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地理日本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2. 掌握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
3. 学会常用的防震措施。
4. 认识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教学重点:1. 日本的自然环境。
2. 防震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
2. 日本地图、板块构造学说资料。
3. 防震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导入: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如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位于我国东方,是我们的邻邦——日本。
你对日本了解多少呢?二、新课教学1. 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1.1 阅读地图,回答问题:(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2)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3)日本的纬度范围是多少?1.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总结: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亚洲东部。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 学习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
2.1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2 教师讲解: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因此多地震与火山。
3. 学习常用的防震措施。
3.1 学生阅读防震知识资料。
3.2 教师讲解:如何正确应对地震,如保持冷静、迅速撤离、采取保护措施等。
4. 学习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4.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4.2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总结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三、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强调防震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日本地图,标注重要地理特征。
2. 撰写一篇关于日本自然环境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资料、地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防震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的地理知识,对亚洲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日本的认识相对较浅,对日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日本的地理特点、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日本的发展模式,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学生对日本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案例,使学生理解日本的发展模式。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在学习亚洲地理时,学习了哪些国家?现在请大家来介绍一下日本的地理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如岛国、海岸线曲折等。
初中地理日本优秀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
(3)了解日本的经济、工业、农业、渔业等现代化程度。
(4)通过读图,掌握日本的主要海港、工业区和地震、火山分布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通过对比图表,了解日本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日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国际视野,增强对邻国日本的了解。
(2)学习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的经验,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
(3)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日本的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
(3)日本的经济、工业、农业、渔业等现代化程度。
(4)日本的主要海港、工业区和地震、火山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1)日本的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的综合理解。
(2)日本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解读。
(3)日本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借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激发学生对日本这个邻国的兴趣。
2. 新课教学(1)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
(2)日本的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多山地、丘陵,沿海平原狭窄;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资源贫乏,煤、石油等主要依赖进口。
(3)日本的经济、工业、农业、渔业等现代化程度:经济发达,工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农业和渔业也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
(4)日本的主要海港、工业区和地震、火山分布情况: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主要工业区和沿海港口城市;多地震、火山,如富士山、樱岛火山等。
3. 案例分析以日本地震和火山为例,探讨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河流、湖泊及水资源利用情况。
4. 使学生认识日本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主要经济部门,了解其经济发展特点。
5. 培养学生对日本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点。
2. 难点:日本的地形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的河流、湖泊及水资源利用情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日本的经济特点,掌握其经济发展状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日本的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日本的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日本的地形对经济的影响,如山地、丘陵对农业、工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日本的河流、湖泊及水资源利用情况,总结其特点。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日本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山脉、河流、湖泊。
2. 请学生总结日本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4.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的河流、湖泊较少,水资源利用却很充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教学拓展:1. 邀请日语老师进行日本文化介绍,让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
2. 组织学生观看日本地理相关的纪录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日本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反思:1. 课后认真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2.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了解日本的气候、资源和环境问题。
3. 掌握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4. 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2. 日本的气候、资源和环境问题。
3. 日本的主要城市和地理特点。
教学难点:1. 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2. 日本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2. 地图和图片展示工具。
3.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源。
4. 学生练习册和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日本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日本的知识?”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解释日本是一个由四个主要岛屿组成的岛国,并介绍其周边海洋和邻国。
2. 探讨日本的气候特点,包括四季分明、多雨等,并解释其原因。
3. 介绍日本的资源情况,包括森林、渔业和矿产资源,并讨论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4. 分析日本的环境问题,如地震、台风和核能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日本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日本的主要城市地图,并介绍东京、大阪和京都等城市的地理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了解日本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建筑风格和人口密集度。
3.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日本城市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并制作一份小组报告。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发放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对日本地理知识的理解。
2.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地理竞赛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互动和实践。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日本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日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节的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可能仅限于一些表面的事物,如动漫、美食等,对于日本的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日本。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2.让学生了解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特征。
3.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特征。
3.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日本。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日本的地理特征。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去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日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关于日本的案例,用于分析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3.提前让学生预习本章节的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对日本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让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日本。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加深对日本地理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大部分学生可能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印象,如富士山、樱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地理知识。
2.难点:日本的地形特点、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日本的地理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日本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
2.课件:日本的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本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对日本的了解。
”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日本的自然环境、地形特点、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资料。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简要讲解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日本的地理特征,每组选择一个特点进行展示。
其他组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共同总结日本的地理特征。
4.巩固(10分钟)针对日本的地理特征,设计一些练习题。
第一节日本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堂总结第一节日本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日本单元七学科地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明白日本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
2.了解日本经济的特点,并学会用分析法说明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通过对日本经济地理的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4.了解日本东西兼容的文化特点,并了解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日本经济的特点,并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教学步骤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不少产品也进入我国的市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日本的产品?学生回答预设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经济和文化的有关知识。
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步骤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与研学活动: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经过短暂的休息,一郎继续为大家介绍日本经济和文化的相关内容。
研学内容(一):日本的经济特点指导学生读图,1.分析日本的经济特点.2.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研学成果:1.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2.研学内容(二):日本工业的分布1.读日本工业分布图,找出日本主要的工业区(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及主要工业城市(东京、神户、大阪、横滨、名古屋、北九州),总结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
2.分析日本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研学成果:1.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2.通过研学活动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小组展示,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及合作的精神。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研学内容(三):日本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材料,日本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分析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日本主要在哪些地区投资建厂。
初中地理《日本》教案教学目标:1. 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2.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3. 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教学重点:1. 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 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
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
2. 提问:你对日本了解多少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 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思考下列问题:(1) 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2) 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1) 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
亚洲,东部。
(2) 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教师总结: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亚洲东部,这是从海陆位置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致在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2. 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总结。
3.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地质特点。
4. 介绍常用的防震措施,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
三、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问题引导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
同时,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提高了学生的防震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的讲解较为简单,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日本》教学设计张湾区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二、学情分析: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四、教学处理针对学生学情特点、课标要求和学校现有资源,我决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综合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集成一体,利用其容量大、密度高、交互性强等优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为丰富学生视野,深入挖掘教材,广泛吸取教学经验,将有关日本气候、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内容作为课外阅读纳入课堂。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2.师生共同收集与日本相关的图片(城市、文化、风光)和资料。
3.调查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出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日本汽车品牌。
4.彩笔,空白纸条5.学生准备《浪漫樱花》舞蹈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屏幕显示富士山图(带樱花),配上日本动画片《灌蓝高手》歌曲,用于课前营造气氛,创设视听环境。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屏幕出示世界地图,指向日本,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语言导入:日本是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和我国一样位于亚洲东部即东亚地区,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日本的一些地理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日本》一课,主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日本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地区国家地理特征的继续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亚洲地区的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日本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日本地理位置的记忆。
2.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
3.日本人文地理特征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日本的发展历程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日本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关于日本发展历程的案例资料。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日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1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7.1日本》是关于亚洲东部国家日本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等内容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工业、农业、主要城市以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日本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
然而,对于日本这一国家,大部分学生可能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对于其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了解不多。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图片,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工业、农业、主要城市等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表和图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增进学生对日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工业、农业、主要城市等地理特征;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图片,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日本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日本的地理特点;2.案例分析法:以日本的主要城市为例,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日本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图片、图表等相关教学素材;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工业、农业、主要城市等地理特征,让学生对日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__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__语言朴实,记叙真实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写有生词的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2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1)出示:惊恐残忍照料至仁至义无辜和善抚养有始有终小勺拽着聂荣臻(2)指名读——齐读(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残忍:凶恶、狠毒无辜:辜,罪。
案例题目:《日本》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
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从教材内容来看,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标题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日本的国情——地域狭小、资源贫乏。
对他的经济以及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
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学会学习一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及气候的特征。
教学难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综合法、启发式引导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播放多媒体【百度视频1】/s?f=0&n=1&word=%B6%DF%C0%B2a%C3%CE【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想到了哪个国家?(日本)【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国家——日本,他与我国为什么要用“一衣带水”来形容呢?它的自然环境,经济以及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与我共同走进日本。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
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案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最大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日本》(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日本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
读图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会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学会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地震的危害,因而学会如何防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体会到日本面对的威胁和机遇,树立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做才是安全而有效的灾难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
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灾难。
【教学方法】读较分析、方法总结、总结归纳、图片及视频等直观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图片: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某国国旗、富士山和樱花。
看了这些图片,你会想到哪个国家?(日本)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的邻邦——日本,去看看那里的自然环境吧!二、新课学习(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1.位置(1)半球位置读图,日本主要位于哪两个半球?(北半球、东半球)(2)海陆位置读图填空: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西北部隔日本海与韩国、朝鲜、俄罗斯(国家)相望,西南部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3)经纬度位置读图,说一说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北纬23.5 °~45°,东经125°~145°)2.范围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其中本州是日本最大的岛屿。
3.地形读图,分析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山地、丘陵广布,平原狭小)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沿海。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4.面积、人口日本总面积约37.7万平方千米,相当云南省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