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理论_吉福德
- 格式:pdf
- 大小:237.17 KB
- 文档页数:3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
思维内容是指输入我们头脑中的信息内容,我们把这些信息归为四大类: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思维过程是指我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有多种,它们是认知、记忆、评价、集中思维(也称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结果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形式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
思维内容每天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输入到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将这些信息划分为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
1.图形类: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或触摸到的具体信息。
如图形、形状、简单的声音或一个具体的“东西”等。
2.符号类:指具有代表特性的抽象信息,如标志、字母、数字、音符电话号码、乐曲、统计表格等。
3.语义类:指信息的概念和意义。
如“树”在中文中用“树”来表示,在英文中用“tree”来表示,但它们都是指“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
4.行为类:指那些非语言信息,是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行为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的信息。
思维操作我们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类信息会进行加工,加工的方式有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1.认知: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认识以前接触过的信息的能力。
可视同为“理解能力”。
2.记忆:储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3.评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指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可视同为“判断能力”。
4.聚敛思维:根据给定信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或确定的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解决问题能力”。
5.发散思维: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多种答案的能力。
可视同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结果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信息(思维结果)有不同的生成形式,我们归类为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衍的形式。
国内个人空间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徐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文章从内涵、研究理论、影响因素、国内现有研究对个人空间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有样本缺乏代表性,且研究方法单一、没有系统性,实验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距研究主题范围小等。
【关键词】国内;个人空间;文献综述一、背景在特定空间与环境中不会紧挨着陌生人坐,心理学家把这称为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原则。
通过对个人空间研究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现有研究的几点不足。
二、研究现状(一)内涵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概念。
他曾这样定义:个人空间是围绕一个人身体的看不见界限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个区域。
Horowitz(1965)扩展了身体缓冲区的想法,并通过实验证实了个人和私人空间的存在。
1959年,爱德华·霍尔(E.T.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阐明了这一观点,区分了四种个人空间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吉福特(R.Gifford)和普赖斯(J.Price)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 B 类个人空间。
前者是客观的,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要求处在正常人际距离的个人来判断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林赛和马根脑认为,从心理学看,空间只是一种感官的知觉形式,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叫“个人空间”亦称“私有的空间”、“心理学空间”,以示同“公共的空间”或“物理学空间”及“纯粹概念上的空间”等相区别。
(二)理论个人空间研究的理论主要有,获得理论、均衡理论、激发状态理论以及刺激模式理论。
获得理论,有关个人空间意识的获得的唯一理论就是社会学习理论。
个人空间意识个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行为。
均衡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包含有趋近和逃避两种倾向。
在人际中,最适宜的清醒时两股力量相互平衡而达到均衡。
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一、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
吉登斯,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对于结构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论主张,个人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构化理论强调,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的,而社会结构也是由个人的行动和决策所塑造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动态。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视为相互嵌入的关系,结构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对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理解方式。
结构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对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动力机制。
结构化理论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寻求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简要介绍吉登斯及其结构化理论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代英国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结构化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构化理论试图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强调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相互构成、相互依赖的。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的行动不断塑造和重构的。
同时,个体的行动也不是孤立无依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结构化二重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是行动者行动的媒介,它为行动者提供了行动的背景和框架另一方面,行动者的行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着社会结构。
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使得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组织行为学专家的100个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和团队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在组织行为学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对于解决组织中的问题和发展组织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将介绍组织行为学专家们一百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1. 龚化论龚化论是由龚自珍提出的,“各国学之大意,化而为我有用”是其核心思想,即吸收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有助于自己的行为和成就的养料。
2. 统观性理论统观性理论是由斯科尔尼克提出的,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从整体上把握问题。
3. 学习曲线学习曲线是由柯特斯和琳达·希尔分别提出的。
学习曲线认为,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反馈和实践,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4. 阻碍学习阻碍学习是由亚当斯和弗莱明三世提出的,认为企业中存在失误和问题时,往往是由于员工的阻碍学习行为引起的。
5. 人际感知人际感知是由泰勒和弗西提出的,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通过彼此的交流方式、姿态和语言等来感知对方的情感和认知。
6. 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选择与他人交往。
7.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由谢菲尔德等人提出的,认为一家企业的文化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共同构成的。
8. 管理回路管理回路是由阿金提出的,认为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纠错和调整,以确保组织在良性循环中运转。
9. 收入公平理论收入公平理论是由亚当斯提出的,认为一个人在参与相似的付出和工作时,应该得到相似的回报,否则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10. 技能发展周期技能发展周期是由哈维提出的,认为一个人在学习新技能时,会经历四个阶段:不知道、意识到、尝试和掌握。
11. 互利协作互利协作是由史密斯提出的,认为人们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这是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人格结构理论文献综述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模式和特征。
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一种方法,旨在描述和解释人格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结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综述一些经典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特质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和认知社会学理论。
特质理论是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结构理论之一、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建构模块,是表现稳定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特征。
最早的特质理论之一是戈登·阿伦的五因素模型,也被称为大五人格特质。
这个模型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这些维度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和国家的个体差异,并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
心理动力理论关注人格的驱动力和动机。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最有影响力和广泛接受的心理动力理论之一、他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互相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核心,包含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自我是中介和调解冲突的一部分,超我则是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根据这个理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社会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认知和社会交互来形成和塑造的。
阿尔伯特·班达拉的人格原型理论是认知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应用。
他认为人们根据他们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偏好和评价来形成人格原型。
人格原型是一种社会认知结构,指导和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解释个体差异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人格结构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理论和模型也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例如,卡尔·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亨利·莫里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亨利·埃里生的着眼取向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人格结构和人们的行为差异。
综上所述,人格结构理论是研究人格的重要方法,并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在智力的各种定义中,心理学家都把智力看作能力,这意味着智力是人的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
但是,智力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它是反映在各种智力作业中的单一完整的能力,还是为数不多的、主要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或是由大量特殊的、互不相同的能力所组成。
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测验,以因素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历史上有比较流行的5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普通智力论主张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能力、统一的通用能量。
这种观点认为,虽然智力可能表现为种种不同的形式,或导致各种活动,但基本上它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从广义上说,任何提供单一分数(智商)的测验都可以算是单因素论的代表作。
c.e.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是普通智力模型的一种形式。
斯皮尔曼主张智力的首要因素,即一般能力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
除这个一般因素(代号g)外,每个特殊的测验,都假定是测试该测验专有的各种技能。
所以,虽然这一理论确定了一般因素的首要性质,但还承认其他诸特殊因素(甚至于其他一般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可是联系到智力的测量,按照普通智力论,一个最好的测验应该渗透着一般智力。
各测验所需要的g,以质论是相同的,以量论则不相同。
群因素论设想智力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
虽然任何特殊研究所得到的具体能力(群因素)会随所用的测验、样本的性质及分析的方法等变项而有差别,但下列诸因素的出现却具有规律性,并为许多研究者所证实:①空间:想象空间几何模式的能力;②知觉速度:迅速而精确地注意细节的能力;③数:简单算术计算的速度和确度;④文字理解:对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⑤词的流畅性:应用字词的能力;⑥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即时回忆;⑦归纳:引出规则的能力。
l.l.瑟斯顿是群因素论的主要倡导者。
j.p.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力活动有3个维度:操作、内容和成果(图1)。
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一、本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由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在何种条件下会表现出自我激励和积极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通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现状及其在积极心理学中的应用,揭示自我决定理论在促进个体积极发展、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未来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人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在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可以得到激发和满足。
当个体在行为中感受到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将被激发,进而表现出更加积极和自主的行为。
这一观点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关注个体优势和潜能的理念相契合,使得自我决定理论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工具。
在研究现状方面,自我决定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对于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自我决定理论也为教育、工作、家庭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决定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基础,使得积极心理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积极行为和情感体验;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为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帮助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
float的精神分析之人格理论中自我是原始的与生俱
来的那个本
本我
本我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
它的能量是来自“最大的储水池”只有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人格。
它是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快乐原则而不关心社会的规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或不愉快。
它不能忍受任何挫折,就像一个被溺爱的小孩子,想要甚么就要甚么。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本我没有对错判断力,也有想自我破坏的欲望。
意涵:仅注意人类生物需要的满足,透过社会化的过程,把人类的“本我”加以限制驯服。
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自我用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
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著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如延迟享乐。
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上学。
意涵:个人的生物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相互协调折衷,所表现出来的“自我”。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象征互动论》1969-人能够进行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认识外界和他人的同时也认识着自身. 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即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不是这种反映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立的特点.内省式思考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 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主我与客我理论美-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的影响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形成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互动的介质是信息"主我"——I "客我/宾我"——Me 米德认为: (1)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2)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3)"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symbol). 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社会化的自我。
2016年心理学考研总结| 情绪的认知理论及吉尔福特结构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记得脑补例子哦?(1)阿诺德—评定—兴奋说①刺激并不是情绪的决定性因素,从刺激的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一个评估的构成,这个过程是:情景—评价—情绪。
②对于同一刺激,由于个体对它的评估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当刺激评估结果是对人们有害的,会产生否定的情绪;反之,则产生肯定的情绪。
③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起协调作用的结果,其中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为重要。
(2)沙赫特认知因素理论在认知过程中,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个是高度的生理唤醒,一个是对生理唤醒的认知性因素。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环境在大脑皮层后整合的结果。
(3)拉扎勒斯认知评定说①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中,人不仅要接受环境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
②情绪是人对环境和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利的反应。
因此,在情绪的活动中,人们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③具体来讲,有三层反应:初评价:即确认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次评价:即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再评价:即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有效性和适应性的反应。
力比多学院Libidos主张"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关于情绪的认知理论重要性不言而喻,主页君再次强调,要结合实例作答。
如果想要对情绪认知理论有更全面的理解,可以参考力比多学院近期正在进行的普通心理学习题特训,实验心理学习题特训课程。
今天整理的吉尔福特结构理论,给研友看看。
三个维度:内、操、产内容: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包视、听、符、语义和行为等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聚合和评价,智活材和对引产品:智力操作的结果,按单位计算、分类,表现为关、转换、系统和应用评价:打破了传统,同时考虑到了内容、过和结,推动了智力测验的发展。
力比多学院()提供心理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院校定向考研辅导,助力心理学考研人一战成功。
中国文化背景下!压力源∀研究现状分析戴 琨 晏碧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 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西安 710062)摘 要:拥挤压力源研究是几十年来西方环境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
然而,在拥挤压力源随处可见的中国,相关研究仅处于初始阶段,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该领域现有研究特点和有待完善之处,然后论述了涉及拥挤研究的中国文化背景因素,最后针对当前!缩减班级规模∀的教改措施,提出了在中国本土文化下教室拥挤压力源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拥挤压力源 环境心理学 班级规模 文化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长久以来一直深受人口问题的困扰。
数据表明,虽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使中国有效控制住人口的过快增长且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以及国家对双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上的放松,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
在国土面积一定、国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口的高速膨胀会引发公民居住、生活及教育环境拥挤、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拥挤∀问题作为当前和未来几十年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压力源∀,将在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日益突显其重要地位。
一、!拥挤∀的内涵!拥挤∀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同客观物理状态!密度∀之间具有本质差异。
众多国内外研究者针对!拥挤∀概念内涵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S toko ls认为:!拥挤∀是指当一个人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状态,即一种对于不充足空间的主观体验;以及一种有限空间限制层面被身处其中的个体所知觉的主观体验。
Desor和E rog l u等认为:!拥挤∀是指一种源于社会的过度刺激状态,及一种环境刺激发生频率过多或数量过大的主观体验。
Baum等,Saeger,t Napoli等提出:!拥挤∀是指一种社会刺激、不想要的互动和超负荷水平增强的状态,一种个人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互动的状态,以及一种个人对其物理环收稿日期:2009-04-20Stoko ls. D.O n the D isti nction bet w een D ensity and Cro w ding:Som e I mp licati ons for Future R esearch.Psy cholog i ca l R ev ie w.1972;79(3):275~277;Cox V. C.,Paulus P.B.,M cCa i n G.P rison C rowd i ng R esea rch:T he R e levance f o r P rison H ousing Standards and a G eneral A pproach R eg ard i ng C rowd i ng Pheno m ena.Am er ican Psy cholog i st.1984;39(10): 1148~1160.D esor.J. A.T ow ard a P sycho l og ical Theory of C rowd i ng.Journa l o f P ersona lity and Soc ial P sycho logy.1972;21(1):79~89;E rog l u,S.M achle it.K. A.A n Em pir i ca l St udy o fR e tailC rowd i ng: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ourna l o f R e taili ng.1990;66(2):201~220.境的心理反应,特指比个人想要的拥有更多的社会接触/社会互动。
布热津斯基提出的理论(一)李比布热津斯基理论简介李比布热津斯基(Levi P.B. Ritzinson)理论是欧洲心理学传统的延续,是法国心理学家孙伊燮(Sun Yixuan)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中的发展,他把法国心理学家埃尔菲西恩(J.F.Elffin)的区分个体和环境(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理论发展成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核心理论是把社会动机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结合在一起,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根本决定因素,他把社会心理学定位为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的社会行为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二)李比布热津斯基理论的基本特征1、心理有关的决定:李比布热津斯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心理因素是社会行为的根本决定因素,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动机的影响:李比布热津斯基认为,社会行为也是被社会动机所影响的,社会动机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它可以影响人的思考、情绪和行为。
3、价值判断的重要性:李比布热津斯基认为,价值判断在社会行为中也十分重要,人所作出的行为是要经过价值判断后才能确定,人对事物的判断,对行为是因果间接的决定。
4、行动和事件的表现形式:李比布热津斯基认为,行动和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和外部社会动机、价值判断所影响和驱动,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李比布热津斯基理论的实践运用1、提倡解构式学习:李比布热津斯基理论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把社会行为与心理因素分离,提倡采用解构式学习,即将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因素分开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2、社会行为教育:李比布热津斯基理论强调心理因素和环境的影响,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动机作为行为产生的基础,因此,社会行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组织行为学:李比布热津斯基理论把社会行为当做心理因素和社会动机的复合体,把社会因素切入到组织行为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实践。
几种智力模型理论智力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心理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
自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理论,但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这些智力理论基本上分为智力的因素理论和智力的认知理论两大派别。
在这两大派别中,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斯腾伯格的智力成功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戴斯德PASS理论都较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些介绍。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是因素理论中的重要理论。
智力因素理论又称智力的测量理论,是以因素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的,即分析出组成智力的因素,关注各个因素的发展,从而使智力的测量和找出个别差异成为可能,为个性化实施教育提供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67年提出智力是由120个独立的因素组成。
吉尔福特按三个维度组织这些因素,以这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不同的人的智力能力。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不仅为我们今天的智力训练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国内外现有很多根据这一理论开展的各种思维训练教材和课程;而且,它对创造力的阐述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测量和训练的基础。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这几种能力在他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智力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教育训练,则可以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人们对智力的研究出现了另一条研究途径,即信息加工途径。
智力认知理论主要受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及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的影响,它们对智力的因素组成不再斤斤计较,而是关注信息加工的过程。
他们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解答某种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测验成绩的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或信息加工速度等。
斯腾伯格是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他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知识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二中进行考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至善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 口唇期(oral stage)(0—1.5岁):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 肛门期(anal stage)(1.5—3岁):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 性器期(phallia stage)(3—6岁):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
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4. 潜伏期(latency stage)(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 生殖期(genital stage)(11岁或13岁开始):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