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7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矿山是地球资源的宝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1.土地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大片土地被破坏。
矿山开采后的土地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失去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蚀,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土壤裸露,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特别是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土壤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3.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往往改变了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合理规划和布局在开采矿山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布局,合理分配矿区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周围的土地资源。
需要合理使用土地资源,采取措施减少土地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2.采取生态恢复措施矿山开采结束后,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工作,重新植被、修复地表结构,恢复土壤功能,达到原有生态环境的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覆盖等方式,有效减少土地的裸露度,减少土地的风蚀和水蚀,保护土地资源。
3.加强监测和预警针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防。
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地质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4.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探索绿色环保的开采方式,减少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
通过技术研究,寻求创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式,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开采、运输和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岩层结构、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影响,引起的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勘查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一些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
一、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1.地质调查:通过对矿山周边的地质构造、岩层结构、地下水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矿山周边的地质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后续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地震勘查:地震是造成矿山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地震勘查技术对矿山周边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危险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3.地表变形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设施对矿山周边地表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地表变形异常,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4.岩层稳定性分析:通过岩层稳定性分析技术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岩层变形、垮塌等现象进行分析,评估岩层的稳定性,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5.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是矿山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对矿山周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预测地下水迁移趋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1.加强矿山排水管理:合理布置矿山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下水,减少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灾害风险。
2.加强矿山支护工程:对矿山内部岩壁进行支护,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岩壁稳定性,减少岩层垮塌风险。
3.严格矿山开采规划:严格按照矿山开采规划进行开采,避免超采或非法采矿行为导致的地质灾害。
4.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5.建立完善的矿山安全监管制度:加强矿山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矿山安全管理制度,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监测和防治。
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勘查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加强勘查,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重视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矿山工程风险防控措施方案一、前言矿山工程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相关人员、设备和环境都可能面临各种危险。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方案对于保障矿山工程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矿山工程的风险分析入手,探讨矿山工程的各类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方案。
二、矿山工程风险分析1. 地质灾害风险矿山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对矿山地质构造造成损害,还会对人员和设备构成威胁。
2. 煤与瓦斯突出风险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井下最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灾害之一。
煤与瓦斯突出不仅影响矿山的安全生产,而且还对人员造成巨大威胁。
3. 井下交通运输风险井下矿车、运输机械等交通工具作业繁忙,井下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井下交通运输风险主要包括车辆碰撞、人员坠落等。
4. 井下火灾爆炸风险井下火灾爆炸是煤矿矿井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亦是煤矿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群体性安全问题矿山工程是一项涉及大量人员的工作,人员密集的环境容易引发一些群体性安全问题,如事故频发、生产秩序不稳定等。
三、风险防控措施方案1. 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监控和预警,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加强矿山地质勘察:在选址前对矿山地质进行仔细勘察,充分了解地质条件,避免选择地质不稳定区域进行开采。
2. 煤与瓦斯突出风险防控措施(1)严格按照煤炭开采规程进行作业:对煤炭开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进行通风、排水等工程措施,减少瓦斯积聚的可能性,提高安全开采率。
(2)常规瓦斯抽采:采取常规瓦斯抽采措施,保证瓦斯浓度不超过规定标准。
3. 井下交通运输风险防控措施(1)实施井下交通安全管理:健全井下交通管理制度,规范井下交通秩序,加强对井下交通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加强驾驶员培训:对井下交通司机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提高其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
4. 井下火灾爆炸风险防控措施(1)加强火灾防控设施建设:在矿山关键部位建设消防设施,包括水泵、灭火设备等,以便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控制扑灭。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第一章:矿山地质灾害的概念与分类矿山地质灾害,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在矿山采掘过程中或者采掘结束后对矿山和其周边环境造成威胁的灾害现象。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地质构造灾害:由于矿区地质构造活动引起断裂、滑动、隆起等现象而导致的灾害,例如地震、塌陷等。
2.岩体结构灾害:由于岩体结构特点造成的灾害,例如岩层变形、断裂等导致的塌方、坍塌等现象。
3.水文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与地下岩体发生反应而导致的灾害,例如地下水涌出、溶洞塌陷等。
4.煤与瓦斯灾害:由于煤层及瓦斯的自然特点而导致的灾害,例如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
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了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矿山地质灾害的存在和危害程度,并对危险程度高的区域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可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勘察: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最直接、有效、准确的方法是现场勘察。
通过走查、地质勘探及各种工具的测量,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定量化分析。
2.灾害史料研究:借助以往矿山地质灾害的案例对当前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判断。
3.数值模拟:利用力学原理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第三章: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是必要的。
1.地质构造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是采取防震措施并加强地基处理,同时对不安全地带及时进行排查整治。
2.岩体结构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开展岩体力学测试,分析岩体变形和裂纹的形态,针对存在颓塌、滑塌等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3.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严格控制地下水位,进行地下水排水和防渗措施。
4.煤与瓦斯灾害防治措施:在采煤作业前,对煤与瓦斯进行全面地预测与分析,在生产实践中,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定,对瓦斯进行有效地排放治理。
第四章:结语矿山地质灾害给人们生命安全、矿区环境,以及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严重威胁。
2024年矿井灾害预防措施与处理计划范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矿井灾害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预防和处理2024年可能发生的矿井灾害,我们制定了以下的预防措施与处理计划。
二、矿井灾害预防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通过加强矿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安全装备,遵守安全规定,并能够正确应对紧急情况。
2. 加强矿井巡查与检测加强矿井的巡查与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巡查中,要重点关注矿井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等。
3. 加强防火与防爆措施矿井火灾和瓦斯爆炸是常见的矿井灾害,因此要加强防火与防爆措施。
首先要定期检查防火设备和防爆设备的性能,确保其正常运行。
其次要加强瓦斯检测与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瓦斯超标或瓦斯积聚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
4. 加强矿井逃生通道的设置与维护矿井逃生通道是在发生灾害时矿工逃生的关键通道,因此要加强其设置与维护。
要确保通道的通畅,定期检查和清理通道中的障碍物,并配备必要的逃生装备,提高矿工的逃生能力。
三、矿井灾害处理计划1. 发生矿井灾害时,首先要迅速组织救援队伍,确保救援人员能够迅速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工作。
2. 在救援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性质和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例如,在发生瓦斯爆炸时,要迅速进行瓦斯抽放和通风工作,以降低瓦斯浓度;在发生火灾时,要迅速进行灭火工作,防止火势扩散。
3. 在救援中,要严格落实救援队员的安全措施,确保他们的安全。
例如,要穿戴好防护装备,配备足够的氧气剂量等。
4. 救援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事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加强矿井灾害的预防措施与处理计划,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处理2024年可能发生的矿井灾害,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然而,矿井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煤矿、金矿、铁矿等矿山地下发生的地质灾害,包括矿井冒顶、矿震、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
矿山地质灾害不仅给矿山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更会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
一、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1. 矿山地质勘查矿山地质勘查是为了解矿床的成因、地质条件、矿床储量和质量等情况,为矿山开采提供地质、水文和地质灾害评价等基本信息。
勘查内容包括地质地貌、矿产资源、构造地质、矿山地质环境等。
2.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是对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价、预测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
包括对矿山区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煤与瓦斯地质灾害调查、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等。
3. 地震地质灾害勘查地震地质灾害勘查是对矿山地震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和分析,了解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危害方式和程度等。
采用地震地质勘查技术,可以有效地预测地震灾害的发生,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加强矿山地质监测加强煤与瓦斯地质灾害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煤与瓦斯压力、浓度、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2. 加强地质灾害预报利用现代地质灾害预报技术,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预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
3. 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加强矿山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加大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科学研究,推动矿山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5.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对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减少地质灾害的可能。
6. 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对矿工的安全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语:矿山地质灾害是矿山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如何做好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与防治工作,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作者:林芳郭守权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
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
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
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
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
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
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
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
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
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
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2.1.4 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2.1.5 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
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2.2.1 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
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2.2 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
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
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2.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
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2.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
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
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
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3.2 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
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
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3.1.1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3.1.2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1.3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
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
3.1.4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3.1.5 作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3.1.6 设置监测点,作好监测记录与分析工作,确保在易于发生灾害地段防患于未然。
3.1.7 开采结束后,对矿区进行统一规划,计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3.2 次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滚石和飞石危害。
3.2.1 科学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并进行合理支护和加固,边坡上方应设置排水沟,做好地表挡排水措施。
3.2.2 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2.3 开采结束后,将弃渣场扒平覆土,植树还林,恢复植被。
3.3 一般防治区防治措施区内无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可能因地表岩体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
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
3.4 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和景观,矿山须规划进行矿山复垦工作,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开采弃渣切勿胡乱堆放,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
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
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与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4 结束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虎维岳.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
[2]何继善.防灾减灾的理论与实践.
[3]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
[4]张锦瑞,王伟之等,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5]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