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13 KB
- 文档页数:6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2.领悟文章情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情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目“项脊轩志”,猜测文章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词、难句,尝试理解并做好笔记。
三、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志”“项脊轩”“诸父分”等。
2.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情感,讨论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结构,为深入学习文章情感做铺垫。
二、课堂讲解1.深入分析文章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2.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文章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难点,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百年老屋”“先妣”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审美价值的认识,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文章的艺术魅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言文,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项脊轩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故乡的感情。
(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学习资料。
3.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文中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家庭、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能够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构思和表达技巧;(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情厚意;(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背诵全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文中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作品《项脊轩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构思、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重点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以家乡为题材的短文。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鼓励进步,指出不足,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项脊轩志》;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归有光的其他作品;4.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尊敬之情。
六、教学内容:1. 回顾《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巩固已学知识。
2.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表达情感。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
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忆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局部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表达可喜之情的词语。
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表达了可喜之情?明确: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表达了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表达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刚刚我们一起体验到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
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的情感的。
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局部。
《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案供稿:张含光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3、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的严谨的艺术结构。
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2、体会本文表达情感的艺术。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先学后教法3、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自行疏通课文意思。
特别要重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较难语句的理解或翻译。
三、学生自主达标。
四、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
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梳理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结构。
2、赏析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一、课前诊断1、处理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文章的结构提纲。
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编写提纲。
提示,抓关键句(一般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梳理结构。
关键句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全文主要是写作者的“喜”和“悲”;二是前四段是主体,后两段是补记,文章由此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此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快乐。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项脊轩志》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篇一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⒈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
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1、文言认知(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优秀3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熟读的根底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学习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1、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学习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地写作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所蕴藉的情感。
朗读完了以后,老师提问学生,看读懂了多少。
问:课文题目为“项脊轩志〞,“志〞是记的意思,“项脊轩志〞就是记述项脊轩的意思。
那课文都记述了些什么?记述项脊轩的什么?主要涉及了那些人?明确:记述了归有光的家事、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
主要涉及了祖母、母亲、妻子,还有自己。
〔初步感知下,学生的答复是很浅很泛的,但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解读,使认识变得明晰起来。
〕问:作者通过记述,仅仅想告诉我们他家有个项脊轩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一些事吗?明确:不完全是,还为了把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感表达出来,项脊轩只不过是作者用来流淌情感的一个河床。
问:那大家能说说本文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吗?明确:对家人的思念,对项脊轩的喜爱。
〔学生这样答复是很粗糙的,也很片面。
“思念〞太泛,“对项脊轩的喜爱〞不够准确——文章是处处着意写轩,但处处意在怀人,因而,在接下来的课文解读中应重在分析作者怎么由轩而人,外表上看是写轩,怎么从写轩的语句中看出对人的情感。
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当就着课文的句子来纠正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有可能学生能答复到“有忧亦有喜〞,这说明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句〕二、老师介绍归有光的仕途及项脊轩的来历。
〔可以有幻灯〕要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就要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生活遭遇,以及这间书斋——项脊轩的来历,因为项脊轩的来历非凡,使得身处其间的归有光时时都能感受来自家族与亲人的关爱与期盼。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项脊轩志》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下面是为您推举新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设计:《项脊轩志》。
一、素养教育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把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擅长捕捉生活中典型的详情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爽、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学问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把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擅长捕捉生活中典型的详情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爽、凝练的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支配两个课时预习要求1.翻译熟读全文。
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商量: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
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许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
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
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
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出名的散文家。
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实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留意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内外多置小门东犬西吠〔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4.一词多义二、特殊句式1.推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2.被动句:得不焚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读书轩中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项脊轩志》教案湖北松滋一中卢红英教学目的:1 体会作者借物怀人的浓郁情感2 鉴赏课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音容笑貌的手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出于真情的写作,才能打动人心,饱含真情的作品,才能世代流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至情散文《项脊轩志》二请学生依次朗读课文,订正字音。
并请全班思考文章的情感线索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原话。
学生回答: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既是文章的结构线索,也是文章的情感线索)三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作者“可喜”的内容,并鉴赏一下你最喜欢的文句。
学生鉴赏:(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作者在清寒的环境中依然勤读不懈,在简陋的条件下,或高声吟咏或静坐冥思。
而小鸟的悠然则表现了环境的宁静,衬托出作者自得其乐的读书生活。
表现作者安贫乐道,远离世俗的高洁情操。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瑰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画一样的意境。
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影参差,错落有致。
微风拂过,树影摇曳,暗香浮动。
“珊珊可爱”之景流露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深深喜爱和眷恋之情。
四学生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可喜的生活和环境。
五老师范读2--4段,学生思考在这部分中作者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这几件事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找出这部分中的三件事:诸父异爨,慈母早逝,祖母故去。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找出在这三件事中表达作者悲情的句子。
鉴赏:(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写出了封建大家庭家道中落后的颓败、衰弱和混乱不堪的情状。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已而,然后。
凡,总共。
再,两次。
由篱到墙的变化实质上是叔伯隔阂程度由浅到深的外在表现,“矣”字流露出对家道中落的深深悲慨、怨恨和无奈。
在这件事中,作者把自己的悲慨之情融注在客观的叙述中。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精选4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对感情基调的影响;2、疏通字词,正音并学习重点字词意义。
重点难点:1、常用文言词语意义,用法2、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法:朗读,讲解,提问,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这位作家就是归有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作者介绍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在嘉定(现上海嘉定)讲学二十余年,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则是桐城派。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将归有光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由此可见归有光文学地位之高。
归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文,推崇文从字顺的语言风格,针对复古派对前代散文的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归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可惜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8次!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活到老学到老),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
归有光屡试不第的悲惨遭遇使得他在回忆书斋,回忆对自己期望值极高的亲人时,自然而然的带有一种悲凉的感情,这也是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调的来源,读文时须注意体会。
三、正音,正义,解题(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题目解释: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及朗读节奏。
要读出“悲”的感情,(设想我复读8年未中,然后回忆我的高中母校……)项脊轩志教案篇二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⒈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2023年《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项脊轩志》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擅长选取富有特征的细微环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微环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绽开,领悟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深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计理念: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绽开分析。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探讨课时支配:两课时,该课为其次课时教学步骤: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驾驭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习回顾文章内容。
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
(这里板书)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面貌一新、幽雅宁静(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改变)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详细绽开,为本课重点)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依据自己的阅历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
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当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验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绽开。
朗读其次段。
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展示多媒体。
(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
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剧烈的。
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高中语文教材的《项脊轩志》是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为了帮助语文教师编写好此课的教案,下面店铺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 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能力训练1. 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2. 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渗透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重点难点]1. 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
2. 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
[学法引导]1. 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2. 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1. 介绍作者及唐宋派。
2.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二〉1. 导入新课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
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一、教案基本信息《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1. 分析《项脊轩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理解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和环境,表达自己对家族历史的感慨。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感悟作者对家族兴衰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准备教材:《项脊轩志》文本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注释、译文等教学用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项脊轩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40分钟)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项脊轩志”的含义。
2.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项脊轩、母亲、妻子等人物形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二、课堂讲解(4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2. 分析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和环境,表达自己对家族历史的感慨。
3. 讲解课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的价值,培养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分析《项脊轩志》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单元教学指要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明清散文。
明清两代的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小说创作。
散文的成就则远不如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时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明初散文主要以宋濂和刘基为代表,内容多为歌颂新政的文章。
其后是前后“七子”的复古之风,接着出现了与之对立的“唐宋派”。
明中叶后又有标榜“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和幽深孤峭的竟陵派。
明末出现了挽歌似的小品文,以及一些反映现实的文章。
清代先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经世致用”之文,接着又出现了占据清朝文坛主导地位的“桐城派”。
鸦片战争后,龚自珍、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享誉文坛。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均为明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学习它们有利于学生把握明清散文的特色及发展脉络。
如果把本册课本前一单元的宋代散文和第一、二册课本四个文言文散文单元结合起来,可形成我国古代散文的总体发展脉络,这一点应让学生有所了解。
再则,本单元四篇文章,在体裁上均属“记”,各又代表着一个类型。
《项脊轩志》是取“志”的广义,即叙事文章。
作者用它也有示志不忘之意,是纪念性文章;《五人墓碑记》名为“记”,实为政论;《登泰山记》属游记;《病梅馆记》则是托物言志之作。
教学中,应注意对此作出比较分析,以便于学生对各类文体特点的掌握。
学习和阅读文言文,词语的积累和句式的结构及用法,是重中之重。
如果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阅读和翻译这一关就过不去,更别说理解了。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前五个文言文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句式和词语的积累,即理解和掌握文章中要求归纳义项的实词和知识短文中讲到的五种文言常见句式的结构和用法。
做到准确、流畅地翻译文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于文言文来说,是不可轻视的,熟读自然成诵。
本单元要求背诵的文字,涉及到三篇文章。
为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时时抓诵读。
每一课每一节都要专门进行练习,养成诵读的习惯,掌握诵读的规律,培养断句、领会内容、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关于作者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壹五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壹五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壹五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琵琶四、字词理解五、活用字词: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六、句式判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七、翻译句子: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和表达方法。
3.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对《项脊轩志》进行阅读、分析和评价。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分析《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3.评价《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4.写作《项脊轩志》相关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2.分析法:分析《项脊轩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3.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围绕《项脊轩志》进行讨论,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小说《项脊轩志》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了解。
2.讲解:教师讲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学生进行笔记,以便回顾和复习。
3.分析:分析《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
4.课堂讨论: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开展学生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呈现: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1.阅读《项脊轩志》全文,并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对文章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写一篇人物分析。
3.小组合作,对全文进行分析,写一篇对文章进行评价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对《项脊轩志》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较好地掌握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总之,《项脊轩志》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情感。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锻炼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打下了基础《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引言《项脊轩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则徐所写的一篇散文,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
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
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的意趣。
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
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
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
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
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
我们
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
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
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
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
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
发言同学
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
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
甚至可以想象诸父
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
这一切怎能
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
“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
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
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
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
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
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
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
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
祖母对自己的殷切
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
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
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
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
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
(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
“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
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
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
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
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