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蒹葭》是高一语文上册《诗经》部分的选文之一。
本文属于民间歌谣,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教材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中的一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包括先秦时期的大量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文学和艺术价值。
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蒹葭》,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特点;•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手法。
3.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分为导入、文本解读和课堂拓展三个部分。
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文字导入《蒹葭》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和美好生活的思考。
2. 文本解读(35分钟)(1)整体理解•让学生快速通读《蒹葭》,理解整篇诗歌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2)分层解读•按照诗歌的结构,将《蒹葭》分为前两节和后两节分别解读。
–前两节描写了农村的美丽田园景色;–后两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苦难生活的痛苦。
(3)学习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解释诗歌中隐含的情感。
3. 课堂拓展(15分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就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苦难展开一次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分析。
•随堂练习:请学生通过填空等方式检查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情景导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等方式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思考,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3. 提问引导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蒹葭》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蒹葭》选自部编版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借助蒹葭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爱情的女子形象。
本诗结构严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
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1.上《蒹葭》这一堂课前,学生刚学完《关雎》,了解了《诗经》的基本知识,学习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词等知识,重温了押韵、叠词等知识,相当于了解和掌握了诗歌韵律美形成的原因;另外,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拖音等,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青春期的孩子对“歌咏爱情的诗”很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体会美好的爱,也引导他们较为自然地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首“爱情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活化。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感受蒹葭之美,并能正确读写本诗的四个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小组展示等形式,从诵读、想象、分析理解等角度来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形象美。
能通过多种形式背诵,体会诗歌的美好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分析理解蒹葭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美”的思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读诗了解诗意;品读语言体味美;结合背景理解形象。
蒹葭10分钟试讲稿【五篇】蒹葭10分钟试讲稿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
(整体把握,各抒己见)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精选《蒹葭》教案3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 (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说课稿(15分钟授课)[教材分析]《蒹葭》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是一首爱情诗,它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启发学生,营造氛围,激发诗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伊人的形象以及追求者的形象[教学目标]⑴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⑵能谈谈诗歌中伊人形象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诗歌和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对于“伊人”的追寻。
[教学要点]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通过朗读诗歌以及接下来提出的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真切感受到了什么”三个问题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再读诗歌(多媒体显示诗歌原文)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蒹葭》这篇文章的注释,那么我们就开始进入诗歌理解的部分,这之前,让我们再读一遍诗歌。
生:(朗读诗歌)师:我们都说,诗中有画……生:画中有诗。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在诗中寻找画面感。
(多媒体显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浩荡的芦苇、一位寻求“伊人”的主人公等等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抓住重点,比如“浩荡”的芦苇,是从哪里知道的,寻求“伊人”的路程是艰苦还是容易等等。
多媒体显示蒹葭苍苍、水中坻、水之湄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理解诗歌(多媒体显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画,这幅画是朦胧的,美丽的,当置身其中,你还会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流水声,多媒体显示直接描写水的句子。
教师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诗中写水的句子的理解,来讲解主人公对于“伊人”追寻的艰辛的过程。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四篇第1篇: 蒹葭十分钟试讲稿析教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
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选编进了教材,作为初中阶段最后一册书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想以此作为初中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收官,又想通过《蒹葭》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析学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
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课标和单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定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蒹葭》教案(通用8篇)《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
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3、概括诗歌主题。
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
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
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
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蒹葭》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师生问好)同学们, 2010年2月21日,在德国的莱比锡,举行了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
为何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推崇呢?今天我们将有幸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意境很美的一篇——《蒹葭》,(课件1——《蒹葭》)一起去探寻《蒹葭》之美。
(板书1:蒹葭)二、初读正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生字,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好,开始!(巡视,观察朗读情况)2、好了吗?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朗读一下这首诗?生读,请一个同学作简要点评。
(你认为他朗读的字音准确吗?)3、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虽然短,但是还是有一些字是我们要注意的,老师给大家上了红的颜色,同学们可以轻轻地把这些字念一念。
(课件2)4、好的,接下来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读一读,蒹葭——三、再读感悟1、不错,很流畅,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自由地朗读,争取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生自由朗读。
2、好了吗?大家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呢?同学谈感受。
四、品味情感1、王国维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此处“风人”即指诗人。
王国维所说的“风人深致”是指《诗经·蒹葭》这篇诗,最能体现诗人深远的情致。
(课件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去感悟诗歌传达的丰富的情感,思考: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课件4:我从感受到情感)预设:思念、惆怅、期待(1)思念之情从之(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执着追寻,绵长思念(板书:思念)如时机恰当,可简单介绍重章叠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不畏艰难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
《蒹葭》说课稿珠街彝族乡中心学校赵中祥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这首诗是爱情诗,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诗,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确立如下:1)记住《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准确朗读诗歌,并能结合课文注脚说出诗歌意思。
3)能记住《蒹葭》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说出《蒹葭》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能结合具体诗句说出《蒹葭》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教材的处理:根据课标及考点要求,对于诗歌,主要是朗读背诵,做到能记住、能默写。
鉴于此,教学中重点放在读记写的训练,而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点拨一下就过了。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说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朗读《蒹葭》,结合课文注脚扫除字词朗读障碍。
2.创设情境,导入学习:如果说《关雎》的美恰似春江花月,温柔浪漫。
那么《蒹葭》的美又如什么呢?让我们走入《蒹葭》,感悟《蒹葭》之美。
( 边看《蒹葭》边听邓丽娟《在水一方》,导入课文学习。
《蒹葭》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的情感。
2、把握诗歌中的人物的形象【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蒹葭》这首诗的歌曲,和孩子们一起低声吟唱,优美的歌词,迷人的曲调,将孩子们带入浪漫而美好的情景之中。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学唱它好不好?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老师范读,学生圈画,解决生字词。
2、学生自读,相互指正。
3、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老师纠正补充。
4、带上感情齐读,老师点拨。
5、谁能概括总结一下诗歌内容?(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一名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三、细读诗歌感受意境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深秋“白露为霜”)2、在一般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这首诗歌也是如此吗?(“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凄美哀伤。
)3、大家能否看出文中所写是一天中哪个时间段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深秋的清晨)4、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四、再读诗歌把握形象1、在这样清冷孤寂凄美的氛围中,请大家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蒹葭》说课稿说课稿<蒹葭>一、导语设计创设情境: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琼瑶词,邓丽君演唱)。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一)、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然后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
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样被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蒹葭》教案(5篇)第一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蒹葭》说课稿
宜昌天问学校初中部伍月铭
豁然开朗“析”中来——析教材,析学情
析教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
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
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选编进了教材,作为初中阶段最后一册书最后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最后一课,既想以此作为初中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收官,又想通过《蒹葭》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其他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析学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
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经大打折扣。
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基于对课标和单元要求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定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探究和交流,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感情,探究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主人公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
定重难
重点: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
难点:探究“伊人”丰富内涵。
精心设计“法”增效——说方法,说过程
说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情境渲染法: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资料,一幅契合诗歌意境的画面,一曲与诗歌风格相吻合的背景音乐,将这些搬进课堂,旨在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既温习旧知,又获得新鲜的视听美感,消除因熟悉带来的懈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美。
诵读品读法:“诗非读不能品也”,“好诗不厌百回读”,文言诗文的教学应该始终扣住一
个“读”字,学生诵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我认为,教师朗读教学的指导也绝不应该停留在“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感情”等浅而空的层面,而应该立足文本,精选角度,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的指导。
《蒹葭》的音韵美体现在用韵换韵,体现在双声叠韵,体现在重章叠句,于是,我指导学生读好韵脚、叠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又紧扣一个“从”字,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分析“伊人”和追寻者的形象,感受诗歌缠绵悱恻、含蓄蕴藉的情感美。
探究研讨法: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在感受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之后,我引导学生个性解读诗歌,探究“伊人”的丰富内涵,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文化积淀、精神启迪上都有所收获。
说过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定位成一次寻美之旅。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只为追寻心中之美——秋水伊人;诗歌外,我和学生一道,深情诵读,细腻品读,个性解读,追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内涵美”。
先是以一段介绍《诗经》的视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诗经》的“美”上来,先温故,以期“知新”。
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诗歌,通过比读、换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方式读好韵脚,读好叠词,感受四言句式的节奏,重章叠句的形式,从而领略《蒹葭》的音韵美。
接着紧扣一个“从”字,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细腻品读重点词句,如“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等感受伊人美丽朦胧、可望难即的特点,“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又道出了追寻者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及生命不息追寻不止的坚定执着。
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伊人”形象的丰富内涵。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伊人”形象。
学生不仅会发现“伊人”其实就是我们心中追求的目标,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还会感受到我们所熟识的先贤圣哲甚至我们自己都是追寻者,心中的“伊人”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
无论成败与否,只要有追求,我们的生命就因此诗意而精彩。
寻美至此,学生已经完全走进了诗歌,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华夏先民产生了情感共鸣,此时再来读诗,学生定能用声音演绎出那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与朦胧含蓄蕴藉的意境美。
朗朗的读书声贯穿了课堂始终,而板书也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寻美的历程。
(见PPT)我期待,下课铃声的响起不是我和学生寻美历程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通过学习《蒹葭》,学生能打开一扇通往《诗经》等古典诗词的艺术大门,能够去“发现美”、“追寻美”、“创造美”。
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也正如我自己期待的,我的语文课,能多一点点温度和深度,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启迪精神。
这,也正是我心中的“伊人”,我追寻的“美”。
以上就是我对《蒹葭》一课教学的思考。
恳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