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熟型苹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55.54 KB
- 文档页数:4
激素与果树激素与果树1.生长素:新梢顶部是IAA的主要合成部位,果树萌芽后含量迅速上升,春梢旺长期达最高峰。
随着春梢停长,内源IAA下降至低水平。
秋梢旺长时,梢尖内IAA又上升,形成高峰后下降,直至落叶。
一年内形成春、秋两次明显的高峰,且春梢峰值高于秋梢。
杨洪强教授在测定根内酶活性时发现,能够破坏IAA的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的活性,在吸收根、延长根、过渡根和输导根中均以夏季最高,其次是秋季,春季最低。
由此推测,根内IAA含量也有春秋两次高峰,春季高峰高于秋季。
2.赤霉素:GA在幼嫩的保持旺盛生长的器官中合成。
从芽解除休眠开始,GA含量就开始上升,随着春梢的迅速生长,GA含量继续增加,在初夏春梢停长前达最高峰。
之后春梢停长,夏季枝叶充分成熟时,GA含量下降,秋季秋梢再次生长时,GA源增加,含量相对增加,新梢封顶后又开始下降。
3.细胞分裂素:果树细胞分裂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上,王丽琴教授发现,苹果新根内CTK含量有3次明显高峰,分别出现在早春萌芽至盛花期,夏季根系第二次生长高峰期,秋季又有一个高峰期。
陈美霞博士的研究则发现苹果吸收根和延长根中,一年中有3次CTK高峰,但其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春季萌芽时,吸收根中玉米素核苷(ZR)含量很高,之后下降,到展叶时降至低谷,玉米素(ZT)的含量则达春季含量高峰。
夏季新梢停长、花芽分花时,Z和ZR出现第二次高峰,第三次高峰出现在秋季。
4.脱落酸:研究发现,早春随着休眠结束,芽、梢尖以及木质部汁液中的ABA开始下降,春梢旺长时降至最低。
初夏春梢缓慢生长时,梢尖内ABA含量又有所增加,夏末ABA含量下降,秋季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冬季落叶以前ABA含量又开始迅速上升,并达一年的最高值。
5.多胺:目前对多胺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还较少。
杨洪强教授对根内多胺的发生与分布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吸收根和延长根中的多胺总量,一年内均有3次明显高峰,分别出现在早春萌芽时,初夏新梢停长、根系生长时,以及秋季根系第三次生长时。
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苹果行业发展迅速,苹果表皮颜色偏红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苹果表皮色素是果实吸引力和质量的决定因素,其中果皮颜色类物质含量及其相互关系得以充分研究,是了解苹果色素组成、调控苹果表皮颜色及影响质量的关键。
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主要包括植物性黄酮、二萜、多酚、柠檬酸及其衍生物,它们是果皮色素的主要来源,与果实果皮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当果实发育期不同的时候,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的含量也就不同,即果实发育期,苹果果皮色素含量发生变化。
在苹果发育初期,其内果皮含有较多的植物性黄酮类物质,二萜中叶绿素和柠檬酸含量较高;而在中晚期发育,苹果内果皮中植物性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下降,二萜及多酚的含量增加。
这表明,果实发育阶段和苹果果皮颜色类物质含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有研究发现,光照条件、温度、水分和养分供应水平等环境因子对果实果皮颜色及其色素组成都具
有重要影响。
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含量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决定了苹果外观,也是苹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未来,有必要加强针对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以指导苹果种植生产和质量控制,使消费者获得更优质的苹果,实现苹果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
了解苹果色素组成、调控苹果表皮颜色及影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以改善苹果质量,实现苹果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周兰;王强;丛佩华【摘要】以“津轻”和“丽江山荆子”的果实为试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绿原酸和总黄酮,并探讨果实生长发育中其含量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苹果不同基因型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均有差异,野生型苹果“丽江山荆子”2种多酚含量均高于栽培型苹果“津轻”.2种苹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绿原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果肉在果实发育初期含量高,发育中期绿原酸含量迅速降低,后期含量趋于平稳,果皮无变化;而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在“津轻”中随着果实的成熟膨大总黄酮含量降低,“丽江山荆子”中随着果实的成熟总黄酮含量无明显变化.苹果果实中绿原酸含量变化与果实膨大无直接关系,而总黄酮含量随着果实的膨大而下降.【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农学学报》【年(卷),期】2013(035)001【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苹果果实;绿原酸;总黄酮【作者】周兰;王强;丛佩华【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兴城12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1.101绿原酸又名咖啡单宁酸,化学名为3-O-咖啡酰奎尼酸,是由咖啡酸与奎尼酸组成的羧酚酸,总黄酮指黄酮醇、黄烷醇等类黄酮物质,二者在植物界均归为植物多酚类物质,是植物体有氧呼吸代谢的产物,是许多中药材及水果蔬菜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保护心血管、抗氧化、抗紫外及抗辐射、抗诱变及抗癌、抗菌、抗病毒、降脂降糖、免疫调节作用等。
绿原酸和类黄酮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他们不但对果实的质地、颜色和口感等质量性状有影响,还对植物的抗病、抗逆等抗性有影响。
在医药、化工和食品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绿原酸和类黄酮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苹果果实富含酚类物质,主要包括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根皮素、槲皮素和原花青素[1],成熟苹果的主要多酚类为儿茶素、原花青素及绿原酸类,而未成熟苹果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氢查耳酮、黄酮醇等类黄酮化合物[2]。
山东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泰山早霞’是近几年选育的早熟苹果新品种,果实发育期约为75d,成熟时果面着色可达95%以上,具有成熟早、外观美、品质优等特点,但当果实着色面达2/3,成熟度达九、十成时采收,在室温条件下存放3~5d,就软化变绵,甚至爆裂,具有其独特性,表明着色状况及其花青苷含量是‘泰山早霞’果实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泰山早霞’苹果果实质地、香味及外观品质均受乙烯调控,属乙烯极敏感型。
因此,迸一步探讨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上游的内源调控因子,对于全面认识‘泰山早霞’苹果品质形成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泰山早霞’苹果发育后期的果实为试材,探讨了外源ABA、fluridone(ABA生物合成抑制剂)及乙烯利处理对‘泰山早霞’果实成熟的影响,旨在为全面认识‘泰山早霞’苹果品质形成的调控机理提供基本资料。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不同处理下泰山早霞苹果果实发育后期的花青苷、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结果显示,果实发育后期的花青苷、可溶性糖含量都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处理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ABA合成抑制剂fluridone处理有效抑制了可溶性糖及花青苷含量的升高,延缓了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乙烯利处理则明显促进了可溶性糖及花青苷含量的升高,加速了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
2.测定了泰山早霞苹果果实发育后期各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ABA,GA和姒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GA和姒在6月21日达到峰值,ABA达到峰值比前两者晚3天,而比乙烯的释放峰值早3天,在6月.24日达到峰值:ABA含量的上升时期GA和IAA含量下降,而随后ABA含量再次上升时ETH释放量同步上升,表明ABA影响果实成熟的作用早于乙烯。
3.测定了不同处理下泰山早霞苹果果实发育后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显示,ABA处理和乙烯利处理使果实乙烯释放峰值提前三天出现,其他各处理果实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与对照基本一致;在各种处理中,以fluridone处理的GA、IAA含量最高,ABA含量和ETH释放量最小,而乙烯利与ABA处理的GA、IAA明显低于对照,ABA含量和ETH释放量高于对照。
植物内源性激素和外源性激素对果品质和数量的影响研究随着人类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和种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其中,外源性激素和内源性激素成为研究果品质和数量影响的热点话题。
本文就植物内源性激素和外源性激素对果品质和数量的影响进行探究。
一、植物内源性激素简介内源性激素是由植物自身生合成的一类激素。
它们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各个方面,如幼苗伸长、花开及落果等。
内源性激素主要包括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腐植酸、乙烯等。
这些内源性激素相互调节,最终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二、植物外源性激素简介外源性激素是由植物外界添加的激素,它们同样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外源性激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生长素: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分化。
2. 赤霉素:促进伸长和分化,使植株变得更高大。
3. 脱落酸:用于研究果实的掉粒。
增加外源性的脱落酸浓度,有利于提高果实的掉粒率。
4. 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和老化。
三、植物内源性激素和外源性激素对果品质和数量的影响研究1. 植物内源性激素对果品质的影响植物内源性激素对果品质的影响因果品种类和周期不同而异。
一般来说,它们主要影响果实的成熟、味道、色泽、和营养素含量等方面。
以下是常规果种内源性激素的影响:1)番茄:赤霉素、生长素和腐植酸能够促进番茄生长,增加果实的大小和产量。
此外,硫尿嘧啶能够使番茄的营养素含量更丰富。
2)苹果:生长素、脱落酸和赤霉素是影响苹果成熟的重要因素。
因为它们可以使果实颜色更加鲜艳,并延长果实的保鲜期。
3)橙子:赤霉素和生长素可以适当增加橙子的产量。
同时,腐植酸有助于提高橙汁的含量。
2. 植物外源性激素对果品质和数量的影响外源性激素对果品质和数量的影响也普遍存在。
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外源性激素同样能够影响果实的成熟、大小、产量和口感等方面。
以下是常规果种外源性激素的影响:1)番茄:外源性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促进番茄生长。
同时,外源性乙烯可以加速番茄的成熟过程。
植物激素与果实发育的关系研究植物激素,也被称为植物生长素,是植物内部产生的一类特殊化合物,它们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开花、果实发育等生理过程。
植物激素的种类较多,包括生长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赤露酮等。
在植物的果实发育过程中,这些激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植物激素与果实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激素对果实的发育过程产生的影响。
一、生长素与果实发育生长素是一种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的植物激素,它对果实的发育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果实出现畸形或不完整的情况。
在果实初期,生长素的积累促使胚珠发育并形成胚果。
在果实的伸长期,生长素促进果实细胞伸长,使果实增大。
而在果实成熟期,生长素的降低则促进果实的颜色、香味等品质的形成。
因此,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过程起到了多方面的调控作用。
二、赤霉素与果实发育赤霉素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可以促进果实的生长和发育。
研究发现,赤霉素对果实的发育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赤霉素的应用能够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果实的大小和重量。
此外,在果实的成熟过程中,赤霉素还能够延缓果实的衰老,延长果实的保鲜期。
因此,赤霉素的运用可以对果实的发育和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改善。
三、乙烯与果实发育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它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开花和果实发育等过程。
乙烯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乙烯在果实成熟前的阶段较低,而在果实成熟后的阶段逐渐升高。
乙烯的积累会导致果实的衰老和腐烂,因此控制乙烯的合成和释放对于果实的保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乙烯还能够调控果实的呼吸作用和气味的产生,影响果实的风味品质。
四、脱落酸与果实发育脱落酸是一种促进植物器官脱落的植物激素,它对果实的发育和脱落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脱落酸的积累会引起果实的脱落,而脱落酸的阻断则可延缓果实的脱落过程,提高果实的保持性。
此外,脱落酸还能够促使果实的脱水和凋萎,加速果实的成熟,改善果实的风味和品质。
黔中地区不同品种苹果果皮色素类物质的含量变化袁启凤;卢星谕;仲伟敏;宋莎;马玉华【摘要】为黔中地区苹果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以黔中地区栽培的丽嘎、皇家嘎啦、天红1号和长富2号4个苹果品种为试材,研究其花后50 d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果皮色素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生长发育至成熟阶段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总酚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丽嘎、皇家嘎啦、天红1号和长富2号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显著,4个品种的前4个生长发育时期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08【总页数】4页(P205-208)【关键词】苹果;果皮;色素;黔中地区【作者】袁启凤;卢星谕;仲伟敏;宋莎;马玉华【作者单位】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1.1苹果(Malus domestica Mill)果实(果肉、果皮)中富含有益于人体保健作用的类黄酮、总酚和其他色素类物质[1-4],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国苹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贵州省苹果产业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的引进筛选,在适宜栽培产区宜栽品种面积也逐渐扩大。
目前,全省苹果生产面积在0.67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地苹果生态适宜区之一的威宁县。
此外,在中部地区的长顺县,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和热量丰富等的特点,早熟苹果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长顺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13.5~18.5℃,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相对湿度81%。
研究报告Original Papers收稿 1998-08-26 修定 1999-05-17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工作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研究所完成。
不同成熟型苹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变化的比较1李秀菊 刘用生(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束怀瑞(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系,山东泰安271018)Studies of Endogenous Plant Hormones Dur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 -ment of Different Ripening -Type of ApplesLI Xi u -Ju,LIU Yon g -Sheng (Henan Vocation Technica l Teachers College,Xin xian g ,Henan 453003)SHU Hua-i Rui (De p a rtment of H orticulture,Shan don 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 a ian,Shandong 271018) 提要 酶联免疫(ELISA)分析方法测定中熟品种玫瑰红与晚熟品种红富士苹果果实发育期间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盛花期两个品种幼果中的GA 4/7、ZRs 及iPA 含量较高,盛花后第5周,玫瑰红种子的iPA 、GA 1/3、IAA 含量明显较高。
至盛花后15~17周的采收期,玫瑰红果肉及种子内的iPA 、IAA 、GA 和AB A 含量均较高。
红富士中iPA 、IAA 、GA 和ABA 变化趋势与玫瑰红相似,但时间进程落后于玫瑰红。
关键词 苹果 果实 生长发育 植物激素苹果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实际上是指从开花到果实衰老的全过程,可大致分为细胞分裂和细胞膨大两个阶段。
幼果前期主要以细胞分裂为主(即花前的子房分裂期和受精后的幼果分裂期),之后开始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
通常,果实的生长依赖于发育正常的种子,种子内产生的各种激素向外扩散,刺激周围果肉组织的生长,并控制着果实是否脱落[1]。
由于果实大小与形状是果实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果前期的细胞分裂是构成果形指数的细胞学基础[2],因此,研究不同成熟型品种果树的果实生长发育期间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对于揭示内源激素对果实生长的时空调控,以及合理指导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试验用苹果(Malus pumila )品种为9~10年生玫瑰红(中熟型)和红富士(晚熟型)。
内源细胞分裂素(C TK)及脱落酸(AB A)含量的测定始自盛花期,每隔1~2周取8~10个果实,称取1g 左右果肉或种子,用80%冷甲醇研磨提取。
样品经Sep -Park C 18柱纯化后,以N 2气吹干,再以0.05mol #L -1Tris -HCl 缓冲液(pH 7.5)溶解后,用直接酶联免疫法(E LISA)测定ZRs 、iPA 和ABA 含量[3]。
生长素(IAA)和赤霉素类(GA)含量的测定时期和C TK 及ABA 相同。
样品提取、纯化与测定方法按南京农业大学植物激素测定药盒说明进行。
实验结果1 果实发育期间内源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 图1表明,盛花期及花后1周,两个苹果品种幼果中iPA 含量较高,可能与幼果细胞迅速分裂有关。
红富士的iPA 至第2周下降到第一个峰谷,从第5周开始,含量一直维持图1 果实发育期间果肉与种子内iPA 含量变化在较低水平,第17周出现第二个高峰。
玫瑰红果肉组织中iPA 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在第7周生理落果后及果树花芽生理分化前期,iPA 含量变化比较平稳。
种子内iPA 的变化与果肉不同。
当果肉组织中iPA 含量由幼果期下降至较低时,正在形成的种子内iPA 含量相对较高,红富士种子分别在盛花后第7和第19周出现两个iPA 含量高峰,而玫瑰红的则在第9和第15周出现。
果肉及种子内ZRs 含量变化与iPA 相似(图略),不同之处为红富士种子的第二个ZRs 含量高峰与玫瑰红一样,均在盛花后第15周出现。
这显示,高含量的C TK 类可促进果实的细胞分裂,吸引同化物质运至果实,因而促进幼果的生长发育。
2 果实发育期间生长素含量变化图2显示,玫瑰红果肉I AA 含量变化呈S 型;而红富士则前期呈S 型,盛花后第17周出现高峰之后下降,采收前又达到最高值。
Miller 等[4]在Redharen 桃上也曾见到采收前I AA 含量逐渐上升至最高值,并认为I AA 参与幼果生长与成熟的调节。
种子是幼果中激素的重要合成器官,合成的植物激素向外扩散,刺激周围果肉组织的生长。
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与果肉间的相互协调是重要的。
图2显示,玫瑰红种子内的IAA 含量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为盛花后第5周(此时为果实迅速分裂期);第二个高峰则在盛花后第15周,此时果肉中IAA 含量也达到最高,显示种子及果肉中IAA 的变化与果实成熟过程相关。
图2 果实发育期间果肉与种子内IAA 含量的变化红富士种子内IAA 含量变化则是前期较低,幼果膨大期逐渐升高,盛花后15周呈现第二个高峰,这比果肉提前2周。
采收时种子中的I AA 含量也很高。
这与Miller 等[6]采收前桃胚珠中I AA 含量出现高峰的结果相似。
3 果实发育期间内源赤霉素含量变化图3显示,红富士种子中GA 1/3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采前达高峰;玫瑰红则表现为盛花后5周时含量很高,以后迅速下降,采前又出现高峰。
玫瑰红果肉中GA 1/3含量分别在盛花后第7周和采前出现高峰;红富士则在采前含量较高,采收时含量最高。
玫瑰红与红富士果肉中GA 4/7含量变化趋势很相似,盛花期均较高,这可能与授粉受精等生理过程有关。
玫瑰红在第3周、红富士在第5周出现的高峰可能与幼果迅速生长有关。
盛花后第15周,两品种的GA 4/7含量出现第二个高峰值。
两品种种子内GA 4/7含量变化不同,玫瑰红分别在盛花后第9和15周出现两个高峰。
这与Vanoli 等[5]在苹果中见到的结果相似。
第一个高峰正值种子胚与胚乳的发育旺盛期,种子内可以产生大量的GA 4/7;第二个高峰时,种子已接近成熟,仍具有合成GA 类物质的能力。
红富士GA 4/7含量则在盛花后的13~17周及采前2周出现两个高峰,两个峰出现的时间比玫瑰红晚。
图3 果实发育期间果肉与种子内GA 含量的变化4 果实发育期间脱落酸含量变化红富士果肉中AB A 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变化比较平稳,采收时较高;玫瑰红则在盛花后第2、11周有两个小的高峰,采收时剧增(图4)。
两品种种子内的AB A 含量变化趋势也图4 果实发育期间果肉与种子内ABA 含量的变化不同。
玫瑰红呈S型,采收前含量迅速积累,采收时达最高;红富士则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与玫瑰红的一致,之后下降,采收前又上升,也是采收时最高。
讨论Schneider等[6]根据苹果的相对生长速率,将果实生长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盛花后30~40d,这一时期对果实生长最重要,为果实细胞的旺盛分裂期。
此期末正值树冠形成及春梢顶芽形成期,也是6月生理落果期。
因此,这段时间由于果实细胞的分裂生长和树冠形成,消耗掉大量贮藏的营养物质和当年制造的养分,在这一营养竞争阶段,果实内生长促进型激素多,无疑有利于坐果和果实的前期生长[1,7]。
果实生长的第二个时期为盛花后6至10周,为果实膨大期。
果实生长的第三个时期为花后第10周至成熟,此期碳水化合物及水分以稳定比例供应果实,果实迅速膨大直至成熟。
本文结果表明,中熟型品种玫瑰红与晚熟型品种红富士在第一生长期,幼果植物激素含量变化规律相似。
其中,GA4/7、iPA及ZRs含量均较高,这对于幼果细胞分裂,促进座果以及吸引同化物向幼果的转移有作用。
在盛花后第5周时,玫瑰红种子内GA1/3、I AA、iPA及ZRs均明显较高,说明此时种子是幼果激素的活跃合成场所。
与玫瑰红相比,红富士幼果前期生长较慢,第5周时,单果重已表现出差异(结果略),此时种子内各种内源激素含量也相对较低,反映出不同成熟型苹果品种生长习性似乎是与植物激素含量变化相关的。
第二生长期两品种果肉内各种内源激素含量相对较低,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在第三生长阶段,玫瑰红种子及果肉在盛花后15周即成熟前,出现iPA、ZRs、AB A、I AA和GA4/7的含量高峰,这可能对于协调控制果实的成熟有重要意义。
晚熟品种红富士,其种子中GA4/7、GA1/3、IAA和AB A 等的变化趋势与玫瑰红的相似,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一般落后于玫瑰红。
说明植物激素的变化规律和品种的成熟特性有关,成熟较早的玫瑰红中植物激素的含量高峰出现也较早。
不论是在中熟品种还是晚熟品种,植物激素所表现出的类似趋势均说明各种激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果实发育是各种激素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1黄卫东,原永兵,彭宜本.温带果树结实生理.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125~1292Goffinet MC,Robins on TL,Laks o AN.A co mparison of/Em-pi re0apple fruit size and anatomy in unthinned and hand-thinned trees.J Hort Sci,1995,70(3)B375~3783李秀菊,孟繁静.大豆品种早12花序分化形成期间的内源植物激素变化.作物学报,1997,23(4)B446~4494M iller AN,Walsh CS,Cohen JD.M easurement of indole-3-ace tic acid i n peach frui ts(Prunus pe rsic a L.Batsch c v Red-haven)during development.Plant Physiol,1987,84B491~4945Vanoli H.Identi fication of gibberelli ns in/Golden Delicious0 apple seeds.Acta Hort,1993,329B95~976Schneider I,Proctor JTA,Elfving DC.Characteriz ati on of sea-s onal fruit gro wth of/Idared0apple.Sc i Hort,1993,54(3)B 203~2107陶汉之,高丽萍,陈佩璁等.猕猴桃果实发育中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研究.园艺学报,1994,21(1)B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