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观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我的科学观引言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一名普通大众,我对科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
我的科学观既包括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和人文领域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阐述我的科学观,并探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科学之上知识与方法论我的科学观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方法论。
科学方法强调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通过科学方法,我们能够获得客观事实,并建立起可靠的理论框架。
然而,我的科学观也意识到,科学方法并非万能。
有些问题无法通过实验来解答,有些领域无法用简单的定量模型来描述。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其他方法论,如哲学、艺术、历史等,来探索世界的更深层次。
科学与人文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提供了客观事实和理论框架,而人文则关注主观感受和价值观念。
科学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而人文告诉我们事物为什么重要。
举个例子,科学可以解释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但只有人文才能赋予昼夜以意义。
昼夜交替让生物有休息和活动的机会,也让人类有时间分工合作、进行社会交往。
在这个例子中,科学提供了客观事实,而人文则赋予了这个事实以意义。
全球视野与可持续发展我的科学观强调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科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球变化、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是我对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切。
科技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生活便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我的科学观认为,科学应当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科学与人文的交融科学与艺术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两大表现形式。
科学追求客观真理,而艺术追求主观美感。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和艺术也有相通之处。
科学观科学观,是我们对世界、自然、人类社会等现象的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的一种方法。
科学观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和探索,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和真理。
科学观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科学观强调客观性,即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应当客观、客览和真实,排除主观感情和想法的影响,力求客观事实和规律的揭示。
可验证性科学观倡导可验证性,即科学观点应当是经过科学实验和观察验证的,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检验科学假说的正确性,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逻辑性科学观要求逻辑性,即科学观点和结论应当是合乎逻辑、推理正确的,遵循科学推理和科学方法,建立在事实和理论的基础上,保持逻辑严密性。
可重复性科学观强调可重复性,即科学实验和研究应当是可重复的,其他科学家通过同样的方法和条件应当得到相似的结果,验证和复现科学研究的结论。
科学观的发展历程科学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历史演进。
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主要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上,古代科学观注重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代表性的有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古代科学观。
现代科学观的形成主要是在16世纪后的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科学革命的发展,提出了基于实验和观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伽利略、牛顿、伏恩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科学观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观不断发展和完善,涌现出量子力学、相对论、基因工程等新领域和新理论,推动着科学观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科学观的意义和作用科学观作为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科学观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保证了科学研究和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建立起科学知识体系,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观的逻辑性和可重复性保证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推理的正确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准则,推动着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总的来说,科学观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于实现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新“师夷长技以制夷”——我的科学观早在十八世纪中叶,近代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而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命题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波动,例如清朝晚期的洋务运动就是受到了“师夷”的影响,并加以运用和发挥,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受到了“师夷”的影响。
但当时魏源所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有局限范围的。
其中的“长技”是指“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主要所指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上的各种先进技术。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直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现,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才将“师夷”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其他方面,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在中国深深的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我国出现了一部分极端分子,他们对国外的产品和技术有抵触情绪,主要表现有带着感情色彩去看问题,开口闭口谈爱国,对外国文化科学更是加以藐视,狂妄自大,以大国之民而自居,往往酒桌席间谈论的话题就是中国自秦朝至明朝在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如此如此伟大,科技那么那么先进,经济多么多么强盛,在标榜古代成就的同时寻找着一种虚假的自满。
同时对国外新技术新产品表示不屑,并且抵制购买一些国外品牌的产品,打砸抢一些国外品牌商店,打烂、烧毁国外品牌汽车,拉帮结派的标榜所谓的“爱国”。
这里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周围确确实实是存在这么一些人,而且不是少数人,很多人都会有此类的想法或做法,区别便在于第一类人有此类想法,但出于自身的需要或者道德的约束,不去做过激的事情。
第二类人属于第一类人的衍生品,主要区别在于没有辨别能力,往往受环境影响加大,随播浊流。
第三类人是此类想法的坚持的捍卫者和拥护者,并且将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
归根结底是这些人没有受到正确科学观的教育,而误入歧途,中华民族在清朝就出现过“天朝大国,国民自满,不求进取,闭关锁国”的错误思想毒瘤,而今天又要重蹈覆辙吗?这些人其中不乏高等教育者,难道这些极端分子没有正确的科学观吗?那么就来阐述一下什么是正确的科学观。
从“格致”到“科学”——我的科学观“格致”一词来自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虽然“格物致知“理论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探索科学规律,但是应该承认,“格物致知”理论还是部分包含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内涵。
朱熹的思想在从南宋后期到晚清的7 0 0年间占据了主导地位。
宋代以来,正是在“格物致知”理论的指导下,才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事实上也证明了“格物致知”理论所具有的科学的内涵。
至清初,中国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仍然被局限于格物致知理论的框架之内。
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数学家梅文鼎就指出:“且夫治理者,以理为归;治数者,以数为断,数与理协,中西匪殊。
是故礼可求诸野,官可问诸郯,必以其西也而摈之,取善之道,不如是隘也。
”着重强调了数学“理”的密切关系。
康熙皇帝推崇程朱理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有所涉猎。
他把研究中国传统科学的心得汇编题名为《康熙几暇格物编》,把自然科学研究看作是格物致知的重要内容。
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实际上是格物致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强调实地考察、比较归纳,强调实证,充分弘扬了朱熹格物致知中的科学精神。
近代科学对中国人而言,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来的东西。
现代汉语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
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起初被译为“格致”,后来受日本影响才译为“科学”。
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这个词。
日本人用这个词表示西方分科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这个理解被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
1915年,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科学》,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科学”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
胡适193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格致与科学》,其中写道:“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
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
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
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
我的⼀些科学观点我的⼀些科学观点⾃⼰⼀些观点,不赘述,供⼤家参考指正。
⾸先,地球为什么会有冰川时期?银河系形成后,各种物质(恒星、⾏星、宇宙尘埃等)围绕着银河中⼼旋转,越靠近银⼼这些物质的密集度越⼤,但却不是均匀分布的。
太阳绕银⼼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轨道的两极,为“近银⼼点”和“远银⼼点”,⽽地球冰川期⼤多反⽣在近银⼼点的位置,由于临近银⼼点,要穿越⼤量宇宙尘埃,这些宇宙尘埃密度⼤量增加,且不均匀,阻挡了太阳的光线,导致了地球的温度骤降,所以就出现了冰川时代。
为什么会有⽣命⼤灭绝?太阳系绕银河⼀周叫⼀个银河年,⽬前我们所处这个银河年为⼀圈2.25亿年,因为银河系在不断膨胀,太阳轨道也在增⼤,前⼀个银河年为2亿年左右。
除了⼩⾏星撞地球等意外状况,⽬前⾄少已知有两次地球⽣命⼤灭绝,和近银⼼点有关。
不均匀的宇宙尘埃阻挡了太阳的光线,严寒冰川和⼤量的宇宙射线也许是罪魁祸⾸。
两次地球⽣命⼤灭绝时间:奥陶纪末期( 4.46亿年前—4.4亿年前)⼆叠纪末期( 2.5亿年前-2.03亿年前)是否地球⽣命来⾃于银⼼?为何有⽣命⼤爆发?我们都知道太阳并不处于银河的中⼼,所以它的⾏星出现⽣命结构体的概率要⽐银河系中⼼那些密集成群的星系要低的多。
地球的内核是⼀个熔化的铁⼼。
看过这样的⼀个实验,把熔化的铁⽔⾼速旋转,这时候铁⽔就会产⽣强⼤的吸⼒,这就是地球的引⼒产⽣的原因。
地球本⾝并不含有多少⽔,⽽经过的⼤量彗星很多却是冰核的,长长的彗尾很多都是冰渣。
正是因为地球具有⼤量的吸引⼒,把很多彗星都吸引到地球表⾯上来,带来的⼤量的和冰,最终形成海洋。
这些彗星很多是银⼼的⾏星爆炸或受到波及形成的,所以最有可能夹杂着银⼼其它⾏星的⽣命体,把银⼼的⽣命体带到地球上来。
我们可以推导模拟⼀些古⽼的细菌的演变,从简单⽣物结构到⽬前复杂结构和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周期,通过计算,看看在是否可以在地球年龄46亿年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进化。
如果计算的结果超过46亿年,那就说明地球的⽣命体结构是外太空来的。
我的科学观
我的科学观
我的科学观
我的科学观是一种信仰,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相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来得出结论。
我相信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本质是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科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找到答案。
这种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通过科学,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妙,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的生活。
然而,科学也有其局限性。
科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而不是超自然世界。
科学无法解释一些人们认为是超自然的现象,例如宗教信仰、神秘现象等。
此外,科学也有其局限性,不能解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人类行为、文化、社会结构等。
因此,我认为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应该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
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是认知世界的方法,两者应该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的科学观是一种信仰,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
我相信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同时也认识到科学存在其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两者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 1 -。
我对科学的见解“任何学科,如果不能表述为数学,那么它就不能称作为科学。
”我认为,将这句话适当修改会更加完善:“任何学科,如果不能表述为数学,那么它就不能称作为自然科学。
”科学可以分为多种,比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
在自然科学范畴,数学当之无愧是基础,这是由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等因素决定了的。
顾名思义,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的一门科学,比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被人类活动所干涉。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客观规律,有人类无人类都是如此。
说的广义一点就是,地球上如此,火星上亦如此。
客观的规律,由数学给出了抽象的解释,由数学而举一反三,由数学而分门别类,由数学而流传千古。
现如今我们解决物理问题,也都是分析问题、数学建模、数学解释、物理解释,证明正确性后去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一途径。
所以说自然科学是建立在数学上的这种说法一点儿也不为过。
反观人文科学,比如社会学、人类学、乐理学,这些学科大都是一些经验的东西,然而却被实践证明其正确性,所以也可以归为科学的一部分。
但是和自然科学不同,这类科学和人类的活动关系十分密切。
研究这类科学,经常用到数学知识不假——如统计学,然而我们很难把这类科学彻底的数学化:因为这种科学十分依赖人的思维和感觉。
比如人类学,很多人的很多想法我们就很难去理解,我们只能说他“逻辑不清晰”,然而我们无法通过数学去解释他为什么“逻辑不清晰”。
被大家广为认知的一个事实“电脑永远无法取代人脑”也正因为如此。
人类的思维具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注定了人文科学很难被彻底数学化。
终上所述,科学离不开数学,然而将所有科学归结到数学的衍生,是不恰当的。
所以说,“任何学科,如果不能表述为数学,那么它就不能称作为自然科学。
”“科学的目的就是条理化。
科学是由事实组成的,这就像:房子是由石头砌成的;但是,正如一堆石头不能称其为房子一样,科学决不是事实的堆积。
”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在杂乱无章中找寻规律,科学就是在利用找到的规律去解释指导多元的世界。
我眼中的科学发展观
我眼中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同时,我认为科学发展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在满足当下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是符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利益的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科学发展也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繁荣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更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
我们需要在创新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维护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最后,我认为科学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事业,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总之,我眼中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注重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和国际合作的科学发展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前进,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眼中的科学科学,作为一种探索自然的方法和思路,一直以来都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和许多人一样,在我眼中,科学给我们的带来了什么,同时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事情,而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一同直视。
科学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首先,科学是我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
我的大学专业就与科学相关,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
我认为,科学让我变得更严谨和理性,让我更加重视事实和数据,也教会了我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更加谨慎地做决定。
其次,科学也是一个动态的领域,需要我们持续地学习和探索。
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新的研究成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科学让我更加乐于探索新领域,也乐于学习新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总是会尝试去了解一些关于科学的新知识,例如最近听说的基因编辑,或者是有关人工智能的新突破。
当然,科学也并非完美无缺。
事实上,在我看来它还有许多让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科学的进步可以导致一些伦理问题的出现。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可能带来一些严重的道德和社会问题,例如智能武器的出现等等。
此外,科学也需要一定的公共资源来支持,而这些资源在一些地区可能并不充足,进而可能导致一些不平等现象。
此外,科学研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可能是不可复制的,即一些研究结果仅在某个特定的实验室或研究小组中出现过,也并不符合大多数科学研究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研究领域的刻板印象,例如某些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等等。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我认为,科学依然是我们在当今世界中不能或缺的东西。
科学方法的严谨和数据驱动,让人们能够以对事实的真实管控,不受自身想象的干扰,做出更好的决策。
科学也给许多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研究资金,鼓励他们去追求一些更好更有意义的事情。
综合来看,在我的眼中科学拥有着许多不同的意义。
它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基础,也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一环。
不管前面还有多少困难和问题相伴随,科学仍代表着一种快速发展改变世界的力量。
论我的科学观科学是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探索着,祈盼能够解开科学的神秘面纱,一睹芳容,但都只是管窥蠡测,科学的真正含义仍然模糊不清。
我们不能只用“科学是什么”这个简单的句式来定义科学,要想知道科学的真正含义,必须要从科学的发展历程来感悟它。
天圆地方,一直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保存在人类的脑海里,直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对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地球是圆的”才代替“天圆地方”印刻在科学的里程碑上。
第一,他认为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
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
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
第二,希腊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
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发展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却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他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是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地球转动。
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
地球正处在宇宙的中心,包围着它的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是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
这一思想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一直统治着欧洲最黑暗的中世纪。
在这个迫害科学创新,任何新思想都被指为异端的黑暗时代,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更为简单也更为准确的描述宇宙运行的实际情况,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坚持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
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
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著书者说我的科学观◎马伯庸在我看来,科学观首先就是对历史的正确看法。
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怎么看历史,也是普通人怎么去理解历史。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事。
写作《大医》这本书,对我的改变很大,包括在各种认知上。
为了找到材料,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搜相关老书,看了整整一年半,包括每天读《申报》,在过去的文献中找到当时的味道,当时的人说的什么词,说话的方式,包括说话的语法结构。
我还找了几位医生当顾问,后来发现他们可能帮不了我,他们知道的是正确的医疗方式,我说我不要现在正确的,我要那个时候可能是错误的医治方式。
1910年之前,连输血血型的概念都不知道,不分血型当时怎么输血?所以只能自己翻医疗史。
好在复旦大学有一位老师是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医疗史的专家,我从他那里找到了很多资料。
从我个人体验来看,最初我们理解历史纯粹是从戏剧性开始的,与其说是对历史的了解,不如说更多是对文学的欣赏。
比如我们小时候听评书,听《三侠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听到的都是打打杀杀、深谋远虑、权术计谋之类的东西。
到后来,我发现历史中更有趣的是那些掩藏的,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说,中国王朝更替一般300年左右一轮,所谓周期率,这是什么原因呢?随着我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更深的了解,也随着个人生活阅历的丰富,我们就会在这种历史更迭中找到更多的答案。
很多人都知道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的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不少人对这句话有误解,认为所有的历史都是按照当代的政治需求去篡改的。
但克罗齐的意思是,只有当代人能够感知到的东西才能叫历史。
他举了个例子,说如果一个人不理解爱情,没有谈过恋爱,就没法去看克里奥佩特拉的传记,因为那就是一个恋爱脑女王的人生历程。
中国历史也一样,我们看历史,不是说看到过去的那些东西,而是看过去的那些东西和现在的某种联系、某种映照,只有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那段历史才能凸显出来。
我的科学观——小学科学课授课感受ABC 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自2004年春季开学,就擎起了小学科学课的教鞭,走进了严谨又高深莫测的科学殿堂。
几年来自己授课的点滴感受,不知算是经验还是教训,但确实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愿与大家交流,就算是抛砖引玉吧!科学并非只是科学家的事。
要正确认识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正确认识科学课,确立身边处处皆科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努力用所学的科学知识造福人类、服务社会,解决科学难题。
为此教学中我在与身边的科学相关的实际生活上下足了功夫。
我们日常喝水的杯子什么材料最健康?最简单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包含有哪些科学道理?我们的五脏六腑是怎样运作的?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筷子怎么会“折”了?房屋外围的水泥“裙子”为什么会脱落?夏天架电线反而要松?地瓜、土豆究竟是果实还是根茎?瓶子能“吞”鸡蛋?身边的难题一一破解,学生们就会豁然开朗——奧,这就是科学,它就在我们身边,并非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科学课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以下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化解:溶解就是“化了”;火山喷发就像开啤酒开雪碧;凡是收破烂的回收的东西都是可“再生”的;食物多样化,什么都吃营养才会全;人的身高由父母、遗传决定;智力主要受环境影响。
昔孟母,择邻处,流感伤寒是感冒,一个事病毒惹的惑,另一个是细菌在作祟,一个是老鼠过街,另一个则是人类朋友…科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愿意学学的懂、学得会。
会教书更会育人,能养更应会育。
教书育人如养育子女一般。
好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物质需求更应兼顾他们物质精神两个层面,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要让他们进的来,做的下,学得会,会教书更应会育人。
凡是学生可以亲历的事情、可以参与的事情,都应该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身体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吗?食盐、面粉、白糖、粘土、石子、木屑可否溶解一试便知;自己做的纸蛇轻而易举就会上升,不规则的石块瞬间变成了卵石,飞旋的陀螺孩子们会玩的更开心;恐龙的经历他们会更多版本;做架潜望镜可以窥探更多奥秘…科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不仅的乐趣,同事戏称我真假科学家、懂得真多,着都要归功于兴趣盎然的科学课,活到老学到老,我愿竭尽全力在科学的无限天地中徜徉,拥抱明天,拥抱未来,默默耕耘痛并快乐其中。
我的科学观 卢煜明 还可以更进一步吗
我的科学观总结如下:
一、科学探究是让人们理解自然现象的有效方法。
1、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数据的基础上。
2、科学研究总是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
3、有效的科学研究是能够产生新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以对自然现象、机理和过程加以解释。
二、科学探究的内在价值不比宗教推断低。
1、科学推断提供了客观的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宇宙。
2、科学推断是通过认识宇宙、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之间关系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人们对自然界本质的进一步了解。
3、宗教推断提供的信息和见解比科学定论更为抽象,目的在于让人们从世俗的事务脱离出来,能够看到自己生存的意义。
三、科学探究是一种控制结果和行为的有效方法。
1、科学推断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因素有多么重要,以便更好地控制结果及其发展。
2、科学推断还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有效和客观判断,以便更好地控制行为。
3、科学推断也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新的可能性,并使用新的方法优化行为和效率,实现更加积极的态度和目标。
四、科学探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1、科学推断注重对自然界的实质性认识,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创新。
2、科学推断是把自然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以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3、科学探索有助于降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基于上述认识,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推断来理解自然现象,获取客观且全面的了解,也可以有效控制自然现象,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的科学观许纪霖科学之上还有人文科学观是人们对于科学的一种观点和态度。
在我看来,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但它并非是唯一的真理,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文因素同样重要。
科学是一种基于证据和实证研究的知识体系。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揭示客观规律和解释自然现象。
科学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改造世界,为技术和工程的进步提供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效方法。
科学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科学只能揭示一部分事物的规律,而不能涵盖全部现实。
它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得出结论,而对于某些问题,观察和实验可能并不可行或不足以解释。
例如,一些哲学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无法用科学方法来回答。
此外,科学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也会因为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受到制约。
因此,除了科学,人文因素也是我们探索世界和思考人生的重要维度。
人文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它们提供了不同于科学的思考角度和价值观。
通过人文学科,我们可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原则、社会关系等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
此外,人文还强调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感受,塑造了人们的情感和审美。
它提供了一种富有情感和意义的体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因此,在我的科学观中,科学和人文共同构成了认识世界和思考人生的两个重要维度。
科学通过其严谨的理性方法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真理,提供了改善生活的基础。
而人文则强调主体性和情感体验,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人文价值。
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在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人生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结起来,我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但并非唯一的真理。
除了科学,人文因素同样重要,它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价值观。
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认识世界和思考人生的基础。
我们应该在探索科学的同时,关注人文的力量,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真实。
我的科学技术观“我的科学技术观”是一个指导人们行为和思考的理念,它提供了一种探索科学和技术的方式,并促使人们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不断进步。
科学是一门关于利用自然规律的研究,技术是通过应用科学成果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
因此,“我的科学技术观”既包括科学又包括技术,而且要求我们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首先,我的科学技术观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发现真理,追求卓越。
我们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发现新的科学技术,并利用这些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改善人类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不懈,以不断超越自己的目标,追求卓越,不断进步。
其次,我的科学技术观鼓励人们认识到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科学是为了发现自然规律,而技术是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中。
另一方面,技术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发现新的科学原理。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和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结合科学和技术,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为科学技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我的科学技术观鼓励人们以可持续的方式处理科学技术问题。
人类发展需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科学技术,而不是滥用它们。
我们要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同时,我们还要努力研究出更环保的科学技术,比如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技术等,以保护环境,改善人类的生活。
最后,我的科学技术观鼓励人们追求创新和进步。
人类的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科学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创新,不断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科学技术,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我的科学技术观鼓励人们勇于探索,追求卓越;认识到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结合科学和技术;以可持续的方式处理科学技术问题,尊重自然,研究出更环保的科学技术;追求创新和进步,不断发���更加完善的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于关于科学观后感的文章科学观后感科学观是指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看来,科学观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
首先,科学观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
科学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和实验数据基础上的,它追求真理、追求事物本质。
通过科学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这种客观性和实证性使得科学成为一种可靠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其次,科学观注重合作与共享。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他们通过交流、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与共享的精神使得科学研究更加高效、全面,并且能够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看到许多跨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此外,科学观强调创新和进步。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发现新的现象和解决新的问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正是因为科学观的存在,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改变。
然而,科学观也有其局限性。
科学方法虽然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但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解释一切。
有些问题可能超出了科学方法的范畴,例如道德、伦理等问题。
此外,科学观也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研究者个人偏见、资金来源等因素都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总之,科学观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它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在运用科学观时我们也要注意其局限性,并且保持开放心态,接纳其他形式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并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从“格致”到“科学”
——我的科学观
“格致”一词来自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虽然“格物致知“理论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探索科学规律,但是应该承认,“格物致知”理论还是部分包含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内涵。
朱熹的思想在从南宋后期到晚清的7 0 0年间占据了主导地位。
宋代以来,正是在“格物致知”理论的指导下,才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事实上也证明了“格物致知”理论所具有的科学的内涵。
至清初,中国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仍然被局限于格物致知理论的框架之内。
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数学家梅文鼎就指出:“且夫治理者,以理为归;治数者,以数为断,数与理协,中西匪殊。
是故礼可求诸野,官可问诸郯,必以其西也而摈之,取善之道,不如是隘也。
”着重强调了数学“理”的密切关系。
康熙皇帝推崇程朱理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有所涉猎。
他把研究中国传统科学的心得汇编题名为《康熙几暇格物编》,把自然科学研究看作是格物致知的重要内容。
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实际上是格物致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强调实地考察、比较归纳,强调实证,充分弘扬了朱熹格物致知中的科学精神。
近代科学对中国人而言,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来的东西。
现代汉语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
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起初被译为“格致”,后来受日本影响才译为“科学”。
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这个词。
日本人用这个词表示西方分科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这个理解被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
1915年,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科学》,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科学”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
胡适193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格致与科学》,其中写道:“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
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
大学里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没有说明‘格物’是什么或是怎样做。
到了宋朝,许多哲学家都下过‘格物’的解说,后来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界说。
其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解说是程子(程颐)朱子(朱熹)合作的。
他们说,‘格’就是‘到’,格物就是到物上去穷究物的理。
”
中国在明末清初时接触到西方的近代科学,但二十世纪前,西方传入的科学技术知识一直被称为“格致”。
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称,它为儒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两条。
如前胡适所言,格致最早来源于中国的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
《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所谓“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见于《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关于“八条目”,《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八条目指出的是人认识和体悟理想道德观念的途径,并将其推广至家庭、社会乃至世界的责任。
其中的“格物致知”,其目的乃是从天地万物之理中认识道德伦理,用此来修身养性并推动经世致用。
另外,格物中的“物”,其实也未必就一定是自然界的、实在的物,在更大的程度上指的是心性。
到了19世纪末,修身养性的儒家学说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西方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中国的显学。
西方认为科学是对科学性质的多视角考察。
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几个世纪,人们一直想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可是发现没有一个定义可以完全令人满意,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一个静态的定义来完全把握的。
对科学的看法就是个动态的、逐渐增加观察视角的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是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探索与认识。
既表现为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又表现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是采用一套严密的实证观察与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等方法,所得到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知识。
而在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一个学术界正在争论的问题,其焦点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
如果用西方的近代科学的系统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至少没有系统的、理论化的、符合逻辑的科学。
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毕竟有很多科学认识,有卓越的技术发明。
参考文献
任鸿隽.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 J ].科学,1 ( 1 ).
李时珍.凡例[ M] ∥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
朱载靖.律历融通校注:卷三[ M].刘勇,唐继凯.校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
王阳明.传习录( 下):语录三[ M] ∥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徐光启.泰西水法·序[ M] 徐光启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引[ M]徐宗泽.明清间耶.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 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