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含湿量与空气温湿度关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3.95 KB
- 文档页数:3
中草药种植与空气和风气候条件的关系空气和风与中草药这里所指的空气是指近地面的大气与土壤里所有气态物质的总称。
这些气态物质常对植物产生影响。
1.空气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空气中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系的成分有氧、二氧化碳、水气、尘埃和工厂的废气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其含量随工业的发展逐步在提高,一般在0.03%。
土壤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一般在0.15%~0.65%。
当含量高到2%~3%,对根系的呼吸不利,有毒害作用。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以1%左右最适宜。
在塑料薄膜温室内,每天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像决明和大豆(开花到种子成熟)群体中通入含有二氧化碳 800~1200毫升/立方米的空气,可提高它们种子产量40%~50%。
氧是植物呼吸作用的必要气体,土壤空气中的氧含量很少,同时变化不定,常成为植物地下部分呼吸的限制因素。
水气影响空气的温度,工厂的大量废气(二氧化硫、氨化氢等),烟雾及尘埃等会严重影响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某些中草药可吸收有毒气体,减轻环境污染,如1公顷柳杉一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柑橘树的吸硫能力也很强,能吸硫达叶重的0.8%。
丁香、夹竹桃、八角等中药树叶吸硫能力也很强。
丁香、柑橘还能吸收有害气体氛及氟化氢等。
2.风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风是空气的运动形式。
风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是决定地面热量(冷、热气团)与水分(干燥与湿润的气团)运转的因素,有的风对植物起着直接的影响,如台风、海陆风、山风与谷风等。
风媒花植物要依靠微风来进行传粉。
很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依靠风来传播,以达到繁殖后代或扩大繁殖地区。
微风对防止轻微的霜冻有利。
风的直接害处是损伤或折断植物的枝叶造成落花、落果使植物倒伏。
在播种时如风大,种子就不易均匀地撒下,出苗即疏密不匀。
风的间接害处是改变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能使土干燥,地温降低,细土吹走等。
这些都对药用植物生长不利。
关于中药材的养护培训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天气开始回暖,梅雨季节也即将到来,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也大大提高,这些自然因素对于中药材的养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一般来说,当相对湿度在70%以内时,对中药材养护最为有利,当相对湿度超过75%以上时,中药材就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当相对湿度低于60%时,干燥的空气会导致中药材失水。
药材在常温(10-20度)下比较稳定,但随着温度的上升,促使药材的水分蒸发,会降低其含水量和重量,同时加速氧化,水解等化学反应。
含油脂多的药材就会因受热而使油脂分解引起泛油,含挥发油多的药材受热后挥发油会散失,而导致药味散失,部分树脂类药材,含糖类药材会因受热而易发软,粘连成块。
如果室温在20-30度,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霉菌极易产生,会使药材发霉,腐烂变质,在该条件下蛀虫也最适宜生长繁殖。
我司经营的中药材和参茸共有七百多种,其中大约分为全草类,根茎类,皮类,花叶类,种子果实类,动物昆虫类,矿物类,贝壳类及菌藻类等以及中药炮制品。
全草类以细辛,薄荷叶,荆芥,香薷,土茵陈,霍香,佩兰,泽兰等含挥发油较多,比较容易发生药材走味,挥发。
所以在验收养护该类药材时要注意存放的位置以及温度,湿度是否超过正常水平及其包装袋是否完整。
根茎类药材要注意那些含有挥发油,糖分及淀粉较多的几个品种,这些药材大多容易泛油,虫蛀,霉变,这些品种有羌活,独活,苍术,白术,厚朴,肉桂,白芷,川芎,贝母,泽泻,当归,麦冬,党参,黄芪等,由于生地,熟地,黄精,大云自身湿度较大,所以也容易发生霉变。
花叶类主要多注意温度湿度的正常范围,否则易发生变色,霉变。
种子类药材一般比较容易发生泛油,虫蛀。
最好能在含淀粉较多的种子类放入几块蒜头,可以起到一定防虫的作用。
动物昆虫类药材易霉变,虫蛀,走味,腐烂发生比较迅速,所以要注意养护范围内的温度及湿度。
最好可以放到冰箱保存。
中药炮制品中乳香,没药,朴硝,芒硝,儿茶,芦荟,阿魏,咸秋石,硼砂,冰片等在过高的温度及湿度时会发生粘连,潮解熔化,风化,走味等情况。
中药材的储存环境温湿度对药性的影响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中重要的药物来源,其储存环境的温湿度对于其药性的保持和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储存环境可以延长中药材的保质期和药效,而不当的温湿度条件可能导致药性的丧失或降低。
1. 温度对药性的影响温度是中药材储存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药性的变化。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储存温度宜在20℃至25℃之间,过高的温度会导致中药材内部的水分蒸发过快,使药性的成分发生变化,从而降低药效。
相反,过低的温度会使中药材的活性成分无法正常释放,影响治疗效果。
2. 湿度对药性的影响湿度是中药材储存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适宜的湿度可以保持中药材的药性稳定。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储存湿度应控制在相对湿度60%至70%之间。
湿度过高会导致中药材吸湿过多,容易发霉变质,进而使药性失效。
而湿度过低则容易导致中药材水分丧失,药效减弱。
3. 温湿度的相互关系温度和湿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温度较高时湿度应相对较低,温度较低时湿度应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较高的温度会加速中药材内部的水分蒸发,而较低的温度则需要较高的湿度来保持中药材的含水量。
因此,在储存中药材时,需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和保存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温湿度条件。
4. 储存环境的其他影响因素除了温湿度外,储存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也会对中药材的药性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光照、气味和通风等。
对于一些光敏型的中药材,应避免阳光直射,可选择深色或不透光的容器进行储存。
同时,应避免与具有较强气味的物质存放在一起,防止异味的污染。
此外,通风条件也要注意,保持空气流通,防止湿气滞留。
综上所述,中药材的储存环境温湿度是影响药性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温湿度条件可以保持中药材的药性稳定,延长保质期,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在储存中药材时,必须根据药材的特性和保存要求,选择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并注意其他影响因素的控制,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材的储存温度与湿度要求中药材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储存方式可以保持其药效,并延长其保质期。
储存温度与湿度是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本文中,将介绍中药材的储存温度与湿度要求,并提供一些储存中药材的实用建议。
一、储存温度要求1. 常温储存大部分中药材适宜在常温下储存,即15-25摄氏度。
常温储存下,中药材可以保持其原有的药效和风味,并可延长其保质期。
选择储存环境时,应避免阳光直射、潮湿和通风不良的地方,以免影响中药材的品质。
2. 低温储存某些中药材,特别是容易受潮的品种,适宜在低温下储存。
一般来说,储存温度在5摄氏度以下比较适合。
低温储存可以有效地减缓中药材的代谢和湿度吸收,延长其保质期。
储存前应将中药材晾干,放入密封性较好的容器中,以避免潮气进入。
同时,在低温储存过程中,需注意防止中药材受冻,可选择适当的包装方式,如采用冰袋或密封袋外包装。
二、储存湿度要求1. 干燥储存中药材储存时,应确保储存环境相对湿度在60%以下,以避免中药材吸湿霉变。
特别是一些容易吸湿的中药材,如天麻、川芎、何首乌等,在储存时应特别注意。
在干燥储存中,可以使用除湿剂、密封容器或干燥剂等方法来控制湿度。
2. 适度湿润储存一些中药材在储存时需要一定的湿润环境。
例如,冬虫夏草、花菜、麦冬等,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保持其营养成分和药效。
在湿润储存中,可采取相对湿度在50-70%的储存方式,注意及时更换湿度合适的储存容器,避免中药材过度吸湿或干燥。
三、储存实用建议1. 定期检查中药材状态在储存中药材时,定期检查其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应检查是否有霉变、虫害等情况,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潮湿或霉变现象,应迅速更换储存容器,并将患部分割去。
2. 防止异味交叉污染不同种类的中药材应分开储存,以防异味交叉污染。
尤其是一些具有强烈气味的中药材,如川椒、党参等,应与其他中药材隔离存放,以避免相互影响。
3. 合理使用包装材料在储存中药材时,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如密封袋、玻璃罐等,以确保其密封性和防潮性。
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常见因素分析中药材在采集以后,经过初步的加工处理以及后续复杂的制作过程,则可以入库使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家中也会常备一些中药材,以调养身体。
但是,中药的储存及养护是一项较为繁杂的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同时,影响中药材储存及养护的因素有多种,需要根据其性质、数量等情况来进行科学的养护,才能保证药材质量和用药安全。
那么,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常见因素有哪些呢?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来了解吧!1.影响重要储存及养护的常见因素1.环境因素①空气与阳光因素。
在储存过程中,若是中药药材被阳光照射的时间过长,就会让药材中的色素被破坏掉,从而影响其成色,并且可能还会让药材质量下降。
当药材与空气接触后,氧气会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让药材中的脂肪、糖类等成分氧化并分解,从而导致中药质量受到影响,可能还会造成重要变异。
有学者在药材质量与空气因素的关系研究中指出,中药储存质量与空气中存在的氧气、臭氧等成分,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空气也是影响药材储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②湿度因素。
中药在存储过程中,其环境中的湿度大小与药材中存在的含水量具有直接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中药药材需要经过烘干处理,其含水量的标准范围在于10%~15%。
若是存储环境中,湿度控制并不理想,或者中药包装并不严密,就会导致储存环境中的水份被药材所吸收,从而导致中药的含水量明显增加。
在正常环境下,如若空气湿度能够保持在45%~75%左右,并不会对中药的含水量造成影响,如若空气湿度高于80%时,则可能会导致药材含水量增加,特别是一些含糖质的中药,会出现变软、返潮等现象,甚至还会形成害虫、霉变。
③温度因素。
影响中药储存及养护的重要因素就是温度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15℃~20℃是储存中药的理想温度,在这环境下,中药的成分会更加温度,因此更适宜保存。
但是,如若温度过高,超过32℃时,药材可能就会发生性质变化,特别是对动物类中药或者脂肪油较多的药材种类来说,高温会导致油质分解、溢出,从而加快挥发油的挥发速度。
中药材霉变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1概述我国是中药材种植大国。
每年中药材因霉变造成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霉变后的中药材有效成分发生变化,影响临床疗效,甚至有些霉菌能产生耐高温的毒素,如黄曲霉素。
服用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中药会引起霉菌毒素病,除急性毒性外,还会减少细胞分裂、抑制蛋白质合成、降低机体免疫功能,甚至引起突变、导致畸形和致癌等。
因此,中药材的防霉抑菌十分重要。
2霉变因素2.1环境因素在中药材的保管贮存过程中,生霉变质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之一。
中药材发生霉变变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空气、光线、酸碱度等。
2.1.1温度的影响中药材对自然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药材质量都有影响。
中药材在贮藏养护过程中,温度在20℃一35℃之间,各种害虫及霉菌会大量繁殖生长,含有糖类、蛋白质、淀粉的药材容易生虫、霉变。
2.1.2湿度的影响中药材的含水量一般在10%一15%,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中药材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含水量增加,为霉菌抱子的滋生提供了条件,一些含糖分、淀粉的药材,如拘祀、党参、天冬、山药、芭仁等会生霉变质。
2.1.3空气的影响由于各种微生物的呼吸类型不同,因而对氧气的需求也不一样。
根据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可以分为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3种。
除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商品防霉养护工作比较难控制外,好氧及厌氧微生物都可以分别采取有效措施。
如好氧微生物因必须有氧才能生存,因此在药材防霉中就可采用真空抽气或充进氮气及二氧化碳等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又如厌氧微生物,因它们在有氧存在时不能生长和繁殖,甚至会死亡这一特点,只要保持仓库良好的通风条件,就能达到抑制该类微生物生长的目的。
总之,可以控制环境空气中氧气的量或创造无氧环境(因为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氧气)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止药材霉变的目的。
2.1.4酸碱度(pH值)对中药材霉变的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与环境的酸碱度(pH值)关系非常密切,各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生长pH值或能适应的pH值范围。
自然因素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储存保管的影响中药材、中药饮片在储存过程中常常受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它产生各种变化。
(一)温度:中药材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库温(15---20℃)以下,药材成分基本稳定,利于储存,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中药发生变化;当温度在35℃以上时,一般含脂肪多的如:杏仁、桃仁、柏子仁、某些动物性药材,由于受热、油质分离,易引起泛油,含挥发油多的(如丁香、薄荷、肉桂),由于受热,使挥发物质活动加强,而使芳香气味散失,由于受热,使含糖较多的中药(如天冬、党参、玉竹、枸杞)等软化粘连成块状或溶化。
温度在30℃左右时,有利于害虫,霉菌的生产繁殖,引起中药材霉变、虫蛀。
而温度在0℃以下时,某些现活中药(如鲜姜、鲜石斛等)所含水分就会结冰,引起局部细胞坏死。
(二)湿度:是指空气中含水量多少的程度,或者说是空气潮湿的程度。
湿度对中药储藏能直接引起潮解、溶化、糖质分解、霉变等各种变化。
中药的含水量与空气的湿度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中药的含水量为10%--15%左右,如果储存条件不善,包装不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或受接触物潮湿的影响,能使中药的含水量增加。
若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内时,中药的绝对含水量不会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超过70%时,大部分中药都能逐渐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本身水分增加。
怕潮易霉的中药,受潮后由于适合霉菌的孳生,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象,吸潮能力强的中药,如芒硝、银耳、虫草、盐制药物,以及各种花类药材大多吸潮,在潮湿的空气中溶解、溶化或霉变。
当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中药水分会逐渐减少,中药水分的减少会导致花类、叶类、胶类中药因失水而干裂发脆。
含结晶水较多的矿物药,如胆矾(CuSO4.5H2O)芒硝(NaSO4.10H2O)等失去结晶水而风化。
(三)空气空气中含多种成分,其中有的成分最易与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影响其质量。
浅谈中药材的贮藏保管引言中草药大都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油、维生素、鞣质等成分,在贮藏与保管中,因受周围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气味散失、风化、融化粘连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使中药疗效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药用价值。
为了保证药材质量和疗效,在贮藏与保管好中草药对减少药材损耗和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般造成药物变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药材在温度方面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药材质量发生变化。
当温度在35度以上时,中药材的某些成分氧化、水解等化学反应加速;含脂肪的药物就会因受热而使油质分离,从而少油;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也会因受热而使芳香气味散失;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物,受热后又易于发软、粘连成块或融化。
温度在20~35度时,由于有利于虫害、霉菌等孽生繁殖,而使某些药物生虫、发霉以至变质。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气潮湿的程度。
药物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与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药物的正常含水量约10~20%。
如湿度过高,药物大量地吸收水分而使含水量增加(受潮),潮解,就容易发生霉烂变质现象。
湿度过低,容易使某些药物干裂、失润、风化等。
空气: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氧气最容易与药物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可导致变色、异味、分解,而影响其质量。
通常所见到的丹皮、黄精等的颜色变深,就是因为它们所含的鞣质、油质及糖分等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光线:光线能直接引起或促进中药材发生变色、分解、氧化等化学反应而致中药材变质。
其中日光对某些药材的色素和叶绿素有破坏作用,能使药材变色。
时间:药材贮藏时间过久,亦会变质失效。
中药仓库的建筑要求中药仓库的修筑除应符合一般仓库的建筑要求外,尚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要求。
1 仓库的地面、墙壁应隔热、隔湿以保持室内的干燥,并减少库内湿度的变化。
2 通风性能良好以散发中药材自身产生的热量,又是保持干燥的良好条件。
气候变化下中草药质量与药效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地球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对中草药生长和品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虽然中药材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它们的质量和药效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草药的质量和药效。
一、气候变化对中草药生长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草药生长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气温和气候区域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使中草药的生命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有些中草药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温度才能生长,在干旱或气温过高的环境下就难以生存。
反之,有些中草药需要较为干燥的气候才能生长,过多的降水会对其生长不利。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中草药的生长季节产生影响。
有些中草药仅在特定的季节中生长,如果气候变得异常,则可能会导致其生长周期变短或变长,影响其生长质量。
二、气候变化对中草药品质的影响中草药的质量与气候、土壤、生长环境和人工种植等许多因素有关。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中草药生长环境和生命活动,从而影响到中草药的质量。
一方面,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例如,熟地黄中的活性成分如物质R、物质C等,受气候影响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其药效不如过去。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中草药的外观和气味发生变化。
一些中草药的外观、色泽、气味是与其质量和药效直接相关的。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草药的外观和气味发生变化,影响其质量和药效。
三、如何保证中草药质量和药效为避免气候变化对中草药产生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从而保证中草药的质量和药效。
在生产中,可以采取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中草药品种,建立科学的种植管理制度,提高中草药的种植质量和产量。
此外,应在中草药的质量检验和监管方面加强措施,确保中草药的质量和药效符合标准。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更大范围的视角上,采取全球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例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争取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与支持等。
自然因素对中药材储存的影响中药材在储存过程中,常常受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中药材质量产生各种变化。
但是变化的快慢和程度的大小,都与本身的性质和某种自然因素作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各种自然因素对中药材储存质量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中药材对温度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温度过高过低都会使质量发生变化。
当温度在35℃以上时,含脂肪多的就会因受热而使油质分离,引起泛油;含挥发油多的,受热后其易挥发物质的活动即会加强,从而使芳香气味散失;外表比较油润的,因受热和空气的影响即会引起干枯;动植物胶类和部分树脂类药材,受热后又易发软、粘连成块或融化。
温度在0℃以下时,某些鲜药体内所含的水分即会结冰,而使药材冻坏;一些液体成药,则会变稠凝固。
温度在-10℃以下时,某些液剂成药的溶解度即会降低并产生沉淀。
温度在20~35℃时,由于有利于害虫、霉菌等孳生繁殖,某些中药材就容易生虫、发霉以至变质。
中药材本身的温度高低,是受气候和环境等影响而变化的。
除了季节变化、通风情况、日光照射以及建筑物和包装物的隔热程度等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能引起中药材本身发热,使温度增高。
如植物类药材本身因受潮和热的影响,它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即加强,并发出热量;某些中药材吸潮后,水汽在表面凝结,或由于其中的淀粉、胶质等吸潮膨胀,也会发热;微生物的生活繁殖、某些害虫的蛀蚀活动以及它们变态时虫体脂肪的氧化、分解等,也都能使中药材发热。
当某些中药材本身的热不能散发时,温度就会增高,严重时会使药物的颜色发黑变糊,质地枯松而变质。
有时当热气从包装物内冲出时很像着火冒烟,所以习惯上称为“冲烧”。
特别是红花、艾叶、甘松等体质菲薄的药材,如遇潮湿及堆码过紧、过厚,更易引起冲烧变质。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气潮湿的程度。
中药材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和空气的湿度有密切关系。
一般药物的绝对含水量约为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