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17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建筑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防火间距是一座建筑物着火后,火灾不会蔓延到相邻建筑物的空间间隔,它是针对相邻建筑间设置的。
建筑物起火后,其内部的火势在热对流和热辐射作用下迅速扩大,在建筑物外部则因强烈的热辐射作用对周围建筑物构成威胁。
火场辐射热的强度取决于火灾规模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及风速、风向等因素。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和设置防火间距,可防止火灾在相邻的建筑物之间相互蔓延,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并为人员疏散、消防救援人员的救援和灭火提供条件,减少失火建筑对相邻建筑及其使用者造成强烈的辐射和烟气的影响。
一、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很多,发生火灾时建筑物可能产生的热辐射强度是确定防火间距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热辐射强度与消防扑救力量、火灾延续时间、可燃物的性质和数量、相对外墙开口面积的大小、建筑物的长度和高度以及气象条件等有关,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可能都一一考虑。
防火间距主要是根据当前消防扑救力量,并结合火灾实例和消防灭火的实际经验确定的。
(一)防止火灾蔓延根据火灾发生后产生的辐射热对相邻建筑的影响,一般不考虑飞火、风速等因素。
火灾实例表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多层建筑,保持6m~10m的防火间距,在有消防救援人员进行扑救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蔓延到相邻建筑物。
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形,将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定为6m。
三、四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因其耐火等级低,受热辐射作用易着火而致火势蔓延,所以防火间距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要求基础上有所增加。
(二)保障灭火救援场地需要防火间距还应满足消防车的最大工作回转半径和扑救场地的需要。
建筑物高度不同,需使用的消防车不同,操作场地也就不同。
对单、多层建筑,使用普通消防车即可;而对高层建筑,则还要使用曲臂、云梯等登高消防车。
考虑到扑救高层建筑的需要,为满足消防车辆通行、停靠、操作的需要,结合实践经验,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高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3m。
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
防火间距是防火设计的重要参数,它的确定原则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物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有不同的火灾危险性。
例如,高层建筑、工厂、仓库、易燃品储存场所等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需要较长的防火间距。
2. 火灾危险性:不同物质的火灾危险性不同,如易燃品、可燃品和难燃品等。
在确定防火间距时,需要考虑不同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3. 耐火等级: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越高,其火灾危险性越低,防火间距可以适当减小。
4.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防火间距也有影响。
例如,相邻建筑物之间如果有山、河流等自然障碍物,可以适当减小防火间距。
5. 救援能力:如果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过远,可能会影响火灾扑救的效率。
因此,在确定防火间距时需要考虑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是否有利于火灾扑救。
6. 规划要求:在城市规划中,有时会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进行规定,以保障城市安全和美观。
这些规划要求可能会影响到防火间距的确定。
7. 经济因素:在确定防火间距时,也需要考虑经济因素。
如果防火间距过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建筑成本的增加。
综上所述,防火间距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建筑物类型、火灾危险性、耐火等级、地理环境、救援能力、规划要求和经济因素等。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以确定合理的防火间距。
2023年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民用建筑的防火安全,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提高火灾扑救和疏散逃生能力,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的民用建筑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包括住宅楼、商业综合体、宾馆酒店、办公楼等。
第三条民用建筑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1. 灭火效果好:保证火灾发生后能够快速发现、迅速控制和扑灭。
2. 疏散通道顺畅:保证人员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逃生,减少伤亡。
3. 防火分隔有效:保证火灾的蔓延速度受到限制,延缓火势发展。
4. 防火材料合理: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防火材料,减少火灾的发生和扩散。
第二章防火分区与防火间距第四条民用建筑应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按照建筑用途、火灾危险性等级进行划分,不同的防火分区应具备相应的防火阻隔能力。
第五条建筑物的防火分区应设置防火墙或防火门,阻隔不同分区的火势蔓延,防止火灾蔓延。
第六条防火间距应根据建筑的高度、用途等因素确定,防火间距过小容易形成火灾蔓延通道,过大则会影响防火分隔的效果。
第三章防火门与防火窗第七条防火门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一定的防火阻隔能力并具备自动关闭功能。
第八条防火门应设置在防火分区之间的通道、楼梯间等位置,保证火势无法蔓延。
第九条防火窗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一定的防火阻隔能力,并能够阻止火灾的蔓延。
第四章防火系统第十条民用建筑应配备相应的防火系统,包括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
第十一条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不同区域,能够及时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消防控制中心。
第十二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等级设置,能够快速启动,并喷洒足够的水量进行灭火。
第十三条防排烟系统应安装在建筑物的楼梯间、通道等位置,能够及时排除烟气,保证人员疏散的通畅。
第五章疏散通道和避难层第十四条民用建筑应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疏散通道,保证人员能够快速、有序地疏散逃生。
第十五条疏散通道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 通道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人员数量确定,保证人员能够迅速通过。
住宅窗间墙防火间距1. 概述住宅窗间墙防火间距是指建筑物的窗户与邻近墙体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用于防止火灾蔓延。
这个间距的设定与建筑物的防火性能密切相关,合理的间距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防火性能,确保人员的安全。
2. 间距的重要性住宅窗间墙防火间距的设定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设置这个间距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2.1 防火隔离窗间墙防火间距的存在可以有效隔离窗户和邻近墙体,当火灾发生时,防火间距可以阻止火焰和烟气通过窗户传播到邻近的墙体,减少火灾蔓延速度。
2.2 人员疏散合理设置住宅窗间墙防火间距也有助于人员疏散。
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窗户逃生,而防火间距可以为人员提供安全的逃生通道,减少逃生的风险。
2.3 消防施救住宅窗间墙防火间距的存在也方便了消防人员施救。
消防人员可以通过窗户接近火灾源,进行灭火和救援工作,而不必直接面对邻近的墙体,减少施救过程中的风险。
3. 国家标准在中国,住宅窗间墙防火间距的设定受到国家标准的规范和限制。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住宅窗间墙的防火间距应满足以下要求:3.1 普通建筑对于普通建筑,窗间必须保留一定的防火距离,以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焰传播。
具体距离的设定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和所采用的防火隔离构造。
一般来说,窗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米。
3.2 高层建筑对于高层建筑,窗间的防火间距更为重要。
高层建筑一般存在着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人员密度,因此窗间的防火间距应更大。
依据国家标准,高层建筑窗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4米。
3.3 涉及公共场所的住宅对于涉及公共场所的住宅,例如酒店、宾馆等,窗间的防火间距要求更高。
这是因为公共场所的人员密度较大,火灾发生时需要更大的安全排放间距。
国家标准规定,涉及公共场所的住宅窗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米。
4. 防火间距的设计原则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来设计住宅窗间墙的防火间距:4.1 国家法规合规首先,设计师应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和相关标准对于窗间防火间距的要求。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1.防火间距得确定原则:防止火灾蔓延、保证灭火救援场地需要、节约土地资源、防火间距得计算。
2.乙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厂房建筑之间得防火间距不宜小于50m、3.火灾得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4.火灾发生得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
5.粉尘爆炸受下列条件制约:颗粒尺寸、粉尘浓度、空气得含水量、含氧量、可燃气体含量。
6.爆炸极限收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温对爆炸极限得影响、惰性气体。
7.在爆炸下限时,爆炸压力一般不会超过4×105pa。
8.常见爆炸引火源: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化学火源。
10.爆炸得特性及参数:爆炸性与敏感度。
10。
易燃气体分为两级:Ⅰ级:爆炸下限<10%、爆炸极限范围≥12%、Ⅱ级:10%≤爆炸下限≤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12%。
11。
耐火极限:从受到火得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得这段时间、12、建筑材料对火灾得影响有四个方面:一就是影响点燃与轰然得速度、二就是火焰得连续蔓延、三就是助长了火灾得热温度、四就是产生浓烟及有毒气体。
13.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与一类高层建筑得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14、高层建筑防火区得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500㎡、地下或半地下室防火分区得最大允许建筑面积500㎡。
15。
采用不燃或难燃装修材料时,每个防火分区得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加:A:设在高层建筑内时,不应大于4000㎡、B:设置在单层建筑内或仅设置在多层建筑得首层时,不应大于10000㎡、C: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不应大于2000㎡。
16.相邻区域确需局部水平或属相连通时,应采用符合规定得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方式进行连通、17。
歌舞娱乐放映厅当其布置在地下或四层以上时,一个厅、室得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即使设置自动喷水系统,面积也不能增加,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防火间距标准及主要依据1. 引言1.1 概述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储罐在能源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用于储存和运输各类气体,如天然气、石油、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等。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潜在的危险性,防火安全问题一直是关注焦点。
合理设置可燃、助燃气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详细探讨可燃、助燃气体储罐防火间距的标准及主要依据。
首先介绍可燃、助燃气体储罐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防火间距的重要性与背景。
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综述和比较,分析其适用性与差异。
然后,解析国际标准以及国内标准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内容。
最后,探讨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与实施措施,包括基本原则与方法论、计算公式与参数设置,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机制。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研究可燃、助燃气体储罐防火间距的标准及主要依据。
通过对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解析,深入分析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针对现有标准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可燃、助燃气体储罐防火间距标准制定的建议,以期为提高防火安全水平和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做出贡献。
2.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防火间距标准及主要依据2.1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概念和特点可燃、助燃气体储罐是指用于存放具有可燃性或助燃性的气体的容器。
这些气体包括但不限于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等。
由于这些可燃、助燃气体具有很高的易燃性和爆炸性,其在储存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安全风险。
2.2 防火间距的重要性与背景可燃、助燃气体储罐之间适当的防火间距是确保安全运营的关键要素。
防火间距指两个相邻储罐之间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以避免发生火灾或爆炸时引发连锁反应。
适当设置防火间距能够有效地减少火灾蔓延速度,增加逃生时间,并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针对可燃、助燃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标准制定,主要考虑以下背景因素:- 火灾蔓延速度:可燃、助燃气体一旦发生泄漏或引起爆炸,其火势往往迅速扩大。
开关站防火间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开关站防火间距是指在开关站周围设置合适的防火间距,以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保障开关站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在电力系统中,开关站是重要的电力设施,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合理设置开关站的防火间距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开关站防火间距的重要性、确定原则和建议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确保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开关站防火间距的重要性、确定原则以及建议标准,让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讨论影响因素,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读者留下一个深入思考的空间。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就开关站防火间距这一重要问题展开探讨,通过深入分析其重要性、确定原则和建议标准,旨在提升人们对于开关站防火间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通过对该话题的系统总结和未来展望,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从而促进开关站建设和运行安全稳定发展。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开关站防火间距的重要性开关站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设施,它承担着电力传输、分配和控制的重要任务。
而开关站一旦发生火灾,可能导致设备烧毁、线路短路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给电力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确定合理的开关站防火间距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合理的开关站防火间距可以有效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在开关站周围设置适当的防火间距,可以有效隔离潜在的火灾源,减少火灾蔓延的机会,提高火灾发生的警戒时间,从而及时采取措施灭火,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
其次,合理的开关站防火间距有利于电力设备的散热和维护。
开关站设备长时间运行后会产生热量,如果设备之间的间距太小,则会导致设备散热不畅,容易引发火灾。
石化规2018版反应釜安全间距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防火间距难点解析!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76号,第十五条,具有爆炸危险性的建设项目,其防火间距应至少满足GB50160的要求。
石化规防火间距的主要依据就是表4.2.12,那该表怎么用呢?《化工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防火间距难点解析!第一步:搞清几个重点概念1.防火间距起止点见附录A 防火间距起止点设备——设备外缘建筑物(敞开或半敞开式厂房除外)——最外侧轴线敞开式厂房——设备外缘半敞开式厂房——根据物料特性和厂房结构型式确定铁路——中心线道路——路边码头——输油臂中心及泊位铁路装卸鹤管——铁路中心线汽车装卸鹤位——鹤管立管中心线储罐或罐组——罐外壁火炬——火炬中心架空通信、电力线——线路中心线工艺装置——最外侧的设备外缘或建筑物的最外侧轴线《化工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防火间距难点解析!2.几个关键的术语定义①全厂性重要设施 overall major facility发生火灾时,影响全厂生产或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的设施。
全厂性重要设施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全厂性重要设施:发生火灾时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的设施。
第二类全厂性重要设施:发生火灾时影响全厂生产的设施。
区域性重要设施 regional major facility发生火灾时影响部分装置生产或可能造成局部区域人身伤亡的设施。
条文解释第一类全厂性重要设施主要指全厂性的办公楼、中央控制室、化验室、消防站、电信站、消防水泵房(站)等。
第二类全厂性重要设施主要指全厂性的锅炉房和自备电站、变电所、空压站、空分站、循环水场的冷却塔等。
区域性重要设施主要指区域性的办公楼、控制室、变配电所等。
②明火地点 fired site室内外有外露火焰、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条文说明发布人:shaoys 最后更新时间:2005-5-26 8:35:41第一章总则1.1.1本规范主要是针对石油化工企业加工和生产的物料特性和操作条件制订的。
所以,新建、扩建、改建设计都应遵守。
第二章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2.0.1与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可燃气体的分类(分级)方法相协调,本规范对可燃气体也采用以爆炸下限作为分类指标,将其分为甲、乙两类。
2.0.2一、规定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的最直接的指标是蒸气压。
蒸气压越高,危险性越大。
但是,低蒸气压很难测量,所以,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可燃液体的闪点确定其危险性。
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在具体分类方面与《石油库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协调的。
考虑到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时,需要确定可能释放出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燃气体所在的位置或点(释放源),以便据之确定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的范围,故将乙类又细分为乙A(闪点28℃至45℃)、乙B(闪点>45℃至<60℃)两小类。
将丙类又细分为丙A(闪点60℃至120℃)、丙B(闪点>120℃)两小类,与《石油库设计规范》是协调一致的。
关于将甲类又细分为甲A(液化烃)、甲B(除甲A类以外,闪点<28℃)两小类的问题,在第二款中予以说明。
二、关于液化烃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问题。
液化烃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是主要的加工和储存的物料之一。
因其蒸气压大于“闪点<28℃的可燃液体”,故其火灾危险性大于“闪点<28℃”的其他可燃液体。
因液化烃泄漏而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在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爆炸事故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
法国、荷兰及英国的有关标准和《欧洲典型安全规范》等在其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中,都将液化烃列为第1类,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都另行制订液化烃储存和运输规范。
结合我国《石油库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油品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具体情况,本规范将液化烃和其他可燃液体合并在一起统一进行分类,将甲类又细分为甲A(液化烃)、甲B(除甲A类以外,闪点<28℃)两小类。
消防法停车场防火间距停车场是人们停放车辆的场所,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停车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停车场作为一个人员、车辆密集的场所,存在火灾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停车场的防火间距进行规定和管理。
防火间距是指在建筑物之间或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距离,用于防止火灾蔓延和扩大,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进行。
在停车场中,防火间距的合理设置可以起到减少火灾蔓延及对周围建筑物、车辆的扩散的作用。
那么,停车场的防火间距应该如何设置呢?根据消防法,停车场的防火间距设置应符合以下原则和参考内容:1. 规划布局:停车场的规划布局应遵循合理布局、疏散顺畅、紧急通道畅通等原则。
防火间距的设置应考虑灭火车辆和消防设施的进出、人员疏散等因素,确保消防车辆和救援人员能够顺利进入和操作。
2. 建筑物间距:停车场的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高度、防火性能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停车场建筑物与其他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2米。
在设置防火间距时,应结合消防通道、灭火器材和消防水源等设施的布置,确保火灾时的疏散和扑救操作。
3. 车辆间距:停车场内停放的车辆之间也应设置一定的防火间距,以减少火灾蔓延和车辆自燃的风险。
车辆间距的设置应根据车辆的燃油类型、停放时间、车位布局等因素考虑,以保证车辆之间有足够的间隔,以防止火灾传播。
4. 绿化带和防护距离:停车场内应设置绿化带和防护距离,以增加防火间距和减少火灾蔓延的风险。
绿化带应选择不易燃的植物,并且应进行定期修剪和检查,防止植物积极垃圾、易燃物等。
防护距离指的是在停车场周围设置安全距离,以防火灾扩散到周围建筑物。
5. 施工部位间距:停车场的施工部位之间也需要设置一定的防火间距。
在建设或维护停车场时,应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进行施工,并确保施工场地与周围建筑物有足够的间隔,避免火灾蔓延。
总之,合理设置停车场的防火间距是确保停车场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涉及到建筑物之间的布局、车辆停放的间隔、绿化带和防护距离的设置等方面。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1.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防止火灾蔓延、保证灭火救援场地需要、节约土地资源、防火间距的计算。
2.乙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厂房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50m、3.火灾的危害:危害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生态环境。
4.火灾发生的原因:电气、吸烟、生活用火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
5.粉尘爆炸受下列条件制约:颗粒尺寸、粉尘浓度、空气的含水量、含氧量、可燃气体含量。
6.爆炸极限收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惰性气体。
7.在爆炸下限时,爆炸压力一般不会超过4×105pa。
8.常见爆炸引火源: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化学火源。
10.爆炸的特性及参数:爆炸性和敏感度。
10.易燃气体分为两级:Ⅰ级:爆炸下限<10%、爆炸极限范围≥12%。
Ⅱ级:10%≤爆炸下限≤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12%。
11.耐火极限: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
12.建筑材料对火灾的影响有四个方面:一是影响点燃和轰然的速度、二是火焰的连续蔓延、三是助长了火灾的热温度、四是产生浓烟及有毒气体。
13.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14.高层建筑防火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500㎡、地下或半地下室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500㎡。
15.采用不燃或难燃装修材料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加:A:设在高层建筑内时,不应大于4000㎡、B:设置在单层建筑内或仅设置在多层建筑的首层时,不应大于10000㎡、C: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不应大于2000㎡。
16.相邻区域确需局部水平或属相连通时,应采用符合规定的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方式进行连通。
17.歌舞娱乐放映厅当其布置在地下或四层以上时,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即使设置自动喷水系统,面积也不能增加,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不低于1.00h的不燃性楼板分隔、门均采用乙级防火门。
18.人员密集场所:剧场、电影院、礼堂采用甲级防火门、19.医院、疗养院、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20.设备用房:消防控制室、灭火设备室、消防水泵、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变电室、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锅炉房、变压器、应设置甲级防火门。
21.中庭应与周围相连通的空间进行防火分隔,采用防火隔墙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采用防火玻璃时,不低于1.00h。
22.对于不设窗间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1.2m的不燃烧实体或防火玻璃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部分墙体的高度不应小于0.8m。
23.电梯井防火分隔要求:a:应独立设置、b: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C: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 2.0h的不燃烧性墙体、D:井壁出开设电梯门和通气孔外,不应开设其它洞口、F:电梯门不应采用栅栏门。
24.防火墙:是具有不少于3.00h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性实体墙。
且应高出不燃性墙体屋面不小于40cm,高出可燃性墙体或难燃性墙体屋面不小于50cm。
防火墙应高出墙的外表面40cm,或防火墙的宽度,从防火墙中心线起每侧不应小于2m、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m。
25.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特性:节能环保性、电气绝缘性、烟雾消除作用。
26.细水雾灭火系统适于扑救:可燃固体火灾(A类)、可燃液体火灾(B类)、电气火灾(E类)。
27.细水雾灭火系统不能直接用于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或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的活泼金属及其化合物火灾、不能直接应用于可燃气体火灾,包括液化天然气等低温液化气体的场合、不适于可燃固体深位火灾。
喷头的最低设计不应小于1.20MPA、28.局部应用式的开式系统,其保护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对于外形规则的保护对象,应按该保护对象的外表面面积、2.对于外形不规则的保护对象,应为包容该保护对象的最小规则形体的外表面面积、3.对于可能发生可燃液体流淌火灾的保护对象,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包括可燃液体流淌火灾或喷射火灾可能影响到的区域的水平投影面积。
29.开式系统的设计响应时间不应大于30s、全淹没应用方式的瓶组式系统,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应大于2s。
30.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汽车库、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大于10m的地下汽车库应采1 / 17用防烟楼梯间。
31.其它车库应采用封闭楼梯间,楼梯间和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疏散楼梯的宽度不应小于1.1m。
32.汽车库内任一点至最近人员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不应大于45m,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大于60m。
33.汽车库、修车库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0㎡。
34.除停车数量不大于50辆、室内无车道、且无人员停留的机械式汽车库外汽车库内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35.人防工程内不得使用和储存液化石油气、相对密度大于或等于0.75的可燃气体和闪点小雨60℃的液体燃料。
36.人防工程内不得设置油浸电力变压器和其它油浸电气设备。
37.人防工程内地下商店不应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储存物品属性的商品;营业厅不应设置在地下三级及三级以下;当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
38.人防工程每个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当设置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允许面积可增加1倍。
设有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的商业营业厅、展览厅、当采用A级材料装修时,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电影院、礼堂的观众厅,防火分区允许最大面积不应大于1000㎡。
39.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40.粉尘爆炸受下列条件制约:颗粒的尺寸、粉尘的浓度、空气的含水量、含氧量、可燃气体含量。
41.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火源能量、初始压力、初温、惰性气体。
42.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甲:闪点<28℃的液体,爆炸下限<10%的气体、在密闭的设备内操作温度不小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乙:闪点≥28℃且<60℃的液体、爆炸下限≥10%的气体、能与空气中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
丙:闪点≥60℃的液体、可燃固体。
43.建筑材料对火灾的影响有四个方面:一是影响点燃和轰然的速度、二是火焰的连续蔓延、三是助长了火灾的热温度、四是产生浓烟及有毒气体。
44.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装修材料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可适当增加:A:设置在高层建筑内时,不应大于4000㎡、B:设置在单层建筑内或仅设计在多层建筑的首层内时,不应大于10000㎡、C: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不应大于2000㎡。
45.玻璃幕墙的防火分隔:A:对于不设窗间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延,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1.2m的不燃烧性实体墙或防火玻璃幕墙;当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该部分墙体的高度不应小于0.8m。
B:幕墙与每层楼板交界处的水平缝隙和隔墙处的垂直缝隙,应该采用防火封堵材料严密填实。
46.a:普通聚氯乙烯电线电缆在燃烧时会散发有毒烟气,不适用于地下客运设施、地下商业区、高层建筑和重要公共设施等人员密集场所、B:交联聚氯乙烯电线电缆不具备阻燃性能,适用于有“清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C:橡胶电线电缆的弯曲性能好,适用于水平高差大和垂直敷设的场所,适用于移动式电气设备的供电线路。
47.阻燃电缆按燃烧时的烟气性可分一般阻燃电缆、低烟低卤阻燃电缆、无卤阻燃。
48.眀敷的耐火电缆截面面积应不小于 2.5㎜²、49.电气线路的保护措施:短路、过载、接地故障保护、接地故障保护电气应根据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电气设备使用特点及导体截面面积等来确定。
50.每一照明单相分支回路的电流不宜超过16A、所接光源数不宜超过25个、连接建筑组合灯具时,回路电流不宜超过25A 、光源数不宜超过60个、连接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单相分支回路的电流不宜超过30A。
51.电动机的具体火灾原因:过载、断相运行、接触不良、绝缘损坏、机械摩擦、选型不当、铁心消耗过大、接地不良。
52.电动机的火灾预防措施:合理选择功率和形式、合理选择启动方式、正确安装电动机、应设置符合要求的保护装置、启动符合规范要求。
53.防止火灾爆炸的基本原则:控制可燃物和助燃物的浓度、温度、压力和混触条件、消除一切足以引起起火爆炸的点火源。
54.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独立设置,并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
甲类厂房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2 / 17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甲类厂房与明火或散发不应小于30m、55.爆炸性物质可分为以下3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含蒸气、薄雾)、Ⅲ类:爆炸性粉尘(含纤维)。
56.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性是由他的爆炸极限、传爆能力、引燃能力、最小点燃电流决定的。
57.防爆设备的基本防爆形式: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油浸型、充沙型、无火花型、浇封型、特殊型、粉尘防爆型、58.选用采暖装置的原则:A:甲、乙类厂房和甲、乙类库房内严禁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采暖、B:为防止纤维或粉尘积集在管道和散热器上受热自燃,散热器表面平均温度不应超过82.5℃、C:散发物(包括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采暖管和散热器表面接触能引起燃烧爆炸时,应采用不循环使用的热风采暖,且不应在这些房间穿过采暖管道,如必须穿过时,应用不燃烧材料隔热。
59.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爆原则:A:甲、乙类生产厂房中排出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丙类应在通风机前设滤尘器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并应使空气中的含尘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之后,再循环使用。
B: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和排风设备不应布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C: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管道布置,横向宜按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5层、当管道在防火分隔处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或防火阀,且高层建筑的各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能有效控制火灾蔓延,其管道布置可不受此限制。
D:有爆炸危险的厂房内的排风管道,严禁防火墙和有爆炸危险的车间隔墙等防火分隔物、60.对于一些功能多、面积大、建筑长度长的建筑,当其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在适当位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61.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其间距不宜大于80m。
61.规模较大的封闭式商业街、购物中心、游乐场,进入院内的消防车道的出口不应小于2个,且院内道路宽度不应小于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