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2013年具备招收硕士生资格的 导师姓名及其招生专业、研究方向
- 格式:xls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复试结果名单公示考生姓名报考专业代码复试专业代码初试分数复试分数加权总分备注高博峰080800 080800 427 82 84魏德华080800 080800 411 92 86李想080800 080800 409 85 83王皓平080800 080800 412 85 84韩寻080800 080800 421 80 82金超亮080800 080800 420 83 84李濛080800 080800 407 86 83彭博雅080800 080800 406 92 85史亚光080800 080800 403 92 85尹康涌080800 080800 404 90 84郭乾080800 080800 418 85 84徐成080800 080800 423 83 84郭自清080800 080800 397 80 80陈嘉楠080800 080800 408 85 83仇蕴璋080800 080800 404 84 82陈超军080800 080800 412 84 83彭腾080800 080800 398 85 82余天保080800 080800 398 86 82宗泽旭080800 080800 416 85 84肖逸080800 080800 403 87 83沈泽微080800 080800 396 87 82阳瑞霖080800 080800 402 79 80赵珊珊080800 080800 400 83 81郭汶璋080800 080800 396 84 81李立威080800 080800 419 71 79黄晨辉080800 080800 415 82 83陈珉080800 080800 406 80 81肖力凡080800 080800 393 87 82经鑫080800 080800 408 73 78袁雨080800 080800 423 78 82李飞行080800 080800 390 75 77朱方方080800 080800 409 79 81唐兵080800 080800 404 83 82徐胜080800 080800 404 71 77何苗壮080800 080800 418 74 80徐惠080800 080800 402 78 79胡今昶080800 080800 395 72 76卢阳080800 080800 402 83 81焦方俞080800 080800 407 81 81蔺梦轩080800 080800 405 81 81严思念080800 080800 395 79 79李桥080800 080800 399 77 79胡宏晟080800 080800 391 87 82王晟080800 080800 392 79 79罗启登080800 080800 400 75 78梁思源080800 080800 395 79 79张彦080800 080800 401 76 78王海东080800 080800 396 82 80许浩珲080800 080800 397 76 78杜昕远080800 080800 394 82 80尹文喆080800 080800 386 81 79宋坤宇080800 080800 404 68 76索超080800 080800 387 84 80曾志杰080800 080800 401 79 80李凯杰080800 080800 394 78 79朱润泽080800 080800 396 77 78陶振敏080800 080800 398 78 79李瑶080800 080800 385 81 78柳子逊080800 080800 387 71 75郭道靖080800 080800 385 83 79李思全080800 080800 389 81 79叶立文080800 080800 387 80 78王保帅080800 080800 385 80 78王诚080800 080800 414 71 78王昊泽080800 080800 394 78 78孙太强080800 080800 383 83 79刘畅080800 080800 397 75 78黄杰峰080800 080800 390 80 79马海燕080800 080800 395 79 79张延展080800 080800 415 71 78阮博文080800 080800 385 81 79孙宗昌080800 080800 401 74 78刘思夷080800 080800 391 75 77方小宇080800 080800 382 79 78马明宇080800 080800 380 78 77刘鑫080800 080800 381 77 77李远080800 080800 380 79 77孟展080800 080800 385 75 76高海龙080800 080800 382 78 77龚君彦080800 080800 401 70 76杨宇轩080800 080800 380 75 76程晨080800 080800 381 74 75李元晟080800 080800 381 73 75刘晔宁080800 080800 402 72 77吕健080800 080800 382 77 77管飞080800 080800 328 61 64 强军计划张达钊080800 080800 321 60 62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杨飞鹏080800 080800 251 50 50 强军计划王伟085207 085207 430 86 86陈敦辉085207 085207 429 80 83赵小娟085207 085207 418 82 83史普鑫085207 085207 421 82 83秦维085207 085207 419 79 82陈明085207 085207 412 78 81盛梦雨085207 085207 404 64 74熊磊085207 085207 410 78 81马骁085207 085207 386 81 79任杰085207 085207 421 74 80张慕婕085207 085207 398 80 80黄俊085207 085207 409 74 79张凯宁085207 085207 409 77 80周开运085207 085207 364 76 74万伦085207 085207 415 65 76梁宁忠085207 085207 397 74 77黄振085207 085207 395 68 74刘志楠085207 085207 415 67 77王彬085207 085207 386 71 75黄靖085207 085207 369 73 73罗振华085207 085207 379 67 72杨程宜085207 085207 395 61 72李慧085207 085207 371 63 70王洛085207 085207 378 67 72朱维昌085207 085207 417 59 74杨绍辉085207 085207 393 54 69尹超085207 085207 397 55 70张维085207 085207 367 76 74廖爽085207 085207 363 60 68杨李振中085207 085207 262 78 63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吴垠080800 418 0 0刘威080800 080800 419 70 78盛业宏080800 080800 422 68 78刘涛080800 080800 415 69 77柳林志080800 080800 397 67 75彭兆伟080800 080800 396 61 72涂新邦080800 390 0 0庹青山080800 080800 404 62 73饶健080800 080800 388 77 77贺李浩080800 080800 395 64 73张斌斌080800 080800 412 68 77邱振华080800 080800 386 74 76梁辉080800 080800 395 69 75吴文畅080800 080800 383 76 76吴颖杰080800 080800 384 68 73陈亮080800 080800 392 71 75张君健080800 080800 386 70 74刘斌080800 080800 400 66 74毛正江080800 080800 388 69 74苏敏080800 080800 384 68 73杨志强080800 080800 395 66 74严瑾080800 080800 384 55 68郭政琛080800 080800 380 74 75崔颖利080800 080800 246 38 45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汤国龙085207 085207 398 71 76杨兴昭085207 085207 371 61 69张杰085207 085207 366 75 74田肇光085207 085207 374 68 72仇红亚085207 085207 361 64 69唐宗山085207 085207 312 26 48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即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四个专业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国家重点学科、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
2006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
本学科现有教师190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78人。
拥有973首席科学家2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新(跨)世纪优秀人才4名,有两个学术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
本学科拥有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网络存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集群与网格计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华中科技大学IBM技术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
另外,本学科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中心结点单位,是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主结点、中国国家网格(武汉)结点单位,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重要组成单位之一。
本学科近3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10余项,其中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是863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单位。
近3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7项,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1048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
本学科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141名,博士研究生513名。
在毕业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始建于1960年,目前拥有二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同名称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4月又获准自主设置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自1995年以来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又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目前,全系下设电路与系统、通信软件与交换技术、宽带无线与多媒体系统、互联网技术与工程、微波与信息网络、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等6个研究中心及实验中心。
与新、澳、美、德、港等国(境)外多所大学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从创办初期以无线电技术专业为主体,发展为科研与教学特色显著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基地。
70年代承担电子部重大科研项目“散射通信系统”,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90年代,“EIM-601大型局用程控交换机”荣获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某导弹指挥仪维护与诊断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获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其中AVS视频编码技术被列入2007年中国信息产业10项重大技术之一,获2007年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四十余项。
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承担国防科工委、总参、总装、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单位的国防预研和国防重点项目三十余项。
现拥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光通信与智能网络研究部、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无线接入与融合接入研究室、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精细波谱与目标探测研究部、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智能互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地和教学实验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814电路考研复习指南------------致2014志在华科考研学子一、华科电气学院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是国内电气工程学科领域实力最雄厚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电气学科排名中,与西安交大并列第二,较上一次排名上涨了一名。
按照研究生招生的单位划分,华科电气学院可以分为:电力工程系电机及控制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电气测量工程系电磁新技术系强磁场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电力工程系,电机及控制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是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也就是这8个系中前4个系是比较好的。
本人是2013年考上华科电气的研究生,以前华科的中欧清洁能源学院不单独招生,会从其他学院招生,被录取后2各学院共同培养,很受欢迎。
从2013级开始华科的中欧清洁能源学院不在从其他学院招生,开始独立招生。
不过因为刚开始招生,报考人数不多,接受校内其他专业调剂。
武汉有个中船的研究所,好像是712所,这个研究所也接受华科电气的调剂,也是很不错的。
二、电气学院招生情况:电气学院每年统招计划人数约220人,含工程硕士,除去保研,大约招收140人左右的考研人数。
注:2013年工程硕士分数线370,人数爆满,首次超过工学,其余年份工程硕士均按学院线参加复试。
201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相关信息各专业统考成绩分布(仅供参考)及各二级单位指标分配及复试资格线2013年是华科的小年,有好几个专业上线人数不够,但因为电力工程系有很多有过院线没过系线的高分生,经过调剂,人数还是相当可观,各系都有被刷掉的。
而且华科个别系有少数民族骨干的名额,如果有就是1个。
反正同学们要注意,本资料绝对真实,是我在现场照的照片。
但仅供参考,因为具体地调剂情况我不清楚。
三、华科电路814复习参考指定教材:华科汪建主编的《电路原理》上下册四、华科814电路命题特点分析电路考研试题一般为9~13道计算题,分值在10~20分之间,以15分题居多,每道题有2~4个答题点。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一所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优秀的师资队伍。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华中科技大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目录以及导师情况。
一、专业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目录非常丰富,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具体的专业包括但不限于:1. 工学类: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
2. 理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
3. 管理学类: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
4. 经济学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
5. 文学类: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等。
6. 法学类: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等。
7. 教育学类:包括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
8. 艺术学类:包括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
9. 医学类: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
以上仅为例举部分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非常全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适合的专业进行深造。
二、导师情况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雄厚,拥有一批优秀的导师团队。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招生网站上详细介绍了各个专业的导师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合适的导师。
导师信息包括导师的姓名、职称、学术研究领域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更深入的学术指导,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导师队伍的优势和经验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作为一所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电路与系统博士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2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 应在本门科学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要求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能独立承担和完成各类研究课题,能胜任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3.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4. 至少应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5. 应有严谨求实的学风,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现代电子设备与系统设计2.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3. 视音频信号处理与传输4. 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5. 集成电路设计及系统集成6.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三、学习年限与学分1. 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5年,硕博连读学习年限为4至6年,直攻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5至6年。
2. 学分要求:博士生总学分要求≥32学分;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的总学分要求≥54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如下:四、课程设置:见电路与系统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五、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1. 培养质量的责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培养过程的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除课程学习以外,其他还必须包括以下环节:(1)选题报告(2)国内外技术发展专题报告(3)中期报告(4)学术论文发表(5)预答辩(6)答辩3.论文选题报告要求:(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4. 国内外技术发展专题报告要求:专题研讨课是培养博士生综合能力和进入本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博士生应在导师确定的专题领域,查阅国内最新文献资料,撰写专题研讨报告,并公开做学术报告。
5. 中期报告的要求:博土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