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1-14课)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49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炀帝陵罗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
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
本课介绍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及灭亡的基本史实。
2、掌握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3、掌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PPT课件,收集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故事等一、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盛唐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二、新课讲授(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让学生了解朝代的更迭,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让学生结合材料“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思考“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PPT给出: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并出示隋朝疆域图,感受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出示琼花图片和以下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的统一过程及其灭亡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为学生展示了隋朝的历史画卷。
在本课中,学生将了解到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灭亡的原因,从而加深对隋朝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学生的认知体系中,他们对历史已有一定的了解,但隋朝历史相对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隋朝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灭亡原因,掌握隋朝历史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隋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6.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隋朝历史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隋朝的建立2.统一过程二、隋朝的灭亡1.灭亡原因2.灭亡过程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结束后,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以及隋朝的灭亡。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隋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让学生对隋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明朝的统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对明朝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明朝,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
2.教学难点:明朝的统治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明朝的宫廷音乐、展示明朝的服饰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辅助材料,呈现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如: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明朝的经济有什么发展?明朝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14课重要知识初一历史下册1---14课复习提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隋唐时期。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
589年隋朝统一中国。
隋朝与历史上的秦朝最相似。
2、隋文帝统治出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3、隋朝大运河开通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在位皇帝:隋炀帝。
概况: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而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历史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政要”1、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 就是唐太宗。
2、贞观之治的原因(内容)是:⑴、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⑵、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⑶、戒奢从简⑷、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⑸、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⑹、大兴学校、发展科举3武则天: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政绩: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⑵、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⑶、使唐朝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之治的内容(原因)⑴、选贤任能⑵、重视地方吏治⑶、注意节俭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4、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 ⑴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⑵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创立⑴隋文帝分科举人⑵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3、科举制的完善⑴朝代:唐朝⑵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⑶过程:①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②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4科举制的影响⑴、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 ... 任职。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ppt.Convertor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一、教材体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共包括3个单元、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本书主要叙述的是从隋朝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
2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3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5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繁盛一时的隋朝2.“贞观之治”3.“开元盛世”4.科举制度的创立5.“和同为一家”6.对外友好往来7.辉煌的隋唐文化(一)8.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三、教材分析6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8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知识梳理9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科举制度中的“科”是分科的意思,“举”是选拔的意思。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和文化、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基础知识,对封建社会的演变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特别是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皇帝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以及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可能对古代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于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课题,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有趣的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隋朝的兴衰,感悟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生动展示隋朝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隋朝的建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隋朝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朝的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隋朝的历史事件,解答学生的疑问。
5.巩固拓展: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反思历史教训。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宋元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明朝复杂历史现象方面仍存在困难,如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2.难点: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版图、明朝皇帝肖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宋元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突出重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7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包括明朝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教材通过对明朝的统治进行系统阐述,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明朝的统治。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容易混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明朝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外交状况。
2.教学难点:明朝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明朝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直观展示明朝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版图、历史人物等,引起学生对明朝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的历史特点和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阐述明朝的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外交状况。
5.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成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隋朝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隋朝的历史背景和灭亡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对大运河的重要性和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主要成就和灭亡原因;掌握大运河的开通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大运河的开通背景、过程和影响,隋朝的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辅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隋朝历史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隋朝历史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和主要成就。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详细讲解大运河的开通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隋朝的历史地位和教训。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的历史进程。
教材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历史了解还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明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兴趣,但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明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困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和批判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等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意义,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的历史。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明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版图和一些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末农民起义等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