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学案1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涉及第三章《物体的运动》的第五节《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以及体积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2.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物体体积,并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单位换算。
重点:体积的概念,体积的测量方法,体积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筒、量杯、计算器、模型等。
学具:直尺、剪刀、容器、水、小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一个不规则的石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其体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体积表示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
(2)介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如排水法、直尺法等。
(3)讲解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4)讲解体积单位换算,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
(2)计算一个圆柱体的体积。
(3)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的物体体积,并计算。
(2)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2.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3. 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4. 体积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分别为10cm、6cm、4cm。
(2)计算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
(3)将2立方米换算为立方分米。
2. 答案(1)长方体体积为240立方厘米。
(2)圆柱体体积为785立方厘米。
(3)2立方米=2000立方分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测量体积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以及体积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板书设计】:第三节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米
其他单位:千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单位的关系:
一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一分米==10厘米一厘米==1000微米一微米==1000纳米一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1、零刻度线、最小刻度、测量范围、
2、使用: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五册第三章“测量”中的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概念;掌握直尺、卷尺、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不同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量筒等测量工具,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技巧。
难点:体积测量的方法、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量筒、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份直尺、卷尺、量筒、不规则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长度和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景:小明要给新买的书架涂漆,他需要知道书架的长、宽、高,以及计算需要多少升漆。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
3. 测量方法讲解:(1)长度的测量:介绍直尺和卷尺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数据。
(2)体积的测量:讲解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
4. 例题讲解:例题1:测量铅笔的长度。
例题2:测量一个规则物体的体积。
例题3: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和体积的概念、单位及换算。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宽、高,并计算体积。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计算。
2.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石头、水果等)。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操作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测量工具和方法,如电子尺、三维扫描等。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概念,单位,米,m2、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正确的实验习惯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5、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6、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教学重点、难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书的时候的估算2、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读数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改变平时使用刻度尺时的一些错误的习惯,从课件规范的看从而掌握读数的方法,然后慢慢的渗透测量一些特殊物体的方法。
这里面,一些测量的技巧是重点,可让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测量的重要性: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那我们具体什么时候需要测量呢?(学生回答)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提问:如果不借助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呢?学生:桌子有几个手长;用脚步量教室长度,有几步;甚至到家里乘车有10分钟的路,用时间表示.上节课我们知道,用我们的感官对长度判断可靠吗?(个人有差异,上面两个例子因人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测量需要一个标准……二、长度单位:以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中国市尺,英国英尺,不统一,引出国际单位制米(m)。
[量课桌,用米表示]但对于大点的距离,我们用千米(km)(公里)表示,小点的距离用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表示。
10-3千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科学计数法(当长度非常长或者非常短时,就可以用到,如地球周长4万千米=4×107米)让学生估测一些长度(教室的长,学校跑道的长度,校园楼高等)纳米技术:纳米衣服,纳米洗衣机等等三、长度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1、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有的尺,注意:测量范围,起始点,大格小格的单位,零刻度线等等)2、正确示范(课件演示)1测量时,先要将刻度尺与物体待测部分并齐(没并齐的后果)2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垂直尺面对准待测物体(叫学生上来左右读3如果刻度尺零刻度磨损或刻度不清怎么办?(可以以某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来进行读数)3、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科学书,手(讨论并回答)四、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1、测量工具的选择:不同的长度要用不同的尺,不同的精度【精度由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也要用不同的尺。
《§1.3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小学期间,学生已对“长度的测量及部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长度测量”基本操作缺乏规范性,对“米”这个长度单位缺乏概念。
本节课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任务性活动中,领会操作的规范化,同时完善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并拥有成功感。
在体验过程中巩固和提高长度测量的技能;在“估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测量方法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长度的单位——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工具——工具的选择,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长度测量方法的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教学用具:米尺、三角板、皮尺、小轮子、螺旋测微器、一段细铜丝、篮球教学过程:一、引入让学生来判断黑板前站在不同高度的两位同学的身高。
通过学生的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人的感官(眼睛)对事物的判断具有局限性,有时会使我们产生错感。
要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可借助仪器或工具。
我们可以对两同学的身高进行测量,那么就能正确知道他们谁高谁低了。
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知道物体的长、高的数值,说明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板书)二、新课〈一〉引导学生回忆测身高的过程,并实践测身高,师生讨论、小结:测量是将待测物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板书)师:长度的标准量——长度单位是什么?生:米、千米……师:长度的主单位(长度单位)——米(板书)、千米、厘米为常用单位。
出示“米尺”,学生感受“米”这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任务1:请一学生用米尺测讲台长。
进一步感受“米”长。
师生共同或学生完成:千米、分米、厘米、毫米与米的关系师:介绍微米、纳米1毫米=1000微米 1米=106微米1米=109纳米生:练习(巩固各单位换算关系)一学生身高1.5米= 分米;教室高310厘米= 米;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千米,一粒米长4毫米= 微米。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doc]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3(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细线等教学过程设计:一. 测量的意义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3(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
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
二. 长度的单位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择要板书。
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
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3( 举出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的单位 4( 介绍“北京-杭州”的空间距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等内容,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
三. 正确使用刻度尺1(熟悉刻度尺: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2(练习使用刻度尺:(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放,看,读(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难点: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及单位换算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刻度尺、教师准备卷尺、皮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有点基础,特别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一些经验,所以借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系统化、科学化。
按照本节课的特点,共分三课时,对于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测量方法,这正是本课时的特点。
五.教学思路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1、你认为自己经过一个暑假长高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2、你肯定知道篮球大乒乓球小吧,你知道这里的大小指什么吗?学生活动齐答,举手回答,融洽课堂气氛、激发探究欲望教师活动【提问】长度在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测量长度吗?学生活动生:……教师活动说明:总结时强调要知道两地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测量。
【板书】一、测量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及其单位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是m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教师活动认识科学记数法师生互动读图认识长度的不同数量级加强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特别提出长度的单位是“米(m)”、“千米(km)”等,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略)。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长度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体积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2. 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单位换算。
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测量课桌、椅子等物品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长度的基本概念及单位;(2)使用米尺、卷尺、直尺进行长度测量;(3)体积的基本概念及单位;(4)使用量筒、量杯进行体积测量。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练习。
4. 小组讨论: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长度测量的基本步骤:(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2)放置测量工具;(3)读取测量结果;(4)记录测量数据。
2. 体积测量的基本步骤:(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2)将液体或固体放入测量容器;(3)读取测量结果;(4)记录测量数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2)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2.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否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测量工具的使用,如电子秤、温度计等,并尝试进行测量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2. 长度和体积的精确测量;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中的测量步骤;6. 作业设计中的实际操作和记录。
实验6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目标:1.认识刻度尺,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学会采用一些辅助方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长度。
实验准备:毫米刻度尺(竹、木直尺,塑料尺和钢直尺),卷尺,三角尺,厘米刻度尺,纸条,圆柱体,大头针,量筒、烧杯和水,细线、小石块(大小以能放入量筒为宜)。
过程与方法:一、情景:去医院检查身体时,需要测量身高;体育课上,为了确定跳远的成绩,需要测量起跳板到落地点的距离:工厂在生产零件时,需要测量零件的尺寸;农业生产中也经常需要测量土地的面积、植株的间距等。
这些都涉及长度的测量。
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测量。
学习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会测量,其中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测量长度一般使用刻度尺。
二、检查刻度尺每次实验前都应先检查测量工具并逐步养成习惯。
使用刻度尺前应重点检查以下几点:1.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刻度线是否清晰。
2.刻度尺零刻度的位置。
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有磨损。
3.弄清相邻两条刻度线所代表的长度(即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三、认识刻度尺观察最小刻度分别为厘米和毫米的各种刻度尺,记录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四、用刻度尺测量教科书的长度和宽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宽度。
算一算《科学》教科书封面的面积。
1.在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宽度时,应选用最小刻度为的刻度尺。
2.如图l-20(a)所示,刻度尺的放置应与被测长度线段保持平行。
图1-20刻度尺的正确放置3.当刻度尺的零刻度在尺的端头时,为避免因端头磨损而产生误差,应选择某一个刻度(如1厘米)作为起点,被测物体的长度等于终点读数减去起点读数,如图l-20(a)。
4.使用较厚的竹、木米尺时,可以让尺面与被测长度所在平面垂直进行测量.如图。
5.用刻度尺测量时,还要进行“估读”。
笔记:1、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是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3、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米(km)=1000m=103m1厘米(cm)=0.01m=10-2m1毫米 (mm) =0.001m=10-3m1微米 (ūm)=0.000001m=10-6m1纳米 (nm)=0.000000001m=10-9m4、正确使用刻度尺⑴使用方法:放正确:刻度尺紧靠被测物体。
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记正确:数值后一定要写明单位。
⑵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6、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
较小还有分米3、厘米3等。
液体体积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7、换算:1米3=1000分米31分米3=1000厘米3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8、体积的测量⑴形状规则(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量。
⑵液体体积测量工具:用量筒或量杯。
⑶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在量筒内放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水,把固体浸入水中读出固体和水的总体积V总,则固体的体积V=V总—V水。
9、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1)放平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读准确视线与液面相平,若是凹面以凹面最低处为准;观察量筒上的最小刻度、量程。
例题: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所记录的数据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三部分组成。
2、卷尺的最小刻度是厘米,米尺的最小刻度是0.5厘米,三角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你认为最好的尺是由待测物体长度决定。
3、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A )。
A、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B、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决定的C、测量者的估计能力决定的D、测量时所选用的长度单位决定的4、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1.24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B、估计值是4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5、一位同学用最小分度值是毫米的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3次用正确的方法测量的数值分别是12.41厘米、12.42厘米、12.44厘米。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笔记:
1、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是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3、长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千米(km)=1000m=103m
1厘米(cm)=0.01m=10-2m
1毫米 (mm) =0.001m=10-3m
1微米 (ūm)=0.000001m=10-6m
1纳米 (nm)=0.000000001m=10-9m
4、正确使用刻度尺
⑴使用方法:
放正确:刻度尺紧靠被测物体。
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记正确:数值后一定要写明单位。
⑵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6、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
较小还有分米3、厘米3等。
液体体积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7、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分米3=1升
1厘米3=1毫升
8、体积的测量
⑴形状规则(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固体,可用刻度尺测量。
⑵液体体积测量工具:用量筒或量杯。
⑶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在量筒内放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水,把固体浸入水中读出固体和水的总体积V总,则固体的体积V=V总—V水。
9、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1)放平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读准确视线与液面相平,若是凹面以凹面最低处为准;观察量筒上的最小刻度、量程。
例题: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所记录的数据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三部分组成。
2、卷尺的最小刻度是厘米,米尺的最小刻度是0.5厘米,三角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你认为最好的尺是由待测物体长度决定。
3、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A )。
A、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B、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决定的
C、测量者的估计能力决定的
D、测量时所选用的长度单位决定的
4、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1.24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估计值是4
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D、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5、一位同学用最小分度值是毫米的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3次用正确的方法测量的数值分别是12.41厘米、12.42厘米、12.44厘米。
测量结果应为12.42厘米。
6、用塑料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用力拉长尺子进行测量其结果会比实际长度偏小。
7、准确量取45毫升食盐溶液,所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是( A )。
A、50毫升B、10毫升C、100毫升D、200毫升
8、用量筒量水的体积,某同学仰视读数为80毫升,则量筒实际体积( B )。
A、偏大
B、偏小
C、不受影响
D、很难确定
某同学测得自己步行时的步幅是75厘米,他从操场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了142步,那么操场的距离约107米。
9、地球半径R=6.4×106米,原子核半径r=1×10-15米,地球半径是原子核半径的( C )。
A、6.4×10-9倍
B、6.4×10-12倍
C、6.4×1021倍
D、1.6×1022倍
10、长度测量中的一些特殊方法;
替代法滚轮法累积法辅助工具法
1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C )
A、120米=120米/1000=0.12厘米
B、250米=250米×100厘米=25000厘米
C、4000厘米=4000/100米=40米
D、355微米=355/1000米=0.355米
12、某户人家要用地砖来铺设客厅地面,地砖的规格是30厘米×30厘米,客厅的长3.6米,宽是4.2米,则需要买这种地砖168块。
13、一本书的厚度约为18.5﹍﹍﹍;一支钢笔的长度约为0.13﹍﹍﹍﹍;
一瓶娃哈哈矿泉水约有595﹍﹍﹍;一间教室约200﹍﹍﹍﹍﹍。
25分米=﹍﹍﹍﹍米; 2.1×103微米=﹍﹍﹍﹍﹍米;
500立方分米=﹍﹍﹍﹍﹍立方米; 240立方米=﹍﹍﹍﹍﹍﹍﹍立方厘米。
学习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