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胃痛怎么办?现代生活中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胃痛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因此我们在治疗胃痛的时候要了解病因,辨证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痛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五、瘀血停胃证胃痛如刀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伤胸背,食后痛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以胃痛如刀割、痛处不移、入夜痛甚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六、脾胃虚寒证胃凉隐痛,空腹为甚,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以胃凉隐痛、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七、胃阴亏虚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食少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渴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王者归来2015-04-27 03:24 来自QQ空间日志当您发生胃痛的时候,说明您的胃部可能有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所以,胃痛可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应当及时治疗。
那么,如何治疗胃痛呢?且看本文分解。
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五、瘀血停胃证胃痛如刀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伤胸背,食后痛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以胃痛如刀割、痛处不移、入夜痛甚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六、脾胃虚寒证胃凉隐痛,空腹为甚,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以胃凉隐痛、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七、胃阴亏虚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食少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渴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1。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2.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3.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者多虚。
4.脉盛气盛者多实,脉虚气怯者多虚。
、..5.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6.新病体壮者多实,爽病体弱者多虚。
7.补法治疗痛剧者多实,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二)辨寒热1.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三)辨气滞与血瘀.1。
若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
2.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3.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
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者应以祛邪为急。
如食滞中阻,则消导以和中,瘀血内阻,宜活血化瘀,肝气犯胃,宜疏旰和胃等,若属虚证当以补虚为先,如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等。
若属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并根据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此外,中医对痛证治疗有。
通则不痛。
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
通。
看作是。
通下。
法。
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
通则不痛”。
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
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病情变化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缓慢,疼痛渐发,或反复发作,疼痛可耐受,服药可缓解或症状消失,病势较缓,病程长等特点。
2.辨虚实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若补之则痛剧,大便常闭结不通,多见于新病体壮之人;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若攻之则痛剧,大便无闭结,多见于久病体弱之人。
中医辨证治胃痛作者:来源:《家庭医药》2019年第10期胃痛的基本治法是“通”,但“通”不等于通下法。
胃痛的胃络失养、胃络拘急、不荣则痛机制,提示胃痛治疗同时,应重视补益与缓急止痛之法。
实证胃痛,治当祛邪消导;虚证胃痛,治当补虚和胃;虚实夹杂者,治当虚实兼顾。
胃寒痛,治当散寒;胃热痛,治当清热;寒热错杂者,治当辛开苦降、寒温并用。
另外,气滞胃痛,治当理气;血淤胃痛,治当活血;气滞血淤者,气血两治。
这些都属于“通法”范畴。
而久病胃痛者,更当重视辛润通络治法。
其中,对于实证引起的胃痛,应分以下情况辨证论治:寒积胃痛胃痛较剧烈,多因受寒或进食生冷诱发,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紧或沉弦。
治当温中散寒止痛,方药可用良附丸。
参考处方:良姜、香附各9~12克,肉桂3~6克,乌药6~9克,白芍12~30克,炙甘草6克。
若胃脘拘急而痛,可配合芍药甘草汤;胃脘冷痛或呕吐酸水、质清稀者,可配合吴茱萸汤。
轻症,热敷,或服用生姜红糖水,即可见效。
食滞胃痛胃痛胀满,常因饮食过量诱发,脘腹痞闷或伴头晕,嗳腐吞酸,呕吐未消化食物,嗳气纳减,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
治当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邯郸中心医院老中医杨立生常用消食和胃方,确有疗效。
处方组成: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茯苓、白豆蔻、陈皮各9~12克,姜半夏6~9克,白芍12~30克,炙甘草6克。
药用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和胃,配合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颇适合于急性胃痛存在饮食积滞者。
气滞胃痛胃痛胀满,或支撑两胁,疼痛随情绪波动加重,可伴有抑郁,胸闷,嗳气,善太息,舌苔薄白、边多浊沫,脉弦。
治当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药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参考处方:柴胡、枳壳、陈皮、香附、茯苓、当归各9~12克,白芍12~30克,苏梗、姜半夏各6~9克,炙甘草6克。
若胃气壅滞,症见胃脘胀满,食欲差者,可用香苏散加味。
郁热胃痛胃脘灼热而痛,胀满不舒,烧心反酸,咽干,烦热,舌红苔薄黄,舌苔边有浊沫,脉弦或弦滑、弦数。
胃痛的中医辨治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
“古方九种心痛”之说,亦多指胃痛而言,并非真正的心痛。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医学正传?胃脘痛》也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就是很好的说明。
【病因病理】1、病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可致胃寒而痛,尤以脾胃虚寒者更易受寒邪而痛发。
《素问?举痛论》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又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也可发生疼痛。
《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2、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怀不畅,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血壅而不行,不通则痛。
由于气血相依,气滞日久,还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阻络脉,其痛剧烈,甚则便血、吐血。
肝气久郁,化而为火,五脏之火又以肝火最为横暴,火性炎上,迫灼肝胃之阴,其痛往往经久不愈。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胃受伤,均可导致中焦虚寒而胃痛。
若脾阳不足,寒邪内生,脉络失于温养,则为虚寒胃痛;若感外寒,内外合邪,则成寒积胃脘痛;若胃阴受伤,胃失濡养,又可成为阴虚胃痛。
综上所述,胃脘痛的病位在胃,但与脾互为表里,而肝为刚脏,喜条达而主疏泄,故胃痛与肝脾有密切关系。
胃痛的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
病邪阻滞,肝气郁滞,均可使气机不利,气滞作痛;脾胃阳虚,胃络失于温煦,或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致脉络拘急而作痛;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邪犯胃,可致胃痛。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
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
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
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
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
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1)气滞引起的胃痛胃痛会影响到胸胁部位,可能会引起胃病或者是让胃病加重,还会有呕吐、反酸、吞酸、大便不利、舌苔泛白等现象。
主要的治疗方法:舒缓肝脏,调理气血,对胃进行止痛等。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寒邪客胃:外感寒邪,饮食生冷,寒冷客胃,凝结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中药方选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9克,紫苏9克,荜拨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苍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中脘、神阙、胃俞,足三里、内关。
补法。
多灸。
饮食积滞:饮食不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失和降。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呕吐腐臭,吐后较舒,纳呆不食,大便不爽,矢气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中药方选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2克,麦芽12克,莱菔子12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枳实9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槟榔12克,厚朴12克。
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下脘、天枢、脾俞,足三里、璇玑。
泻法。
肝胃不和:情志不适,肝气郁滞,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
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烦恼痛甚,痛处游移,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喜长叹息,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药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9克,香附12克、陈皮12克、枳壳9克、川芎9克、甘草9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
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肝俞、期门,太冲、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
泻法。
肝胃郁热:肝郁化热犯胃,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
中药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0g,牡丹皮10g,栀子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连3g,吴茱萸6g,甘草6g。
水煎服。
穴位治疗选中脘、期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内关。
泻法。
不灸。
脾胃湿热: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胃脘痛系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因外邪袭侵,恼怒过劳,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成。
【范围】西医学中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症、十二指肠炎相当于中医胃脘痛。
胃、十二指肠其它疾病若临床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外袭寒、湿、暑等外邪,既可单一致病为患,也可兼夹入侵机体,可通过口鼻内客胃脘,或经皮毛、经络内传胃脘,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
但临床上多见于素有胃脘痛病史之人,因其脾胃功能常不足,卫外不固,故极易遭受六淫之邪的侵袭,外邪循经内传,停于中焦,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或加重胃脘痛。
2.情志所伤思为脾之志,过度深思远虑,犹疑不决,使脾气郁结,胃气不得宣通;情怀不舒,抑郁寡欢,情志不畅,使肝脏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或因遇事烦恼,情志怫逆,甚至暴怒不已或急躁等精神刺激因素,使肝脏气机不和,肝气过盛,疏泄太过,致肝气横逆犯脾胃,影响脾胃生理活动,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悲忧过度则耗伤肺气,而肺与脾同属太阴,脾与肺为母子关系,子盗母气,肺伤则脾亦伤,脾伤则胃失和降,中焦气滞。
总之,各种原因所致情志失调均可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致胃腑气机郁结,引起胃脘痛发作。
3.饮食失调暴饮暴食,胃纳过盛,积滞胃脘,腐化无能;宿食停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脾运艰迟,致使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或因体弱、年老自衰而胃虚,食入难化,积于胃中;或由于地区、季节、生活习惯不同,所食之物粗糙、生硬,或过热过冷,复因素有胃疾,年老和体虚,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力低下,致食滞胃腑,阻碍气机;过食肥甘滋腻厚味,则壅积于胃脘,阻滞气机,湿聚而生痰化热;或嗜食辛辣煎炒或浓烈调味品,直接刺激胃腑,耗伤阴津;或长期嗜饮烈酒,湿热积于胃脘,并耗伤阴液,甚腐蚀胃脘,造成胃腑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胃失和降而胃脘疼痛。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怎么办?现代生活中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胃痛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因此我们在治疗胃痛的时候要了解病因,辨证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痛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
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
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
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