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6
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坚持开展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的关键。
佝偻病防治必须从妊娠期开始,1岁内的婴儿是重点对象。
一、综合防治措施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克服不良育儿习惯,指导家长参与自我保健。
二、系统管理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婴幼儿开展保健管理,定期访视并按计划进行预防性投药和佝偻病防治监测三、科学喂养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离乳期应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哺乳期母亲及婴儿断乳后,宜多食用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肝类、乳类、鱼、肉等)四、利用日光指导家长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多晒太阳以获取维生素D,开展户外活动和日光浴五、加强护理指导家长做好小儿生活和卫生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
药物防治方法一、预防胎儿期孕妇和胎儿对维生素D、钙、磷的需要日益增加,孕妇应该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食用营养丰富的物质,患有低钙血症及骨软化症者应该积极治疗。
对孕妇缺少日光照射者、食欲低下者、体弱多病者或妊娠后期在冬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于妊娠中、晚期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800IU,同时口服钙剂。
婴儿期小儿出生后2周开始即应用维生素D预防1、每日法: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至周岁2、每月法:每月1次或分次口服维生素D5~10万IU,至周岁3、每季法:每季1次口服维生素D20~30万IU,至周岁有条件者宜采用每日法,每月法或每季法可依地区、季节、药源及小儿孕妇具体情况选用。
不能口服时可肌注。
在夏季接触日光充分时可暂停服。
幼儿期:小儿1岁后可采用“夏秋晒太阳,冬春服维生素D”的预防方法。
一般在冬季投给20~30万IU一次,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在高发地区可间隔2~3个月再投给维生素D20~30万IU一次。
其他时间应多晒太阳,增加营养。
儿童期5岁以后至青春期儿童可出现晚发性佝偻病,对于经常易疲劳、乏力、两腿酸软、腿痛、关节痛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进一步检查并给予防治。
小儿佝偻病防治知识
小儿佝偻病防治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调整:保证小儿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矿物质,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式,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应选择添加了维生素D的配方奶。
此外,应该适时添加辅食,尤其是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肝泥等。
2. 阳光照射:多带小儿到户外活动,让小儿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这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请注意避免阳光强烈时暴露过多,以免晒伤小儿皮肤。
3. 定期检查:定期带小儿去医院进行体检,检测小儿的骨密度和维生素D 水平。
如果发现缺乏维生素D或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补充。
4. 适量运动:鼓励小儿进行适量的运动,这有助于骨骼的发育和健康。
但是运动时应避免过度疲劳,以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5. 预防措施:对于高危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6. 合理用药:如果小儿已经确诊为佝偻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维生素D和钙剂进行治疗。
同时应关注小儿的症状变化,如出现骨骼畸形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小儿佝偻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合理的饮食、充足的阳光照射、定期检查、适量的运动和预防措施。
如果发现小儿有佝偻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猪的疾病猪佝偻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佝偻病是生长期的仔猪由于维生素D及钙、磷缺乏或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所致的一种骨营养不良性代谢病,特征是生长骨的钙化作用不足,并伴有持久性软骨肥大与骨骺增大。
临诊特征是生长发育迟缓、消化紊乱、异嗜癖、软骨钙化不全、跛行及骨骼变形。
日粮中钙或磷的绝对缺乏或继发于其他因素,主要是磷或钙的过量摄入。
维生素D摄取绝对量减少或继发于其他因素,尤其是过量摄人胡萝卜素。
仔猪缺乏阳光照射,从而不能生成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日粮组成中蛋白(或脂肪)性饲料过多,其产物与钙形成不溶性钙盐,大量排出体外而缺钙。
二、病原:暂无资料。
三、流行病学:四、临床症状: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出现异嗜癖,发育停滞,消瘦,出牙延长,齿形不规则,齿质钙化不足,面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变形,站立困难,四肢呈X或O形,肋骨与肋软骨处出现串珠状,贫血。
先天性佝偻病,仔猪生后衰弱无力,经过数天仍不能自行站立。
扶助站立时,腰背拱起,四肢弯曲不能伸直。
后天性佝偻病发生慢,早期呈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沉郁,然后出现异嗜癖。
仔猪腕部弯曲,以腕关节爬行,后肢则以跗关节着地。
病期延长则骨骼软化、变形。
硬腭肿胀、突出,口腔不能闭合影响采食、咀嚼。
行动迟缓,发育停滞,逐渐消瘦。
随病情发展,病猪喜卧,不愿站立和走动,强迫站立时,拱背、屈腿、痛苦呻吟。
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肿大呈球状,肋骨平直,胸骨突出,长肢骨弯曲,呈弧形或外展呈X形。
五、诊断鉴别:根据猪发病日龄(佝偻病发生于幼龄猪,软骨症发生于成年猪)、饲养管理条件(日粮中维生素缺乏或不足,钙、磷比例不当,光照和户外活动不足)、病程经过(慢性经过)、生长迟缓、异嗜癖、运动困难以及牙齿和骨骼变化及治疗效果可做出诊断。
必要时结合血液学检查、X线检查、饲料成分分析等。
临诊病理学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血清钙磷依致病因子而定。
如果维生素D和磷都缺乏,则血磷水平低于3mg/dl,血清钙最后也降低。
佝偻病的健康教育处方
《佝偻病的健康教育处方》
佝偻病是一种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病变,常见于婴幼
儿期。
为了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下面是一些健康教育处方:
1. 晒太阳:维生素D是预防佝偻病的关键。
日常户外活动能
够帮助人体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因此儿童应该每天至少晒太阳30分钟。
2. 补充维生素D:对于婴幼儿来说,母乳或配方奶中通常含有不足的维生素D。
因此,医生可能会建议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 的口服液或片剂。
3. 合理饮食: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有限,但一些食物如鱼、鸡蛋和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D。
多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预防佝偻病。
4. 尽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佝偻病的症状,如骨折、曲曲的腿和手脚关节僵硬,应及时就医,接受适当的治疗。
5. 定期检查:婴幼儿时期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来评估孩子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
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佝偻病的发生,保护儿童的骨骼健康。
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孩子的饮食和日常活动,保障他们健康成长。
如何预防佝偻病和骨质疏松
预防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
增加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
同时,要减少盐的摄入,以减少钙的流失。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发育和维持健康,建议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自身的营养状况和骨骼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纠正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
总之,预防佝偻病和骨质疏松需要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整。
同时,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孕妇、儿童等,更应注重维生素D的补充和骨骼健康的维护。
佝偻病早期症状的识别、预防、治疗佝偻病是一种维生素缺乏症,机体内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等重要元素吸收率降低,最终导致骨骼钙化不良的骨骼疾病,通常佝偻病发病时间较长,极易被家长忽视,常见于婴幼儿身上,但是佝偻病具有较大危害,影响小孩子机体正常发育。
因此,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准确辨别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做好早期防治措施,确保早发现、早针对,早日摆脱佝偻病的困扰。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
1.佝偻病的早期症状识别佝偻病作为全身性疾病,其早期症状的准确识别,为后续及时防治十分关键,其早期表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精神神经症状。
一般情况下患有佝偻病的儿童,易常在夜晚惊醒、好哭以及多汗等症状,孩子出汗与气候并无较大的关联性,由于汗液遭受刺激形成。
患儿经常会不断摩擦枕部,引起枕秃或环形脱发。
其次,骨骼发生变化,是佝偻病重要早期症状之一。
一方面,头部骨骼发生变化。
颅骨软化是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常见于3-6个月的婴儿;头颅发生畸形,呈现为方颅、十字头;牙齿生长滞后,患儿牙齿生长时间延迟,可能会延迟至1周岁形成,严重状况下牙齿排列不整齐。
另一方面,胸部、四肢及脊柱。
胸廓发生畸形,腕、踝部膨大,下肢逐渐发生畸形,主要呈现为膝内翻、外翻等,脊柱弯曲。
最后,其他表现,患儿各方面动作行为滞后,关节松弛而有过伸现象,大脑皮层功能处于异常状态,言语发育较滞后。
1.佝偻病的早期综合防治1.综合防治措施持续性实施早期综合防治,是控制佝偻病核心举措之一,应从女性妊娠期着手,1岁内婴儿是重点关注对象。
第一,加大卫生宣传,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科学育儿、以及佝偻病防治措施,消除各种不良育儿习惯,正确指导参与自我保健。
第二,系统管理。
通过妇幼保健网,对孕妇、新生儿等开展保健管理,定期组织依照计划方案预防性投药及佝偻病监测。
第三,科学喂养。
建议家长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进行母乳喂养,脱离母乳期应合理添加辅食,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
第四,利用日光。
如何防治犬佝偻病
萨摩耶犬(详情介绍)
狗狗一旦患上佝偻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四只骨骼弯曲,呈内弧(O状)或外弧(X状)肢势,此病不难症状。
那么如何治防治犬佝偻病呢?
防治措施
一、药物治疗
应早期应用维生素D制剂,如饲料中添加鱼肝油,内服日量为400单位/千克体重。
维生素D2胶钙注射液(骨化醇胶钙注射液),犬的用量为0.25万~0.5万单位/次,肌肉或皮下注射。
如用维生素D3注射液时,以1500—3000单位/千克体重。
二、食物治疗
多准备一些含钙量丰富,维生素含量的食物,每天给狗狗吃点钙粉或者钙片。
比如,超能钙,鲨鱼软骨粉。
在阳光温暖的时候带狗狗外出晒晒太阳,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强钙质的吸收。
确保狗狗身体钙质营养足够,骨骼发育能正常。
佝偻病治疗及预防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佝偻病的全称,知道其全称的话,那就应该知道佝偻病缺什么。
根据其全称,可得知佝偻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
一般来说,由于人体内缺乏维生素D ,导致体内的钙磷代谢功能出现紊乱诱发的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
对于婴幼儿来说,佝偻病主要是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及每天吃400毫升牛奶的幼儿,一般是不会缺钙的,不需要另外补充钙制剂。
另外,当人体维生素D充足的时候,往往会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因为骨骼的发育离不开钙、磷,维生素D在钙磷代谢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都主动参与钙磷代谢,激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维持了钙磷的正常代谢和骨骼的正常发育。
综上所述,要治疗佝偻病的话,补充维生素D是十分重要的,其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补充维生素D,分别是增加日晒机会、食物补充和药物补充。
佝偻病的症状2到3岁的小孩比较容易患上佝偻病,其早期的症状主要有睡觉不安稳、常毛汗、脾气急躁等这类的精神不佳的症状。
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症状就是,可能会出现秃顶,多数是因为多汗造成的。
若佝偻病早期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的话,就会影响到骨骼:3~6个月的宝宝骨骼的变化:在枕骨、顶骨中央处的骨骼,出现类似乒乓球样的弹性感觉,称为颅骨软化。
8~9个月以上的儿童骨骼的变化:1、额、顶部对称性的颅骨圆突,称为方颅;2、前囟门过大而且闭合延迟(正常婴儿一般在18个月左右即可闭合);3、牙齿萌出延迟;4、胸廓下部几根肋骨在与肋软骨的交界处有似珠子样的突起——称为肋骨串珠,还有的孩子有肋骨外翻;5、严重者出现鸡胸,以及今后可出现的罗圈腿(O型腿)、X型腿,脊柱可出现。
以上就是佝偻病的症状,因此提醒各位家常,要提前掌握佝偻病的症状,争取在孩子患上佝偻病的早期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更易治愈,这样孩子也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佝偻病的治疗佝偻病是宝宝群体中好发的婴幼儿疾病,因此对于佝偻病的治疗,爸妈们需要掌握好,只有了解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护理,正确的治疗,让孩子早日摆脱病魔的掌控。
小儿佝偻病的病因和防治[病因]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量的不足,而使机体钙、磷的代谢失常,发生骨骼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引起小儿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日光照射不足,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和生长过速,需要量大。
此外,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肝、肾疾病,均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以引起本病。
3岁以内为主要发病年龄,6个月至1岁最多见。
[症状]早期多汗,易激惹,夜惊,睡眠不安,枕秃,烦躁。
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出牙晚,囟门迟闭,颅缝发软,方颅,枕骨有“乒乓球”感,胸部出现肋骨“串珠”,肋缘外翻,形成“郝氏沟”、鸡胸、漏斗胸及脊柱侧弯、龟背等。
四肢出现“手镯”、“脚镯”样改变,“X”型腿、“O”型腿等。
甚至发生骨折等,也可有肌肉和肌腱松驰,肌张力低下,易患肺炎、肠炎等。
分型]佝偻病一般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轻度,方颅、轻度串珠、郝氏沟,O型腿并拢膝关节间距<3厘米中度,颅骨软化、明显郝氏沟、串珠,O型腿两膝间距3~6厘米,X型腿两踝间距>3厘米重度,鸡胸、龟背,明显手、脚镯,运动生理功能受限以及影响步态的O 型腿和X型腿。
按其病程又可分为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检查诊断有维生素D缺乏史,如孕妇接受日照少,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宝宝户外活动少,辅食添加不及时,患有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病史。
具有早期典型症状和活动期骨骼变化特征。
血清25-羟D3、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测定,尿钙检查,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
长骨X线透视可见骨质疏松,脱钙,骨骺线加宽模糊不齐,有时呈杯状。
应与肾性佝偻病鉴别:后者有肾脏病史,血清钙下降,血清磷显著升高。
维生素D治疗一般无效。
[治疗]早期或轻症患儿,可口服浓缩鱼肝油,每日给维生素D3000~5000国际单位。
急期患儿每日用维生素D 1万-1.5万国际单位,连服1~2个月,以后可减量再服1个月。
对个别病情严重的患儿可用维生素D注射法,或口服氯化钙或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Ddeficiencyrickets),这是儿童常见病,占总佝偻病的95%以上。
这种疾病是由体内维生素引起的D缺乏导致全身钙磷代谢异常,导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积在骨骼生长部位,最终骨畸形。
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由于发病缓慢,容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身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疾病。
一、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是本病开门见山的主要原因。
VitD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源性,从阳光波长296~310μm紫外线照射储存在皮肤基底层的紫外线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转化为胆骨化醇(cholecalciferol)即维生素D3(VitD3)。
另一种方式是外源性,即摄入地食物中含有VitD,如肝类含15~50IU/kg,牛奶3~40IU/L,蛋黄25IU但是在这些食物中VitD含量很少,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紫外线照射后,麦角固醇可形成维生素D2(骨化醇,Calciferol)。
VD2与VD3人工合成对人的影响是一样的。
二、紫外线照射不足紫外线照射不足也是如此VitD缺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北方。
紫外线照射皮肤,你可以得到足够的东西VitD3。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自然条件不同,尤其是日照时间长短不同,南方合照时间长,佝偻病发病率低,北方日照时间短,发病率高。
然而,紫外线在阳光下很容易被灰尘、烟雾、衣服和普通玻璃覆盖或吸收。
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建筑较多,在一些地方也带来了空气污染。
高层建筑的灯光和休眠生活都会影响阳光和紫外线的照射。
三、其它因素1.生长过快,所需VitD也有很多。
因此,生长迅速的儿童容易患佝偻病,早产儿钙磷储备不足,生后生长迅速,如缺乏VitD,佝偻病很容易发生。
2.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合适也会导致佝偻病。
如果人乳中钙磷比例合适,比例为2:1,易于吸收;虽然牛奶中钙磷含量高,但磷含量高,吸收率差,因此牛奶喂养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高于人乳喂养儿童。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所导致钙磷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期,俗称“缺钙”。
主要表现:
幼儿易烦躁、夜惊、夜啼、多汗(与季节无关)、枕秃、出牙迟,囟门闭合延迟,颅骨软化、方颅、鸡胸或漏斗胸、“O”形或“X”形腿、脊柱侧弯、蛙形腹等
主要病因:
由于综合因素导致维生素D缺乏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孕母维生素D摄取不足,日照时间不足,户外活动缺乏,生长过速,未及时补充鱼肝油,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是佝偻病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防治措施——抓早、抓小、抓彻底
1、孕母及儿童多晒太阳是防治佝偻病的简便有效措施,新生儿应尽量暴露皮肤并逐渐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
2、新生儿出生后1-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天,一直持续到3岁以上,孕妇最后3个月至少补充维生素D400IU/天。
3、提倡母乳喂养,满6月龄及时添加辅食,丰富食谱,避免偏食、挑食、高糖饮食。
4、活动期佝偻病治疗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一般情况下配合服用小剂量的钙剂治疗,同时应注意其他多种维生素的摄入,走出“只补钙不必补充维生素D”的误区。
5、佝偻病患儿尽量避免早走、早站、早坐。
出现骨骼畸形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佝偻病口诀
佝偻病防治口诀:日晒、补钙、多运动,清洁、营养、预防胜治。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让孩子健康成长
通常情况下,佝偻病症状口诀一般有睡眠不安、骨骼畸形、多汗等。
1、睡眠不安
佝偻病患者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睡眠不安的症状。
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
2、骨骼畸形
佝偻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使骨质软化,骨骼发生畸形,多出现在头部,患者可能会出现方颅、X型腿、O型腿等骨骼畸形。
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D滴剂、维生素AD滴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适当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3、多汗
佝偻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体内钙质吸收不良,使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
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碳酸钙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除此之外,佝偻病症状口诀还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运动发育迟缓等症状。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苹果、胡萝卜等,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若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羔羊佝偻病的防治
佝偻病是羔羊在生长发育期中,因维生素 D 不足,钙、磷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骨骼变形的疾病。
多发于冬末春初季节。
1.病因
佝偻病主要是因为饲料中维生素 D 含量不足以及日光照射不够,造成哺乳期的羔羊体内维生素D 缺乏;怀孕母羊或哺乳期母羊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
圈舍潮湿、污浊、阴暗,羊消化不良,营养不好,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放牧母羊秋膘差,冬季未补饲,春季产羔,羔羊更容易发生此病。
2.症状
病羊轻者表现为生长延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异嗜、喜卧地不愿动、起立困难、四肢负重困难、行走缓慢、出现跛行。
触摸关节有疼痛反应,病程稍长的关节变形、长骨弯曲、四肢开展、似青蛙。
病羊以腕关节着地爬行,后躯不能抬起。
3、预防和治疗
预防主要是改善和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加强运动和放牧,多给青饲料,补喂骨粉,增加羔羊的日照时间。
给羊只准备好优质的舔砖,以补充相应的必需成分(图1)。
治疗方法如下:
(1)、维生素AD注射液3mL,肌内注射;精制鱼肝油3mL灌服或肌内注射,每周2次。
为了补充钙制剂,可用10%葡萄糖酸钙液5~10mL,静脉汪射,也可用维丁胶性钙2mL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用3次。
(2)、三仙蛋壳粉:神曲60g,焦山楂60g,麦芽60g,蛋壳粉120g,麦饭石粉60g,混合后每只羊喂12g,连用1周。
图1预防佝偻病的盐砖(舔砖)减少佝偻病及骨质疏松发生,减少体质瘦弱,减少异食癖和皮毛粗糙。
佝偻病的防治知识
小宝宝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见的,并非都是体质虚弱、身体有病的症状。
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
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小孩是生理性多汗。
生理性多汗多见于头和颈部,常在入睡后半小时内发生,1小时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
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
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
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
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
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
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
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
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
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
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
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
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
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
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
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另附上幼儿睡觉出现的其它相关状况和分析: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
但是如果婴儿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
比如婴儿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婴儿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婴儿即将发烧。
应该注意婴儿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
如果婴儿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
应采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方式。
症状三:婴儿睡眠时哭闹,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
专家提醒:婴儿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中耳炎。
应该及时检查婴儿的耳道有无红肿现象,皮肤是否有红点出现,如果有的话,及时将婴儿送医院诊治。
症状四:婴儿睡觉时四肢抖动。
专家提醒:这一般是白天过度疲劳所引起的,不必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睡觉时听到较大响声而抖动是正常反应;相反,若是毫无反应,而且平日爱睡觉,则当心可能是耳聋。
症状五:婴儿睡觉后不断地咀嚼。
专家提醒:婴儿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
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若是蛔虫病可用婴儿专用的驱虫药驱除;若是排除了蛔虫病,则应该合理安排婴儿的饮食。
症状六:婴儿睡着后手指或脚指抽动且肿胀。
专家提醒:这时父母要仔细检查一下婴儿的手指,看它是否被头发或其他纤维丝缠住,或被蚊虫叮咬的痕迹。
症状七:婴儿不能睡得沉,经常翻动身体。
专家提醒:其实小宝宝入睡后在床上翻滚的现象较为常见。
有时被子垫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会影响婴儿的睡眠质量。
有些家长怕小儿睡觉时冷,让他穿着衣服睡觉,小儿感到不适,于是翻来滚去。
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小儿吃不饱,晚上睡前还让他吃很多的东西,使得小儿睡觉后肚子总是胀得难受,所以睡觉睡不踏实。
症状八:婴儿经常在睡着后突然大声啼哭。
专家提醒:这在医学上称为婴儿夜间惊恐症。
如果孩子没有疾病,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惊恐、劳累等引起的。
所以平时不要吓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的情绪。
总之,婴儿仍处于不能表达自己喜恶的时期,家长除给他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外,应当在婴儿睡觉时多观察他的异常变化防止延误病情。
8--9个月的婴儿白天一般睡2--3次,持续时间2--6小时,夜间睡10个小时,共计14--15个小时。
睡眠时间过少,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睡眠时间过长,影响活动时间,使婴儿智力发展延缓。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严重者可引起骨骼畸形,家长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婴儿为什么容易发生佝偻病呢?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变而来,如果接触日光不足,就容易缺少维生素D。
·摄入不足母乳及其他乳类中维生素D含量不多,若孩子不及时补充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容易患佝偻病。
·生长速度快婴儿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量大。
·慢性消耗性疾病婴儿患慢性腹泻以及肝胆和肾脏疾病时,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
婴儿佝偻病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神经精神症状早期,患儿在喂奶及睡眠时头部多汗,多汗引起局部刺激,因而小儿喜欢摇头。
摇头时,枕部受到摩擦,日久而致脱发。
此外,患儿烦躁不安,睡眠时易惊醒。
·骨骼改变 3~6个月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即以手指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因按压而内陷,但随手指放松颅骨重又弹回,犹如按乒乓球,所以又被称为乒乓头。
6个月以上的孩子前臂及小腿长骨的远端可扪及,甚至看到由肥厚的骨骼形成的环状隆起,似手镯或脚镯状。
8、9个月以上的婴儿,其两侧额骨、顶骨骨膜下骨样组织堆积过多,可形成方颅。
有的孩子出牙迟缓。
有的肋骨内陷,以致胸骨体部向外突出,形成鸡胸,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可形成漏斗胸。
孩子走步后,下肢承受体重,由于骨质软化,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
此外,患儿肌肉松弛,腹部隆起常呈蛙腹状。
预防佝偻病的关键是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最好的办法就是晒太阳,可以说,小儿佝偻病不仅仅是缺钙,还有缺“晒”。
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使骨骼坚硬。
具体情况应视季节而定,婴儿皮肤娇嫩,应注意保护。
夏季可选择在树阴下或打把伞,或在太阳刚出来、日落前进行;春秋季节可常带孩子到户外玩耍。
冬季在风和日丽时可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以中午前后为佳。
此外,还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通常为400国际单位/天。
早产儿应提早在出生后2个星期开始补充,足月儿则在满月后开始。
生后3个月内可用到每天800国际单位,以后减至每天
400国际单位。
同时适量添加钙粉。
2岁以后,小儿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一般无需再服用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