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什么有关

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什么有关

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什么有关
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什么有关

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什么有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的高底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2、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亲历“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过程

2、通过实验,对比、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准备:

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若干、大小不同的空盒子几个、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其他同学,在你们中间找几个人喊他的名字,看他能不能根据声音把你们认出来。

(生喊前面同学的名字,前面同学很快辨认出他是谁。)

师:看来你的听力很灵敏,你为什么能根据声音把他们认出来

呢?

生:他们的声音我听习惯了,而且他们的声音也不一样。

师:上节课我们也曾自己制造声音。比如:拍桌子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吹瓶子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其实自然界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决定声音的几个因素。

(二)做“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的实验

1、老师这里有橡皮筋,你能用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提问: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3、学生填写预测

请将你的预测填写到记录单上

4、分组实验

老师这里有橡皮筋和空的盒子,请每组拿实验用具的同学到前面来取(教师事先将橡皮筋和盒子分好类)

5、老师安排实验分类

一组的同学实验橡皮筋在长短相同的情况下,粗细不同,声音有什么不同

二组的同学实验橡皮筋在粗细相同的情况下,长短不同,声音有什么不同

三组的同学实验橡皮筋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情况下,松紧不同,声音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填好记录单

记录单1:

研究的问题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预测

实验器材

声音振动次数粗橡皮筋

细橡皮筋

结论

记录单2:

研究的问题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预测

实验器材

声音振动次数长橡皮筋

短橡皮筋

结论

记录单3:

研究的问题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预测

实验器材

声音振动次数

松橡皮筋

紧橡皮筋

结论

6、小组合作做实验

教师要求:同学们因为这是作关于声音的实验,请保持安静,一定要认真倾听。

7、每组同学讲解实验收获,汇报实验结果,每组总结出自己实验后得出的结论(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8、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乐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课后你也可以用身边的器材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专项练习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专项练习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主要判断依据是个人不同的音色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初中阶段男生一般都要经历的“变声期”是指音调发生了改变 D.“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2.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3. 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有同学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水 瓶琴”.如图所示,用棒敲打其中两个发出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A.音调音色 B.响度音色 C.音调响度 D.只可能是音色 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一种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在街道上安装的噪声监测仪是用来减弱噪声的 C.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5. 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二胡的声音,我们判断的依据是()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6. 演奏弦乐器时,演奏者的手指不停地在弦上不同位置按下或松开,这是在改变声音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7. “聪聪,该吃饭了!”听见声音,正在做作业的聪聪不用抬头看就知道,那是妈妈在喊他,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8. 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 A.响度 B.音调 C.振幅 D.音色 9. 2020年4月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降下半旗,深切哀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

《感知音的高低》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活动3、《感知音的高低》(六) 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在感知音的高低的同时再次认识两个音符,si do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音符,并感知音的高低,认识音阶,学会唱名。《感知音的高低》中的《音阶歌》是一首活泼生动,易学易唱的儿童歌曲。歌曲中的大量歌词都是旋律的唱名,如:do do xi la sol,既有利于学生对歌谱的演唱和认识,又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音阶的记忆。歌曲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平稳而流畅。第一、二乐句采用“同头换尾”的变化重复手法,第三乐句则是前两个乐句的压缩,第四乐句巧妙地把 C 大调音阶的上下行结合在了一起,既把歌曲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又恰如其分地点了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好奇心强、身心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乐理知识的积累很少,属于学习乐理的基础阶段。如果教师乏味地单讲乐理,而不注意讲授的方法和方式,很容易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我觉得兴趣,就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在学习新课前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音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和体验甚至是创新,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孩子毕竟是孩子,相信都是喜欢别人夸奖的。所以,我想让赏识和肯定成为打开孩子学习音乐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 教学目标 1、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认识七声音阶的唱名及音高。 2、通过学唱歌曲《音阶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并学习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3、认识并区别1和i。 4、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唱准歌曲《音阶歌》。 教学难点:唱准音阶中的七个唱名。 教学准备:小木琴 课件:音乐《七个小矮人》怪味生日歌图片音阶翦刀音阶歌《小星星》歌曲教案复印教材小礼品卡片 陶笛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知识课)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 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 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已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请一学生敲——用力敲,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

音的高低: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音的高低: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第六课音的高低教学内容:音的高低教学目的:学习音的高低,通过听唱做感受音的高低变化,懂得音有高低。 教学重点:学习音的高低。 教学难点:辨别音的高低。 解决手段:做小实验。 (实践法)模仿动物的叫声。 (对比法)敲音条。 (听辨法)教材分析:音的高低是音乐八个要素之一,而这一认识是第一次出现,所以,着重要求孩子们听辨音的高低,认识音的高低的位置(主要是八度音高的辨别),初步了解大音条声音低,小音条声音高。 教具准备:教学图片打击乐器录音机及教学法磁带投影机钢琴水杯二个音条国旗一面教学过程:音乐进教室并向师生问好。 (用歌唱形式互相问候)复习音的强弱:()用强()的声音唱一遍地开花《铃板锣鼓》。 ()用弱()的声音唱一遍《人人叫我好儿童》,并做动作。 用这两个记号拍下面的节奏。 用编一句儿歌。 如:小白兔真可爱方法:老师用响板打着节奏,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编儿歌做游戏。

做实验:实验一:用《敲杯子》的实验引入新的音乐知识《音的高底》。 方法:用二个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敲一敲,让学生听一听有没有没变化,把一个杯子的水倒一部分水至另一个杯子中,出现一个杯子有大半杯水,另一个杯子有小半杯水,再敲一敲,让学生辨别音是否变化?变成怎样?得出什么结论?(水少音就高,水多音就低,再让学生来敲一敲,感受音的高低。 )实验二:辨别大鼓和小鼓的时高。 (让学生敲)实验三:辨别音条的高低。 (让学生敲)实验四:辨别等级牛和小鸟的声音谁高谁低。 (听录音)模仿音高和音低的叫声(用音条敲出旋律,学生模仿其音高)找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最高音和最低音。 ()给歌曲中最高音插上国旗,给最低音插上少先队员。 ()进行爱国旗教育。 ()听到高音举起双手,听到低时垂下双手。 小结:(由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个什么新的音乐知识???音的高低。 ()大音条声音低,小音条声音高。 ()小鸟唱歌声音高,老牛唱歌声音低。 ()红旗应插在最高音的位置上,少先队员应该站在最低位置上。 布置作业,下课,用唱歌的形式和学生道别,听音乐离开音乐教

音乐教案《声音的强弱》

音乐教案《声音的强弱》 马万红 教学内容: 1、听《大雨和小雨》声音片段 2、听《惊愕交响曲》 3、律动体验《大雨和小雨》《惊愕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大雨和小雨》片段,了解声音强弱变化;在声势动作体验过程中,感受声音强弱变化时力度的变化。 2、聆听音乐时感知音乐强弱变化,并作出合适的体态反应,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及情绪变化编创模仿简单的律动,动作与音乐吻合,感受领悟音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领悟声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 动作和音乐吻合,并能随情绪变化创编简单的律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桌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听《大雨和小雨》 听完说说声音的变化 生回答:弱,越来越强,强,越来越弱…… (渐强符号,渐弱符号) 2、声势动作体验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者材料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变化 (分组加入,感受由弱到强力度越来越大或者越来越小的变化) 3、边听声音片段边模拟声势动作 4、观看强弱视频动画 进一步认识强(f)弱(p) 总结:弱音通常表现安静,祥和,强表现快乐兴奋,激动等 二、新授欣赏乐曲《惊愕交响曲》 1、听乐曲片段感受情绪

2、简单介绍曲名的来历 3、请学生边听乐曲边考虑用什么动作变现音乐 4、请学生用自己创编的动作随音乐做声势动作 提示学生在“惊愕”处做不同的惊吓动作停住 5、请学生说出第一小部分反复有什么变化 (p---mp) 师:小朋友们能让老师从你的动作让我看出来变化吗? 6、学生边听边做声势动作 师:小朋友们能哼唱出这部分的旋律吗? 7、请学生哼唱(啦) 第一遍学生哼唱,第二遍唱出强弱变化 三、拓展部分 师:这么了不起的音乐,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吧! 1、介绍作曲家海顿(观看图片) 海顿生于奥地利,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视频了解乐曲的写作背景 边欣赏边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声音的强和弱,知道了它们得变化时音乐力度变化的大小形成的,小朋友们在今后听赏音乐时要特别注意啊!

声音的高低教学反思

声音的高低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且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声音的高低》一课我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实验中理解声音有很多,感受声音的高低,区分出声音的强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使其意识到观察事物离不开感官,用感官观察、认识物体是进行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 ___。这节课在上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课前活动,会弹橡筋琴的,弹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会拉二胡的,拉一首给同学们欣赏,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亲自动手实验、交流等探究方式来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

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这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走到学生中间,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活动。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设计、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如:利用玻璃杯和水,怎样使他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这个实验时,我引导:你们可以利用水和玻璃杯,让他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接着小组讨论该怎么做?再通过实验,要发出高音,杯子应该放多一些水还是少放一些水?学生演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杯子。通过这次小实验,同学们明白了:瓶子里的水多,声音就小,瓶子里的水少,声音就大。 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强弱(在游戏、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2、学习《小动物在唱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弱并熟知力度记号强(f)和弱(p)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歌曲,并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声音的强弱;通过游戏、 创编歌词等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通过歌曲的学习,学会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认识音乐的力度记号强(f)和弱(p)并能掌握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声音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学准备:教具,PPT和动画视频。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小老鼠图片。 今天有许多小动物想要和我们做朋友,最先来欢迎我们的是一只小老鼠,今天它要和我们做游戏。 2、教师宣读游戏规则。 一位小朋友找老鼠,一位小朋友藏老鼠,其余小朋友用拍手的声音提醒那位找老鼠的小朋友,当老鼠离他近时,拍手的声音要大;当老鼠离他远时,拍手的声音要小。 二、新授 1、小老鼠的这个游戏告诉什么? 2、出示课件: 离身体远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要小 离身体近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要大 在音乐当中:声音大用“强f”表示 声音小用“弱p”表示 3、听辩强和弱 (1)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声音的强和弱了,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手心表示强(f),用自己的手背表示弱(p) (2)出示三组图片及声音 那么接下来,老师会出示几组声音,若听到很强的声音,请把你们的手心举给老师看;若听到的是比较弱的声音,请把你们的手背举给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反应最快? (3)启发学生想象,寻找生活中声音的强弱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那么现在老师把难度加大,请仔细听好问题:请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 三、学习歌曲 1、听《小动物在唱歌》,思考:在这首歌曲当中有谁来唱歌欢迎我们? 2、小猫和小狗这两处叫声有什么不同? 3、跟着旋律一起模仿小猫和小狗的叫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教案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教学实录及简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 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教学准备 大小高低不同的杯子、长短金属管、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橡皮筋、三角铁、大小镲、大小鼓、号、二胡、铝板琴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体验自然界中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 猜声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猜声音”看你能不能猜出同学的声音。游戏规则:全班同学闭眼。教师走到一人身旁让他问大家:“我是谁?”大家回答:“你是某某某。” 王云:我是谁? 大家齐答:你是王云! 李平:我是谁? 大家齐答:你是李平! (大部分的同学都猜出了是谁在提问,显的很开心。) 猜乐器 师:同学们的声音你们挺熟悉的啊,老师这有几种乐器,你们闭上眼睛,老师演奏,这次看谁能猜对。(教师演奏鼓、号、镲、三角铁) 生:这是打鼓的声音。 生:这是吹号的声音。 生:这是打镲的声音。 生:这是敲三角铁的声音。 (学生依然很轻松的听出了乐器的声音。)

小结 师:你们怎么猜得那么的准呢? 生:它们的声音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粗,有的细。 师:你们说的很对,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声音有大小轻重的变化我们说声音有强弱,声音有粗细的变化我们说声音有高低。(板书: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评:以游戏的方式从学生最熟悉的同学的声音入手,提高他们对声音的兴趣,感知自然界中的声音是有变化的,为研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作个铺垫。] 第二部分声音的强弱 师:那么声音的强弱和什么有关系呢?怎样能发出强音,怎样发出弱音呢? 生:如果你大声的叫你的声音就会变强的。 生:你用力的吹号。发出的声音也会很响的。 师:那你能不能用老师提供的这些东西中的一样制造强弱不同的音呢? (学生制造强弱不同的音。打鼓、敲锣等,全班用拍手的方式来制造强弱不同的音) 小结。 师:声音的强弱我们就叫音量,(板书:音量)那么什么场合下音量要高,什么场合下音量要低呢? 生:医院里说话的音量要低些,不要影响病人的休息。 师:是啊,那里一定要轻声,给病人一个良好的休息的环境。 生:在图书馆里要轻声,不然会打扰别人的看书。 师:对啊,以后在图书馆里可不能大声说话了。 生:在课堂上读书就要大声的,我们班有的同学读书的声音太小了我们都听不清。 师:音量是可以控制的,希望大家以后要能合理的控制音量。 [评:学生对音量比较熟悉,这里的教学比较轻松,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影响音量的条件,同时还进行了情感的教育。] 第三部分声音的高低 师:声音除了有强弱的变化以外,还有高低的变化,不过有的同学会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认为声音很响那它就是高音,声音很低,那它就是低音,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声音的高低。老师来吹个号给大家听听好不好?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 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 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 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 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 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 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 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

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 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 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 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 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 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 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陈金林

目录 教学内容 (3) 教学目标 (3) 重难点 (3) 教学准备 (4) 教学过程 (4) 一、引入 (4) 二、准备阶段 (4) 三、假设阶段 (4) 四、实验阶段 (5) 五、验证阶段 (5)

教学内容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教学流程: 重难点 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标题)看了标题,你能猜一猜这个单元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 2.听一听,周围有没有声音,都是些什么声音? 二、准备阶段 1.利用周围的物体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 3.置身于这样一个声音王国里,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三、假设阶段 根据平时的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假设。

四、实验阶段 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汇报验证结论,通过再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反思:说一说你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五、验证阶段 1.提问:我们能“看见”声音吗?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北京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教案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2、养成严谨的科学观察和思维习惯,尊重事实。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三、教学难点 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或玻璃瓶(里面装上高低不同的水),排箫,铝板琴,各种长短、粗细、松紧不同的橡皮筋。 学生准备:自带几种小乐器,如:小鼓、三角铃、音叉等。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课前小组长带领组员交流预习题。 二、导入新课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在表格内。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探究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及时记录。 3、分组实验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反馈交流。 4、分组实验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交流反馈。 四、展示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 六、达标测评: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吧!老师相信这些问题是难不住你们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5.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5.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声音的强与弱》。 一、说教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五、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音调、音色、响度三者的区别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声音的特征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声音的响度、音调、单色, 2. 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了解发声器(乐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4. 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 三、主要知识点分析 1. 声音的响度 A.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B. 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 可以用转化法来探究这个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D.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响鼓还需重槌敲” E. 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F. 影响声音响度的其它因素:传声的介质;声音是否集中等。 2. 声音的音调 A.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B. 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单位是赫兹。 C. 声音的音调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一般情况下,女子的音调比男子的音调高,小孩的音调比成年人高。 D. 应用:养路工人总是不停地用小锤敲打着铁轨,就能根据铁轨所发出的音调来判断敲击处是否有螺丝松动。判断瓷器的好坏、西瓜是否熟都是利用这个道理。

3. 声音的音色 A. 不同的乐器(或者其它声源)发出声音的特征往往是不同的,我们就用音色来表示。 B. 影响因素是:声源振动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其波形图来观察。 C. 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声知人”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不同。 4.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它们反映的是声音的不同特征的物理量。声音的三个特征都与声源的振动有关, 5. 声音的传播速度。 A.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是指在15℃空气中,1秒内传播的距离约为340米,在水中1 秒内传播的距离约为1500米,在钢铁中这个距离约为5200米。 B. 人耳先后两个时间间隔最小为:秒,则人们所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为:11.3米 C. 声音的传播还与介质有关,如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汽较多时,声音传播得快,响度大 【典型例题】 例1. 通常人们所说的“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 A. 音调B响度C音色D都有关 分析:声源的振幅越大,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生活中有许多声音方面的说法,都与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对应,如:“引吭高歌”、“放声高唱”、“低声下气”、“震耳欲聋”、“请大声讲话”、“喁喁私语” 答案:B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高低强弱 冀人版2017

声音的高低强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通过观察,发现振动幅度和声音强弱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音叉、钢尺、塑料尺、橡皮筋、纸盒、硬纸板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科学课上,老师语音生动,声音抑扬顿挫,一会高,一会低 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大,有时候却很小,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 汇报:这说明声音是有强弱之分的。 问题:你能听出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吗? (二)探究与发现 1、认识声音的强弱 用力敲击音叉,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再轻轻敲击音叉,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问:这两次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仔细倾听 汇报:用力敲击时,声音大,轻轻敲击时,声音小。 师: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问题: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一只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保持钢板尺位置不变,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再轻轻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记录实验结果。 我的发现:用力大,尺子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用力小,尺子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的。 2、声音高低的变化 用橡皮锤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铝板,听一听它们发出的音调有什么不同?

音调、音色、响三者区别

音调、音色、响三者区别

————————————————————————————————作者:————————————————————————————————日期: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声音的特征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声音的响度、音调、单色, 2. 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了解发声器(乐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4. 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 三、主要知识点分析 1. 声音的响度 A.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B. 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 可以用转化法来探究这个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D.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响鼓还需重槌敲” E. 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F. 影响声音响度的其它因素:传声的介质;声音是否集中等。

2. 声音的音调 A.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B. 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单位是赫兹。 C. 声音的音调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一般情况下,女子的音调比男子的音调高,小孩的音调比成年人高。 D. 应用:养路工人总是不停地用小锤敲打着铁轨,就能根据铁轨所发出的音调来判断敲击处是否有螺丝松动。判断瓷器的好坏、西瓜是否熟都是利用这个道理。 3. 声音的音色 A. 不同的乐器(或者其它声源)发出声音的特征往往是不同的,我们就用音色来表示。 B. 影响因素是:声源振动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其波形图来观察。 C. 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声知人”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不同。 4.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它们反映的是声音的不同特征的物理量。声音的三个特征都与声源的振动有关,

《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音的高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声音的高低,培养学生听辨声音高低和音色的特点。 2.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力,激发音乐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能基本分辨日常生活及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和音色。 2. 在音乐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 通过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各种声音,如大钟与碰铃、大鼓与小鼓、老人与年轻人、动物的叫声以及其他各种乐器声音的对比,使学生感受音的高低。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由教师启发通过两位同学的身高对比,让学生懂得我们这里的高低比较是用眼睛,通过观察来完成的。 2.教师讲解:其实声音也有高、低之分,我们可以用耳朵通过听辨,分辨出声音的高低。 二、音乐小活动 1. 初步感受音的高低 (1)教师分别播放牛和羊、老虎和猫的声音。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比较它们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 (2)请学生分别模仿这两组声音。(教师提示学生在模仿动物叫声过程中注意比较声

音高与低。) (3)请学生试着列举出几组动物声音高低对比的例子,并模仿出来。(教师提示学生动物叫声的举例要明显,要可以明确地表现出叫声的高低音。) 2. 在乐器的音响中感受音的高低 教师语:动物的叫声有高低,我们音乐王国中乐器的声音也有高低之分。 例如: (1)大号和小号 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 (2)大提琴和小提琴 教师要求:学生聆听并判断两种乐器音的高低,用声音模仿。 3. 建立音的高低概念 (1)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高音区、低音区各一个音。 教师聆听要求: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弹奏的这两个音,一个低,一个高,这时教师要启发并提示学生,两个音在音色上也有不同。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述两个音在音色上的差异。) (2)教师总结:我们把听起来比较尖细、轻巧的音叫做高音。听起来比较粗重的音叫做低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高音与低音在音色上的不同。) 4. 音的高低游戏,体验音的高低。 游戏规则:全班分为四组,教师分别弹奏几组高低对比的音,让四组同学听辨,认为音高的垫起脚,认为音低的蹲下,最后看哪组判断准确哪组获胜。 5. 运用声音表现感受到的音的高低音色。 (1)显示节奏谱: 4/4 X X X X | X X X - | X X X X | X X X - |

响度、音调和音色教案

响度、音调和音色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响度、音调和音色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 学顾文德【教材分析】1 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内容是《声现 象》 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重、难点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 教学模式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 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1 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 发声齿轮、硬卡片。 2 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 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 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 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 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 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 ,学生讨论 , 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 ?指出这些 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 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 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 1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 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 ,我们说它响度大 ;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 , 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 又要怎样做呢? 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让 学生思考, 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 ,根据猜想的科学性 ,找出有价值的猜想 ,进 行检验。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 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 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 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 生:强、重、大。 师:同学们有三种答案,老师比较同意其中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他敲的声音比较强。 出示“强”,用音乐的标记来记强——“f”。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强”,请大家看大屏幕。“强”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以后你们在音乐中遇到“f”就知道它表示“强”。那么你能模仿我们生活当中强的声音吗? 师:你们知道“强”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对,是“弱” 出示“弱”。 师:“弱”也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p”来表示“弱”。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模仿很强的声音,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一下弱的声音。动作幅度小。 师:我们什么时候声音要弱一些呢?用肢体语言表示说悄悄话、跺脚声。 2、师:老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中的几组图片,你们想象一下,其中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请你用“f”、“P”记号分别填写在方框内。 3、再次通过韵律活动,与学生复习强弱练习,引导学生分辨强、弱的声音。这一次的要求和第一次做的不同,这次教师拍强,学生就拍弱,教师拍弱,学生就拍强。 4、敲击节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条节奏。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擂起了大鼓咚咚,敲起了碰铃叮铃铃。 师:老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f”、“p”放到节奏里,老师把它们移动,我把“f”放到了第2小节,“p”放到了第4小节,想一想我们怎样拍?老师拍一下,看看和你们刚才拍的一样吗?同学们再拍一次。 师:老师考考你们,如果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你们应该怎样拍?每个小组讨论一下,老师下去指导。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拍打节奏。教师在节奏谱上标明“f”和“p”,引导学生在节奏谱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 5、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强弱。 (1)播放《小蘑菇》舞蹈其中的音乐片断,学生听。

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 音调与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特征,但是对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强弱;从语文的角度看“强弱”与“高低”是两近义词。 1、音调也称音高,是指人耳所感觉到声音的高低。音调越高的声音听起来越“尖”或越“清脆”,音调越低的声音听起来越“低沉”。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则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低则音调越低。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发声体材料、长短、粗细、松紧程度有关。 发声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发声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大。发声体振动得越慢,频率越小。例如:男低音歌唱家可以低到每秒65次,而女高音歌唱家可以高达每秒1180次。“高”指的是声音听起来嘹亮、尖锐;“低”指声音听起来沉闷、稳重。例如:笛声听起来尖锐,号声听起来嘹亮,就说它们的音调高,而鼓声听起来沉闷、稳重,就说它的音调低。 2、响度也称音量或声强,是指人耳所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是指人耳所感觉到的音量的大小)。响度和声波振动的幅度有关。一般说来,发声体振动幅度越大则响度也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例如,轻轻击锣听起来声音较弱,是响度小;使劲敲锣就会震耳欲聋,感到声音很强,是响度大。响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例如:轻轻击鼓,响度小,如果在鼓面上放在小纸屑,会看到纸屑跳得很低,说明振幅小,响度小;如果,使劲击鼓,响度大,同时看到纸屑跳得很高,说明振幅大,响度大。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人们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如果能够想办法减小声音的分散,就可以使声音响度更大些。例如:打雷时,雷声的发生地离我们较近时,响度就很大,发生地离我远时,就不很响。医用听诊器,就是利用塑料软管将声能集中起来,避免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能分散而响度减小的。 从语文的角度看“强弱”与“高低”是两近义词。虽然平时的说法中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也有时指的是响度,而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唯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声音“大小”只用来描述声音的响度。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平时的有些说法。“男低音、女高音”、“这歌曲音太高,唱不上去。”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高低。“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低指的是响度的大小。 3、音色又叫音质、音品。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 4、归纳总结: 1.音调表示的是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表示的是声音的大小。它取决于发声体振幅的大小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远近这两个因素。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反之越小。 3.音色是是声音的特色。它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振动方式。若两个声音在音调、响度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把它们区分开,这就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的缘故。◇要点训练 1.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答案:振动音调空气 解析:二胡是弦乐器,它是靠琴弦的振动来发声的。演奏中,小明不断用手 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了发声的音调。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到我们耳朵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