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资料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553.65 KB
- 文档页数:41
第三章 队列研究第一节 基本原理一、概念(一)定义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群组研究、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incidence study)、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及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是按是否不同程度地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分析和推断该暴露因素是否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关键词1、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无害的。
2、结局(outcome):是指疾病(包括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或是某种健康状态或是死亡。
3、队列(cohort):是指一个特定的人群(群组)。
它是一组在特定时期出生的人群,或是一组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人群。
固定队列(fixed cohort)——对象入队出队自始自终。
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新对象随时加入,原成员不断退出。
4、危险因素(risk factor):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种疾病或不良健康状态发生或发生率增加的各种环境、行为、社会和遗传等因素。
二、基本原理: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判定:假使暴露组(或高剂量暴露组)预期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或低剂量组)。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设计与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领域,队列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研究设计,用于探索人群中的疾病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和预后情况。
本文将介绍队列研究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概述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通过跟踪一群参与者的暴露情况和疾病发展,以评估暴露与发病之间的关联性。
这种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前向队列研究和后向队列研究。
前向队列研究从未患病的人群开始观察,记录其各类暴露因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其发病情况。
而后向队列研究则是从已患病的人群开始观察,回溯其暴露历史,再通过跟踪观察其进一步的发病情况。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观察起点的不同。
二、队列研究设计1. 前向队列研究设计前向队列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研究人群: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个特定的人群,确保其代表性和可行性。
(2)确定暴露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生物标本采集等方式,搜集参与者的暴露信息,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
(3)询问频率:根据研究目的和预期的发病率,确定跟踪观察的时间周期和频率。
(4)记录发病情况:通过定期随访和疾病登记系统等手段,记录参与者的发病情况。
(5)数据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评估暴露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联性。
2. 后向队列研究设计后向队列研究的设计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研究人群: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个已经患病的人群,确保其代表性和可行性。
(2)回溯暴露历史:通过回顾性调查和医疗记录等手段,获取参与者的暴露历史信息。
(3)询问疾病发病前的暴露: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采访等方式,获取参与者在疾病发病前的暴露情况。
(4)记录疾病发病情况:通过定期随访和疾病登记系统等手段,记录参与者进一步的发病情况。
(5)数据分析: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评估暴露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联性。
三、队列研究数据分析队列研究的数据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描述性分析:描述参与者的人口学特征、暴露情况和发病情况等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