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生活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12.86 KB
- 文档页数:3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③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探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情境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本节课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小学形成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实例,通过读图、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类型,认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
本节课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观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学生可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地球仪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课件展示:两种不同的天空、陆地、海洋,让学生分析比较哪个有生机:欣赏图片,发挥想象力有生物生活的天空、陆地、海洋更有生机。
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的图片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给学生2分钟识记,中间教师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合作探究点拨建构20分钟【过渡语】通过老师检查,基本的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掌握了,但还有一些知识我们需细致研究。
探究任务一、生物圈的范围请同学们精读课本第6页和第7页的相关链接,结合观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理解生物圈的范围。
合作讨论:1、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2、动手画出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示意图?3、分角色扮演,说出三个圈层中各有哪些生物存在?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后,结合学生画的生物圈的图讲解,明确生物圈的范围。
1.生物圈:(1)、有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和。
(2)、生物圈是和的总称。
(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4)、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________,海平面以上约_________,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_________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和稳定的等。
2.栖息地:(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生物圈:(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活环境的总称。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类型。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三角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其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以其独特的适应性和多样化的生活策略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水温、水深、光照、盐度和营养物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对于海洋生物的生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水温水温是海洋生物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
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水温的适应范围有所不同。
一些生物能够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而另一些生物对温度波动较为敏感。
例如,热带地区的珊瑚礁需要相对较高的水温,而北极地区的海豹则适应于较低的水温。
2. 水深水深是另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因素。
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光照强度和压力都会发生变化。
海洋生物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以在不同的水深区域生存。
例如,浅海区域常常有更多的阳光和较高的水温,适合适应阳光照射和温暖水域的生物生活。
相比之下,深海生物需要适应较低的光照和低温条件。
3. 光照光照是海洋生物生活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光照能够驱动植物光合作用,并影响海洋食物链的形成。
不同水深和水域条件下的光照水平会有所不同。
表层水域通常有较高的光照强度,允许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而深海区域的光照非常有限,只有一小部分可见光能够到达。
海洋生物必须根据光照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生活区域和生活策略。
4. 盐度盐度是海洋生物生活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海洋盐度有所不同,取决于淡水输入和蒸发率等因素。
有些海洋生物能够适应高盐度环境,如咸水湖和滩涂。
而另一些生物适应于较低的盐度条件,如河口和湖泊。
这些生物通过调节体内的盐浓度来适应不同盐度水域。
5. 营养物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养分的水平可以影响到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分布和数量,从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的生态系统。
一些海洋生物依赖于富含营养物的水域进行繁殖和生长,而另一些生物则适应于营养物较少的水域。
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生生物包括各种水中生活的动植物,如鱼类、藻类、浮游生物等。
它们在水中的生存要求与陆生生物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对其生存的影响。
第一部分:水的化学特性水是生命的基础,它具有一些独特的化学特性对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水的极性使得许多溶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并提供了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
此外,水的高比热容和高热导率使其能够稳定地维持水体温度,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最后,水的密度与温度相关性使得冰能够浮在水面上,形成冰冻层,为水生生物提供了避寒的场所。
第二部分:水的物理特性水的物理特性也对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水的透明度决定了光线的穿透能力,对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和视觉感知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水中的溶氧量和营养物质的分布,对水生生物的呼吸和生长提供了条件。
再者,水的酸碱性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水生生物对水体的pH值有一定的适应性范围,超出此范围将对它们的生理机能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水体的营养和生态系统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生生物体内许多生化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剩时,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对鱼类等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此外,水体中的微生物也是水生生物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对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部分:水生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水生生物通过各种适应性和生存策略使自己适应不同的水生环境。
一些鱼类具有特殊的鳃器官,可以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气;一些水生植物发展出根系和气孔结构,以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浮游生物则通过漂浮和活动来获取光线和营养物质。
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动物的数量及类群:生物圈中的动物多种多样,大约有150万种。
•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飞行、游泳、爬行、行走等。
(1)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运动方式主要是行走、奔跑、跳跃和爬行、如蜥蜴的爬行、熊的行走;地面上的动物多种多样,有用乳汁哺育后代的哺乳动物,也有体表具角质鳞片,用四肢在地面爬行的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的各种动物油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蚯蚓生活在富含复制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2)水生生物适应水生环境,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如鱼靠鳍的摆动、海龟靠四肢的划动。
水中的动物除了鱼类还有腔肠动物(如珊瑚虫、水母);节肢动物(如虾、蟹);软体动物(如河蚌);两栖动物(如青蛙)及哺乳动物。
鱼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两个特点:一个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一个是能在水中呼吸。
(3)空中飞行的动物适应空中生活,如鸟类和昆虫能够在空中振翅飞行或滑翔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脊椎动物中的鸟,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他们既是陆生动物,也适于飞行。
•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的比较:(1)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充足。
(2)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3)水温的恒定性。
(4)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以适应陆地干燥的气候。
(2)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如骨骼和四肢等,以适于陆地运动,便于觅食和避敌。
(3)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如肺和气管等。
(4)一般都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以适应多变的陆地环境,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
•易错点:误认为海马、鲸鱼、海豚和海龟都属于鱼类鱼类有一些特征适于水中生活,如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
只有有这些特征的动物才属于鱼类,故海马、鲸鱼、海豚和海龟中只有海马属于鱼类。
鱼类“浮头”现象的辨析:这是水中缺氧所引起的。
2021年中考生物知识点:动物的生活环境
1.水生动物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那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多为胎生、哺乳。
3.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
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4.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姓名:王敬单位:翼云中学 E—mail: wangjingshengwu@ 课题: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2013 年 9月 11 日,星期三,第六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教学难点: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
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
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和数字、文字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圈,增强学生对“生物圈”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思考”。
通过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
讨论活动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学生准备:调查一种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教学过程:复习提问3分钟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1.我们身边的生物通常分为哪几类?2.简述生物的生命现象?思考回答各题的答案:1.植物、动物、微生物。
2.新城代谢、生长和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适应和影响环境。
温故知新,检查学生学习记忆效果;通过对知识的再现,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1、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所需的水、温度、空气、光等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描述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破坏的事例。
3、指导学生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二、知识网络:概念生物圈范围生物的生活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概念栖息地决定栖息特征的因素栖息地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及危害三、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栖息地特征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生物栖息地的类型四、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说出决定生物栖息地的因素。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学习过程教师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探讨问题思考:通过地理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各个圈层里面都有生物生存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一)、学生自学指导(10′)任务1、小组讨论交流,举例说出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分析: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呢?若不是,请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没有?归纳: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我们把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
任务2、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同学们,请阅读课本P6-7页,观察、分析①什么是生物圈?②生物圈的具体范围是什么?生物圈的厚度是多少?③大多数生物生存的范围是什么?④以熟悉的动物或植物为例,说出生物圈为它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⑤你知道月球上有没有生物啊?若你去太空遨游,必须带好那些用品啊?⑥从以上分析可知: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任务3、栖息地:阅读课本第7页,解决以下问题①什么是栖息地?②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③讨论交流: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的特点?(从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考虑)④决定栖息地类型的因素有哪些?任务4、分析1、1—6图,讨论分析:①图中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提示:从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考虑)②如果上述栖息地遭到较大破坏,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③通过分析,你知道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①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
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
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鼠妇(潮虫)总是存阴暗的地方出现②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③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④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
特别提醒: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与蚜虫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
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如图)。
1.1.2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3.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栖息地的概念,不同生物栖息地生物群体不同。
教学难点
栖息地不同,导致生物种类的差异。
课前准备
课件、不同栖息地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在地球上,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我们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呢?
讲授新课
一、生物圈
与地球的体积及其大气层的厚度相比,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
课件展示如图所示就是形成生物圈的三个圈层。
可见,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它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一切能够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总称。
相关链接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一层,厚度约为60~120千米。
岩石圈是陆地生物生存的地方,在它的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岩石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立足点。
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是地球的最外一圈,厚度约为1 000 千米。
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
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划分是根据其构成物质的不同大体划分的,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
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沙地等。
拓展学习
森林主要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方,它的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海洋有部分大型藻类,如海带、紫菜等。
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
湿地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特点是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也很多。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群体。
视频播放卧龙自然保护区。
在热带雨林,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
众多的乔木枝叶繁茂,灌木、草本、藤本和寄生植物夹生其间,层层叠叠,郁郁葱葱。
这里还生活着云南兔、钝头蛇、白臀叶猴、穿山甲等多种多样的动物。
我国孔雀的栖息地就位于云南省的热带雨林。
野大豆的栖息地之一位于省境内的黄河三角洲。
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形成的这片土地,每年以2 000 ~ 3 000 公顷的面积向渤海延伸,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形成了大片的草甸,主要的植物除野大豆外,还有柽柳、芦苇、碱蓬等,主要的动物有沼虾、鲫鱼、野兔、白鹳、丹顶鹤、大天鹅等。
骆驼的栖息地是沙漠,沙漠昼夜温差大,风沙大,风力强,生物种类少。
课件展示如图是鹿的栖息地和野鸭的栖息地。
鹿的栖息地是草原或林缘,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野鸭的栖息地为湿地或河流生态,植物以水生植物为主。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探测到地球是太空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随着人口激增,人类的活动已经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受到严重损害。
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破坏栖息地的方式主要有森林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垃圾成灾和水资源短缺等。
湖泊水面缩小或干涸,会使生活在其中的水生动植物减少或死亡;
森林面积缩小,会致使一些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失去家园。
由于人口的增多,污染加重,盗猎使有价值生物面临绝境。
盲目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土地植被和生态破坏严重。
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为保护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人们规定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使地球成为生机勃勃的星球。
2.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是生物的栖息地,每一处栖息地都有自己的特征。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一、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三、栖息地
栖息地遭到破坏或丧失
(1)结果威胁生物的生存。
(2)原因全球人口数量的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