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的护理常规
- 格式:ppt
- 大小:891.50 KB
- 文档页数:27
消渴病中医辨证护理常规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
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消渴护理常规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阴虚燥热患者住室宜凉爽通风。
三、定期检验空腹和饭后2小时的血糖和尿糖变化。
四、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五、观察患者饮水、进食量,尿量及尿的颜色和气味。
观察患者的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做好记录。
如观察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处理:1.患者突然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
2.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呼气有烂苹果气味的酮症酸中毒时。
3.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等症状。
六、临证(症)施护:1.燥热伤肺者,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穴,用揉法。
2.胃燥伤津者,口渴时可用山药、麦冬煎水代茶饮;大便秘结时可食多纤维蔬菜及口服麻仁丸。
3.肾阴亏虚者,可艾灸肾俞、关元、复溜、三阴交等穴。
口渴时可用枸杞子、鲜生地煎水代茶饮;4.阴阳两虚者,可给怀山药100g、黄芪100g煎水代茶饮,或用猪胰低温烘干,研末用人乳调6g敷于脐部,或耳穴埋籽,取内分泌、肾、膀胱等穴。
5.阴虚阳浮者神昏迷蒙时,按昏迷常规护理。
给予氧气吸入,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6.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饮用,亦可食用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给50%葡萄糖推注。
7.做好酮症酸中毒抢救工作。
七、对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严防口腔溃疡和褥疮发生。
八、若有皮肤搔痒、疖肿、痈疽、目疾、足痿、淋症和中风等,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九、降糖药物的用药类别、时间、途径和药量,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
如磺酰脲类药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药饭后服用。
注意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十、饮食调护:1.严格按医嘱进食,认真控制主食量,每天的饮食总热量要在符合疾病和身体需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
2.用餐要定时定量,如能少量多餐则更佳。
外出时应携带必要的食物,以保证按时进食。
3.少食煎炸食品。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是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内郁、劳郁过度所致,以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既往饮食习惯、饮食结构、进食情况。
(2)了解患者生活方式、休息和排泄状况。
(3)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家族史。
(4)了解患者有无低血糖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无血管、神经系统异常。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肝胃郁热证。
证候:脱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
证侯:脱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会艮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
舌红,边有瘀班,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
证候: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杲,便澹,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
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
证候:心烦口苦,胃脱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
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
证候: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漫赤便秘。
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
证候: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脱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澹,口干口苦Q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腕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起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消渴的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连续3日,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5.协助医院完成各项检查。
6.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脉、皮肤等情况。
2.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寒、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出烂苹果气味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即使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制测体重。
三、给药护理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
四、饮食护理1.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
2.禁食糖、烟酒、少食煎炸食物。
3.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水煮蔬菜类食物。
五、情志护理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施护1.上消(燥热伤肺症),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中消(胃燥津伤症),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
3.下消(肾阴亏虚症),可进行六位艾灸;口渴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4.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
必要时遵医嘱给药。
5.有皮肤瘙痒、痛肿、痛症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七、健康指导1.向患者讲解饮食方法,使患者合理安排每日膳食。
2.避免精神创伤和过度劳累。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
4.讲解本病并发症的表现;如眼部病变,足部感染等。
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理发、修指甲;内衣、鞋袜要柔软宽松;趾端要保暖。
6.定期复查,随时携带糖尿病治疗保健卡。
以防发生低血糖时可采取急救措施。
消渴护理方案1. 引言消渴,是中医学术语,指的是多尿、口渴、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消渴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而引起的疾病。
消渴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对于消渴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 护理目标消渴的护理目标主要包括:- 控制血糖水平,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感; -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措施为了达到上述护理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3.1 药物治疗•根据医嘱,静脉给予降血糖药物,例如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前先检查血糖水平,根据结果确定剂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医生。
3.2 饮食调理•根据医嘱,按时进食,控制饮食热量;•避免食用高糖食物,选择低糖、低脂、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每餐进食后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结果调整饮食。
3.3 监测血糖•每日定时监测血糖水平,记录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血糖波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血糖。
3.4 生活规律•定时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良好的心态和睡眠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建议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3.5 水分摄入控制•根据医嘱控制水分摄入,避免水分过多造成尿量增多;•每日监测尿量,及时报告医生。
3.6 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关心和安慰患者;•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增加对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加入支持性团体,共同交流和分享心路历程。
4. 效果评估•持续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与护理前的水平进行对比;•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改善,如口渴、尿量减少等;•通过患者的反馈了解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5. 结论消渴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合理的护理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监测血糖、生活规律的调整、水分摄入控制和心理护理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消渴患者护理常规消渴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根据本证“三多”症状的主次,又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病位在肺、胃、肾。
糖尿病、尿崩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辨证:燥热伤肺证、胃燥津伤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既往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家族史。
2.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并发症。
4.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措施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做好记录。
多饮多尿者,需记录24小时液体进出量及小便次数,并注意尿液的颜色、气味等。
3.观察患者饮食情况,每周定时测体重。
4.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脉、皮肤、气味等情况。
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现象时;或有神志改变、恶心呕吐、呼吸加速、呼出烂苹果气味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严格按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中药汤剂宜温服,安排在两餐之间服用。
6.遵医嘱进食,控制总热量;严格限制各种甜食以及各种含糖饮料等,禁烟酒。
7.增强与慢性疾病做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8.燥热伤肺证,若患者口干舌燥,可给予鲜芦根煎水代茶饮;胃燥津伤证,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肾阴亏虚证,可进行穴位艾灸;口渴时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出现低血糖时,立即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必要时遵医嘱给药;有皮肤瘙痒、疖肿、痈疽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三、健康教育1.向患者讲解饮食疗法,使患者合理安排每日膳食。
2.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方法。
3.讲解本病并发症的表现,如眼部病变、足部感染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4.指导患者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积极进行有氧运动。
四、出院回访1.是否遵医嘱正确服用降糖药,血糖的控制情况。
2.运动及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必要时给予相应指导。
3.告知随身携带糖尿病治疗保健卡,以防发生低血糖时,可采取急救措施。
消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常见证型有肺热伤津、胃热炽盛、肾阴亏虚。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临证护理【肺热伤津】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心烦易怒。
(1)中药敷贴:敷贴于足三里穴以清热泻火。
(2)艾灸足三里以益气固表养阴生津。
【胃热炽盛】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恶心口粘。
(1)微波频谱治疗:具有理气功效,缓解脘腹胀满。
(2)艾灸治疗:足三里穴缓解恶心呕吐症状。
【肾阴亏虚】小便频数,夜尿增多,甚至饮一溲一,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冷,下肢浮肿。
(1)艾灸治疗:艾灸足三里,肾俞等穴,以补益肾阳,达消肿之效。
(2)中药沐足:以缓解肢冷,腰膝酸软无力。
3.饮食护理【肺热伤津】忌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宜选清热生津之品,可用鲜芦根、金银花泡水代茶饮。
【胃热炽盛】饮食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禁忌食肥腻之品,可用山药、麦冬泡水代茶饮。
【肾阴亏虚】饮食宜滋阴补肾,可用枸杞子、鲜生地泡水代茶饮。
用药护理中药汤剂饭后服用。
4.并发症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严密观察血糖情况。
(2)严密监测酮体、电解质、及ph值情况。
(3)神志清楚患者鼓励其多饮水,促进酮体排出。
低血糖反应(1)严密监测血糖,随即血糖低于3.9MMOL/L时,立即嘱患者进食,并半小时后复测血糖。
5.健康指导(1)加强饮食指导,规范糖尿病饮食。
(2)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随身携带糖块。
(3)心理护理:保持愉悦心情,树立治疗信心。
(4)出院定时复查,如有呼吸深快,呼吸有烂苹果味,烦躁不安,及时就医。
(5)随时携带急救卡,注意与家属沟通,努力取得家属配合。
消渴(糖尿病)护理常规一、疾病名称消渴是因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
二、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量频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临证护理1、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疲倦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胀腹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胖,苔薄白,脉虚细无力。
1)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
2)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3)患者若口干舌燥,可给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
2、阴虚火旺证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易燥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1)饮食宜清淡,平时可煮食山药,控制总食量,忌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2)关心体贴患者,消除急躁易怒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治病信心。
3)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粗纤维的蔬菜,必要时按医嘱口服麻仁丸等润肠通便药物。
3、阴阳两虚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夜尿增多,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纳不香,舌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禁房事,避风寒。
2)宜进食补益脾肾、益气养阴的食物,如猪肾、黄芪,黑豆等。
3)中药汤剂宜文火久煎,温服。
4)注意观察病情,发现阴虚阳浮或阴阳离决等所致的危重变证立即报告医师。
四、饮食护理以保证营养又不加重病情为原则,根据病人的活动度、体重情况,实行总量控制。
少食油腻、煎炸食品,饥饿感较重时,可给予蔬菜类食物充饥。
五、情志护理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六、用药护理1、服用降糖药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如药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定期监测血糖变化。
2、中药汤剂宜温服。
3、注射胰岛素后,观察用药反应,防止发生低血糖。
七、并发症护理1、酮症酸中毒:1)若出现疲乏无力、极度口渴、恶心、呼吸加速、呼气有烂苹果味,应立即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协助做好血糖、酮体、血气的监测。
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病机为禀赋不足,阴虚燥热,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
主要指西医糖尿病。
一、护理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
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中风、雀目、疮痈等。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临证护理】1、做好病情观察,观察神志、血压、视力、舌脉、皮肤、口渴程度,进食量,血糖变化。
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
2、口渴时可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茶饮,大便干结时可用大黄,玄参泡水服或指压长强,大横等穴。
3、多食者可食新鲜蔬菜以增加饱腹感,宜食山药、木耳等益气养阴食品,适当增加运动量。
4、多尿,腰膝酸软者可用艾灸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
5、注意用眼卫生,指导足部保健按摩穴位及方法,保持口腔、皮肤、会阴及足部卫生,防止感染。
【饮食护理】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年龄,体力活动程度,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量。
2、注意饮食调护,平衡膳食,忌肥甘厚味之品,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护理】1、严格按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
2、胰岛素治疗者指导其胰岛素注射方法、存储方法、注射部位及不良反应等。
3、中药汤剂宜偏温凉服用。
阴阳两虚患者宜温服。
【并发症护理】1、酮症:如出现神昏、烦躁不安、呼吸有烂苹果味、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及时报告医师,紧急配合处理。
2、低血糖:如出现大汗淋漓、饥饿、心悸、头晕等,及时给予糖果、饼干、果汁等口服或静脉推注50%GS,监测血糖。
【健康指导】1、调畅情志,增强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2、坚持饮食、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当运动方式3、遵医嘱用药,定期病情监测。
外出时携带诊疗卡及糖果、饼干。
4、慎起居,避免疲劳,顺应四时变化增减衣物,保持口腔、会阴等清洁卫生,注意足部自我按摩保健。
二、辩证施护【热盛伤津】1、主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消渴(糖尿病)护理评估1、家族史,既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2、病程、主要症状及其特点。
3、心里社会状况。
4、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5、辨证分型:1、脾虚湿热;2、气阴两虚;3、脾肾气虚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监测血糖变化,方低血糖。
(2)观察有无糖尿病并发症症状。
(3)生命体征检测。
(4)体重检测。
3.饮食护理个体化糖尿病饮食;强调膳食平衡。
节制肥甘厚味辛温助阳之品;禁烟酒。
膳食与药膳调配:尽可能基于中药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
单纯饮食控制者,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4.运动护理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坚持有氧运动。
保持健康为目的体力活动包括每天至少30分钟等强度的活动,运动时注意安全性。
其他尚有散步、广播体操、太极拳、游泳、打球、划船、骑自行车等。
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5.情志护理清净养神,宁心寡欲,怡情畅志,乐观愉快。
6.中医操作护理可根据病情选择耳穴埋豆、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穴位磁疗等。
7.临证(症)施护(1)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时能及时识别并报告医生。
(2)预防外伤。
(3)避免摔倒。
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护1.脾虚湿热(1)主症: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口渴引饮,能食便溏,或食少腹胀,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
(2)施护:①可选用黄芪,人参等煎水代茶饮。
山药打泥代餐。
②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饮食有节(洁),忌生冷,辛辣之品。
③余结合护理要点。
2. 气阴两虚(1)主症:倦怠无力,汗出气短,口干渴,小便頻数,舌红少苔,脉细弱。
(2)施护:①病员应饮食有节(洁),多食蔬菜和粗粮、控制米面淀粉类食物摄入。
②保持精神调养,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性欲。
③注意保暖,防止感冒,④枸杞子15克,煎水代茶饮,能滋养肝肾阴液,气血不足者服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的归脾汤或以麦冬、元参泡茶,宜饭前空腹服用。
口渴多饮甚者,可加用玉竹,沙参等煎水代饮茶;乏力气短较甚者,加用黄芪煎水代茶饮。
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消渴病痹症是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消渴病病程日久,淤血阻滞络脉所致。
1.护理评估(1)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2)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寒凝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2.护理要点一般护理(1)按消渴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2)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3)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病情观察做好记录(1)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等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2)观察患者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等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遵医嘱服用,气虚血瘀、阳虚寒凝者中药宜热服,痰瘀阻络者宜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
4.饮食护理给予富含V B1,V B6,V B12,烟酸食物摄入如瘦肉、肝、绿叶、蔬菜、豆类等,消渴病饮食。
5.情志护理做患者思想工作,增强与疾病作斗争信心,以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辨证施护气虚血瘀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观察肤色和肢端感觉情况,局部用活血化瘀、通络舒筋之中药汤剂擦洗,轻柔按摩。
阴虚血瘀证:烦渴多饮可用鲜芦根花粉等泡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
阳虚寒凝证:注意保暖,可进行中药熏洗。
痰瘀阻络证:足浴疗法日一次,胸部憋闷时,给予吸氧,半卧位。
肝肾亏虚证:注意休息,不可过劳,节房事,随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褥疮发生。
健康指导1.控制消渴病,控制血糖。
2.理疗。
3.医师指导下按医嘱用药。
4.日常生活中,保护无感觉区,病人应积极参与家务活动、种花,尽量生活自理,是一种有效功能训练。
5.保持足部清洁,用中性皂水清洗,避免感染,选宽松的鞋袜,每日用温水泡脚并注意水温在37℃以下,时间20-30分钟,以免烫伤,洗净后用清洁柔软毛巾轻轻擦干。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消渴病,古称“消渴”,乃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乃是由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需标本兼治,调理阴阳,调和气血。
一、中医护理原则1. 坚持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护,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2. 注重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饮食,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辛辣、油腻、甜腻之品。
3. 重视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病情。
4. 加强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药物护理: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中医护理措施1. 饮食护理(1)早餐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浆等。
(2)午餐以五谷杂粮为主,搭配蔬菜、瘦肉、鱼虾等。
(3)晚餐宜清淡,以蔬菜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4)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少食或不食甜食。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与支持。
(2)引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心理压力。
(3)教授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3. 生活护理(1)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舒适,有利于患者恢复。
(2)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3)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
4. 药物护理(1)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
(3)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1.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如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减轻。
2. 血糖、尿糖等指标恢复正常或趋于稳定。
3.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4. 药物使用合理,无不良反应。
5. 患者对中医护理满意,积极配合治疗。
消渴病中医护理,需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遵循中医护理原则,实施中医护理措施,以期达到康复目的。
愿患者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生活!。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定义: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机体阴虚燥火。
一、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临证护理1、肝胃郁热:大便秘结时,可食用多纤维蔬菜或遵医嘱口服通便药。
2、阴虚火旺:口渴时给予中药(如:菊花茶、苦丁茶)泡水代茶饮。
遵医嘱给耳穴压豆,选穴内分泌、心、神门等。
3、气阴两虚:易感冒,要加强生活起居,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避风寒。
遵医嘱给耳穴压豆,选穴内分泌、肾、脾等4、阴阳两虚:以尿量频多为主症,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遵医嘱进行穴位艾灸,选穴气海、关元、肾腧等。
三、情志护理1、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增强其与慢性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2、鼓励家属理解支持患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了解患者情志状态,指导采用移情易性的方法,鼓励参与社会活动,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
四、饮食护理严厉遵医嘱举行饮食治疗,按时定量进餐,规律三餐。
禁食糖、烟酒及高淀粉的食物。
11、肝胃郁热:宜进食开郁清热之品,如:苦瓜、黄瓜、银耳等。
2、阴虚火旺:宜进食滋阴降火之品,如:老鸭、莲子、百合等。
3、气阴两虚:宜进食益气养阴之品,如:蛋类、鱼肉、山药等。
4、阴阳两虚:宜进食温益肾阴、补肾滋阴之品,如:猪肾、黑豆、黑芝麻等补肾壮阳之品。
五、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
2、中医外治护理:严厉把握艾灸、中药足浴及耳穴压籽的顺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和考前须知,周密观察治疗后的回响反映。
3、严厉遵医嘱服用降糖类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并周密观察降糖药物使用后的回响反映。
4、静脉滴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中药制剂,严厉遵守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注意配伍禁忌及用药平安。
六、并发症的护理1、低血糖: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现象时,立即监测血糖并给予糖水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口服或遵医嘱给药。
2、酮症酸中毒: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定时监测血糖、尿酮,做好抢救准备。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消渴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特征是尿频、多饮、多食、疲乏无力等,严重时还会导致体重减轻、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气虚、阴虚、热盛等导致的。
因此,中医对于消渴的护理方案主要有调理气血、滋养阴血、清热解毒等措施。
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消渴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建议患者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为主。
可以多食用糙米、杂粮、蔬菜等高纤维食物来控制血糖的升高。
同时,还要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糕点、饼干、油炸食品等。
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避免喝过多的水,以免加重尿频症状。
2.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消渴主要与气虚有关。
因此,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增强气血的流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来调理气血,增强气血的循环,以达到消除消渴症状的目的。
3.滋养阴血消渴患者常常伴有阴虚的症状,因此中医推荐患者多食用一些滋养阴血的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桑椹、鸽蛋等。
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可以滋养阴血,增强体质。
4.清热解毒消渴患者常常伴有热盛的症状,中医认为消渴主要是热毒引起的。
因此,对于热毒的清除非常重要。
中医推荐消渴患者多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栀子、山药、薏苡仁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解毒,调节体内的热量,改善症状。
5.心理护理消渴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因此,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建议,患者应该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休闲、运动、读书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的平稳。
6.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消渴患者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