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_导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7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重点难点: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1. 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和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咬文嚼字----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二. 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不同,意味不同.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 ,意味不同.,意味不同.正面:第二部分:讲的使用负面: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四.分析.借鉴: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巩固训练: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导读导练:一、进一步分析借鉴: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1、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朱光潜(1897--1986)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课内探究案】一、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思考:(一)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情感之间有什么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郭沫若改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有什么差别?你从此例得到什么启示?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此例给你怎样的启示?3.贾岛“推敲”的典故: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此例给你怎样的启示?4.作者举第四个事例《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5.除了课本上提的“套板反应”外,你能找出自己写作或语言交际中所察觉出的其他“套板反应”吗?二、牛刀小试,咬文嚼字1.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一诗的修改,当年,诗人臧克家在《写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一文谈到原来写成“黄昏里煽动着乌鸦的翅膀”,又改成“黄昏里还辨得出乌鸦的翅膀”,仍不满意,再改成“黄昏还没溶尽乌鸦的翅膀”,这才满意。
《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于汉语词义的探究,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词不当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会,从而引导学生们注重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一、文章导入:拓宽思维引导学生们思考“一词多义”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从而使课堂环节更生动有趣。
二、课堂讲解:学习核心1.文章内容概述首先,引领学生们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文婷姐的写作背景;其次,引领学生们分析造成多义的各种语言运用方式,包括造词、演义、借义等;最后,介绍了如何使语言更加准确、恰当地表达思想的方法。
2.案列分析根据学生们的感性认知,根据生活实际案例来讲解多义词的运用。
如:情人节、家常便饭、谈天、敢爱敢恨等词的运用。
最后,让学生们互相斟酌如何使用一些多义词,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词语运用游戏1.单词猜谜老师出示一些生疏的词组,让学生们去猜猜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它们的多义之所在。
2.接龙游戏老师给学生们出现一个词,学生们需围绕这个词来表达出与它有密切关系的话题,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发言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多义造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词,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这个词编一个句子,和大家普遍使用这个词不同的是,让学生在句子中运用他的多义,形成一个特别的句子,并且做出语境推断。
四、总结方案:学习回顾1.作品的主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语言的学习。
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及上下文语境的归纳推断,将多义单词的意思理解准确,并在交流时运用技巧表达。
3.思维的培养。
我们需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推理及分析问题,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好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 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教学模式《咬文嚼字》导学案(第一课时)高2015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兴华【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容,把握文章思路。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
【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
2、在鉴赏与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知识】一、导入:“小老鼠看书”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词典中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有三个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由此可见这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那么朱光潜先生对这一成语赋予了怎样的新意?我们今天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班级小组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桐城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这一。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朗读课文,疏通文中生子新词:(1)生字:倒涎憎恶茗烟深恶痛绝啰嗦锱铢必较斟酌没镞岑寂月晕烹小龙团清沁蕴藉太滥灞桥付梓尺牍(2)新词:炼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简洁。
援例:引用成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容枯燥。
富顺三中“三五”问题式教学模式推敲:斟酌文句,反复琢磨。
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导入新课: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
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1.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2.关于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自学检测】——基础积累1.易错字注音 水浒( )倒涎( )憎恶( )茗烟( )搅扰( )灞桥( )付梓( )岑寂( )尺牍( ) 中石没镞( )2.多音字及形似字注音枕藉( ) 蕴藉( ) 慰藉( ) 声名狼藉( )禅让( ) 殚心( ) 箪食( ) 惮烦( )咀嚼( ) 嚼舌( ) 倒嚼( )咬文嚼字( )淄博( )缁衣( )辎重( )锱铢必较( )牛犊( ) 赎罪( ) 黩武( )渎职( )木椟( )3.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1、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
2、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预习案【知识链接】1、文学知识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2、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预习检测】1、注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2、解释词义:点铁成金:锱铢必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索然无味:3、导引自学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导入课文】据说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个胞妹叫苏小妹,极有文才。
有一天苏小妹与苏轼、黄庭坚三人在一起谈论诗歌,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
请二位兄长在这两句中间分别加上一字作腰,使之成为五言联句。
《咬文嚼字》教案最新9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
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三、提名阅读四、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明确: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咬文嚼字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通过咬文嚼字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让学生从字、词、句到篇章的各个层面更好理解和运用语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咬文嚼字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培养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咬文嚼字?–解释咬文嚼字的定义;–呈现不同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咬字篇章–教学学生如何咬字,包括发音、字义解析等;–引导学生从字的层面理解篇章;–跟学生一起分析篇章的结构和逻辑。
3.嚼字解文–安排学生阅读并理解一篇相关文章;–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含义、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作文、辩论等;–提供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呈现: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咬文嚼字的例子和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朗读绕口令、剧本表演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咬文嚼字的技巧。
4.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针对性地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咬文嚼字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2.相关教学资料:咬文嚼字的例子、文章初步解析等;3.教师手册和学生教材: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评估1.口头回答问题:定期进行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程度。
2.书面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如解析篇章、写作文等,评估学生对咬文嚼字的运用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重点)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3、理清全文思路。
预习案1、朱光潜,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2、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在《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预习中遇到的疑难,请写下来:探究案1、作者在文中举的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填写下表。
2.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第一部分: (段至段),意味不同。
阐明和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段至段)正面:讲的使用:负面:第三部分:(段)当堂检测1、注音:锱铢..()没.镞.().尺牍()下乘.()蕴藉..()付梓.( )2、解释词义:蕴藉:推敲:学富五车:锱铢必较:才高八斗:3、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训练案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咬文嚼字》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
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生:也有,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
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没有啊,那太不好了。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生:装修。
师:对,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
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导学案(一)编写人:王新翠审定:高二语文组教师寄语:生活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习目标】1.认识消灭错别字的意义,了解错别字的类型和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2.能够改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
3.养成正确书写,努力做到不写错别字。
【学习重点】了解错别字的类型和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学习难点】能够改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知识链接】高考指导在高考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试题中,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四点:①形近字致误;②音同或音近致误;③音形都接近致误;④音同义近致误。
要避免重蹈以上误区,并准确解答字形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据义定形”,即根据词语意义来确定答案应是诸多同音字或形近字中的哪个字。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会”是融合之意);“凋蔽”应为“凋敝”(“敝”为破旧衰败之意)。
第二,利用汉语的构词规律来分析错别字。
汉语构词有一个规律,一个词常常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如“貌合神离”中的“貌”和“神”相对,“合”与“离”相反,在这里若将“合”写作“和”就讲不通了。
第三,平时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搞清楚某些成语、的来源、出处,遵照成语的一些固定写法。
如“再接再厉”的“厉”,是“磨砺”(引申为“奋勉”“努力”)的意思,但成语沿用古字(“厉”是“砺”的本字,二者在这一意义上为古今字),不能写作“砺”,更不能写作“励”。
【学习过程】一.阅读“错字百出”和“工具箱“一节,填空。
(A级)1.错别字形式“各有千秋“,一般有三种现象2.写错别字包括写和两种错误3.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汉字的,,三个方面。
④消灭错别字都有,,的规律和特点二.当堂检测(B级)1.找出错别字并改正,用错别字组词。
A.将黄硫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B.董善元的著作《闻匮纪胜——东安市场八十年》C.手工精致服装D.泓扬江西赣文化E.大红灯茏F.腱身俱乐部G.华公馆按装队H.工众满意的茶楼I.蓝球场J.买卖公平,童瘦无欺2.下列各组词语全都是乱造简化字的一组是()A E想天开小MM 白才IT行业B WC MAN 我I你风流周党C 九菜修么托鸡旦扦座D 监介个人CV DV大赛5203.下列各组词语划横线字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轻舟已过万重山渭城朝雨浥轻尘青山郭外斜B 独创然而泣下曾经苍海难为水抢榆枋而止C 海上升明月池塘生春草见不贤而内自醒也D 自古逢秋悲寂寥怅廖廓辽阔江天万里霜三.小试身手(B级)1.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写错词语。
《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教案2009-07-20 10:52《咬文嚼字》教案及导学案【课前积累】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绉波纹迎客棹①。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②。
浮生长恨欢误少③,肯爱千金轻一笑④。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彀绉:即皱纱,用来比喻水的波纹。
②闹:热闹、浓盛。
③浮生:飘浮无定的短暂的人生。
“浮生若梦”,是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④肯爱千金轻一笑:怎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
[鉴赏提示]宋祁 (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湖北安陆县)人,后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宋仁宗天圣二年举进士,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累迁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
他的诗词多写个人生活,题材较窄。
其词语言工丽,善炼字句,活泼生动,意切境新。
这首词是一首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作。
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为人津津乐道。
上片是写景,下片由写景转人抒情。
【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的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第一课时【字词积累】l 易混字音锱铢必较(zīzhū)鲁莽(mǎng)词藻(zǎo)付梓(zǐ)尺牍(dú)不胜枚举(shâng)斟酌(zhēn zhuó)俗滥(làn)l 小练习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A 下乘(cheng)岑寂(cen)付梓(zi)锱铢(zizhu)B 没镞(mozu)咬文嚼字(jiao)咀嚼(jue)嚼舌(jiao)C 蕴藉(yun)累积(lei)憎恶(zengwu)便宜(pianyi)D 尺牍(du)灞桥(ba)剥啄(zhuo)清沁肺腑(qing)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B )A 援引:引用不求甚解:很深刻咬文嚼字:比喻斟酌B 尺牍:书信一川烟草:一片平地付梓:刻字C 蕴藉:含蓄拘礼:限制游离:不确定的【补充注释】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4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龙涤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编号:主备人:唐云龙审核人:__ ____审批人:_ __ ___使用时间:_ ______ 课题:咬文嚼字班级:高二学生姓名:【三维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3、培养在阅读写作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重点难点】1.“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品味妙语佳句;3.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使用说明】1、本导学案用2课时;2、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解释“咬文嚼字”一词的本义和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一课时环节一:【问题导学】(所用时间:10分钟)一、知人论世(补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三、预习检测1、注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2、解释词义:咬文嚼字: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形容不重实质,中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推敲: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表玩索:体味探索捉摸:猜测、预料。
蕴藉:(语言、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等)枯燥无味。
乞灵:寻求不可靠的帮助。
推陈翻新:(多指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促进其发展。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写人:焦庆平审核人: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年10月15日【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一、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三、整体感知1.什么叫“咬文嚼字”?明确:咬文嚼字:过分的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由上看出,“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朱光潜先生又赋予它什么意思?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咬文嚼字( ) 锱铢( ) 斟酌( )镞矢( ) 胸襟( ) 剥啄( )岑寂( ) 王嫱( ) 付梓( )尺牍( ) 下乘( ) 憎恶( )3.解释下列词语。
锱铢必较:岑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付梓:尺度:下乘:4.理清文章思路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一课时课堂检测1、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咬文嚼字(jué)锱铢(zhī)斟酌(zhēn)B.镞矢(zú)胸襟(jīn)剥啄(zhú)C.岑寂(cén)王嫱(qiáng)付梓(zǐ)D.尺牍(dú)下乘(chéng)憎恶(ě)解析:A嚼jiáo锱zī B 啄zhuó D 恶wü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A.透彻词藻流弊甚远研究一番B.类形苦茗中石没镞自鸣得意C.捉摸玩索索然无味斩钉接铁D.搅扰自励语言凝练纸离破碎解析 B 类形-类型 C斩钉接铁- 斩钉截铁 D纸离破碎-支离破碎3、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A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①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da.摇映b.舞隐c.弄吻d.扶失②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ba.如带b.横带c.入送d.挂入(3)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①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题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鲁迅诗)②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谁是最可爱的人》)、参考答案” ①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②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第二课时导学案1、课文1-5段所举的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三个例子都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说明句式不同,感情也不同;第二个例子说明文字繁简不同,意味也不同;第三个例子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同。
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进行了剖析。
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来说明什么?明确:为了说明善用联想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3、课文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想说明什么?明确:为了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4、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
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
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归纳:(1)什么是“咬文嚼字”?(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3)怎样“咬文嚼字”?(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咬文嚼字。
(3)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6、五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第二课时课堂检测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4.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D)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
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溥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参考: A、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
B无伤大雅:对主要方面没有妨碍C、望其项背:能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D。
目不暇接:也作“目不暇给”,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来不及观赏,是褒义成语。
)6.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院团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