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作品信息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山水入画之《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一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是南宋时期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创作于公元1113年,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这幅作品以其宏伟壮丽的山水画风,细腻传神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艺术内涵,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和艺术宝藏。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读《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以水墨绘制山水画,作品风格宏伟壮丽、笔墨宽厚有力。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绘制的一幅长卷式山水画,整幅作品宽约近40厘米,长约15米,画面以富有变化的线条和浓淡适度的墨色描绘出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色。
《千里江山图》共分为十二幅,画面上有江河、山峦、林木、云雾、行舟、居民等元素,以“千里江山”为主题,呈现出一幅巍峨壮丽、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
整个画卷以水墨青绿为主色调,运用淡墨墨法、淡黑手法将山脉的远近透视处理得恰到好处。
整幅画面为横幅长卷,卷首描绘天空中的云雾缭绕和山峦的起伏,在画面的正中央绘有一江河自远山而来,流水清澈,江面上有小舟行驶。
可见王希孟巧妙的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巧变来表现出水势的流动和江山的壮美。
整个画卷中的山峦、千里江河、居民民居等地景通过淡黑与淡墨的层次分明的墨法处理将深邃远近的空间表现得恰到好处。
每一处山峦、每一条江河都显得峰峦起伏、曲折蜿蜒,山势云蒸雾绕,形态各异。
景深的表现使观者在欣赏时能深深感受到广阔无垠的视觉享受。
画面上的小舟、人物、居民民居等点缀,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王希孟在描绘树木、林木时也别出心裁,使用淡墨勾勒出树木的枝干叶叶,从远处的山脉到近处的江河,处处有疏密有致的树木。
林木的处理使画面更加饱满丰富,极具生命力。
这幅《千里江山图》的画面构图、用墨和细节处理都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不仅展现了王希孟娴熟的绘画技巧,还体现了他对江山景致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
这幅画作以宏大的视觉效果、优美的笔触和悠远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创作绘画)《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画卷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作简介《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
该画卷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
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
继续向前便临江了。
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
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
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
中国古代著名丹青作品
中国古代的丹青艺术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广为人知的中国古代丹青作品:
1. 《清明上河图》 - 该画作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市井生活场景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瑰宝。
2. 《千里江山图》 - 王希孟创作的这幅作品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成为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
3. 《洛神赋图》 - 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画,将洛神的优美形象和动人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是古代人物画的杰作。
4. 《梅竹春音图》 - 华喦的这幅作品以其梅竹双艳,体现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5. 《墨韵丹青——黑龙江省博物馆藏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精品展》 - 这里所展示的不仅是书画作品,更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集中呈现,包括了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大家的杰作。
6. 《中国古代经典山水画作品》 - 这些作品体现了山水画的哲学意境和审美追求,如展出的作品中有的呈现了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
7. 《中国古代版画作品》 - 版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安版画到徽州版画,风格各异,既体现了木版画的技艺,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上述丹青作品不仅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同时也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
这些作品跨越时间的长河,至今仍然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示。
千里江山图研究报告总结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明代画家王时敏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地理画之一。
本报告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全面研究,总结如下:
1.艺术价值:《千里江山图》以其宏伟壮丽的景观和精细的描绘技巧而闻名。
画中描绘了中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城市建筑,展示了中国的山川河流、农田河道、宫殿寺庙等。
画家运用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巧妙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文景观的庄严。
2.地理信息:《千里江山图》以地理信息为主题,全景地描绘了中国的地理景观和地理位置。
画家根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理特点,把重要的城市和自然景观画在更大的画面上。
这使观众能够在一幅画中领略到整个中国的地理面貌。
3.历史意义:《千里江山图》反映了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画中描绘了当时的城市和农田、商业和交通等重要景观。
这些景观和建筑展示了明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文化传承:《千里江山图》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和审美观念。
画家运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巧,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作品中。
画中所描绘的景观和建筑物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总之,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
艺术魅力,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这幅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杰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公共基础知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2022年虎年春晚《只此青绿》舞蹈成功“出圈”,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致广泛好评。
其舞蹈背后展示的便是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同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服也融入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尽显大国底蕴。
在中国冰舞比赛场馆上,王诗玥、柳鑫宇身着比赛服装设计灵感也出自《千里江山图》演绎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绵长意境与中国功夫的刚柔并济。
可见北宋的这幅名画其内涵较深,可以代表中国北宋时期较为流行的意境画法和中国画传统的鲜明特点。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一下这幅传世名画。
1.作者王希孟,北宋晚期著名画家。
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在王希孟18岁时成功绘制出《千里江山图》。
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2.绘画主要内容《千里江山图》的色调鲜明,运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青绿色,直至今天,青绿的颜色仍然鲜明透亮,透过青绿的颜色,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自然的清新气爽,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绘画的主要元素为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
动静结合,全面展现了江南山水的景色。
该画卷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展现了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第二段跨江大桥蔚为壮观,由跨江大桥踏上岸,两边排列着建筑,翻过高山,走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见一处平原,村落房屋错落有致。
平原边的悬崖颇具险势,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给了村庄无比安全感。
第三段画中一小岛,岛下平铺着渔村,渔舟点点,使开起之势下转,起到承接作用。
卷左下部画近景坡岸与之相连接,起到转接作用。
卷左尾部画突起的秀峰,其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结住了开起之势,并总结全卷。
3.重大意义古人很早便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山山水水——千里江山图》说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本课《山山水水》本来是一节造型表现课,为衔接下一课的《彩墨家园》,让六年级学生对我国的山水画有一个更好的认知和理解,因此把本课《山山水水》更改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欣赏我国传国之宝《千里江山图》,以此让学生对我国山水画有一个全新的认知,通过欣赏,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为第二课时的绘画和第九课的《彩墨家园》做一个铺垫。
在观察对比《千里江山图》的用墨、用色,与平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的不一和特殊化,在自我观察和探究后形成自己的感受,激发起孩子们对我国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爱国情感。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赏析千里江山图并了解其历史背景。
了解千里江山图所用的不同于往常国画的材料。
3.培养学生对我国中国画绘画作品的赏析,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一幅作品并初步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认识和评述我国古代中国画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习目标:我要了解:通过了解千里江山图,初步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特点有个感受,了解千里江山图的长度不同于以往作品,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创作年龄,所用的材料不同于以往作品。
我要学会:学会采用讨论、疑问的方式参与探究式学习,在欣赏中了解艺术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最近有一幅绘画作品非常的火,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故宫博物院参观,它为什么这么火呢?火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幅作品。
你知道这幅画叫什么名字吗?这幅作品叫做《千里江山图》(板书课题)二、发展阶段欣赏完这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之处?你能猜猜这幅作品有多长吗?这幅作品横长1191.5厘米,纵51.5厘米。
这幅作品的作者叫做王希孟,他一生只创作了这一幅作品。
那么这么长,这么美的一幅作品,你觉得会是是王希孟多少岁的时候创作的?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和真实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千里江山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用摇滚乐解读古画《千里江山图》观后感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古画与摇滚乐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而本文将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即用摇滚乐来探讨这幅画作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对比分析古画与摇滚乐的背景、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更多的共通性和相互契合。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背景与历史,并详细描述其画面所描绘的景象以及艺术特点。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摇滚乐的背景,并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摇滚乐与古画之间的关系。
随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运用摇滚乐理论来解读古画《千里江山图》,并分享观后感和体验心得。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本文观点和发现,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摇滚乐与古画《千里江山图》之间的对比分析,引发读者对于艺术交流和跨界融合的思考。
同时,我们希望以一种全新而有趣的方式,让大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并激发对摇滚乐这一现代音乐流派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视野,打破传统思维框架,为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2. 古画《千里江山图》介绍:2.1 背景与历史《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一幅著名的长卷山水画作品,由北宋时期的画家王希孟创作于公元1113年。
这幅画采用了传统的绢本设色技法,全幅长度达到了多米长,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山水画之一。
这幅画创作于北宋政权统治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繁荣,为艺术家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王希孟在此背景下选择了表现中国江山壮丽景色的方式来展示国家繁荣昌盛的形象。
2.2 画面描述《千里江山图》是一幅以大自然风景为主题的长卷山水画。
整个画面展现出了广袤浩渺、连绵起伏的山川河流和变化多样的植被景观。
通过巧妙运用远近透视和层次感,将眼前所见和远处风物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恢弘壮丽之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语言表达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语言表达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
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
(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2)请结合前半学期所学课文及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答案】(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略【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掌握。
爱国名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
(2)①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是最起码最基本的情感。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②我们要像文中的同学们一样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有抵御外辱的心态。
对那种扭曲亵渎的历史的丑恶言行要有清醒的认识。
③立足现实从身边做起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践行对祖国的热爱。
《最后一课》中学生们的表现“默默的不说一句话”特别是几个女生“啜泣”并非胆小害怕,而是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母校的不舍,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这些反而更加体现了学生们赤诚的爱国之心。
答案:(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
(2)①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是最起码最基本的情感。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②我们要像文中的同学们一样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有抵御外辱的心态。
对那种扭曲亵渎的历史的丑恶言行要有清醒的认识。
③立足现实从身边做起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在践行对祖国的热爱。
《最后一课》中学生们的表现“默默的不说一句话”特别是几个女生“啜泣”并非胆小害怕,而是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母校的不舍,对祖国家乡的热爱,这些反而更加体现了学生们赤诚的爱国之心。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每一幅都价值连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皆为历代不二至宝,高头巨帙,历经磨难流传有序。
至清乾隆嘉庆时期,陆续收入内府,遂与世隔绝。
随后历经战火纷繁,流散四海,如今皆为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被束之高阁。
十篇传世名画都有引首、题跋、历代名家题记、收藏玺印等浓厚的文化痕迹,向世人展示中国艺术瑰宝的魅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这段知识!一、《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图》二、《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其实存在 30 多个版本(另有说 50 多个版本),光是北宋张择端名下的就有十几个版本,明代仇英模仿的也有超过15 个版本。
除了大陆之外,台湾藏 9 本,美国藏 5 本,法国藏 4 本,英国、日本、荷兰各藏一本,民间不少私人收藏家也号称藏有《清明上河图》真迹。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版本)三、《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画卷作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千里江山图》作者中国北宋绘画作品。
作者王希孟。
王希孟,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宋徽宗宣和年间,擅山水,青年时代即显露才华,18岁时成为北宋画院学生,在绘画上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指点,约在20余岁时去世,《千里江山图》是其唯一传世作品。
特点《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作品点评北宋画家王希孟,生卒年代不详,画史无传。
此画卷后蔡京题跋说他原在画学为生徒,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后宋徽宗赵佶「知其性可教」,「亲授其法」,画艺大进。
此卷约作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作者时年十八岁。
清代宋荦在《论画绝句》附注中说他在完成此卷后不久去世。
此说并无确切的资料可佐证,但宋代绘画史籍也无他的记载,早逝之说恐也未必全是臆测。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
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梦里江山——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它的长度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一倍多。
一眼望去,山水辽阔,山峦平远,明明灭灭,绢色的天空与青绿的山影相映生辉,时而明亮,时而灰蒙,天光云影共徘徊。
而画中的细节,也令人叹为观止,松树和远山脚下的竹子精细婉约,画中的石桥、水磨、亭子、瀑布,都精致非凡,非写生不可得。
而画中那样艳丽的青绿色,被作者涂得那样厚,仿佛不能辜负这美丽的颜色,落笔之间,还有几分油画的厚实感。
《千里江山图》的颜料是矿物质,山头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山脚以赭石晕染,以汁绿、苦绿染水色,这不仅使山峰的立体、明暗显得格外生动,也增加了画卷的鲜艳绚丽。
也正是因为颜料为矿物质,所以《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如新,仿佛与画之间隔的不是时间,而只是简单的纸张。
十八岁少年的千里江山大多数人的十八岁,都在无尽的学业中度过,享受着平淡而简单的青春。
但王希孟的十八岁和他的作品一样惊艳,是许多人不曾想象过的华丽登场,也是许多人不曾预料的轰然退场。
细数那些流传千古的画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八十岁所得,《墨虾》是齐白石九十岁才能做到炉火纯青的作品。
但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在画这幅被称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画作时,只有十八岁。
那时的王希孟大概也是一个刚入世的少年,但他笔下的江山却瑰丽壮阔,亭台楼阁和人物在青绿的山水掩映之间显得如此渺小。
江山如此绵延巍峨,王希孟的眼界和心境想必也是如此的浩大,那些荡气回肠的山峦,就是这个十八岁少年的理想世界。
但就如同这幅图卷的横空出世,王希孟的来去也极为神秘。
他于史料中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笔,只有《千里江山图》的题跋可以看出一些作者的信息:“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希孟”考作者:党晟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5期引言——故宫博物院藏(传)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如今已是中国古典绘画的煊赫名迹。
这幅长近12米,高逾0.5米的山水画卷以其宏大的构图、绚丽的赋色及委曲周详的细部描绘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作为公认的北宋绘画杰作1,此画不仅载入各类出版物,而且被制成多种“衍生品”广为销售,知名度之高,只有为数极少的几件传世古画可以相比。
2017年秋季,该图全卷在北京故宫展出,更引发万人争睹的轰动效应,一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公众议论的话题。
遗憾的是,关于图卷的作者,除北宋权相蔡京在卷尾所题跋文透露了少许信息——从中可知其名为“希孟”,绘制此画时年仅十八岁——几乎再无可靠的记载。
作品的崇高地位与画家的暖昧身份形成戏剧性的对照,足以激发美妙的想象,从而演绎出一个天才少年发奋学艺、劳瘁致死的感人故事2,加上流播甚广的不经之谈3,为沉默无言的画卷平添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
然而,历史研究的旨趣并非发掘久远往事中的戏剧因素。
如果摈弃成说,广泛搜集、深入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也许可望破解《千里江山图》作者的身份之谜。
这大概是一个与通行版本迥然有别的故事,即便令人败兴,但有可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一现有史料的疏理如上所述,有关《千里江山图》作者的有限信息出自蔡京( 1047 - 1126)的题跋,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这份原始档案人手。
蔡跋全文如下: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
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瑜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跋文记录了宋徽宗赵佶( 1082-1135)将图卷赏赐蔡京的日期,画家的名字、年龄、履历及其进献画作的经过和徽宗的褒奖之词,唯独没有道明画家姓氏及作品的题目。
除蔡京一跋,图卷后纸尚有元人溥光(生卒年不详)的长篇题识。
不过,题识者的着眼点主要在作品的艺术成就,认为其“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即令著名画家王诜(1048-?)、赵伯驹(1120-1182)见之亦当“短气”,但无一语述及图卷之作者。
七年级下册语文语言表达及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语言表达1.2019年3月26日下午,学校学生会主席给学生会成员及各班班长召开了“课外活动内容推荐会”,学生会拟定于第二天上午10点,在小会议室召开“举办课外活动动员会”,要求学生会成员及各班班长都要参加,开会时需自带纸和笔,请你代表校学生会为这次的“举办课外活动动员会”拟一则通知。
【答案】通知学生会成员和各班班长:现拟定于3月27日上午10点在小会议室召开“举办课外活动动员会”,请大家准时参加,并自带纸和笔。
校学生会2019年3月26日【解析】【分析】①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
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
②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
在第二行顶格写——学生会成员和各班班长。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正文因内容而异。
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
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举办课外活动动员会”,要求学生会成员及各班班长都要参加,开会时需自带纸和笔。
④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校学生会;2019年3月26日。
故答案为:通知学生会成员和各班班长:现拟定于3月27日上午10点在小会议室召开“举办课外活动动员会”,请大家准时参加,并自带纸和笔。
校学生会2019年3月26日【点评】本题考查应用文通知的正确书写。
一般格式是:第一行居中写“通知”二字。
第二行顶格写被通知方的名称,加冒号(如果正文已明确了通知的对象,被通知方的名称也可略去)。
下行空两格起写正文,如果正文内容较多,可分条写,以便读者把握内容要点。
署名和日期分两行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掀起的伟大社会变革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千里江山图》学情分析方案一、学情分析目的《指南》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名画欣赏就是幼儿接触优秀美术作品的一个载体,把名家名画欣赏引入课程,是幼儿接触优秀作品的良好途径。
中国的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它是我国青绿山水画的一个巅峰代表作,画面内容丰富,群山巍峨壮观,青绿山水意境唯美,适合幼儿欣赏。
活动中通过欣赏名画《千里江山图》,水墨晕染表现青绿山水,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体验艺术表现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主题大班美术活动《千里江山图》三、教学对象大班幼儿,大班幼儿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有初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
四、教学重点1.欣赏国画作品《千里江山图》,感受青绿山水画的意境美。
2.运用撕贴、堆叠的方法表现山脉,水墨晕染表现青绿山水,体验合作创作的乐趣。
五、学习难点1.欣赏《千里江山图》,看懂《千里江山图》表现什么景色,感受画家以青绿为主色调表现延绵不断的群山,远山近岭巍峨壮美、山石重叠高低有致的自然山水意境美。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长卷画轴上作画,幼儿分工合作运用撕纸巾、堆叠粘贴成山的方式表现群山层叠起伏、延绵不断的山脉,水墨晕染表现青绿山水的色彩融合美,及工笔添画房屋、树木、桥、人物、飞鸟等景物丰富画面内容。
六、学情分析工具在课前,我采用问卷星为调查工具设计问题,生成二维码通过微信发布在班级家长群给家长,家长通过微信扫码功能直接扫码,根据家长和幼儿对中国名画和中国水墨画的了解情况进行询问,家长用手机填写问卷。
七、学情分析方法传统的美术欣赏都是单一地欣赏图片,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活动中我以视频整体欣赏和局部图片欣赏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欣赏名画《千里江山图》,感受青绿山水画的意境美,活动中营造让幼儿想说想表达的氛围,让幼儿在欣赏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作品以画轴的形式表现,幼儿通过纸巾撕贴、堆叠的方法表现山脉,水墨晕染表现青绿山水,想象添画景物提升画面故事性和趣味感,小组合作创作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艺术表现的乐趣。
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义与艺术价值一、介绍《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创作的一幅巨幅绘画作品。
•这幅画展现了中国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宝之一。
二、意义1.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通过《千里江山图》,人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社会风貌,有助于我们重建和理解过去时期的历史面貌。
•这幅画呈现出的悠久历史和固有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艺术表达与审美享受•徐悲鸿将大量线条运用于这副作品中,给予了整个画面良好的结构和动感。
•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界奇妙而独特的气息,领略到无穷的美感。
•《千里江山图》中的景物布局和色彩运用都展现了徐悲鸿精湛的绘画技巧,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体验。
三、艺术价值1.独特性与稀缺性•《千里江山图》作为明代名画中的佳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这幅画虽然存在多幅复制品,但原作仍然被认为是无价之宝。
2.艺术风格与创新•徐悲鸿在这幅画中融入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审美,使得作品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开辟了新境界。
•他通过构图和线条表达独立独特的审美观点,塑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
3.文化遗产与时代记忆•《千里江山图》作为明代文物之一,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遗产,它不仅向后人展示了过去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历史事件,也为今天人们研究和理解相关时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珍贵资源。
四、结论明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作为一幅艺术珍品,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它通过展示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们体验到无限的审美享受。
这幅画不仅是文化传承与历史记载的重要载体,也有着独特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
因此,《千里江山图》在艺术界被视为宝贵的资产和珍品,对于推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空间小说的《千里江山图》李冬梅 《千里江山图》是先锋写作重要作家孙甘露最新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沉潜多年后的复出之作。
无论是“革命”“谍战”“悬疑”的元素,还是“江南气息”与“民国怀旧”的主题,这种历史想象方式在当下包括小说和影视剧在内的文艺生产中都并不罕见。
作品在表达主旋律价值和迎合大众趣味上的用心自不待言,但这些习见的倾向并不能充分概括这部长篇小说的文本特点。
孙甘露以“千里江山图”命名小说自有深意存焉。
作为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满幅青绿山水表现大宋王朝的锦绣河山,并通过自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的空间流转构建起承转合的空间布局,运用“散点透视”“移步换景”“人游画中”等视觉策略营造了深远的意境。
同样,小说《千里江山图》也致力于空间环境的营造和叙事空间的搭建。
“千里江山图”不仅是小说中地下行动的总代号,更表征着作品结构上的空间意识和空间建构实践。
表层上,小说侧重主题意义和情节要素;深层上,它着意空间审美性技巧和文字手段,或者说文化与想象的空间投射。
加布里尔·佐伦(Gabriel Zoran)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有关文学作品中“空间模式”(spatial pattern)的系统概念和理论模型,并将文本空间结构垂直分为三个层次:地志学层次、时空体层次和文本层次。
“地志学层次,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时空体层次,即事件或行动的空间结构;文本层次,即符号文本的空间结构。
”①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正是在这三个层次上,表现出了明确的“空间信仰”。
一、地志学层次:场景化的南方城记画作《千里江山图》以山水景致的延展而著称,小说《千里江山图》同样致力于景观空间的布局和展现,以故事线索移动带来场景的变化,一个个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含量的景观在人物的城市短途旅行中夺目而出,构成了作品有关“空间机制”和“场景化现象”特有的想象对象和体验方式。
小说部分章节命名就是由城市的“微景观”构成:“龙华”“玄武湖”“茂昌煤号”“兴昌药号”“公和祥码头”“北站”“黄浦江”……地下党员化身“城市漫步者”,编就了一幅真实可感的古今交汇、华洋杂错的文化景观。
《千里江山图》
作者:王希孟北宋
原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材质:绢本,青绿设色设色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介绍
王希孟,北宋画家(1096--?),生卒年代不详,他十八岁便显示出不凡的绘画天赋,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被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慧眼识珠,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经悉心教诲终成大器。
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复制品:《千里江山图》
画芯加题跋:纵51.5厘米,横1286厘米
材质:真丝绢
规格:纵60.5厘米,横1500厘米
(配木盒内含手套,作品信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