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789.50 KB
- 文档页数:35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伊甸园》《死在午后》《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等中长篇小说。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
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也没必要写得太过直露。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种理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老人与海》简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以塑造“硬汉”而著称。
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19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她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第二单元《炮兽》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他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九三年》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
《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往往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味和魅力,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第三单元《丹柯》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
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长篇小说《母亲》等。
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生于是1947年,巴西作家。
他的创作以理解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
《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第四单元《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外国小说欣赏》考点突破【考纲导航】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
“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表达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表达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
外国小说欣赏干货外国小说作为文学的“精品”,其深度和文化内涵已经超越了单纯娱乐的范畴。
在这些小说中,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构思等方面的处理均要求突出故事背后的思想和文化,使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领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欣赏,更好地领略到外国文学的魅力。
1.《三体》——刘慈欣《三体》是刘慈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于人类面对外来文明时,与之产生的思考和动荡的描写,作者使人们重新意识到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人类和外生命体三体之间的战争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而这个战争的产生和展开,在最深处的是人类对生命本质和世界本质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于人类文化和宇宙本质的对话,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科学文明”与“主义信仰”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这使得读者可以进一步地思考自我和文明的关系,进而引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思考,启示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知自己的生命。
2.《麦田里的守望者》——J.D. Salinger《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美国现代小说经典之作,它被视为美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费尔德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于年轻人成长、进入社会和迷失的描写,反映出了人类文化与人性的内在矛盾。
作者通过对于霍尔顿的情感、思想和行动的刻画,使读者深切认识到了成长这个既富有意义又充满曲折的过程。
小说揭示了一个青少年厌恶光怪陆离的社会、审慎选择和择友的意义,以及对于真实与虚假、生存与死亡等命题的思索。
作为一个小时候过早地丧失童真、和父母不和的叛逆少年,霍尔顿的遭遇是一个个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缩影。
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认识自己的内心,更能够理解民主、文明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3.《百年孤独》——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捷克作家博尔赫斯颇受赞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新小说之代表。
小说通过对于翁德加尔德家族在码头镇的历史和人生的底层重叠和升华,展现出了哥伦比亚百年沧桑和文化的生生不息。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展开全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观点
主题一“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人物一“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概念虚构区分“事实”与“真实”,心灵真实。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一话题
叙述之一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难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之二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外国小说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分析外国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外国小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 外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与代表作品。
3. 外国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艺术手法。
4. 分析与欣赏外国小说中的优秀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国小说的基本概念、分类、历史发展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外国小说中的典型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手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小说的某一主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一部涵盖外国小说知识的教材,如《外国文学史》。
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一批外国小说参考书目,以便拓展阅读。
3.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与展示。
4. 网络资源:搜集外国小说的相关视频、音频、文章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发言、作业完成等情况。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对外国小说的阅读情况,了解其对作品的欣赏与思考。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外国小说的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外国小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5-8课时:外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与代表作品第9-12课时:外国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艺术手法第13-16课时:分析与欣赏外国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外国小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外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与代表作品外国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艺术手法分析与欣赏外国小说中的优秀作品2. 教学难点:外国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表达等艺术手法的深入理解对外国小说中的优秀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外国小说的经典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