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经济增长下滑的主要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120.57 KB
- 文档页数:2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牧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资产类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上在总体上为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明显。
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增收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已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尚未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
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城乡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教育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520.9 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68.9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水电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
旱作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
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
就本地而言,养殖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
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正如民间所说的“副业不赚钱,零钱聚整钱”。
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内部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微电子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养殖业如我镇的养鹅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其科技要求非常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其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导致“血本无归”。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农民收入增速近年的连续下滑,使一度有所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再度扩大之势,这必然拉大城乡全面发展差距,并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
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做了探讨,并就这一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差距逐渐拉大。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
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然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彻底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农民收入太低。
对全面实现小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对这一问题作深层剖析。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1,2002年继续扩大到:1,2003年扩大到:1,呈持续扩大态势。
根据曾国安的五等分统计法来看,最贫困的20%的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而同期美国为%),最低的4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最高的1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最高的20%的人口收入比重为%(而同期美国为%),10万亿元存款中20%的富人占有80%的份额。
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和对策的思考1. 引言1.1 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和对策的思考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方面。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相对较低,与城市居民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加之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经济收入不稳定。
需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的道路、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效率。
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等方面的条件,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和矛盾,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比如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等。
2. 正文2.1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难题。
这些问题矛盾主要包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方面。
首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往往难以有明显提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农民靠种地、务工等收入渠道越来越有限,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单一:我国农业生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技术含
量和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
2.市场扭曲: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小农经济难以接触大
市场;受保护的行业和企业也济济一堂,导致了土地流转受阻,农业
生产和市场缺乏有效联接。
3.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教育、
医疗、社保等成本上升,使得农民讨价还价的能力较为有限,提高农
民收入的空间有所压缩。
为提高农民收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和产品质量,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科技支持,支持搭建农业产业链,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能力。
2.扩大市场:创新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扶持大型、专业化、市场
化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使农民以股份或租赁的方式加入农业产业链,在市场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3.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村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广泛推行
劳动力转移计划,帮助农民就业和创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4.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动城
乡融合发展,逐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更好地服务农村群众。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在逐步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增长仍然相对缓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农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其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2. 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由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供应存在较大波动,农产品价格经常处于波动之中。
这种价格波动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农业生产存在技术壁垒。
农村地区的科技与信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着一定的技术壁垒,影响了其收入增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发展乡村产业。
政府可以引导和扶持农村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和经济来源。
3.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自己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1 -。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为此,“十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的增长”。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2004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5.2%,农民得到了实惠。
但从1997年开始,增长速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
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3%,1999年增长3.8%,2000年增长2.1%,直到2001年才出现反弹,增长4.2%。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上年增长4.4%。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575元,比上年增长约4%。
最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
受“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2127元,仅比上年增长0.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政府不再提高农产品价格,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幅下降。
过去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政府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再靠提价的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不现实。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连年提价,加上粮食生产成本递增,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七成,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如果再提价无疑于饮鸩止渴。
(二)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特别是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逐渐减少。
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全社会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背景下,许多以低技术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面临困境。
一些地方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减少冗员,导致乡镇企业吸收农民就业人数下降和农民收入减少。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1.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限制: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存在技术水平低下、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受限。
2. 市场不完善:农产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大、产销不衔接等问题,导致农民难以通过市场渠道获得更好的收益。
3. 农业经营规模小:部分农民经营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影响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农民增收。
4.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无法实施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农业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增收潜力。
农民增收缓慢的影响:1. 农村贫困问题加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村贫困问题加剧,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农民工外出打工增加: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力受限。
3. 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业生产意愿低,农产品供给不足,给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稳定带来风险。
农民增收的对策:1.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2.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升农民对农产品价格的议价能力。
4.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5.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农村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及对策农民增收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农民增收缓慢的情况依然在持续,造成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以及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停留在劳力密集型的阶段,机械化程度依然不高,这导致了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同时,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也是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2.市场信任度低由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不足,农产品的质量往往与标准存在差别,影响了商品的信任度,导致价格难以提高。
3.土地纠纷问题土地纠纷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一些土地纠纷往往会直接影响农户的种植收入,还会导致耕地荒芜、资源浪费等问题,恶劣影响农民的增收发展。
4.没指导农民走品牌经济之路品牌经济已经逐渐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企业都通过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但是由于缺乏品牌战略的指导,农业生产企业还没有开始全面发展品牌经济,农产品自主品牌尚未得到发展。
二、农民增收策略1.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下,劳动力密集型的种植方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市场需求,需要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优化种植结构。
农民可以考虑将自己的土地租赁出去,或者向他人合作,节约成本,并且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例如影响专业你课程。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以满足市场竞争需求。
2.提高市场信任度为了提高市场信任度,农民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再培训,坚持实践、收获监测、销售合同等方法,从店头到收成全程把防假奶的证明都落实到位。
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包括持续优化生产过程、开发科技研究、合作伙伴突破性技术以及科学管理等。
3.加快土地改革土地问题对农民增收也有很大影响。
在支持相应政策的推进下,农民可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计划设计合作土地利用模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