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
- 格式:pdf
- 大小:101.57 KB
- 文档页数:1
日用即道——王阳明思想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在生活中的贯通摘要:传统中国哲学的主流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但并不缺乏终极性的思想意义,其“道”与“事”、“形而上”与“形而下”在实际生活中、在人生体验中交融贯通。
王阳明思想对于儒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真正以其“实际生活”实现了宋明儒学的打通思想与生活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王阳明;生活;道;事;现象学重视生活实践和人生体验,把人世境域视作一切“知”与思想的源泉,这是中国思想之传统。
“极高明而道中庸”①,终极的思想境界就存在于“庸言庸行”的日用常行之“中”。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②这既是颜回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又道出了生活本身之神妙。
二程与朱子思想既有继承传统的儒学精神,从生活出发,力图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一面,同时出于把捉执定“形而上”者的理论目的,又存在着脱离生活,使“形而上”成为孤悬的、概念化的现成者的倾向,造成了思想的内在的不协调和不够贯通、圆融的问题。
王阳明的出现对于儒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真正以其“实际生活”实现了宋明儒学的打通思想与生活的内在要求,实现了思想与人生的交融贯通。
一、龙场悟道正德元年(1506年),阳明因上疏要求“宥言官”,而触犯刘谨,被谪至贵州龙场,任龙场“驿臣”。
这是一个“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的处境。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③尽管在赴谪途中即已写下“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④的诗句,在龙场亦觉“得失荣辱皆能超脱”,而毕竟“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⑤。
此时的生活处境对于阳明而言自然而然地起到了“现象学还原”的作用。
以往依惯习托负着人生意义,而今一切似乎都坍塌了。
朝廷的“眷顾”,官场的“前途”,经世的抱负,都成了过往云烟。
甚至“圣人”之道也不可能现成地搬过来解决此时的人生困境与困惑。
形而上学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与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与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只看到片面就决定总体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与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第一种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与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与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形而上: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
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
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
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
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内容摘要:⼈类的⼀切探索活动,破解未知,寻其规律,都是为⼈服务。
然⽽,⼈类的⼀切群体活动总结都可称之于⽂化,中正是中国古代固有的词汇,特别是在《周易》书中随处可见,它与当代公平、公正相对应。
和谐是相互协调和睦,⼩到邻⾥⼈与⼈,⼤到国与国的和平共处的现实意义,传承阴阳互补共⽣为现代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理论依据。
借⽤阴阳的辩证关系说明“时势位”理论认识来源于⽣活的总结,天⼈合⼀概念是⼈⽂哲理的理想追求,阐述中国⽂化,中国理念的哲理性。
通过对《周易》相关经⽂研究,分析古⼈对七⽇⼀周与“⼰⽇乃孚”、“中正和谐”等概念的认识及其中蕴含的对改⾰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中正和谐、天⼈合⼀、⼰⽇乃孚、时势位。
On the concept of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Book of Zhouyi(Author: Wang Jinlong an employee in Zhangjiakou Cigarette Factory of China Tobacco Group in Hebei Province)Email: zhang23298@Content Abstract:All huma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unknown, seek the law, are for the service for human being. However, the summary of all human group activ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culture,“Zhongzheng” it is the Chinese ancient words, especially in the book of Zhouyi is everywhere, it related to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modern society. Harmony i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mall in the neighborhood, from man to man, great to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It inherits the symbiosis of yin and ya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win-win cooperation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mean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of "time, circumstances and position" comes from the practice of life. The concept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ideal pursuit of humane philosophy, to expounds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scriptures in Zhouyi,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Ji ri nai fu" and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one week,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in guiding social reforming.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nice greetings! I come from the grassroots, and glad to discuss with you the topic of " zhongzheng and harmony "here, if there is anything improper, welcome to point it out.尊敬的组委会领导,⼤家好!我来⾃基层,在此和⼤家探讨“中正和谐”这个话题,有不当之处请斧正。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尚荣吕昂摘要: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平易求诗;第二,志至诗至;第三,诗言义理;第四,诗尚直写。
张载的诗论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对过往诗歌作品的总结,而更接近于一种诗歌创作与评判的标准。
张载的诗论是基于其理学思想而产生的,是其“太虚即气”的世界观与“变化气质”的修行论在诗歌理解层面的反映,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也有很鲜明的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载的诗论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是对汉代以来儒家经学化诗论的反动,也是理学诗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张载;诗论;理学作者简介:尚荣,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昂,哲学博士,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9-0109-08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体系被称为“关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哲学方面的成就外,张载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其理学诗作严肃深沉、襟怀冲淡,别具一格。
这与其自成体系的诗论是有直接关系的。
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是其理学思想在文学层面的集中反映。
一、张载诗论的核心观点按《宋史·艺文志》,张载有《诗说》一卷,惜已不传。
但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纲领”中,引用了大量张载诗论的内容,应即出自《诗说》。
其文云:109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张氏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诗人之情,温厚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隘,无由可见。
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其乐易之性,故以诗道其志。
”又曰:“求《诗》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又患泥文,如‘烝然来思’、‘湛湛露斯’,思、斯何必泥字?‘遐不作人’、‘德音不瑕’之类,不可以辞害。
‘君子至止’、‘乐只君子’,只、止何必拘?”又曰:“《诗》,全是人之情性,须先得诗人之心,然后观玩易入。
庄周梦蝶揭示的道理庄周梦蝶的故事体现的道理:众生平等,人与物合。
庄子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
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子认为达到天人合一最好的方法是“物化”。
所谓“物化”是说:“要使人性复归,让人按照人原来的自然天性自由自在地、痛快淋漓地去生活。
”可见,“物化”的状态是消除了我与物、主与客、古与今、现实与梦境等差别之后合为一体的至真至美的最高境界。
出处:《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典故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
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不真实的。
庄子却以为不然。
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它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
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
“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形而下学”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
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
前些天,我提到“道”字说中国古典哲学无论是儒道释三家,他们所说的“道”归根到底是一样的,都是天地人等万物如何生成,在运行规律上有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不同派别的主要原因。
儒家认为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在于天,这个天我认为有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儒家主要讲主宰之天。
有些把这个天神化,有些认为是理,认为是心,认为是气等等。
它的统一部分就是道是可知的,可以感悟到的。
《易传》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系辞》)有一定的形状才叫器。
在这个问题上,《易传》认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系辞》)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
张载认为“象”也是形而上的,“气化”就是道;程颐、朱熹则认为“象”是形而下的,与“器”同类。
其实,“象”也是有分类的,“在天成象”,这个象和器一样都是“道”的具体形态而已。
我前面说“道”也有分类。
朱熹认为天地一理,万物中又各自有各自的理是有道理的。
这个象也一样,有微观可见的,也有宏观的可与“道”混淆的。
“器”是“象”在人可见的物质的具体形态。
那么,为什么说“形而上”与“形而下”呢?我前些天便开始思考这个“形”字。
浅析庄子的蝴蝶梦——超越现实的梦境“庄周梦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老庄哲学中的精髓,引发了无数文人的遐想,他们或借《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的惆怅与感叹;或借《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吊古怀今,悲今伤古,咏叹人生;或借《庄周梦蝶》寄托着文人才子们对故国、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这都源自于庄子的独到思想,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境加之蝴蝶这一浪漫的意象,在人的脑海中编织出了一幅瑰丽的画面,在感性的认识中蕴藏着理性的哲学思维,不仅使人感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思想之深邃。
即使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思想对现实中的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矫正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并对人们的人生态度、行为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梦——心灵的出口。
庄子是战国中期人,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群雄鼎立,民不聊生。
他在宋国的蒙县做地方官员,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基层干部,后来,他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就辞职了。
回家后靠编草鞋为生。
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
1.梦的产生:人为什么会做梦?西方有一则寓言,说一个牧童白天工作劳累不堪,但是一睡着就梦到自己变成国王,乐不思蜀。
相对于此,一个国王白天享受荣华富贵,一睡着就梦到自己变成牧童,苦不堪言。
庄子并没有梦见自己发财,而是梦到了蝴蝶。
他所向往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心灵可以摆脱世俗的牵绊,自由地与万物往还。
人的生命是落在一个时空里面,你不能选择生在什么时代,也不能选择你的出身,做梦往往是心灵的出口。
有的人在小时候生活很穷困被压抑,他压抑的欲望在做梦时显示出来,只能在梦境中寻找解脱。
这样就形成了人的潜意识。
在幼年时所有受挫的念头与欲望,由于压抑而埋藏在内心深处,这些东西构成了潜意识的主要内容。
弗罗伊德的《梦的解析》中,指出:人会做梦,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
所谓潜意识,是指我们平常清醒时无法意识到的部分,这一部分潜藏于心中,有如冰山在水面下的六分之五的体积,其庞大复杂的内容远非我们所能想象。
幼儿诗《蝴蝶》美学特征《蝴蝶》是一首经典的幼儿诗歌,它虽然简短,但是融合了多种美学特征,给人以视觉、听觉和感情上的愉悦。
其次,在文学语言上,《蝴蝶》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形式,选用了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和句式。
例如,“蝴蝶有两只翅膀,飞呀,飞呀,真高兴”,简单明了地描绘了蝴蝶的形象和动作,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同时,这种形象感的语言也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和情感共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到诗歌中所传递的美。
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押韵和节奏感。
例如,“蝴蝶呀,蝴蝶,飞进花丛纷飞舞”,这里使用了“蝴蝶”和“飞”之间的押韵,以及句子整体的节奏感,使得诗歌更加韵律流畅、和谐优美。
这种押韵和节奏感,更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得他们更加喜欢听这首诗歌。
此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美学特征是象征或寓意的运用。
在《蝴蝶》中,蝴蝶可以被理解为追求自由和美的象征,它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种象征和寓意的运用,不仅加深了诗歌的意蕴,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最后,《蝴蝶》还体现了儿童文学的一些特点,如快乐、天真和乐观等。
诗歌中描述的蝴蝶飞翔的画面和旋律都给人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童真和快乐。
这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和态度,对于幼儿诗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孩子们在优雅的诗歌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积极的情感滋养。
总之,《蝴蝶》这首幼儿诗歌融合了以上多种美学特征,使得它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吸引力。
它不仅丰富了幼儿文学的领域,也为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教育意义。
通过这样的诗歌创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