潮流及艺术能否定义的理论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进而思考“艺术是什么”。
一、传统艺术理论和现代艺术潮流的涌现艺术即摹仿。
柏拉图认为,不论绘画、诗和悲喜剧,都是“对影像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两层”,因此从理念的高度否定了绘画、诗歌等艺术的真实性。
与之相反,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真实性。
他认为一切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文学、绘画、雕塑,所描述的是事物可能或应该有的样子。
遵循着这一摹仿理论,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
这一时期的艺术多以人们所熟悉的希腊神话、宗教、历史和人物肖像等为题材。
第一编第一编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一章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第二章 柏拉图柏拉图第三章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第四章第四章 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第五章第五章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和但丁第六章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薄伽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韦特罗等 第二编第二编 17 17世纪和启蒙运动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七章第七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儿和布瓦洛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儿和布瓦洛第八章第八章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斯、洛克、夏夫兹博理、哈奇生、休谟和博克休谟和博克第九章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第十章第十章 德国启蒙运动:戈特舍德、鲍姆嘉通、温克尔曼和莱辛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第三编第三编 18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纪初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德康德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德歌德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勒席勒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黑格尔黑格尔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上):别林斯基:别林斯基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下):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浮龙•李和巴希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克罗齐克罗齐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世纪之间,希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奴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1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1.1 复习笔记一、希腊文化的概况1.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时代。
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系着。
2.西方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1)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
(2)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由于战争的频繁,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象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
4.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1)希腊神话①希腊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
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
(2)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很繁荣。
5.希腊美学理论具有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1)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
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
(2)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①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
②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
③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1.盛行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2.基本观点: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4.影响(1)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1 前言:作为美学家的科林伍德对于科林伍德这样一位具有强大而特立独行的心灵的人来说,我们 甚至可以说,仅仅根据几条基本的提议,他就能独自发展出大量的他自己的思想。
无论如何,科林伍德不能被归结到单纯追随者之列。
他自己的独创性体现在他坚定地寻找艺术的区别性特征,反对各种方式的事情与艺术的混淆,……——门罗·C·比厄斯利1在西方美学史上科林伍德是公认的表现主义美学代表,他对克罗齐的艺术表现论作了进一步阐释和独到发挥。
尤其当《艺术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rt,1938)出版后,许多评论家便把他们的理论联系在一起探讨,称之为“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说”;甚至于有论者认为,“那些想为克罗齐的门徒科林伍德画肖像的人,几乎可以忽略这两个人的区别”。
不可否认,克罗齐对科林伍德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某些共同性,科氏自己在信中也坦承前者“在所有思想领域中、尤其是在美学领域中对他的启示”。
2但是当我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重新关注科林伍德的艺术哲学之时,便会发现其中为以往研究者们所忽视的一面,那就是,科氏作为英伦本土美学家在他身上所折射出的英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光芒,以及他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美学家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从某个方面而言,也就是他与克罗齐的差异性。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公认的表现主义美学家的冠冕之下,努力发掘科林伍德艺术哲学思想中富有个性色彩和坚强生命力的理论内核。
前述比厄斯利所指出的他对于“艺术的区别性特征”的“坚定地寻找”就表明这种学术个性或者说“独创性”客观上的存在。
正如很多论者所指出,科林伍德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
在《艺术原理》的序言中科氏自己也坦承他的艺术哲学中存在着一种“改变”,这种转变正如本书的译者王至元所指出,“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前期那种与克罗齐不尽相同的美学思想,从许多方面向克罗齐靠拢”3。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实际上也表明科林伍德与克罗齐之间存在的理论差异,说明表现主义美学观只是科氏后期1 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5-2962 以上引自: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69美学主题的看法。
现代视界中的西方美学--论《西方美学通史》的美学史观姚君喜
【期刊名称】《社科纵横》
【年(卷),期】2004(019)003
【摘要】国内不乏对西方美学史系统研究的著述,但都不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由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堪称是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完备的一部西方美学通史的著述.该著从独特的美学史观出发,立足于现代视界,以其宏大的体系和缜密的结构,构筑了一部活的西方美学通史,本文将对该著独特的理论视界和美学史观进行评述.
【总页数】3页(P101-103)
【作者】姚君喜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西方美学研究的世纪成果——评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 [J], 宗和平
2.现代西方美学历程的剖析──读朱立元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史》 [J], 纯鸣;
3.现代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评程孟辉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 [J], 唐宏峰
4.勾勒20世纪西方美学的历史图景——评朱立元的《现代西方美学史》 [J], 郑元者
5.现代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拓展——评《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精神》 [J], 陈孝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美学通史图书详细信息版本:[PDF]七卷本发行时间:1999年10月01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在蒋孔阳先生的主持下,经过近十年的奋斗和努力终于完稿。
该成果以480万字的规模对西方从古希腊到当代两千多年美学发展的历程做了全方位的梳理,体系宏大、史料丰富、视角新颖、结构缜密,堪称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最为完备的西方美学通史。
(鲍桑葵的《美学史》、库恩和吉尔伯特的《美学史》等无论在时间跨度上、篇幅上、规模上均不大。
)《西方美学通史》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描述,将其归纳为“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十九世纪美学”、“二十世纪美学(上下卷)”等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主要思潮、流派和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美学家作了详细的梳理和描述。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7卷,20cm第一卷古希腊罗马美学/范明生著.982p. ¥51.00第二卷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陆扬著.590 .¥35.50第三卷十七十八世纪美学/范明生著.1019p..¥50.50第四卷德国古典美学/曹俊峰等著.861p. ¥45.50第五卷十九世纪美学/张玉能等著.844p. ¥45.50第六卷二十世纪美学(上、下)/朱立元等著.903p. ¥47.50第七卷二十世纪美学(上、下)/朱立元等著.972p. ¥48.00I. ①西方美学通史II. ①蒋孔阳②朱立元III. ①美学史-西方国家②美学思想-古罗马③美学思想-古希腊IV. ①B83-095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古希腊罗马美学)【作者】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范明生著【丛编项】古希腊罗马美学【装帧项】精装20cm / 982【出版项】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10-01【ISBN号】9787532118816 / 7532118819【原书定价】¥51.00【主题词】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图书简介】古希腊罗马美学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美学思想是在希腊文化的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古希腊的原始神话中可以看到前美学思想形成的轨迹。
西方美学通史 (第六卷)
引言
西方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西方美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西方美学通史的第六卷将探讨西方美学在现代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现代美学的背景
现代美学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紧密相连。
18世纪的启蒙时代为现代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自由和审美自主性的重要性,对于美的概念和审美价值观的重新定义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美学的主要思想家
康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的观点,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体验,超越了任何个体的主观意识。
黑格尔
黑格尔是现代美学中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强调艺术的自由性和创造性,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人类自由精神的方式。
他的美学理论对后来的艺术家和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
尼采是现代美学中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
他认为美是真理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超越现实世界的一种力量。
他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美学发展。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重要艺术潮流。
这一运动的特点是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颠覆和重构,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艺术的自由性。
西方美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艺术界涌现出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如毕加索、马蒂斯和波洛克等。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
后现代美学是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其兴起与20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化变革密不可分。
后现代美学强调
批判和反传统,并试图打破艺术和理论的边界。
离散和多元的审美经验成为后现代美学的重要特征。
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美学面
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多元文化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为西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结论
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系统探讨了西方美学在现代时期的发
展和演变。
现代美学的形成与启蒙时代的思想变革密切相关,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美学的出现,则对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当代西方美学的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多元文化和跨学科的交叉影响,以探求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 布鲁克斯, 彼得. (2009). 艺术:一个新历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Goronczy, Miklos. (2015). 当代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