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16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目前,全国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地质灾害预防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建设的投入。
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
地质灾害的频发和破坏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防治工作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二是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做到及时准确的预警;三是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 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技术水平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成熟、稳定、可靠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系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指导人民群众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投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技术水平。
加强山体工程、地质灾害区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效果。
3.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政策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大家好,我是一名地质专家,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原因。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壳的运动、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断裂运动引起的;滑坡是由土壤的稳定性下降和雨水侵蚀作用导致的;泥石流则是在山区暴雨或融雪时,大量泥土和碎石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地震,我们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还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
对于滑坡,我们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的监测和勘察工作,发现滑坡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要加强对山坡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还要加强对滑坡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排水系统等,降低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泥石流,我们要加强对山区水资源的管理,防止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
要加强对山区地形的改造,如修建梯田、拦沙坝等,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还要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等,确保在泥石流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员和物资。
我们要做好应对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献。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此外,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等。
第二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山体失稳和滑动。
山体滑坡常常造成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防治山体滑坡,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山体的位移、应力变化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空洞形成和地面下陷。
地面塌陷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地下管道破裂等问题。
为了防治地面塌陷,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地面下陷的速度和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下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地面塌陷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1.频发性: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频发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防治不力: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3.影响巨大:地震、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强化科学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居民的地质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建设等,使整个社会都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
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和财产集中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5.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切实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中国的地理灾害与防治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自然灾害频发。
地理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科学有效的地理灾害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常见的地理灾害类型,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地震地震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地理灾害之一。
由于中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经常遭受地震的袭击。
地震会造成巨大破坏,损失不可估量。
面对地震的威胁,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1.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国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并配备了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并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送预警信息,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逃生和避难措施。
2. 抗震建筑设计中国在抗震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公共设施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抗震设计和检验,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此外,教育机构也将地震安全知识纳入课程,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
二、洪水洪水是中国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发的问题,洪水事件在中国变得越来越频繁。
针对洪水,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河道治理和防洪工程中国通过治理河道、建设堤防和排水系统等手段,提高了抗洪能力。
例如,中国在长江流域的三峡大坝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不仅提供了水电能源,还能有效地控制洪水。
2. 预警系统和撤离计划中国各级政府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并与政府机构和媒体合作,及时向民众发布预警信息。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灾害应急撤离计划,确保在洪水来临时能够迅速疏散人员,减少人员伤亡。
三、地质灾害中国地理条件多样,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针对地质灾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1.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中国在易发地质灾害地区建立了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地质变化,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例如,在高风险地区安装了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如裂缝监测仪和泥石流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形式,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治理成为一项关键工作。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以及应对策略。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地质灾害治理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挑战。
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1. 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是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措施。
其主要包括规划管理、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在规划管理方面,应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开危险区域。
监测预警则是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掌握灾害形势,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此外,风险评估也是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是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常用的工程防治措施包括抢险工程和防护工程。
抢险工程通常是在发生灾害之后进行,目的是尽快消除灾害隐患,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护工程则是在预防控制措施之外,通过修筑防护设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程度。
例如,在山体滑坡灾害治理中,可以采取加固山体和建设挡土墙等工程手段,以减少滑坡可能造成的破坏。
3. 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是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重要方面。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改善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地区的抗灾能力。
常见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
例如,在石漠化治理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固结性和保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应对地质灾害的策略1. 加强科学研究地质灾害治理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策略。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中国西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中国西部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以及科研机构不断加强对西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西部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首先,西部地区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由于西部地区地壳构造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地裂缝、滑坡、地面沉降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另外,西部地区山区较多,地势陡峭,降水集中,泥石流、滑坡灾害也十分常见。
此外,西部地区还存在草地退化、沙漠化等地质灾害问题。
因此,西部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次,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非常复杂。
西部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泥沙高原上,地理环境独特,构造活跃程度高。
地震频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大地构造活跃引起的。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地形陡峭、降水集中、土壤结构疏松等因素导致。
草地退化、沙漠化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放牧等因素造成的。
由于西部地质灾害成因的复杂性,研究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多个因素,从不同角度来探索防治措施。
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中国科研机构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对于地震灾害,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地震预测、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防御水平。
在泥石流和滑坡防治方面,中国采取了生态工程、护坡堰、引导河流等手段来减轻灾害影响。
针对草地退化和沙漠化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希望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平衡。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救援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了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总之,中国西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等。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危害,中国政府以及科研机构倾力研究并实施防治措施,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地质灾害,既是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又是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是一类非常破坏性的灾害。
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研究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指的是地球物理和地质学作用造成的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
其中,滑坡和泥石流两者是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出现,导致经济、环保、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防治滑坡及泥石流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滑坡及其防治对策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山体内部矿物、水和生物等因素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变化,导致土壤失去稳定性出现移动。
滑坡灾害不仅大规模地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威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滑坡的治理:1. 实施坡脚加宽。
采用挖方和倒填方法,使坡脚部位平稳过渡,缓解坡脚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2. 实施喷混凝土加固。
采用注浆或喷洒混凝土的方法,在滑坡面的破口注入混凝土,使其加固。
3. 实施岩锚加固。
采用钢筋锚杆的方式加固滑坡,使岩体结合更紧密。
4. 实施护坡措施。
对于新建和翻修的公路、铁路、水库等工程地处滑坡发生的潜在区域,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2. 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泥石流是由陡峭峡谷中降雨和融雪造成的一种复杂的自然灾害。
它的灾害范围广、危害大,满足一定条件下就会引发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1. 构筑梯田和植物屏障。
通过开挖梯田等方式使水流得以减缓,同时在梯田区域种植树木等植被屏障,阻止水泥冲击泥土,减少泥石流破坏程度。
2. 增加道路排水设施。
尤其是登山道、林道等路段,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路面的排水畅通,并在关键部位加设排水管道及检查井。
3. 建造拦挡坝。
在关键部位设置拦挡坝,拦截泥石流,使其能够缓慢形成堤坝,以减轻泥石流的冲击力。
4. 开展预警工作。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相关泥石流地区的气候、水文和地质情况进行监测,形成一个科学的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力量在地球内、地表及其附近所引起的破坏性地球物理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祸害,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
如何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损失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身损失。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滑坡和泥石流。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建筑用地不断扩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
2、地面塌陷。
因采煤、开采土石方等人类活动,地下空洞日益增多,导致地面塌陷灾害频繁发生。
3、地震。
地震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在瞬间可以带来严重的破坏。
4、岩溶塌陷。
因长期的水蚀作用,地下岩层被侵蚀严重,导致岩溶塌陷。
在面临着这样的地质灾害形势下,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二、针对性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
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发现地质灾害的危险迹象,在危险发生之前挖掘危险因素,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2、科学规划。
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规划建筑用地、生产设施等,使其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3、加强防护措施。
在易发区域加固防护措施,例如设置防护栏杆、绿化固土等,减少灾害的发生。
4、加强教育宣传。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知道如何自我保护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5、加强政府领导。
政府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水平。
结语: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减轻它带来的损失。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不仅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与地质灾害有关的问题,最终达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的目的。
我国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管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或地表地貌运动引起的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严重性体现在频繁发生、损失惨重等方面。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存在不足,防治措施需加强。
加强地质监测预警、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防灾能力和减灾效果是应对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可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有效防范地质灾害风险,助力我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定义、严重性、类型、形成原因、防治管理现状、防治管理措施、地质监测预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防灾能力、减灾效果。
1. 引言1.1 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而且常常在无人居住的高山、深谷或者偏远地区发生,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地质灾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造成巨大的破坏,给灾区的人们带来极大的恐慌和困扰。
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严重性,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地质监测预警、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防灾能力和减灾效果,才能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种种挑战。
1.2 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1. 地质灾害频发:我国位于地质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加上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变化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
每年都有大量的地质灾害事件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2. 影响面广泛:地质灾害涉及到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地域范围,包括山区、平原、海岸等多种地貌类型。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过程和现象引发的对人类生活、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本文将以我国常见的滑坡灾害为例,探讨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首先,地质灾害治理应以预防为主。
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安置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监测并掌握滑坡的形势和动态,提前预警,尽早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2.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3.加强土地规划和用地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过度开发和建设活动。
其次,地质灾害治理要采取综合措施。
具体来说,滑坡灾害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固地质灾害易发区。
采取加固措施,如植被恢复、地质体加固等,提高易发区的抗灾能力。
2.构建地质灾害防护工程。
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护坡、护坡浆喷石网等,能够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
3.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前做好预案和演练,确保发生灾害时能够高效组织救援。
最后,地质灾害治理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在治理滑坡灾害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1.科学选择治理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治理方法,确保在尽量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治理效果。
2.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遗址。
合理利用滑坡灾害遗址,进行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同时,不同地质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
在实施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隐患排查,加强规划管理,采取加固和建设防护工程,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保护环境等措施。
最终达到减轻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的灾害事件。
为了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种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对该领域感兴趣人士的参考。
一、山体滑坡的防治措施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地质灾害形式,对临近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山体滑坡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固山体基础、改善地表排水系统、减轻山体压力、及时监测山体变形等。
二、地震的防治措施地震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建造抗震建筑、改善土质条件、加强地震监测、加强对公众的地震教育和培训等。
三、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石溶解、开采活动或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地表下陷现象。
为了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地表水排放管理、监测地下水位和地面变形等。
四、火山喷发的防治措施火山喷发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形式,对周边地区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减轻火山喷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火山监测系统、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宣传和教育等。
五、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措施无论我们采取了多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事故总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紧急救援措施,以迅速响应和处置地质灾害事故。
紧急救援措施包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设施等。
结论:地质灾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重威胁,然而,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其发生和影响,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
希望本文所提及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为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提供参考,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与案例分析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地球环境的变化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并实施行动计划,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地质灾害分析1.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在我国,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天气多变等因素导致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2.地质灾害的原因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滥伐森林等。
3.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发生后,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滑坡可能会导致道路或铁路中断,泥石流可能会破坏农田和居民房屋,地面塌陷可能会影响市政设施和工商业发展。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1.气象监测和预警气象监测与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应急准备。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地质背景、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危险程度,以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3.防治措施的实施防治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地质监测、修建防护设施、植树造林、控制人类活动等。
例如,在滑坡频繁发生的地区,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和建立警戒体系,以减小滑坡造成的损失。
4.社会共治防治地质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广大居民、企业家应当树立环保意识,我国政府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
三、案例分析1.山东省莱阳市泥石流灾害莱阳市因地处山区、土地沿海仅10公里而被视为易受泥石流威胁的城市之一。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的运动、构造运动、地貌发育、岩石结构、气候变迁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滑坡:由于坡面失稳,土体发生滑动,使得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埋、交通被阻断等情况。
3. 泥石流:大量雨水或融雪通过山坡冲刷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等特点,对沿途的村庄、农田以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4. 崩塌:山坡或边坡的岩石、土壤发生崩塌,导致坡面崩塌,可能埋压建筑物,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5.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溶蚀作用,以及挤压变形等因素,地下水域发生塌陷,地面出现坑洞等现象。
6.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区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地下空腔会引发坍塌、地陷等险情,对人类活动带来危险。
7. 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地层压实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 建立强有力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做好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 加强地震科普,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急意识。
2. 滑坡防治:- 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滑坡预兆。
- 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 进行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护坡和坡脚加固等。
3. 泥石流防治:- 加强雨情监测,及时预警,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在泥石流沟、河道等区域进行加固工程,减少泥石流冲击力。
- 加强治理河道和山地的管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机会。
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体内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不仅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预防地质灾害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探索和实施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下面将结合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详细介绍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
一、地震预防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为了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地震监测站和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的预测和监测能力。
通过对地震的预测和监测,可以及时发布地震信息,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制定建筑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能够抵御一定强度的地震。
同时,加强对现有建筑物的抗震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3.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二、山体滑坡预防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活动、水分饱和度增加、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体大规模的滑动现象。
为了预防山体滑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
1. 地质灾害调查:通过对潜在滑坡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变形特征等信息,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2. 植被恢复和固定: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的抗滑性能。
同时,运用生物工程措施,如搭建土工结构物、种植护坡植物等,固定土壤和岩石。
3. 控制地下水位:合理开展排水和引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山体滑坡的危险。
三、泥石流预防泥石流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动现象。
为了预防泥石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
1. 建设护坡和防浪墙: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加固和修建防浪墙和护坡,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降低破坏力。
2. 排水和蓄水:建设排水系统,合理排水,减少地表和地下水位。
同时,修建蓄水池和蓄水设施,减缓降雨引起的径流速度。
探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摘要:由于近几年地质灾害的频发,致使我国很多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并破坏各种工程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快速发展,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本文结合近些年各省地质灾害诱发原因,介绍了地质灾害的几种类型,并提出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防治措施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具体表现为灾害种类多、分布面积广及灾情严重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逐渐增大,给我国原本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地质灾害的规模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且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逐年增强。
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1.1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下滑的动力地貌现象。
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山区,有些山区山高坡陡,且岩石破碎,在遇到暴雨或地震的时候,滑坡非常容易产生,而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石、修路、依山建房等,也成为引发滑坡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滑坡尤以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西藏五省区活动最强烈。
1.2崩塌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动力地貌现象崩塌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在1981年7月到9月,四川省连降特大暴雨,使全省18个地、市、州的9O多个县区发生了700多处崩塌。
此外,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也造成了大量崩塌的发生:在采矿方面,特别是使用大规模爆破使高陡边坡崩塌,1980年发生在湖北盐池河磷矿的巨大岩崩冲倒了磷矿五层大楼,死亡人数达307人。
1.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雹、融水等水源激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特征为突然爆发,浑浊的流体在陡峻的山沟中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将大量泥沙石块在很短时间内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在宽阔的堆积区。
泥石流对公路、铁路、居民、农作物及水利工程、矿山等构成严重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和表层结构变化所造成的损害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严重,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地质灾害现状在我国,地质灾害多发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已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中,地震是中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其次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灾害。
1、地震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震频繁,灾害严重。
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极大的。
目前,我国的地震预警和应急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各地也在加强地震监测、震源机制研究、建筑抗震设防等工作,但在地震预警、避震建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2、泥石流泥石流灾害多发于我国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其特点是突发性和危害性。
泥石流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针对此类灾害,我国各地加强了监测、防护、应急等措施,但仍存在防治手段不足、过度开发山区等问题。
3、滑坡和崩塌滑坡和崩塌灾害常发生于山区和丘陵地区,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都非常严重。
预防和减轻滑坡和崩塌灾害,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同时应注重防灾减灾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1、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科学调查和研究,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并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
因此,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和监测,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的水平,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系统,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国家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自我保护能力。
3、推行生态工程、合理开发与利用山区资源生态工程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生物防护等手段,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山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
中国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防治中国是一个地广人稠的国家,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地质资源。
然而,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以及气候、地球物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也常常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
本文章将重点探讨中国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类型中国的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几大类。
地震是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多个板块交汇处,地震频发。
历史上许多大地震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
山体滑坡指的是山坡上的土石体由于外力,比如降雨,而失去平衡,导致山体下滑的现象。
中国许多地区山体陡峭,加之气候湿度大,山体滑坡灾害频发。
这种灾害不仅给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危险,也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
泥石流是山区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类型,特指由降雨引发的水土流动现象。
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多山多雨,泥石流灾害常有发生。
泥石流的流动速度快,数量大,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地面塌陷主要指由于地下水开采、地表水调整等人为因素导致地面下陷的现象。
中国的许多城市位于丘陵山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地下水开采量剧增,地面塌陷问题日益严重。
地面塌陷不仅会对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引发水灾等其他灾害。
地裂缝是由于地壳应力的累积释放而导致地表出现破裂的现象。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板块运动剧烈,地裂缝灾害时有发生。
地裂缝不仅会对农田和建筑物造成损害,还会引发水源地污染等问题。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首先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使得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了更高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是推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土地利用管理。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的土地利用管理,减少土地开发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灾害预防与应对措施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地质过程或外部地貌作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地质灾害预防与应对措施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前采取的措施,包括相应的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建设、人员避险与疏散方案等;同时,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紧急救援、灾后重建等。
首先,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区域。
例如,地震的预测可以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和研究地震前兆等方法进行。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可以通过监测山体变形和降水情况等方法进行。
只有了解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才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其次,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建设也是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环节。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因素,合理选择建设地点和方式。
例如,在地震频发区域应该避免高层建筑的建设,而在山体滑坡易发区域应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山体。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
此外,人员避险与疏散方案也是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补充措施。
对于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应当制定相应的避险和疏散预案,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系统,使人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
对于常年处于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的居民,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和安全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是应对的重要措施。
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发生后,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展开救援行动至关重要。
相关救援机构应保持高度警惕并迅速行动,提供紧急救援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伤害。
关于中国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国土资源学院 09级3班范丁凡学号:200912140307 指导老师:西华师范大学许武成教授摘要: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近年来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巨大,对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威胁日益严重。
因此,分析我国常见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等,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了解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概况,因素,分布规律,监测,预报,防治措施我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孕育地质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极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这些条件使得中国自然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性大,灾情严重。
此外,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尤其是由于于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多,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某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我国地质灾害共有30 种,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3 种。
据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与2009年相比数量和人员伤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量都大幅增加。
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人为等综合因素。
自然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积极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及其分类一、(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其涵义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对地质灾害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1)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面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
(2)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而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灾变,不构成灾害。
例如,同样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没有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不能称为灾害;如果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称为灾害。
一、(一)地质灾害的等级及其分类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除地震、火山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瓦斯突出、矿井及地下工程热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特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海水入侵、冰融等。
根据地质灾害特征,从不同角度把地质灾害划分为多种类型。
(1)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场、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中国地质灾害概况二、(一)中国近年地质灾害发生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在中国都十分发育,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
这些地质灾害不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农业、工业等各种产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2004 年,中国共发生中等规模以上地质灾害875起,其中滑坡572 起,崩塌181 起,泥石流77 起,地面塌陷25 起,地裂缝13 起,造成688 人死亡,172 人失踪,426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 5 亿元。
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的省份为重庆308 起、四川156 起、湖北75 起、贵州48 起、云南46 起、湖南36 起等。
2005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7751起,造成578人死亡、104人失踪,33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5亿元2006年,除北京、上海和宁夏外,全国28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102804起。
其中,滑坡88523起、崩塌13160起、泥石流417起、地面塌陷398起、地裂缝271处、地面沉降35处,95.2%是自然因素引起、4.8%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共造成663人死亡、111人失踪,45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3.16亿元。
与2005年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增加了14.7%,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了18.4%。
2007年1月~12月,除北京、天津、内蒙、上海外,全国27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质灾害,共发生25364起。
其中,滑坡15478起、崩塌7722起、泥石流1215起、地面塌陷578起、地裂缝225处、地面沉降146处,96%是自然因素引起的,4%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共造成598人死亡、81人失踪、44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75亿元。
2008年1-12月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6580起,其中滑坡13450起、崩塌8080起、泥石流443起、地面塌陷451起。
共造成1598人伤亡,其中死亡656人,失踪101人,直接经济损失32.7亿元。
2009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840起,其中滑坡6657起、崩塌2309起、泥石流1426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115起,地面沉降17起。
共造成死亡331人,受伤315人,失踪155人,直接经济损失17.65亿元。
2010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缝238起、地面沉降4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踪、53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增加182.9%、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增加499.8%,直接经济损失增加216.7%。
表1 2001年以来地质灾害灾情多年对比二、(二)中国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是地球各圈层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事件。
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空间上受上述诸因素制约,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从西向东,大体可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为界分为三大区。
西区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构造、地层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发育有地震、冰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峭,切割剧烈(相对切割深度巨大) ,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因而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河湖灾害、海岸灾害、盐碱化等地质灾害。
从北向南,阴山—天山、昆仑—秦岭、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沿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
他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 ,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
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东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区,地震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较为明显。
在时间上,虽一年中12个月份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但高发期只要集中在5-9月,尤其7-8月频率最高。
1-3月和10-12月较少,2008年5-9月发生的地质灾害占到全年的93%,其中7-8月占全年的73%。
2009年,6-8月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到全年的72%,1-3月和12月较轻。
相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主要在5-9月,尤其是6-8月最为严重。
1-3月和10-11月较轻。
2009年5-9月因灾损失占到全年的91%,其中6-8月占到全年73%。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除了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控制外,还受人类活动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程度、活动规律及其危害程度。
三、(一)地形地貌因素多种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依存关系,甚至受地貌类型和地形形态的严格控制。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中国的许多山地和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地形起伏大,沟深坡陡,岩体破碎、松散,在持续降雨和结构松散的沟谷区,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
据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发育在海拔1000~3500m 的中山区,数量占总数的43 % ,其次发育在低山、高山、高原,少量发育在丘陵地区。
从局部地形看,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集中发育在地形起伏剧烈、沟谷切割严重的地带。
其中崩塌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于55°、高差大于30m、坡面凸凹不平的陡峭崖坡上。
另外,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以及山地丘陵地区;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沙漠及边缘地带;海水入侵和海岸侵蚀发生在滨海地带。
三、(二)地质条件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岩土结构、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地下水活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这些因素不仅是各种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且是一些地质灾害活动的直接诱发因素。
例如,形成地面沉降的岩石主要是第四系冲积、湖积、海积的黏性土和粉细砂,其结构松散,极易压缩变形;形成岩溶塌陷的岩石均为碳酸盐岩,其或者裸露地表,或者上覆厚度不大的第四系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